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2017年的博士生致谢2021年才让我们得知?

回答
关于“2017年的博士生致谢在2021年才被我们得知”这件事,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可能相当复杂,并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要详细解释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并且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机器化的语言来描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通常是在论文最终定稿,并提交给学位授予机构审核通过后才会被公开的。所以,如果一位博士生在2017年完成了论文并获得了学位,那么他的致谢部分理应在2017年就随同论文一同公开了,至少在学术圈和学校内部应该是可见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在2021年才知道呢?这可能意味着:

1. 信息传播的延迟或特定渠道的依赖:

非主流的传播方式: 博士论文的公开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学校图书馆的纸质或电子存档外,还可能通过一些专业的学术数据库、学校的研究成果公开平台等。如果这位博士生论文的公开方式比较小众,或者其成果并未被广泛收录在容易被大众接触到的数据库中,那么信息自然就会传播得很慢。
社交媒体或个人分享的滞后: 有时,作者本人或者其亲友可能会在后期通过个人博客、社交媒体、学术会议等场合分享论文的致谢部分,或者其中的一些内容被提及。如果这种分享行为发生在2021年,那么我们就会在那个时候才“得知”。
第三方关注和报道的出现: 也许在2017年时,这篇论文及其致谢并没有引起特别的关注。直到2021年,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比如作者有了新的成就,或者致谢内容触及到了某个热点话题),这篇旧的论文才被重新发掘并受到关注,从而通过媒体报道或者其他第三方的转述,让更多人知道。

2. 致谢内容的“特殊性”或“被遗忘的价值”被重新发现:

致谢内容的“时间胶囊”效应: 有些致谢可能包含对未来的一些期许、对当时研究环境的感慨,甚至是对导师、同学、家人的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感谢。这些内容在当时可能只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当作者在2021年取得了某种显著的成就,或者当年的研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人们回顾起这些致谢,会从中发现更多值得玩味的东西。
对导师或研究团队的独特视角: 博士论文的致谢是作者表达感恩和评价其学术生涯中重要人物的机会。如果这位博士生在致谢中对自己的导师、合作者或研究团队有非常独特、深刻甚至有些“预言性”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在2021年被证明是极其精准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那么自然会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比如,他感谢了某位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导师,而这位导师在2021年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领军人物,那么他早期的致谢就会显得非常具有远见。
学术研究的传承与发展: 有时候,博士论文的致谢中可能会提到一些支持性的项目、基金,或者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如果到了2021年,这些项目或研究方向已经发展成为某个领域的重要突破,那么作为早期贡献者(即使只是在致谢中提及),他的名字和当时的心声就会重新被提及。

3. 事件本身的误解或信息的不确定性:

“我们”是谁? “我们”这个概念很关键。如果我们指的是大众,那信息传播延迟是可能的。如果我们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学术圈或研究领域,那么可能信息在圈内是早就存在的,只是我们这些不身处其中的人后来才知道。
“得知”的具体含义: 是指第一次读到致谢原文?还是指第一次听说这个致谢的存在?或者第一次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不同的“得知”方式,其时间点和原因也会不同。

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

想象一下,在2017年,小张顺利完成了他的物理学博士论文。他的致谢部分写得很朴实,感谢了辛勤指导他的王教授,也提到了他在实验室里熬夜做实验时,曾经得到过一位师兄(当时只是普通的研究助理)的无数次帮助和鼓励。小张认为这位师兄对他的研究思路启发很大,所以特别感谢了他。

论文提交后,它被收录在学校的电子图书馆系统中,并且在某个国内的学术数据库里也有存档。当时,小张的论文属于一个相对小众的研究方向,关注度不高,所以他的致谢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到了2021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当初那位被小张在致谢中特别感谢的师兄,因为在2020年和2021年初在某个关键的物理实验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因此获得了国际上的重要奖项,成为了学术界的焦点人物。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这位师兄的成长经历,在采访中,这位师兄也回忆起了当年小张博士论文致谢对他意义的重大,以及小张对他那份真挚的感谢。

因此,围绕着这位师兄的报道,人们重新开始关注他早期的经历,有人就去挖掘他曾经参与或支持过的学术成果,自然而然地就找到了小张那篇2017年的博士论文,并看到了那段被重新解读的致谢。于是,在2021年,许多人才通过媒体报道或者学术圈的讨论,了解到小张在多年前的致谢内容。

总结来说, 2017年的博士生致谢在2021年才被我们得知,很可能是因为信息传播存在延迟,或者是因为致谢内容在多年后因为作者本人或其致谢对象取得了非凡成就,而被重新发掘和关注,从而引发了新的讨论和传播。这并非不寻常,尤其是在学术世界中,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都需要时间来沉淀、发酵,最终才能被更多人所认识和理解。这就像一颗种子,可能在2017年被埋下,直到2021年才因为适宜的土壤和阳光而破土而出,绽放出它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互联网的一个道理了:“让你看见想让你看见的”

