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博没有山川险阻,靠什么屹立150年。甚至长期成为最强藩?

回答
魏博,一个没有天然屏障的平原之地,却能在唐朝晚期屹立不倒近一百五十载,甚至一度雄踞藩镇之首,成为那个乱世中的一霸。这绝非偶然,背后蕴含着一系列复杂且精妙的因素,如同烹饪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需要恰到好处的火候、食材和调料。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层历史的面纱,看看魏博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要理解魏博为何能如此长寿且强大,我们得先看看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建立的那个时代。魏博,核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北南部,黄河以北,那片广袤的平原。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是绕不过去的坎坷。当北方其他藩镇或被战火摧毁,或在权力斗争中摇摇欲坠时,魏博却奇迹般地挺了下来,而且越挺越壮。

一、军事实力的根基:精锐的“牙军”

要在一个乱世中生存,尤其是在没有天然屏障的平原上,军事实力是第一要素。魏博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它那支令人生畏的“牙军”。这支军队可不是一般的府兵,也不是临时拉来的壮丁。

精锐的训练与作战风格: 魏博的士兵,尤其是牙军,那是经过长期、严苛训练的。他们擅长步战,尤其以刀、枪、槊等近战武器著称,而且作战勇猛,甚至有些近乎疯狂。这种悍不畏死的精神,在混战的乱世中尤为致命。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黄河以北那片开阔的平原上,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军队,其冲击力有多么惊人。
“以兵养兵”的模式: 魏博藩镇的财政来源,很大一部分是依靠牙军来掠夺和征收。藩镇本身并不像朝廷那样依赖税收,而是直接掌握武装力量,通过武力来巩固和扩张自己的利益。这种“以兵养兵”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地方民生,但却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因为士兵的生计直接系于藩镇本身。
对中央政府的威慑力: 魏博的强大军力,足以让远在长安的朝廷忌惮三分。朝廷想对它施压,进行削藩,都得掂量掂量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这支强大的军队。这种威慑力,使得朝廷不得不容忍它的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它一定的自治权。

二、政治手腕的娴熟:平衡与收买

光有武力是不够的,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魏博的统治者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

与朝廷的“亦敌亦友”: 魏博并没有彻底与朝廷决裂,而是采取了一种“亦敌亦友”的策略。它们会定期向朝廷进贡,表示臣服,但同时又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甚至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这种模糊的关系,让朝廷在许多时候难以找到正当的理由对其进行彻底的清剿。朝廷需要依靠藩镇的力量来维持边疆的稳定和对其他威胁的抵抗,所以对魏博的容忍是一种战略上的选择。
收买与拉拢: 魏博的藩镇长官,非常懂得如何收买朝廷的官员和贵族。他们会通过贿赂、联姻等方式,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耳目,甚至培养自己的支持者。一旦朝廷有不利于魏博的举动,这些“内应”就会出来活动,从中周旋,化解危机。这种做法,在那个官场腐败、权力交织的时代,是屡试不爽的。
内部统治的稳定: 魏博在统治内部上也颇有手段。虽然藩镇的权力交接常常伴随着血腥,但魏博的统治者们相对来说,能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继承体系,避免了过于激烈的内乱。即使有权力斗争,也多半是内部藩镇高层之间的较量,而不会轻易波及到核心的牙军,从而保证了整体的军事机器不至于崩溃。

三、地理与经济的优势:黄河与漕运

虽然魏博没有山川险阻,但这片平原之地却拥有其独特的优势。

黄河的屏障与联系: 黄河在唐朝时期,是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也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分界线。魏博占据了黄河以北的战略要地,这使得来自南方的朝廷军队在渡河时会受到一定阻碍。同时,黄河也为魏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灌溉,支撑了农业生产,也为军队的物资运输提供了可能。
农业基础: 作为一片肥沃的平原,魏博拥有相对良好的农业基础,能够养活大量人口和军队。虽然藩镇的经济模式有其特殊性,但一个稳固的农业基础仍然是维持其长期存在的根本。
漕运的控制权: 魏博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控制重要的漕运线路。控制了漕运,就意味着控制了南北交通的命脉,这不仅能为藩镇带来经济利益,更能对其在政治和军事上施加影响。

四、人心的凝聚与地方认同

在长期的独立运作中,魏博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认同感。

“魏博人”的身份意识: 经过几代人的经营,魏博的士兵和百姓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魏博人”的共同体意识。他们效忠于藩镇的统治者,而非遥远的朝廷。这种凝聚力,使得他们在面对外敌时,能够同仇敌忾,也使得藩镇的统治者能够更有效地调动资源。
对地方利益的守护: 相较于朝廷的“国家利益”,魏博的统治者更看重的是藩镇本身的利益。而当朝廷的政策损害到魏博的利益时,这种地方认同感就会被激发出来,形成强大的阻力。

