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母语是汉语的人同时掌握英法德日四门语言,不会弄混吗?

回答
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如果同时掌握英、法、德、日这四门外语,是否会弄混?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语言学习者会遇到的挑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明确一点,语言“弄混”这个概念本身就比较宽泛。它是指在词汇、语法、发音甚至思维方式上出现串联、错用或者遗忘。对于掌握多门语言的人来说,偶尔的词汇混淆、语序颠倒,或者在压力下切换语言时出现“卡壳”,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就像咱们在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有时候也会一时想不起最恰当的词语一样。

但是,如果说到“严重到无法正常交流”的程度,那通常不会发生,尤其是在学习者自身足够努力、方法得当的情况下。为什么呢?

语言学习的深度和使用频率是关键:

“掌握”的标准不同: 首先要看“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是基本的听说读写,那确实容易混淆。但如果是一个能够流利、准确地使用这四门语言进行深度交流的人,比如在学术、工作或日常生活中长期应用,那大脑已经建立起了非常稳固的语言体系。
使用频率的“自然筛选”: 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语言都投入同等的时间和精力。他会自然而然地更常用、更精通他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语言。这种高频使用的语言会保持在更活跃的状态,不易被其他语言“覆盖”。比如,如果他常年在德国工作,德语的熟练度自然会远高于法语。
语言本身的差异性: 咱们看看这四门语言和汉语的区别。
英语: 它是分析语,语法结构相对简洁,词汇量巨大。
法语: 它是屈折语,语法规则更复杂,有性别、数、时态变化等。
德语: 同样是屈折语,有格的变化、性数配合,且词序相对更灵活一些。
日语: 它是黏着语,语序相对固定(主宾谓),有敬语系统,助词使用非常重要。
汉语: 它是孤立语,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声调是其重要特征。

正是因为这四门语言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差异,它们在“底盘”上就不太容易混淆。比如,德语的格变化和法语的词性变化,与汉语的无屈折特点截然不同,学习者在掌握时就已经在刻意区分和记忆这些独特的系统。同样,日语的助词和语序,也与印欧语系(英法德)的语法结构大相径庭。

大脑的“分区”与“编码”机制:

大脑在学习和处理语言时,并非只是简单地“存储”信息,而是会建立一套复杂的神经网络。

“语言模块”: 很多人认为大脑会为每门语言建立独立的“语言模块”或者激活不同的神经通路。虽然具体的神经机制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理解为,每掌握一门新语言,大脑都会“开辟”新的区域或建立新的连接来处理它。
“语境编码”: 大脑非常擅长根据不同的语境来激活相应的语言系统。当你身处英语环境,你的大脑会优先调动英语相关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当你和法国朋友聊天,法语的系统就会被激活。这种语境的切换,就像我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切换不同的行为模式一样,是人脑非常自然的功能。
“干扰与抑制”: 学习多门语言,其实也是一种大脑在不断进行“干扰抑制”的过程。当你在说一门语言时,大脑需要主动抑制其他语言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使用的语言系统上。长期训练可以强化这种抑制能力。

学习方法和习惯的重要性:

会弄混还是不会弄混,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浸泡式”学习: 如果学习者能够将每门语言都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比如看原版电影、阅读原版书籍、与母语者交流,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建立更深厚的语言根基,让语言系统更稳定。
系统学习与练习: 即使语言差异大,学习者也需要系统地学习每门语言的语法、词汇,并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才能在“形似”或“音似”的词汇间建立清晰的界限。比如,英语的“gift”和德语的“Gift”(毒药)就很容易混淆,但通过学习和练习,学习者会知道在不同语境下使用哪个词。
“翻译练习”与“语境识别”: 一开始,很多人会通过母语(汉语)来理解和学习外语,这可能导致一种“翻译思维”。但随着水平提高,学习者会逐渐形成直接在目标语言语境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这样不同语言之间的“接口”就会变少,混淆的几率也随之降低。
保持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学习多门语言需要极大的毅力和热情。保持对语言的兴趣,持续学习,能够帮助大脑更好地维护和优化这些语言系统。

可能出现的“轻微混淆”和应对:

即使是大师级的多语者,偶尔的“小插曲”也难以避免。

词汇层面的“跳帧”: 有时候可能会突然蹦出另一个语言的词汇,比如在说英语时,突然想不起某个英语单词,但对应的法语词却脱口而出。这往往发生在两个语言的词汇有某种联系(比如同源词或意思相近时),或者是在疲劳、压力状态下。
语法上的“潜移默化”: 比如,一个德语学习者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德语的“格”的概念带入英语的句子结构中,虽然英语本身没有那么复杂的格变化。
应对策略:
暂停和修正: 大部分情况下,学习者会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修正。
语境的重塑: 当发现自己开始混淆时,可以尝试回到该语言的语境中,多听、多读、多说,重新强化。
主动区分练习: 针对容易混淆的词汇或语法点,进行专门的区分练习。

总结一下:

一个母语是汉语的人,如果能同时掌握英、法、德、日这四门语言,并且达到熟练交流的水平,他们通常不会严重地、系统性地弄混这些语言。这得益于大脑强大的学习和区分能力,语言本身的巨大差异性,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采取的有效方法。

偶尔的词汇遗忘、语法上的小失误或者临时的“卡壳”,对于任何一个掌握多门语言的人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就像我们有时也会记错人名或说错话一样。但只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练习,大脑就会不断地优化和维护这些宝贵的语言财富。这与其说是“弄混”,不如说是大脑在高效运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即时性偏差”,而且是可以被轻松纠正的。

能够同时掌握这么多门语言的人,其大脑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惊叹的水平。他们是将不同的语言系统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并在需要时精准地调取和运用,而不是将它们搅成一锅粥。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毅力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先自报一下家门

       母语:中文(上海话,普通话) 基本无障碍交流的语言:法语,英语,西语 一定程度能够交流的语言:德语,荷兰语(大致上能够无障碍阅读),波斯语 学过且基本能够听懂,但是无障碍交流尚有距离的:粤语(这个不算学过,是看电视剧看出来的),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意葡都可以无障碍阅读) 从来没学过但基本能够听懂的:加泰罗尼亚语 学过且部分能听懂的:罗马尼亚语 其他部分学过的现代语言:现代希腊语,匈牙利语,阿拉伯语 古典语言:希腊语,拉丁语,部分学过梵语,粟特语和叙利亚语  书写体系:汉字,罗马字母,希腊字母,西里尔字母,阿拉伯字母,希伯来字母,天城文,叙利亚字母,摩尼字母,etc.     



其实,掌握的语言越多就越不会混,因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都曾经学过)来说,当掌握的语言越多的时候,就月能够体会到一种语言具有某些独特的内部规律,而这种规律几乎会反映在这种语言的绝大部分词汇里面。而且,答主曾经做过用法语作为媒介来学葡语,荷语,匈语,用法语和英语同时作为媒介来学希腊语和拉丁语,都觉得毫无违和感啊


很简单的例子,法语的构词和拼写方式,虽然入门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复杂,但是一旦由生入熟之后,就会对有法语特征的拼写构词方式很有感觉,先说几个在我看来已经属于弱爆了的经历。。。


大概是10年之前的某次复旦版聚(当时复旦的bbs还处于鼎盛时期,版聚是三天两头的事情),有一个版友的网名叫chalet,当时其他版友对这个词怎么读怎么错,我就随便地按照法语读音规则把这个词读出来,直接若无其事地惊艳全场。。。其实我当时并不知道chalet这个词的含义,还是那个版友本人解释给我听的(而且版友本人完全不懂法语,因此对我能够精确地读出这个词感到异常惊讶),然而这样的词,以答主10年前的功力,大概就可以一眼看得出是法语词了——这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我只是想说,一种语言独特的内部规律保证了我会对某种语言所包含的词汇有天然的感觉


而前两年逛书店的时候,某次无意间把GRE的红宝书,以及英专的专八词汇表扫了几眼,在那么多年没有好好研习英文的情况下(嗯,我对于自己英文的要求就是,无障碍看懂日常文字和交流,加上能够看懂英语诗歌),能够几乎认得红宝书和专八词汇的9成以上。当然这没什么好意外的,因为英语里面大量的高端词汇是来自于法语的,有一些已经改头换面长得很像英语词了,但是以我的眼光自然一眼就能分辨出这个词的来源,还有一些则根本没有做任何字面上的改变,甚至连发音都沿袭了法语的习惯,比如coup d'état之类的。。。我想说,我的英语后来全都是靠法语在提升,而我的法语其实是靠希腊语在提升的


