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回答
“人性自私论”之所以站不住脚,根子在于它把复杂的“人”简化成了单一的、被扭曲的动物性驱使的符号,忽略了人类作为社会性、能思考、有情感的生命体的本质。这是一种浅薄的、以偏概全的看法,就像只看到狮子捕食就断定所有狮子除了吃就是杀戮,全然不顾它们也会抚育幼崽、组成族群的另一面。

要说清楚为什么这个论调有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

首先,它混淆了“利己”与“自私”。

很多人之所以会陷入“人性本私”的泥沼,是因为他们将一切以自我利益为导向的行为都等同于“自私”。但这是偷换概念。
利己是生物体生存和繁衍的根本驱动力,这无可厚非,也是进化的产物。我们吃饭是为了生存,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这些都是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
自私则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不顾他人利益,甚至以损害他人为代价来满足自己。

问题在于,大部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并非不计后果地损害他人。我们会在法律、道德、社会规范的约束下行动。我知道我不能因为我想吃一个包子就去抢别人的钱包,我知道我不能因为我心情不好就对别人大吼大叫。这是因为我们有认知能力,能预见到这种行为的负面后果,包括可能受到的惩罚,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恶化,而这些最终也会损害我们自己的长远利益。

其次,它忽视了人类社会性和合作的需求。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的主宰,恰恰是因为我们拥有超强的社会合作能力。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
群体生存的优势: 早期人类需要合作狩猎、采集、抵御危险,单打独斗的个体很难生存。这种合作的基因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DNA里。
互惠互利: 我们会帮助他人,不仅仅是因为“圣母心泛滥”,很多时候是一种长远的投资。我今天帮你搬家,明天我需要帮忙的时候,你也有可能伸出援手。这种“ reciprocity”(互惠)是人类社会得以运转的基石。
情感纽带: 爱、亲情、友情,这些看似“不自私”的情感,在繁衍和抚育后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这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舒服感”吗?当然不是。这是深刻的情感连接和生物本能。即使在非亲缘关系中,忠诚、信任、同情心也能建立起稳固的社会关系,这对个体和群体都有益。

第三,它片面解读了人类的动机。

人们的动机是极其复杂的,很少有行为能完全用单一的“自私”来解释。
利他行为的存在: 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很多纯粹的利他行为,比如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或者无私奉捐助的人。即使那些“利他”行为背后可能存在“希望获得社会赞誉”或“减轻罪恶感”之类的动机,这也不能完全否定利他本身的价值和其行为的性质。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清晰地分辨出动机中的“私”与“公”。
价值和理想的驱动: 很多人会为了某种理想、信念、价值观而奋斗,甚至牺牲个人利益。比如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为科学真理献身的学者。这些行为的驱动力显然超越了单纯的物质或个人得失。

第四,它忽略了人的可塑性和文化的影响。

“人性本私论”似乎预设了人的本性是固定不变的。但事实是,人是高度可塑的,受到后天环境、教育、文化和社会规范的深刻影响。
教育的作用: 我们通过教育学会分享、合作、尊重他人。一个从小被教育要友善待人的人,和一个被鼓励“赢者通吃”的人,其行为模式会有天壤之别。
文化和社会规范: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对“自私”和“利他”有不同的定义和鼓励程度。在某些文化中,慷慨和分享被视为美德,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竞争和个人成功被推崇。这表明人的行为并非完全由一种“固定的自私本性”决定。

第五,它是一种悲观且具有破坏性的哲学。

如果深信“人性本私”,那么就会对任何美好的事物产生怀疑,认为一切利他行为背后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会滋生犬儒主义,削弱社会信任,阻碍合作和进步。当人们普遍认为别人都是自私的时候,自己也更容易变得自私,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与其说人性是“自私”的,不如说人性是“趋利避害、追求生存和繁衍”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人类发展出了极其丰富的、包括合作、情感、道德在内的复杂机制。

