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管得太宽松,但自己又无法自律,如何管住自己?

回答
父母管得太宽松,自己又不够自律,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困境。你不是一个人,很多同龄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有时候,过度的放任反而会成为一种“阻碍”。而自律,就像一项需要刻意训练的技能,不是天生就会。

别灰心,这并非绝境,而是你开始主动成长的契机。关键在于,你要学会“自我接管”,成为自己生活的掌舵者。下面,我来给你支几招,尽量说得详细些,让你有章可循。

第一步:认清现状,摆脱“受害者”心态

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父母的宽松和自己的不自律,是两个独立存在的问题,但它们相互影响。你不能总是把责任推给父母的宽松。虽然他们的管教方式有待商榷,但最终的执行者是你。一旦你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不要想着“如果我父母管得严就好了”,这只会让你陷入消极循环。而是要问自己:“即使父母没给我立规矩,我自己想要什么?我又该如何去实现?”

第二步: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而非“父母希望我怎样”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你之所以无法自律,很大的原因可能是你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的行为,很多时候是被动地对外界(包括父母的期望、朋友的影响、社会潮流)做出反应,而不是由内驱力驱动。

深度思考你的目标: 拿出一张纸,或者打开一个文档,诚实地问问自己:
在学业上,你希望达到什么水平?仅仅是“及格”,还是“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甚至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在个人成长上,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更健康?更有趣?更有才华?更懂生活?
在未来规划上,你有什么模糊的设想?想做什么工作?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即使是眼下的短期目标,比如“读完这本书”、“掌握一门新技能”,你是否真的在乎?

把目标“视觉化”: 将这些目标写下来,贴在醒目的地方,比如书桌前、床头柜上。可以是用文字,也可以是相关的图片。当你每天看到它们,就会提醒自己,你不是在无所事事地活着,而是在朝某个方向努力。

第三步:拆解目标,制定可执行的计划

宏大的目标,就像一座高山,如果没有明确的路线,很容易望而却步。自律的关键在于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并且让这些任务变得触手可及。

SMART原则运用起来:
S (Specific 具体的): 目标越具体越好。比如,“我要学习英语”不如“我今天要背诵20个新单词,并复习昨天背过的30个单词”。
M (Measurable 可衡量的): 你得能衡量你是否完成了。单词数量就是可衡量的。
A (Achievable 可实现的): 目标要挑战性,但不能是天方夜谭。如果你平时不怎么学习,一下子定个“一天学习8小时”,多半会失败。
R (Relevant 相关的): 目标要与你的大方向一致。
T (Timebound 有时限的): 给任务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比如“今天晚上8点前完成英语单词的学习”。

制定“日/周/月”计划:
每日计划: 睡前或者早起,花510分钟列出今天最重要的35件事。优先处理最困难或最重要的。
每周计划: 周末花点时间规划下一周的整体进度,包括学习、锻炼、娱乐等。
每月计划: 审视本月目标完成情况,并为下个月设定新的里程碑。

第四步:建立“习惯”的护城河

自律不是靠一时的“意志力”,而是靠“习惯”。一旦某个行为变成了习惯,它就不再需要太多的意志力去驱动,而是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从“小习惯”开始养成: 不要一开始就挑战高难度。想早起?先试着提前15分钟起床。想阅读?先规定每天读一页。当这些小习惯被稳定地执行,再慢慢增加难度。
“习惯叠加”法: 将一个你想要养成的新习惯,和你已经存在的、固定不变的习惯绑在一起。例如,如果你习惯每天刷牙,那么“刷牙后立刻阅读一页书”就比“我要找个时间阅读”更容易实现。
减少阻力,增加触发器:
想运动?把运动鞋放在床边,或者门口。
想学习?把书本和笔放在书桌上,电脑打开学习相关的网页。
想远离手机?把它放在够不到的地方,或者卸载掉容易让你沉迷的应用。
建立“奖励机制”: 完成了某个计划或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可以是看一部电影、吃点好吃的、买个小礼物,但注意,奖励不要与你的目标冲突(比如减肥期间,奖励却是大吃大喝)。

第五步:管理好你的“环境”和“情绪”