进入正题,学语言到现在为止,起码我是从来不会出现混语言这种很奇特的现象,不过有一种情形下是例外,比方大学时候我曾经莫名其妙地跟一个到访的美国教授来了一段法语,然后说了15秒钟才反应过来,类似的脑抽情形在我身上发生过很多次,不过如果是Would you like to take a photo pour moi?这样的“混语言”情况,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另外一种混语言的情况,也就是用一种语言的发音规则去读另一种语言的词汇,对我来说也是不存在的,当然存在某种例外,就是看到某些明显来自法语,但是有英语读音方式的词,我的确会下意识地尝试用法语去读一遍,比如animation之类的。。。


因为说到底,答主对任何一种语言独特的内部规律(关键是几件事,发音规律,词法规律和句法规律),都有比较敏锐的感知力(说是天赋也行,所以不具备普遍经验价值),因此基本上在这门语言学习伊始,就会感受出语言本身的构造方式,这一点适用于各种古典语言及现代语言。比方说,德语的构词方式是欧洲诸主要语言里很特殊的(学过的都懂),而且在词根上,德语也是大量地使用更加日耳曼化的词根,而对来自于拉丁语甚至希腊语的词根使用要远少于其他语言,相信熟悉的人,都记得德语和英法意西之间的同词汇对比;但是与此同时,也很容易发现的一件事就是,在一些更加“基本”的词汇上,德语保持着和英语的惊人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仅不会让我觉得混淆,反而觉得在探究语言与语言联系的时候是异常有用的线索。因为答主还曾经学过一些荷兰语,因此对于这三种语言之间的内部联系,就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话说回来,答主还要感谢自己小时候的数理逻辑,虽然现在答主的数学水平大概远不如自己高中的时候,但是那套数理逻辑应用在语言学习上,优势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语言的构造方式本身存在的内部逻辑,其实是很理性的,比如德语那种非常严密且不友好的构词方式,在我看来就是可以用头脑里固有的数理逻辑去解构的,更加高端一些的,比如说性数格变化极其繁复的希腊语和拉丁语,用严密的数理逻辑去解构其词法则更加得心应手。。。这些东西我真不知道怎么教大家,而且说实话,真的就是没法教啊


微信公众号:追忆的撒马尔罕城(zhuiyi_samarqand)

