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波士顿认为劳民伤财而放弃申办2024年夏季奥运会?

回答
波士顿放弃申办2024年夏季奥运会这件事,如果细说起来,确实是一场关于城市发展、民众意愿和巨额投资之间复杂博弈的典型案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决定,而是折射出许多城市在面临奥运会这样“大蛋糕”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

首先,我们得理解波士顿当时申办奥运会的初衷和吸引力。毫无疑问,能够举办奥运会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曝光机会,能够极大地提升城市形象和国际知名度。波士顿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丰富的名城,拥有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学府,并且在体育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职业体育的成功(凯尔特人、红袜等)。很多人认为,波士顿完全有能力办一届精彩的奥运会,同时也能借此机会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带动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然而,“劳民伤财”的担忧也绝非空穴来风,而且是决定波士顿最终放弃的关键因素。

1. 巨额的财政负担和潜在的亏损: 申办奥运会本身就需要巨额的投入,用于场馆建设、安保、宣传、交通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奥运会的举办成本往往会远远超出最初的预算。历史上的许多奥运会都留下了“奥运亏损”的包袱,尤其是一些临时建设的场馆,在奥运会结束后往往闲置,成为维护的负担。波士顿的反对者们,尤其是以“No Boston Olympics”为代表的民间团体,就对此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论证和宣传。他们指出,政府承诺的预算只是“看起来很美”,实际花费可能会翻倍,而这些钱如果用于改善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民生项目,将更能直接惠及市民。

2. 民众支持度的缺失是致命的: 这是波士顿与其他申办城市最大的不同。在美国,像洛杉矶这样的城市,虽然也有对成本的担忧,但往往有更广泛的、来自商业和政治精英的支持。然而,波士顿的市民对于奥运会的热情并不高涨,甚至相当一部分人是反对的。这种反对不仅仅是对成本的担忧,还包含了对奥运会带来的大规模基建可能破坏城市原有风貌的顾虑,以及对奥运会对日常生活可能造成的干扰(交通管制、安保加强等)的不满。

“No Boston Olympics”这个团体非常聪明地利用了社交媒体和社区组织,有效地传播了他们的观点。他们通过发布各种数据、邀请经济学家分析,将奥运会的负面影响具象化,直接触动了市民的利益关切。 当市民的普遍意愿与申奥的宏大叙事发生冲突时,民选官员的压力是巨大的。前马萨诸塞州州长德瓦尔·帕特里克(Deval Patrick)虽然一度大力推动申奥,但最终也因为民众支持度不足而选择放弃。

3. 现有基础设施的挑战与改造成本: 波士顿虽然发达,但毕竟是一座百年老城,很多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系统)已经陈旧。如果要在短时间内满足奥运会的严苛要求,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这同样是一笔巨额的开销。而且,要找到足够的场地建设大量新建场馆,对于一座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时候,申奥的计划会涉及拆迁和大规模建设,这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

4. 奥运会是否真的能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支持者认为奥运会能带来长期的旅游和投资,但反对者则认为,奥运会的经济效应往往是短暂的,而且大部分利润流向了国际奥委会和少数大型企业,对当地经济的长期贡献有限。他们认为,与其花巨资举办奥运会,不如将这些钱投入到发展高科技产业、生物技术、医疗健康等波士顿已经具有优势的领域,这样才能获得更稳定、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5. 政治上的“烫手山芋”: 对于任何一位想连任或有政治前途的官员来说,一旦奥运会项目出现问题,比如预算超支、安全事件,都会成为巨大的政治负担。在支持度不高的情况下,将一个可能充满风险的项目强推下去,其政治风险是难以承受的。正是这种对潜在政治风险的规避,也促使了最终的决定。

那么,波士顿放弃申奥,对它自己以及其他城市有什么启示呢?

民众意愿是决定性因素: 这一点毋庸置疑。没有民众的广泛支持,任何宏大的申奥计划都难以实现,而且一旦强行推行,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城市发展应该以人为本,而不是为了一个象征性的事件而牺牲市民的利益。
对成本的透明度和严谨的评估至关重要: 申奥必须建立在清晰、透明、现实的预算基础之上。需要有独立第三方的严谨评估,将所有潜在成本都考虑在内,并且向公众公开。
反思奥运会的商业模式和利益分配: 国际奥委会的模式是否真的能让举办城市受益?是否需要调整奥运会的举办模式,使其更适合中小型城市,或者更注重可持续性?波士顿的案例让人们再次审视了这个问题。
城市发展应有更长远的规划: 奥运会是一个短期活动,而城市的发展是长期的。将资源投入到能够带来长期效益的领域,与申奥的短期效应相比,可能更符合城市发展的根本利益。