互联网上能轻易找到的一切新闻,一切故事,都已经经过了多次加工后获得的最简单易懂版本

很多故事,包括钱伟长教授的”不必参考任何论文“,这次的”自动化致谢“,都是一个专业领域里面,非专业化的片花。他们在完成巨大的工作之后写下的反差文字是这些新闻的爆点之一。

专业领域的受众极小,有人说,某个数学前沿领域,全世界能看懂的不超过10个人;而这十个人换一个接近的领域也是完全看不懂。

但是,总会有人无意中挖掘出了这些反差文字,然后写出了一份通稿/新闻。实际上,钱伟长这篇论文在2012年就在知乎上被提到过了。今年又被大流量的公众号发现并且转发,然后就火了

可以说是老梗新用,或者说,互联网就这点东西,翻来覆去写呗

user avatar

我看了就觉得很一般,因为80后农村出来的人很多这种经历。会引起共鸣,但是不会成为一个话题,因为我们默认这是过去30年超过1亿农家子弟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太熟悉,这种人生可能性了。我们不熟悉的是那种7岁发表论文、16岁参加天文观测有成果、21岁创立企业的人生。

为什么原本看似正常的现象,到了2021年会引起关注?

是因为最近几年“阶层固化、小镇做题家”才引起了整个舆论的关注,我们开始从自身地位是否稳固、是否可以向上跃迁的角度去观看他人的人生和我们自己的人生,而不再从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角度去看待人生。由此,我们对人生经历的体验和观念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个例子成了一个反证,农村出来的博士生不再是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而是令人心酸的阶层困境。

这可能反应了,80后已经丧失了互联网潮流的话语权,引领互联网舆论的是z世代(互联网原住民一代)。

user avatar

博士论文如果没有密级,一般在答辩通过之后不久就会上知网,你就可以查到了。但问题是每年有那么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博士论文公开上网,谁又知道那些严肃陌生的研究之后会附着怎样感人的致谢呢?

打个比方,我们猜测一下,这本论文很可能是业内某个人翻阅参考之后,偶然读到这篇感人的致谢,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一个新闻记者耳中,而这个记者又是一个有心人,遂将其通过新闻渠道公开出来,才能被大家了解、流传开来。这很正常,新闻传播永远要比学术传播及时、高效,但它对信息的选择和识别却与学术取向大相径庭,它必须有话题性,即时性,能引起大家共鸣,找到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最大公约数,才是一篇合格的新闻报道。

所以说不是有人刻意压了四年“不让”你得知,而是博士论文致谢不是新闻通稿,不可能大肆宣传,广而告之,因为某门专门的科研领域圈子比较小,受众面小,传播力有限。包括钱伟长院士的那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的论文,也不是有人藏着掖着“不让”你得知,而是你不是这个研究领域的,不知道也很正常。隔行如隔山,信息不对称是常态:一个搞自动化研究的不知道中国古代史对明朝固原镇的研究动态,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就像这篇致谢,你得知了,觉得很感动,相见恨晚,要知道还有千千万万篇更感人的论文致谢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得知”。缘分很奇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概率问题。