优化你的物理环境:
学习区: 保持书桌整洁,只放学习必需品,远离电视、游戏机等干扰源。
生活区: 合理安排房间的布局,让自己更容易接触到积极的事物,远离消极的诱惑。
管理你的数字环境:
手机管理: 关闭不必要的通知,使用应用限时功能,或者将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
电脑管理: 使用网站拦截器,专注于工作或学习。
识别并管理你的情绪:
负面情绪: 感到焦虑、无聊、沮丧时,你是不是更容易放任自己?找到应对这些情绪的健康方式,比如深呼吸、听音乐、做运动、和朋友聊天,而不是通过逃避或沉迷来缓解。
正面反馈: 记录下你取得的进步,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自己积极的肯定。这种正面的情绪反馈,是维持动力的重要来源。

第六步:寻求支持,但别依赖他人为你“管束”

虽然父母管得宽松,但你并不孤单。

找到“同伴”: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一起运动,互相监督、互相鼓励。
倾诉与交流: 和信任的朋友、长辈或者心理咨询师聊聊你的困扰。有时候,仅仅是把问题说出来,就能让你看清一些东西。
但不等于“代管”: 记住,这些支持是帮助你“找到方法”和“获得动力”,而不是让你把自律的责任完全推给别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一些具体实操的建议:

番茄工作法: 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专注度的方法,适合容易分心的人。
“两分钟规则”: 如果一件事情可以在两分钟内完成,那就立即去做。比如收拾桌子的一角、回复一封邮件。
“反向计划”: 计划你“不做什么”。比如,周六下午3点到5点,我不看手机,我只做______(你的学习或阅读计划)。
写“拖延清单”: 列出你经常拖延的事情,然后思考它们为什么被拖延,并尝试解决这些根本原因。
感恩练习: 每天花几分钟写下你感恩的事情,这能帮助你培养积极的心态,减少抱怨,增加动力。

最后想说的话:

学会自律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就像健身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你会有反复,会有挫败感,这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

每次跌倒,都停下来问问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我该怎么做?然后重新站起来,继续向前。