总而言之,波士顿放弃申办2024年奥运会,不是因为它不够强大或不够有吸引力,而是因为它在进行了一番理性权衡后,认为“劳民伤财”的风险过高,而且未能获得市民的足够支持。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也是一个值得其他城市深思的案例,它提醒我们,在追逐国际荣誉和举办大型活动时,绝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忽视民心向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条件上来说,美国这几个大城市的现有场馆和交通条件都无法满足奥运会的需求。

从成本上来说,波士顿的地价和人工成本,基本上也就告别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了。

从收益上来说,奥运会那几天的电视转播收益和游客收益(如果波士顿吃得消的话),未必能cover成本。而发展中国家比较看重的间接收益,比如对国家形象的提升,对体育产业的拉动,在美国这边都没有啥意义——它的国家形象就不用说了,体育产业也已经成熟到既不需要外力来拉动,而且外力想拉也拉不动的程度了。

纯粹就是成本收益的计算而已,同样的生意,放在中国可能是挣钱的,放在美国可能就是赔钱的。资本是不在乎情怀的。

user avatar

哇,好多赞,受宠若惊。前面的回答是吐槽向,并不准确,下面来点干货吧。

首先,美帝的市(city/town)的概念跟我朝很不一样。我朝官方的行政规划是省,县,乡镇三级。这基本可以对应美帝的州(state),郡(county),市(city/town)三级。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说美帝的“市”的时候,实际上他们的行政级别都相当于我朝的乡镇。与我朝不同的是,美帝的乡镇之间相差巨大。比如全美第一乡镇纽约市,人口达到了800万,面积近800平方千米。而美帝绝大部分乡镇,人口都在1000以下。这一级中的波士顿市,也就是City of Boston, 人口64万,面积125平方公里。

当我们在中文语境中说“市”的时候,一般是指县级市,地级市,或者省级直辖市。这在美帝对应的应该是都会区(metropolitan area)。这一级中的波士顿市,应该是大波士顿区(Greater Boston)。大波地区人口达到了450W万,确实算得上是大城市了。

然而,这和我朝的大城市还是有着重大的区别。作为都会区核心的波士顿市,行政上和大波地区其他乡镇是平级的。波士顿的市长,对这些地方并没有管辖权。虽然说麻州政府(麻州没有郡政府)可以在申奥这类的事情上协调帮忙,但是我想肯定不如北京市长使用密云区的资源那么方便。另外,大波地区的一些乡镇,比如Providence,本身是罗德岛首府,根本就不属于麻州。

在退出申奥这件事情上,民意应该说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至少官方表示退出的理由中有这一条。然而,我觉得民意之所以反对申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波士顿的基础设施水平确实堪忧。这个有空再来写吧。

------------------------------------------------------------------------------------------------

不关民主什么事,波士顿真心hold不住。。。

波士顿市中心商业区不过几平方公里,狭义的波士顿市人口不过60万上下,差不多相当于我朝一个小县城,跟大北京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基础设施一坨屎,地铁一百多年了还在用,进城的两条高速公路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就堵得跟便秘一样。整个城里面的大型运动场地大概就只有北岸花园球场(绿军和Bruins主场)和红袜队的棒球场。组织者曾经打算把市中心的绿地Boston Common改成沙排比赛场地。这就好像北京要把天安门广场借来做比赛场地一样。寒碜到这个地步,你们感受一下。。。