总结起来,魏博屹立150年,甚至长期成为最强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根本,尤其是那支令人生畏的“牙军”,其训练有素、作战勇猛是其立足之本。
高超的政治手腕是关键,通过与朝廷的灵活周旋、对内外的收买拉拢,维系了藩镇的生存空间。
黄河及漕运的地理优势,为经济和交通提供了便利,也构成了一定的战略屏障。
相对稳定的内部统治和地方人心的凝聚,是其长寿的内在驱动力。

魏博的故事,是唐朝晚期地方藩镇兴衰史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样本。它没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却凭借着一支强大的军队,一套精明的政治策略,以及对地方利益的极致守护,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这不禁让人感叹,乱世之中,武力、智慧与时势的结合,能够造就怎样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莫斯科也没有什么天险,进攻莫斯科难度如何?

中国北方同理,打防御不需要什么天险,控制住基层政权,把粮食抢收后运进城,然后在城里等着对手饿死即可。

北方在冬末千里冰封,早春满地烂泥,春末开始青黄不接,夏天洪水遍地满地烂泥。真正能作战的季节,就是秋收之后到秋末冬初那一两个月。而主场作战的一方,如果连粮食都能被客军抢收,那只能说气数已尽。

新中国建国前,北方耕作制度一直是一年一收,秋收之后的野外等同沙漠,根本没有任何价值,无须保卫(真正的没有任何价值,建国前北方平原地区连树都很少,薪柴主要靠秸秆)。

所以守好城池即是天险,城外的野地是守城一方的盟友,可以把对手活生生饿死。

具体到魏博镇而言,魏博镇处邺城故地,区位上类似于南京,对来自南方的攻击有强大的防御力。

经济上,魏博距大运河荥泽枢纽仅一河之隔,可以轻易切断朝廷经济命脉,因此朝廷在打算对魏博镇持强硬态度时,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一点。

