问题

中国古代平民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回答
中国人想当然地认为古代文言文是书面语,电视里的古代剧里,无论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开口都是之乎者也,似乎古人就是这么说话的。这误会可大了,实际上,古代平民说话跟咱们现在差不多,主要用的是“白话”,或者说是“俗语”。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明白“文言文”到底是个啥。

文言文:是书面语,不是口语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文章的语言”,是经过修饰、提炼、具有一定规范和格式的书面语。它不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口头语言,而是人们为了写作、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

你可以把文言文想象成现在的学术论文、正式文件、法律条文,或者文学作品里的诗词歌赋。它们都有自己的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读起来往往比我们日常说话要“讲究”得多。

那么,古代平民说话,又是什么样的呢?

古代平民的“白话”:跟咱们现在差不多

古代平民,尤其是那些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老百姓,他们的日常交流主要使用的是当时社会的口语,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白话”。这种白话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就像我们今天的普通话和各地方言一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唐朝的农民,他跟邻居打招呼,讨论农作物,抱怨收成,说的是什么?总不能是“吾欲问君,今日之气象,可利于耕作否?”吧?他大概率会说“老李啊,今天天儿怎么样?能下地干活不?” 之类的简单直接的话。

宋朝的瓦舍勾栏里说书的先生,他们为了吸引观众,也得用观众听得懂的语言,那些故事的底本可能是文言写的,但说出来的时候,肯定会加工成更容易理解的白话,加上一些当时的流行语和俗语,才能让老百姓津津有味地听下去。

书面语和口语的鸿沟由来已久

这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分,在中国古代一直都存在,而且差距 quite 大。

书面语的特点: 讲究简洁、精炼、典雅,用词比较书面化,语法也比较固定。比如“之”、“乎”、“者”、“也”这些虚词,在书面语中大量使用,但在口语里,除非是模仿或者刻意为之,否则很少会这么用。
口语的特点: 更生活化,更灵活,更接地气。词汇更丰富,充满了各种俗语、谚语、俚语,语法也更随意一些,会根据实际交流的需要进行调整。

所以,你想想看,如果一个普通人,每天在地里干活,在家里面对家人,他会用那种几千年都没怎么变的、讲究韵律和结构的文言文来交流吗?这实在是不太现实。

为什么电视上会这样?

之所以我们在古代剧里听到角色们都说着文言文,主要是因为:

1. 艺术加工: 影视剧为了营造一种古色古香的氛围,以及表现角色的身份、学识,会选择使用文言文作为对白。这是一种艺术手法,为了达到特定的戏剧效果,而不是还原历史的真实。
2. 简化概念: 很多时候,“文言文”被笼统地用来指代“古代的语言”。但实际上,古代的口语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古代人说话的样子”。
3. 方便创作: 相较于考证和模仿真实的古代口语,直接使用文言文的模板来创作剧本,在某些方面会显得更容易一些。

总结一下:

中国古代的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是当时的口语(白话),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文言文。文言文主要是士大夫、文人学者在写作、记录、交流学术思想时使用的书面语。虽然口语和书面语之间会有影响和渗透,但两者始终是相对独立的存在。电视剧里那些人人说文言的场景,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而非历史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古代的农夫也像电视剧里那样之乎者也地说话,那画面估计会非常滑稽,而且他们的沟通效率也会大大降低。所以,下次看古装剧,可以对里面的文言对白多一份辩证的眼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不要把“文言”误解为“古文”,“文言”本意是“书面语”。而古代跟今天一样,也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说话”当然不会用“书面语”。五四运动以后,凡是文盲听不懂的,都扔进一个筐里了。流毒至今,就是读完中学,照样分不清“古文”和“文言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想当然地认为古代文言文是书面语,电视里的古代剧里,无论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开口都是之乎者也,似乎古人就是这么说话的。这误会可大了,实际上,古代平民说话跟咱们现在差不多,主要用的是“白话”,或者说是“俗语”。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明白“文言文”到底是个啥。文言文:是书面语,不是口语文言文.............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奴隶与平民的生活天差地别,他们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简单来说,奴隶是物品,而平民是人,虽然平民的生活也可能非常艰辛,但他们至少拥有基本的人身自由和尊严,而这些,奴隶几乎完全丧失。我们先来看看奴隶的生活,用“悲惨”二字来形容并不过分。奴隶的身份与处境: 非人待遇: 奴隶的地位最.............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确实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于士大夫阶层及以上,拥有多个妻妾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然而,你提出的问题——既然男性数量并没有显著少于女性,那么那些没能娶妻的男性去了哪里,又如何生存——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涉到经济、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国家政策等诸多层面.............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未能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思想,原因错综复杂,是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中多种力量共同塑造的必然。首先,我们得明白,“民主”与“平等”在古代的语境下与现代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强调普遍的政治参与权、公民权利的平等、权力.............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笑话,也称为“笑谈”、“谑谈”或“滑稽故事”,种类繁多,流传至今仍能引人发笑。这些笑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笑话,并对其背景和意蕴进行一些解读。一、 文字游戏与谐音梗类笑话这类笑话往往利用汉语的特点,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领土的扩张是否算侵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与非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核心的争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侵略”的定义: 如何定义“侵略”?在古代,国家之间界限模糊,民族融合频繁,战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其中“商”位列末位,地位不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农为本,重义轻利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确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秩.............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身高在清朝不升反降的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我们常以为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会逐步提高,但清朝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人均寿命为何在清朝有所下降?.............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如同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成就不仅在数量上,更在思想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足以令后世赞叹。它不像西方数学那样,以公理化、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而是更注重实用,强调“算法”与“算术”,将数学与天文、历法、测量、工程等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独特风格。要说起中.............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文盲到饱学之士,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反映了皇权与知识、政治权力与个人修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笼统地说,早期皇帝受限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功业彪炳,但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并不以文采著称,更多的是注重法.............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刚收获的谷子、稻子、麦子等作物,外层都包裹着坚硬的谷壳,这层壳不仅不易消化,还会影响谷物的储存和口感。因此,脱壳是谷物加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智慧和勤劳,发展出了一系列巧妙而有效的方法。一、 拍打与挤压:最原始的脱壳力量在没有机械.............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