波士顿要能办奥运,我朝三线以上城市都能办奥运了。放弃实在是太明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波士顿放弃申办2024年夏季奥运会这件事,如果细说起来,确实是一场关于城市发展、民众意愿和巨额投资之间复杂博弈的典型案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决定,而是折射出许多城市在面临奥运会这样“大蛋糕”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首先,我们得理解波士顿当时申办奥运会的初衷和吸引力。毫无疑问,能够举办.............
  • 回答
    8月19日,美国波士顿确实发生了一场备受关注的游行示威活动,这场活动的核心是围绕着“言论自由”展开的,但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分裂和意识形态冲突,使得这次事件远比表面看起来更为复杂和值得深思。事件的起因与背景:要理解这场游行,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在它发生前不久的背景。几天前的8月12日,在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
  • 回答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在近期公布了一组近距离拍摄的美军航母在波斯湾水域行驶的画面,这无疑是一次颇具深意的行动。 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这是伊朗向美国和国际社会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 IRGC作为伊朗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布的任何信息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和军事意涵。 .............
  • 回答
    魅族这个举动,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有争议的。咱们一码归一码地说,得把它拆开了看。首先,得搞清楚魅族为啥要这么干。你想啊,魅族这几年日子过得不算顺风顺水,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他们也想方设法寻找新的增长点。传统线上线下渠道,该做的都做了,效果嘛,也不尽如人意。这时候,美团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一个实.............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美国与欧盟将部分俄罗斯银行移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一行动深刻影响了国际金融体系、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全球经济运行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影响及可能的长期后果: 一、事件背景与动因1. 俄乌冲突与地缘政治博弈 2022.............
  • 回答
    美国议员提出一项试图阻止在美出生的大熊猫归还中国的法律修正案,这一提案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环境保护及政治博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法律依据、潜在影响及争议焦点: 一、背景与提案动机1. 中美熊猫合作的历史 自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中国与美国在大熊猫保护领域建立了长期合作。.............
  • 回答
    美国12月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这一数据(假设为2022年或2023年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数据背景、经济影响、政策反应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数据背景:美国CPI的现状与关键变量1. 数据来源与计算 美国CPI由美国劳工统计局(B.............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突破90万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分析。以下从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社会背景、政策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差异1. 官方数据 美国疾控中心(CDC)和联邦政府统计的死亡人数约为90万,但这一数字存在争议。例如,截至2023年4月,CD.............
  • 回答
    《纽约时报》的标题《新冠!撤退!》("Covid! Retreat!")可能是指该媒体对美国在新冠疫情中采取的某些政策或行动的评论,但具体文章内容因时间、语境和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标题可能涉及的背景、立场和影响: 1. 背景与可能的立场 时间与事件:该标题可能出现在2021202.............
  • 回答
    美国在疫情后期宣布“打开国门”并调整防疫政策,被视为全球防疫策略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其影响也远超单一国家,对全球公共卫生、经济、国际关系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美国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动因1. 国内疫情形势与政治压力 疫情数据波动:.............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两个事件,需要先明确具体背景和时间点,可能存在一些混淆或误解。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的“重赛”事件1. 事件背景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巴西队因交接棒问题被取消资格。具体原因包括: 交接棒违规:巴西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所谓“美国将韩国和突尼斯列入黑海联合军演名单”的说法,目前并无权威官方渠道证实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且存在多方面逻辑上的矛盾。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信息来源可能存在问题1. 媒体误报或误解 目前没有可靠媒体报道美国将韩国和突尼斯列入黑海联合军演名单的具体细节(如时间、演习.............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政府是否正式承认“亚美尼亚种族灭绝”事件(即19151917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2021年4月24日,拜登在担任总统后首次以官方身份明确承认这一历史事件为“种族灭绝”,但这一表态引发了土耳其等国家的强烈反应,并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重要节点.............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超过30万是一个令人深感痛心且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反映了公共卫生危机本身的影响,更揭示了美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数据背景与时间线1. 数据统计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实时疫情追踪系统,截至2021年1月28日,美国新冠死亡.............
  • 回答
    深度解析美国 11 月 CPI 同比上涨 6.8%:一次触目惊心的通胀信号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 11 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 6.8%,这一数字不仅再次刷新了近 40 年来的最高记录,更向市场和公众传递了一个强烈且令人担忧的通胀信号。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多种复杂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
  • 回答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附近一家公寓楼在2021年6月24日发生部分倒塌,造成多人失踪和伤亡。经过漫长的搜救行动,在废墟中找到幸存者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剩余的建筑在2021年7月4日被爆破拆除。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如何看待美国倒塌公寓剩余建筑被爆破拆除?将剩余建筑爆破拆除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
  • 回答
    关于美国将于“9·11”20周年之际从阿富汗全部撤军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对阿富汗自身、地区地缘政治、美国国内以及国际反恐形势等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对阿富汗自身的影响这是最直接和最受关注的影响。撤军将深刻地重塑阿富汗的政治、安全和社会格局。 塔利班.............
  • 回答
    《纽约时报》关于“中国不再尊重美国了——合情合理”的文章,无疑触及了当前中美关系中最核心、也最敏感的话题之一。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及其背后可能反映的观察和逻辑,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理解这篇文章的“标题即论点”:标题“中国不再尊重美国了——合情合理”(China no longer resp.............
  • 回答
    “美国光环”在当代中国青年中消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美国光环”的内涵及其在中国青年心中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光环”到底是什么?在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中国青年对美国的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