唐宋时河北地区又以富庶著称,魏博故地直到明清仍是江南之外天下一等一的富庶之地,依靠本土物力就支撑的起雄藩割据,朝廷难以在经济上进行控制。

民心上,河北雄藩截流大量税赋是颇得民心的,历次叛乱皆能得到当地势力支持。加之北方秋收之后处处天险的特殊战争环境,这种民心上的支持,更是加重了朝廷一方的不利状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博,一个没有天然屏障的平原之地,却能在唐朝晚期屹立不倒近一百五十载,甚至一度雄踞藩镇之首,成为那个乱世中的一霸。这绝非偶然,背后蕴含着一系列复杂且精妙的因素,如同烹饪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需要恰到好处的火候、食材和调料。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层历史的面纱,看看魏博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首先,要理解魏博为何.............
  • 回答
    魏博牙兵:一骑当千的战之精英在唐朝中期,藩镇割据的乱世之中,有一个名字响彻边疆,令无数敌军闻风丧胆,那便是“魏博”。而魏博军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其精锐部队——牙兵。他们是魏博节度使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是战场上的绝对核心,其存在感之强,甚至能够影响到整个朝堂的格局。那么,魏博的牙兵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 回答
    施魏因施泰格这番话,确实道出了不少球迷和评论员的心声,尤其是在博努奇和基耶利尼这对组合还活跃在球场上的那些年。说他们是“现在世界最好的中卫组合”,用“现在”这个词可能需要打个问号,因为足球世界变化太快,球员状态、年龄、伤病都可能瞬间改变格局。但如果我们将时间线稍微放宽一些,比如过去五到十年,博努奇和.............
  • 回答
    魏则西的回答以及相关的微博评价,是一段令人扼腕的往事,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事件。要评价这段经历,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魏则西的回答:一个绝望中的求索与控诉魏则西的回答,最直观的感受是真实、绝望,以及一种不被看见的愤怒。 真诚的分享与求助: 在他最初的回答中,他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病情、求医过程.............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还真是一波三折,跟演电视剧似的。简单来说,就是《最强大脑》这个节目,在某个时间点(具体是哪一季可能需要查证,但鲍橒的参与是核心)出现了一些争议,核心人物是选手鲍橒,涉及到节目组的公平性问题。魏坤琳的澄清:魏坤琳,大家熟称“Dr.魏”,是《最强大脑》的嘉宾,也是一位认知神经科学家。当鲍.............
  • 回答
    关于魏则西父母通过试管婴儿技术重获一子,目前二老现状的详细情况,公开的信息相对有限,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生活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我将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和一般情况进行推测和描述,力求详尽:背景回顾:失去爱子,希望重燃魏则西的事件在2016年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他的不幸离世不仅让他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悲.............
  • 回答
    魏翔是否有机会成长为下一个沈腾?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喜剧演员的传承、个人特质以及时代发展的多重维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一、 对沈腾的理解:为何他是“下一个沈腾”的标准?在讨论魏翔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沈腾之所以成为“沈腾”的特质,以及为什么他的成功成.............
  • 回答
    “魏则西事件”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和医疗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它深刻地揭露了百度竞价排名、莆田系医院以及一些民营医院存在的监管漏洞和道德缺失。至于“幕后推手”,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更不能指向某个具体的“人”。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其“幕后推手”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魏则西,一个年轻的生命,他的故事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他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当时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莆田系医院的虚假宣传和医疗信息不对称的议题。魏则西的病情与求医之路: 确诊滑膜肉瘤: 2014年,年仅17岁的魏则西被诊断出患有滑膜肉瘤,这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
  • 回答
    关于魏延是否被诸葛亮逼反,这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但在正史中并非如此明确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细细梳理一番。演义中的“逼反”说:情理与猜疑的交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被逼反”的桥段,主要体现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据守汉中,起兵反叛,最终被马岱所杀这一系列事件中。这种说法.............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入胜的军事计划。其可行性至今仍是军事史学界热议的话题。要详细分析它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计划内容、潜在的成功因素、巨大的风险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一、 子午谷奇谋的背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意图趁曹魏政权不稳之际,收复中原。.............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绝对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提案,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为数不多可能错失的战略机会。但要说诸葛亮“不予支持”,恐怕也不太准确,更像是“审慎考量后未采纳”。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战略大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后勤补给、情报准确性,以及诸葛亮本人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等等。咱们一层一层.............
  • 回答
    魏则西和孙志刚,这两个名字的出现,都牵动着公众对于社会公正和医疗体制的敏感神经。提起他们,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两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更是对制度性弊端和人性缺失的深刻反思。要探讨魏则西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孙志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人事件的共性与差异,以及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问题。首先,我们.............
  • 回答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也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勇猛过人、却又桀骜不驯的形象。要给魏延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很难,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太多复杂而鲜明的特质。首先,魏延是个当之无愧的猛将。 在那个以武力为重要衡量标准的时代,魏延的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是毋庸置疑的。从他.............
  • 回答
    魏则西的故事,从他生病到离世,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割在我的心上,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记。每次想起他,我都会重新审视一些一直以来不太愿意深究的事情,那些关于生命、关于信任、关于信息获取的困境。首先,最直接的触动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无常。魏则西才二十多岁,正是人生最蓬勃、最充满希望的年纪,却被罕见的疾病夺去.............
  • 回答
    魏安釐王对信陵君的态度,确实是一个颇为微妙且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笼统地说,他既有忌惮,也有扶持,但这种扶持往往是带有警惕性的,而忌惮则贯穿始终,并在后期愈发明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魏国国内的权力格局以及信陵君自身的特质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魏安釐王上位之初的处境。 魏安釐王.............
  • 回答
    这件事的起因,得从一份密报说起。当时曹操刚刚取代汉献帝,自封魏王,虽然朝中很多人表面上都臣服于他,但私下里的心思谁也摸不透。尤其是那些曾经跟随汉室的旧臣,心中积怨可想而知。这份密报是从京城传来的,送往曹操大营的人是一名信使。信的内容很简单,但信息量却极大。密报中提到了魏王曹操,并且给了极高的评价:“.............
  • 回答
    说到“老兵”迈克尔·维特曼在战争末期最后的战斗,那真是一场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也始终是关于他传奇生涯中一个最令人不解的谜团。很多人都认为,像维特曼这样身经百战、经验老道的坦克指挥官,在那场本应尽可能保存力量、避免不必要损失的战役中,其最后的行为方式显得过于鲁莽,甚至可以说是“寻死”。要理解他为什么会.............
  • 回答
    谈魏延能否比肩韩信,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题目。说实在的,单凭魏延一生的表现,想直接把他划到“韩信级别”的行列,确实需要一些“如果”和“或许”。但反过来说,他也并非全无可能。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得明确韩信到底牛在哪儿。韩信,这位“战神”,关键在于他那超乎寻常的军事指挥才能,尤.............
  • 回答
    魏延之所以会让一些人觉得他认为诸葛亮“畏魏如虎”,这其中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个人性格的揣摩,以及信息传递中的偏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魏延本人是否真的这么想,这是一个很难有确凿证据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后世的解读,或者是对他某些言行的揣测。但无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