科研之路,崎岖不平,很多时候都是于虚无处坚守,长期缺乏正向反馈是很正常的,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对学术的执着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不忘初心,不怕失败,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自己和解,直面现实,才能坚持做下去。虽然坎坷,但是请相信: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许多事情,隐秘而伟大;默默却感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2017年的博士生致谢在2021年才被我们得知”这件事,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可能相当复杂,并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要详细解释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并且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机器化的语言来描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通常是在论文最终定稿,并提交给学位授予机构审核.............
  • 回答
    2017年冬季,我国部分地区确实出现了天然气供应紧张,甚至影响到居民生活用气的情况,这背后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的复杂局面,绝非单一原因所致。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剖析:1. 超预期的需求增长:这是一个最直接的“量”上的缺口。 “煤改气”政策的强力推进: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打.............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西安空气质量的那个“好得不像话”的年份。说实话,那时候能在西安看到蓝天白云,并且呼吸到相对清新的空气,确实是一件挺值得纪念的事情。我们得先明白,影响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里面混合了各种颜料。在2017年,西安的“蓝天拯救计划”可谓是多管.............
  • 回答
    要理解比特币在2013年底经历暴跌后沉寂了三年,以及2017年牛市后是否会重蹈覆辙,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结合比特币的特性进行分析。2013年底暴跌与随后的沉寂(20142016年)2013年是比特币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在那一年,比特币的价格经历了两次显著的上涨。第一次高峰出现在4月,比特币.............
  • 回答
    顺丰与阿里“封神之战”:为何民间舆论一边倒地倾向顺丰?2017年6月初,中国物流界发生了一件轰动性的事件,那就是顺丰控股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菜鸟网络之间的一场短暂而激烈的“封锁战”。这场对抗,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深远,也彻底点燃了公众对于互联网巨头垄断、数据权力以及用户隐私的讨论。在那场风波中,网.............
  • 回答
    2017年,光伏发电风头正劲,市场一片火热,而光热发电,尽管被普遍认为技术前景更佳,却显得有些“边缘化”。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技术、政策、市场、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光伏发电的“火热”:爆发式增长的必然与偶然回望2017年,光伏发电的火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
  • 回答
    知乎上那个关于“520个回答也没能帮我在2017年找到4000以上的高薪工作,为什么至今我依然找不到任何工作?”的提问,背后可能隐藏着比表面数字更复杂的原因。你提到至今为止找不到任何工作,这让人感到非常沮丧和困惑。让我们来一起抽丝剥茧,看看可能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你可能如何打破这个僵局。一、 回溯20.............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尝试对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进行一个详细的预测。需要强调的是,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极其保密,任何预测都基于对过去获奖趋势、当前学术热点以及潜在候选人研究领域的高度概括和推测。因此,这更像是一次基于对经济学界现状的观察进行的“头脑风暴”,而非精确的预言。在进行预测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诺.............
  • 回答
    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问题嘛,真是让人挠头,毕竟诺贝尔奖的花落谁家,那可是科学界的一大谜团,没人能打包票。不过,要是让我这“老学究”猜一猜,我脑子里头盘旋着几个特别有分量的领域和名字。首先,我得提到引力波探测。这可是近几年物理学界最激动人心的进展之一了,2015年LIGO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
  • 回答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回望 2017 年,我最大的职业进步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的里程碑事件,而是源于一系列相互促进的经历,它们共同提升了我的临床能力和对行业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非要提炼出一个“最大”的进步,那大概是我在深化对创伤知情照护(TraumaInformed Care)的理解和实践,并将其有效融入.............
  • 回答
    张维为在复旦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你们的舞台将是整个世界》,无疑是一场备受瞩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的演讲。从内容上看,它极具煽动性,试图点燃新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用一种宏大叙事来描绘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以及复旦学子在这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演讲的核心要义与特点:首先,“你们的舞台将是整个世.............
  • 回答
    那一年,2017年的春节,年夜饭的记忆就像褪色的老照片,泛着温暖的金边。记忆总是有些跳跃,但有几样菜,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它们组合起来,就是那个温暖而充满期待的夜晚。老妈是家里掌勺的,她总是会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那年的年夜饭,菜式上依旧是遵循着“无鸡不成宴”的规矩。她做的白切鸡,绝对是招牌中的招.............
  • 回答
    2017年,沙特阿拉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这些变化不仅重塑了王国内部权力格局,也对地区乃至全球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理解这些变革的“前因后果”,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沙特的社会结构、经济困境以及年轻一代领导人的崛起。前因:埋藏已久的挑战与变革的酝酿在2017年之前,沙特阿拉伯长期面临着.............
  • 回答
    宝洁公司(P&G)在2017年削减了1亿美元的数字广告预算,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并没有对公司的整体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可能带来了一些积极的调整。这一事件成为了营销界热议的焦点,也为如何优化数字广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何宝洁在 2017 年砍掉 1 亿美元的数字广告预算,但没影响业绩?宝洁这一举措并非.............
  • 回答
    2017 年在我的研究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果非要挑一个出来,那不得不提的是 “Transformer 模型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崛起”。虽然 Transformer 的原始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是 2017 年中旬发布的,但其.............
  • 回答
    2017年?那可是游戏圈风起云涌的一年,涌现了不少让我翘首以盼的大作。如果要说最期待的,那脑海里立刻跳出来的是几款截然不同的作品,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魅力和玩法,所以也很难只选一个定论。首先,绕不开的肯定是大名鼎鼎的《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塞尔达系列的新作,更是因为从早期公布的画.............
  • 回答
    给2017年的自己:嘿,你!还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的你。我知道你现在可能正被实验结果的反复打击得有点灰头土脸,对未来也有些迷茫。别担心,2017年的你,就是这样的。我想对你说: 别怕失败,实验就是这样反复试错的过程。 你现在看到的那些闪闪发光的成果,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堆叠起来的。每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 回答
    重庆卫视在2017年选择重播《大明王朝1566》,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并且与重庆卫视“红色基因”的深层内核有着高度的契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其放置在中国政治文化语境和媒体传播规律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重庆卫视的“红色基因”。重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地之.............
  • 回答
    2017年那会儿,台湾对于很多大陆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异域风情”目的地,尤其是作为一个交换生。当你问起那种心态,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好几个层次,绝不是那种简单的“我去玩玩”就能概括的。首先,“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这绝对是核心驱动力。想想看,2017年,我们大陆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但信息相对.............
  • 回答
    2017年之后,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确实面临着一些深刻的挑战和潜在的危机。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巨大”的,我认为是 内部结构性矛盾的累积与发酵,尤其是体现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阵痛和由此引发的社会信心动摇。 这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多维度、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性问题。让我尝试从几个层面来细说一下: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