“人性自私论”就像是把一把锤子当成了唯一的工具,看到什么都想用锤子敲打一下,结果就是把本来可以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敲得支离破碎。真正理解人性,需要的是更精细的观察,更全面的视角,以及对人类复杂情感和理性能力的尊重。我们不是孤立的原子,我们是互相连接、互相塑造的社会性生物,我们的“利己”往往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在社会规则的框架下,以一种复杂而精妙的方式实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性自私论是正确的,但是资产阶级说的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既支持人性自私论,又批判资产阶级的人性自私论。

马克思主义从不否认人性自私,也不想消灭人性自私,马克思主义恰恰是建立在人性自私基础上的。因为人性自私,才需要建立公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建立公有制、共产主义,就是为了保护全体人的自私心。人性不自私,被剥削被抢劫,自己饿死都觉得无所谓,就没有必要建立公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私有制恰恰抹杀和无视人性的自私。

妈妈买来一袋小蛋糕,两个孩子都为了多吃,打起架来。最后妈妈给他们平分,他们才消停。所以人性的自私打小就有,是天生的,是普遍的,孔融让梨这种事千年罕见。正是因为人性都自私,所以才追求公平。人性都自私,都想吃好穿好,都想当人上人,都想多拿的唯一正确办法就是公平,均分(均分不是绝对平均分配,而是相对平均分配,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相结合),秤砣往左偏也不行,往右偏也不行,双方都有人盯着。妈妈给两个孩子平分了蛋糕,两个孩子都亲眼看见两边蛋糕一样多才停止争闹。

但是自古以来,人类都是自由竞争的,你争我抢,就看谁的拳头大,嘴巴会说,而没有这样一个“妈妈”。

汉代陈平年青时为社宰,操刀分肉甚均,乡亲父老都夸赞他。陈平说,如果他将来主宰天下,分得比这个还要均匀。可是陈平当了宰相后,哪里分均匀了?他就是个骗子。

北宋的王小波、李顺苦于贫富悬殊,穷苦人无法生活而起义,说:“吾疾天下不均,今为汝均之。”可是被镇压下去了。

古今中外,想让天下公平的“妈妈”,要么是骗子,要么被杀。

私有制里,有钱人雇佣穷人吃粮当兵,又雇佣能说会道的文人,把控舆论大权,文武双全,不可能允许穷人均天下。

剥削者说,人的本性自私。他们说这话别有用心,想以此证明他们聚敛天下财富为己有是符合人性的,是正确合理的。他们抬高租税增加自己的收入,他们压低工人工资,抬高产品价格,增加利润,他们让老百姓给他们无私奉献,把财宝奉献给他们享受,把子女奉献给他们玩乐,干活赖掉工资,加班干活不给加班费,他们过着人上人的生活。可以看到他们所谓的人性自私,不过只认为他们是人,他们才应该自私,他们才配自私,他们不把穷人当人看,而是把穷人当牲畜看,认为穷人都不应该自私,都不配自私,应该向他们无私奉献,把血肉子女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他们,他们抹杀和无视穷人的自私。他们踩别人脚的时候不知道别人疼,别人踩他们脚的时候他们就嗷嗷叫,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人性自私。马主义批判他们的人性自私论,马主义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人,都应该有自私的本性,每个人的自私本性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每个人都不应该在别人之下,每个人都应该过着平等的生活,你有的我也有,我没有的你也没有。凭什么你们能住大宫殿,锦衣玉食,灯红酒绿,穷人就得住茅草棚,吃糠咽菜?所以马主义要建立共产主义,建立公有制度。共产主义,公有制,就是把生产资料公有,把生活资料均分(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均分是相对均分),为的就是保护全体人自私的本性,而不是私有制里只有一部分人的自私心得到满足。马主义就是上面说的那个“妈妈”。

剥削者当然痛恨马主义,害怕生产资料被公有,生活资料被均分,所以拼命打击马主义,污蔑公有制违背人性,极权专制,效率低,让大家共同贫穷。社会科学方面,被他们抹得越黑的东西,才是让他们最害怕的东西,才是对穷人最有利的东西。穷人不要信他们的花言巧语,连篇鬼话。