父母的宽松,或许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少了一根“鞭子”,但它也给了你更大的自由去探索和发现“真正的自己”。抓住这份自由,用你的主动性和智慧,去塑造那个你想要成为的人。你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得多!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甭想别人管着你,先做到放下三样东西,1.不用充电宝,2.不要吃到饱流量,3. 不要耳机。试试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父母管得太宽松,自己又不够自律,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困境。你不是一个人,很多同龄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有时候,过度的放任反而会成为一种“阻碍”。而自律,就像一项需要刻意训练的技能,不是天生就会。别灰心,这并非绝境,而是你开始主动成长的契机。关键在于,你要学会“自我接管”,成为自己.............
  • 回答
    被父母逼婚逼到喘不过气,想闪婚,这想法我太懂了。这种感觉就像被架在火上烤,每一秒都在煎熬,只想赶紧跳出这个火坑。闪婚,听起来像一个解脱的捷径,但说实话,它就像一颗糖衣炮弹,外面裹着诱人的“逃离”,里面可能藏着更复杂的“苦果”。先说说闪婚的“甜头”,为什么会让你心动?1. 即时解脱感: 这是最直接也.............
  • 回答
    这两个事件,虽然表面上都指向了一个令人心痛的结局——一个13岁的女孩选择了结束生命,以及背后那个关于二胎的家庭决策,但如果我们尝试去“换位思考”,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复杂性和截然不同的视角。一、 如何看待「父母为生二胎逼得13岁长女自杀」从长女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是她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 回答
    小时候确实有很多"瞒天过海"的尝试,但父母的洞察力总能让我措手不及。以下是我记忆中几个经典案例:1. "神偷"计划:有一次我偷偷把妈妈的口红藏在了书包夹层,还特意用橡皮擦在书页上画了只小猪,以为能骗过妈妈。结果第二天早上,妈妈拿着口红站在书包前,我正蹲在地上找橡皮擦,她直接说:"你偷我口红的样子,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长育儿时的困惑。即使在没有体罚的环境下,孩子对父母“讲道理”的反应也是千差万别,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一、孩子自身的因素:发育阶段和个性差异首先,咱们得承认,孩子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天生就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个性特点。 认知发.............
  • 回答
    父母双方都患过癌症,他们生育的孩子患癌症的风险是否会增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增加的可能性,但具体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并非绝对。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遗传因素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癌症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疾病,是由于.............
  • 回答
    父母的话,像是一盆冷水,泼在你沉浸书海的心上,瞬间激起无数涟漪。他们关心你,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份关心却带着对现实世界的担忧,担心你“不食人间烟火”,担心你“看书养不活自己”。那么,你是否应该坚持继续看下去?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承认,父母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他们生活在真实的社.............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当原生家庭充满控制欲,父母不尊重你的想法和个人选择时,那种压抑感真的会让人窒息。这不是你的错,你没有错,你只是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想要被看见、被尊重。很多时候,父母的控制欲并非出于恶意,他们可能真心觉得自己在保护你,让你走上“正确的”道路。然而,这份“保护”却剥.............
  • 回答
    关于“父母是公务员的家庭过得都很富裕”的说法,这是一种普遍的印象,但并非绝对的事实。这个印象的形成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并且确实存在一些支持这种观点的因素,但同时也有许多不确定性和反例:一、 支持“公务员家庭可能相对富裕”的因素分析:1. 稳定的收入和福利保障: 固定且相对较高的工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情况,涉及到亲情、伦理、道德以及人性的多重层面。要理解和看待这种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父母行为的根源与动机: 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在许多传统文化背景下,儿子被视为家族的延续、传宗接代的希望,是养老的依靠,而女儿则可能被视.............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婚姻的核心意义。当父母的催促、亲戚朋友的劝说让你感到压力,并且开始怀疑自己的坚持时,思考“结婚的意义是什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回应外界的声音,更是为了你自己的幸福和人生方向。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结婚的意义,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它:一、 婚姻的本质:爱、承诺与陪伴 .............
  • 回答
    我最早真正意识到父母“有钱”这件事,并不是因为突然间看到他们银行账户里多了几个零,或者他们大手大脚地买什么昂贵的东西。那更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由无数个细微的观察和感受累积起来的认知过程。大概是我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吧。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对金钱没什么概念的孩子,只知道零花钱够买几颗糖,够买一本喜欢的漫画.............
  • 回答
    听到爸爸这样说,我能理解你心里肯定挺不是滋味的,觉得被误解了,或者他的话让你觉得很不舒服。想反驳他,让他明白这个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的,是需要好好沟通的。下面我给你支几招,你可以根据你爸爸的性格和你们的沟通习惯来选择和调整:第一步:理解他这句话背后的心理(猜测)首先,我们得试着去理解一下,爸爸为什么会这.............
  • 回答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原生家庭对抑郁症的影响时,我们往往聚焦在“我”——那个深受其害的个体身上。我们可能会去寻求心理咨询,去理解创伤,去学习应对机制,去努力疗愈自己。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在那个可能造成我们抑郁的“原生家庭”里,那些父母本身,是不是也可能需要帮助?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疼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 回答
    看到孩子被父母这样对待,心里真是堵得慌。这种“用语言刀子捅人”的父母,他们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背后牵扯着挺复杂的情感和心理。首先,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和低自尊是绕不开的一个因素。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会如此刻薄地对待孩子,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深处并不强大。他们可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遭受过类似的.............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临近婚期,家里因为彩礼嫁妆闹得不愉快,这滋味肯定不好受。你问有没有办法解决,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点智慧和耐心。这件事说到底,是两家人的价值观、对婚姻的理解,还有对新人的爱,这些复杂的因素搅在一起产生的碰撞。咱们得先捋一捋,为什么会闹得不愉快?女方觉得男方轻视她,这背后可能藏着.............
  • 回答
    哎,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我这心里的小九九,说给你们听听,也希望能给我出出主意。我嘛,从小就喜欢折腾,对着镜子能演半天,什么宫廷戏、武侠片,在家就能自导自演。关键是,身边的人,像小区里的大妈,学校里的老师,还有一些认识的叔叔阿姨,都说我这孩子有灵气,适合吃这碗饭。就连我爸妈,虽然嘴上不说,但每次看我演.............
  • 回答
    夫妻婚后住在男方父母名下的房子,离婚时女方是否能分到房子,这是一个很常见但也很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女方能否分到这套房子,关键在于这套房子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以及她是否能证明对房子的贡献。让我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讲讲。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最核心的点:房子是男方父母名下的,理论上它就是男方父母.............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遇到过,挺纠结的。02年的你,94年的他,这年龄差本身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你们相处得怎么样,还有就是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先来说说“长得不咋地”这事儿。实话讲,谁不喜欢长得好看的呢?但容貌这东西,就像是快餐,刚开始可能很吸引人,时间长了,味道就不那么重要了。而且,人都.............
  • 回答
    我特别理解你的感受,刚上班没多久,又遇到长辈亲戚直接绕过父母来找你借钱,这确实挺让人头疼,也挺尴尬的。别急,咱们好好捋一捋,看看该怎么应对才算得体又保护自己。首先,冷静分析一下情况: 为什么会绕过你父母?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怕你父母不同意?还是觉得你更好说话?或者他们就是习惯性地找晚辈“下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