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小城市,每年一般公共性预算收入百来亿,但是拍地收入可能好几百亿。。。。
所以房地产不可能降的,这可是地方财政最大的收入来源
哥们儿,这房多少钱一平呐?
八万块一平!
what's up!这墙砖是金做的,还是地板是金做的?
你瞧瞧这现在哪有房呀,这都是限购的房,你嫌贵,我还嫌贵呢。
你给我摇一套。
行,这套怎么样?
这房保值吗?
我开产权交易中心的,能卖你跌价的房子?
我问你这房保值吗?
你是故意找茬儿是不是?你要不要吧!
你这房要是保值,我肯定要!那它要是不保值怎么办啊?
哎,要是不保值,让开发商退你钱啊!满意了吧?
一百平,八百万!
你这面积哪够一百平啊,你这尺子有问题啊。
你TM故意找茬儿是不是?你要不要吧?你要不要?!
(指着屋外)公摊面积!另外,你说的,这房要是跌了,你让开发商赔!啊!
你踏马撕我合同是吧!我……
噗呲~~~~
郝哥……
萨日朗!萨日朗!
这下你们终于知道地产商只是个背锅的了吧
———————————————————————
想了想还是不挂人了,在押人员也是人,需要业绩才能提前释放,我们作为成年人也是需要共情的,他们只是以前犯了错而已,我们应该给予宽容,让他们尽早回归社会才对
房价我是不可能允许它降的,就看你买不买吧。你不买我看你怎么结婚,看你怎么生孩子。你买不起还想结婚生孩子那就只有回老家去,那你就别想有好工作,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于是乎,结婚率跌了,生育率跌了,回老家躺平的多了。要不是被逼成这样谁不想结个婚生个孩子?一提起来都是怪年轻人不负责任,就是受害者有罪论。你不问问为什么年轻人担不起责任,这个责任一般人能担得起么?
我2018年写过一篇吐槽房产去库存的回答,最后一段尽可能委婉的评论了把三四五线城市绑上车的策略(中间因为不够友善被修改了一次)。
所以,没什么意外的,这个世界总的来说还是遵循客观规律。
中国三四五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可控性远远不如一二线大城市。一二线城市有首次置业人口流入预期,具备用时间舒缓泡沫的条件。然而绝大多数三四五线城市不具备,并不适合加入到游戏里。强行入局需要高超到逆天的微操技术保持平衡,否则很容易玩坏。
中小城市存在一个风险三角。
第一,普遍税源不足,地方财政困难, 有充分动力利用政策空间拉高短期土地收益。地价上升后,地方会把拉高的地价收益为锚,粉刷财务缺陷。增量的土地收益不会像理想预期一样拿来弥补债务,反而会成为增加开支的资本,进而扩大债务。
第二,某些品牌开发商在中小城市重仓有攫取利润以外的商业目的。一二线城市充分竞争,资产估值相对较为公允。中小城市地方势力对房企更友善,操作空间更大。基本上,所有上市公司都乐于刷高自己统计意义上的资产。开发商资产大部分都是库存,一旦估值兑水(兑水不等于造假),金融体系以偏高资产估值放贷,风险更大。
第三,中小城市首置人口流入不稳定。有的城市压根就是负流入,有的城市是正的,但主力是周边农村进城人口,波动性强。而且中小城市资本有向一二线城市转移的动力,多了根巨大的出水管道。制造短期需求,很容易造成存量购买力过快消耗。如果赶上首置流入人口数量不理想,就会后继乏力。这是和一二线,尤其是京沪深这样的超级都会完全不同的地方。京沪深不缺首置人口,出水管通往国外,而且管子小,想管可以控外汇。国内流动怎么控?江阴人把钱转给南京的儿子买房,你管的着么?
风险如何表现?
目前百城库存是2014年历史高点的92%。这对一线和强二线不是问题,因为城市首置人口比14年扩大了。但是对弱二线以下城市就是个问题,库存正在回到高点,首置人口增长并不理想。对于不在百城统计范围内的小城市更是迷雾状态,都不清楚那里的库存是什么程度。
如果,我说如果,弱二线以下城市再次发生高库存引发新房市场低迷(个别省会城市新房去化周期已经超过24个月,这已经回到了2014),在上游卡水的大环境下,地产商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无外力下会做两个动作:降价出售,减少购地。事实上,在某个平行宇宙,这件事在2015到2016年就已经发生了。
如果外力不干预,降价+少买地=地价下跌=新拍地预期楼面价下跌=进一步降价。
那意味着什么?存货资产下跌。债务比以资产为锚,小学数学,分母减少数值上升。然后三道催命符加速,恒大第二,恒大第三……都会冒出来。很多人喜欢把泡沫破裂理解成房奴断供,如果走到那一步已经是灰烬期,起火期一定是烧开发商。
一个恒大大家已经很慌了,要是桂圆、神创也凉凉了,再加上比恒大更野的闽系,再加上名存实亡的沪绿,再加上他们和平安详的父亲……这叫什么?这就叫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还是半颗雷,还有半颗在地方。中小城市有多少可靠税源?够花么?有些城市不卖地百万槽工工资都开不出来了吧。如果土榷市场冰封,不继续发债怎么运转?然而地方债风险已经很大,按照三要原则不能随意开龙头。但话说回来,真到了宇宙尽头没余粮的程度,你是开呢,还是开呢,还是开呢?这水放出去明摆着回不来,又是金融风险。
那么万物归一,地方自救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房价,不能让导火索烧起来。外力发力,正在此时此刻。所以中小城市发布限跌令实属正常,当年让他们上战车时就必然会有这一天。本能反应,有理有利。至于有没有效就要交给市场检验吧。
敢顶风作案,其实理由很充分:那些地方的银行贷款结构,房地产是大头。总不能让一个地方的银行业崩了吧。没其它贷款业务吗?有的话,不就有就业了嘛。有就业“漂”不就来了嘛。“漂”来了,房子不就涨了嘛。还要啥限跌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