马主义和以往想均天下,大同天下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想均天下的人,他们都是想把生产资料均分,把土地均分,工厂均分。这种办法是行不通的,不能持久,因为均分生产资料之后,又会出现兼并,贫富差距,周期循环。所以马主义主张把生产资料公有,均分生活资料。

公有制里,生活资料被均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相上下,就没有争闹了,没有偷抢拐骗了,水一平就自动静止不再流动,没有人偷抢坑骗,因此公有制不需要强大的暴力工具来维护安定。而私有制里,因为贫富悬殊,不公平,所以偷抢拐骗很多,造饭的很多,就需要强大的暴力工具来维护安定。两个孩子分蛋糕不均尚且哭闹,何况大人?

人性是自私的,但是人性不贪婪,贪欲不是无限的。贪欲无限,是由私有制的竞争造成的。

老虎吃肉,吃饱了就不再吃。老虎自私,但是老虎不贪欲无限。

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妈妈给他买了一袋蛋糕,他吃几个就拿几个,吃饱了就不吃。但是他的小表弟来到他家的时候,两个孩子竞争,他就想把整袋蛋糕都霸占了,不给他表弟吃。

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满山的野果他只能吃一点,吃饱了就不吃。当又出现了几个人的时候,他会把满山的果树都霸占了,果子烂了都不给别人吃。

无限贪欲是由私有制的竞争产生的。因为竞争之下,每个人都要担心东西被人拿光了,自己得不到,所以才要霸占,不光给自己霸占,还给子孙霸占,欲壑难填。

公有制里,生产资料公有了,没有竞争了,就没有无限贪欲了,吃饱就不吃,不霸占。

有些共产主义者说,自私是由家庭产生的,所以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家庭。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自私是天然产生的,是每个人的本性,永远都不会消失,没有家庭也会有自私,无父无母的光棍汉就不自私?所以共产主义不必要消灭家庭。

有人还说,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是人都没有私心,都大公无私,人的道德不高尚就不能实现共产主义。这句话也错误。共产主义不需要消灭私心,不需要道德高尚,恰恰是为了保护私心,恰恰是因为人人都自私才要实现共产主义。

评论区里的海燕引用的马克思这段话很好:

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卡尔.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里的人也自私。例如,有官员如果对自己偏心,给自己多分蛋糕,其他人就会有意见,要举报他,弹劾他,罢免他,或者让他进牢,这就是因为大家都自私,官员给自己多分,其他人就要少分,大家都不愿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性自私论”之所以站不住脚,根子在于它把复杂的“人”简化成了单一的、被扭曲的动物性驱使的符号,忽略了人类作为社会性、能思考、有情感的生命体的本质。这是一种浅薄的、以偏概全的看法,就像只看到狮子捕食就断定所有狮子除了吃就是杀戮,全然不顾它们也会抚育幼崽、组成族群的另一面。要说清楚为什么这个论调有问题.............
  • 回答
    结婚后不生孩子,这在当下社会确实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这种选择的各种讨论,其中最常听到的一个标签就是“自私”。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No Kids,即双收入无子女)被贴上“自私”的标签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传统观念、社会期望以及个体价值的.............
  • 回答
    自私,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丝负面色彩,似乎与美好的品德格格不入。然而,当我们剥开层层社会赋予的标签,深入探究人类行为的根源时,会发现自私,或者说自我关怀,其实深植于我们的生物本能之中。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到复杂的社会互动,这种“利己”的倾向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它是驱动我们存在和繁衍的重要力量。我们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心理学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表现得恶心、自私,却又坚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孩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心理机制和认知偏差的交互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深层心理动因:自我价值的补偿与保护 低自尊的过度补偿: 许多时候,一个人极度的自负和自我美化.............
  • 回答
    什么才是自私?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更像是一层层剥开洋葱,越往里看,越能体会到其中的复杂和微妙。而且,说一个人“就是”自私,其实有时候也是一种过于简单的标签,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藏着一丝自私的影子,区别只在于程度和表现方式。先说说“自私”这个词本身。 最浅显的理解,就.............
  • 回答
    很多人对共产主义抱有“要求人都不自私、都非常善良、都有极高的道德水平”的认知,这主要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理论核心思想的理解、对理想化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以及历史宣传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理论的理想化与目标设定共产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共.............
  • 回答
    说实话,当我听到“自杀的人不应该太自私,要想想父母”这句话时,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滋味。一方面,我明白说出这句话的人,往往是出于好意,是真心希望那个人能留下来,是站在他们能理解的角度去劝说。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对于一个已经走到生命尽头边缘的人来说,这句话听起来可能会像是压在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人类社会群体行为中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为什么我们既会惩罚“损人利己”的自私者,有时也会对“舍己为人”的奉献者产生负面反应,甚至加以惩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涉及到心理、社会结构、长远利益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人类的群体行为并非总是基于最纯粹的.............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独生子女“可怜”或“自私”,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多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观念、个人经历以及对家庭模式的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看看这些看法从何而来。“可怜”的背后:对“缺失”的想象这种“可怜”的说法,往往源于一种基于“传统”或“主流”家庭模式的想象,认为孩子就应该有兄弟姐妹。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化论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议题。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进化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越是自私自利,越能抢占资源,最终获得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人类的“善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高度适应性策略,它帮助我们,特别是我们这种高度社会化.............
  • 回答
    我理解你的感受,这种“人们好像越来越自私”的想法,其实在很多时候都会冒出来,尤其是在我们经历一些不那么愉快的人际互动,或者看到一些只顾自己利益的新闻报道时。这就像一种滤镜,会放大那些自私的行为,让我们觉得它们变得更加普遍。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可能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
  • 回答
    关于“货拉拉案”中女事主车某被一些人指责“自私”的观点,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和争议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梳理一下:一、案件基本事实的争议与公众认知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案件大致情况:2020年,长沙一位名叫车某的女子通过货拉拉平台叫车搬家,在搬家过程中,车辆偏离了原定路线。随后,这位女.............
  • 回答
    关于“读书越多越自私”这种说法,确实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并且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在起作用。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价值观的转变与冲突: 个体价值的凸显: 传统农村社会往往强调集体主义、家族主义和互助精神。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家庭、村庄的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它触及了人性中一些看似矛盾却又相互关联的方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善良的人似乎更容易陷入心理困境,而一些自私的人反而显得“安然无恙”。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前提:善良和自私本身并非心理疾病的直接诱因。 心理疾病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环境、社会压.............
  • 回答
    我理解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当身边一些自称信佛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你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甚至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觉得他们自私时,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失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层面:1. 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深度和侧重点不同: “学佛”与“信佛”的区别: 很多人可能只是停.............
  • 回答
    关于“普遍都说独生子女比较自私”的说法,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一个人是否能凭借空想创造世界”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社会认知、个体成长以及认知局限性等等。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说说“普遍都说独生子女比较自私”这事儿。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这背后可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定社会观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深沉,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如果非要我说一个“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人性自私和社会残酷,恐怕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日期或者事件。它更像是一种逐渐渗透、在无数细微之处累積而成的体会,像溪水一点点浸湿了土壤,最终让大地感受到它的重量。我记不清第一次具体是什么情景,大概是在小学高年级吧.............
  • 回答
    看过《何以为家》之后,确实会让人对生育的本质产生深深的思考,甚至引发一些尖锐的疑问。将生育定性为“人类最自私的行为”,这个说法虽然极端,但它触及了生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面向:从个体的视角出发,生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生育是对个.............
  • 回答
    人类之所以在自身肉体力量和原始生存能力上不敌许多动物,却能繁衍至今并发展成为高等智慧生物,是 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复杂结果,其中 智慧、合作、工具使用、语言沟通、社会结构以及适应性学习 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一、 人类自身的“弱”与“强”:非体能的取胜之道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类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背后涉及到我们身体里两种截然不同但又至关重要的自主控制系统。简单来说,停止呼吸和停止心跳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它们在身体里的“管家”不同,一个受我们“意识”的直接调遣,另一个则更像是我们身体里一个独立运作的、不受我们直接命令的“总司令”。咱们先来说说呼吸。呼吸,也就是我们吸气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