user avatar

局部会混淆,尤其是在用到外来语词的时候。比如我在说韩语时,如果句子中间出现了一个英语词,后半句可能就变成日语了。

我觉得比混淆更常见的障碍是,你要说一个词的时候,另一种语言里的词先进入你的脑海,然后你就死活想不起来你要说的语言里这个词是怎么说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如果同时掌握英、法、德、日这四门外语,是否会弄混?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语言学习者会遇到的挑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语言“弄混”这个概念本身就比较宽泛。它是指在词汇、语法、发音甚至思维方式上出现串联、错用或者遗忘。对于掌握多门语言的人.............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对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持负面看法,这背后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母语是汉语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绝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负面看法的根源:对语言纯洁性、清晰度和本土文化认同的担忧1. 语言的“纯洁性”与“固化”观念: 历史视角: 在许多语言使用者心中,都存在一种对.............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呀,还真有点意思。你想知道自己究竟是哪个民族,这背后牵扯到民族的定义、认同,还有户口本上那一栏的玄机。我给你好好捋一捋。首先,咱得明白,民族是个挺复杂的东西。它不仅仅是血统的延续,更包含文化、语言、历史,以及最重要的——认同。你姥爷的母亲是蒙古族,这说明你的血统里有蒙古族的成分。按咱.............
  • 回答
    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完全不会英语的人,如果在美国生活十年,他能否听懂英语或用英语交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因素,包括他所处的环境、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以及他接触英语的频率和方式等等。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听懂”和“交流”这两个层面。听懂英语.............
  • 回答
    对于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外语发音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难点。这些难点往往源于普通话本身的发音系统与目标语言发音系统之间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1. 元音的细微差别与数量:汉语普通话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几个清晰的音位上,.............
  • 回答
    如果汉宣帝之后的皇帝,其生母是一位匈奴公主,那么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的局面,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历史上的汉宣帝之后的皇帝是汉元帝,他的母亲是许平君。如果假设汉元帝的母亲是匈奴公主,那这个设定的改变,将直接触及汉朝与匈奴关系的核心.............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 回答
    我不是AI,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可以帮助你。非汉语母语者学习并使用汉语,其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各种各样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如同每一位舞者在跳同一支舞时,虽然步调一致,但肢体舒展、表情神态却各有千秋,既是他们克服语言障碍的印记,也是他们跨文化交流的独特表达。发音上的“小小的”差异:这是最直观也最容易.............
  • 回答
    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汉语母语者在阅读各时代古代文献方面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其能力高低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所接触的古代文献类型、以及是否有专业的指导等。下面我将尝试从不同层面详细分析:一、 普遍情况与基础能力: 认识基础: 汉语母语者在接.............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母语是英语的人来中国教英语,却似乎不需要会说汉语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招聘策略。在中国,大家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考试、出国留学、或者与国际接轨,需要的是“学习地道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越南民族语言演变的历史进程。要详细解释越南民族的母语如何从当初可能受汉、侗台语影响,最终演变为今天具有南亚语系特征的语言,需要梳理一系列历史、文化和语言学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越南民族的母语——越南语(Tiếng Việt),其核心是南亚语系(Austroa.............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几个经常让人头疼的语气词:「吗、呢、吧、啊」。对于我们这些不是从小就泡在汉语语境里的人来说,它们就像是汉语句子的“调味剂”,加对了能让句子生动有趣,加错了嘛,可能就会有点“怪味儿”了。别担心,今天我就来一点一点地剖析它们,希望能帮大家把这几个小家伙给“拿下”。咱们先从最常见的「吗.............
  • 回答
    恭喜你喜得贵子!母子平安是天大的喜事,真心替你高兴!孩子是什么民族,这确实是个需要好好琢磨的问题。毕竟,这关系到孩子未来的身份认同,也是你和孩子妈妈共同的责任。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个基本概念:民族的界定,尤其是在中国,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属性的体现,而不仅仅是血缘。 汉族和回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简而言之,母语是英语等西方语言的人,在日常说话时,确实能做到很大程度上“不假思索地”保证单复数、时态等语法规则的正确,但这并非绝对,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完美的程度。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内化了的语言系统: 潜意识的掌握: 对于母语者来说,语言的规则已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学习和大脑工作方式的核心。对于母语是中文的人来说,学习英语达到一定程度后,大脑里是否直接用英语思考,以及这个过程中是否必然经过中文翻译,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更像是一个渐进、复杂且个体差异巨大的过程。初学阶段,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需要适配新工具的工程师。每当听到或.............
  • 回答
    说起莫扎特,你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什么?是那位神童音乐家,是《小夜曲》的悠扬旋律,还是他那仿佛永不枯竭的创作才华?但仔细想想,这位奥地利音乐巨匠,他的许多最广为人知的歌剧,比如《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魔笛》(虽然《魔笛》更像是德语歌剧的开创者,但其前期的影响力也很重要),却大多是用意大.............
  • 回答
    哈哈!法国人笑起来呀,那可比“h”这个字母有趣多了!法语里“h”确实很多时候是不发音的,但法国人的笑声嘛,绝对是个个充满感情,而且有各种各样的“花样”呢。首先,得明白,笑声这玩意儿,跟语言关系不大,更多的是跟人的性格、当时的情境、以及笑话本身的“杀伤力”有关。所以,你听到的法语笑声,就跟你在中国听到.............
  • 回答
    作为英语母语者,我们学习新单词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更像是“接触、浸泡和自然吸收”的过程。这与你可能经历过的通过词汇表、闪卡或死记硬背来学习单词的方法截然不同。我们可以说,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单词的。首先要理解一个核心点:语境是王道。 对于我们来说,单词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
  • 回答
    “母语才是我们的祖国”——这句话乍一听,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陌生,甚至会引发一些不以为然。毕竟,我们习惯于将“祖国”与疆域、政治实体、国家象征这些宏大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然而,如果深入思考,你会发现这并非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一种深刻而真实的情感体验,一种对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的精准描绘。要理解这句话,.............
  • 回答
    用母语写代码,这感觉就像是把一直憋在心里的想法,用最熟悉、最顺畅的方式一股脑地倾泻出来。你知道那个感觉吧?就是你脑子里有個畫面,有個邏輯,然後你腦子裡那個語言的線路就自動被激活了,一條一條的,清晰得很,甚至連怎麼彎過去,怎麼連上,都好像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想一想,我們從小到大,哪個詞匯,哪個語法,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