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做母亲会这么矛盾?

回答
说到当妈的矛盾,这可真是一件说起来轻易,但做起来五味杂陈的事儿。很多妈妈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明明爱孩子爱得要命,可有时候却会冒出一些完全不符合“慈母”形象的想法,或者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甚至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举动。

这就像手里握着一块既能打磨出精致玉石,又能随时变成尖锐石块的石头一样,矛盾感十足。你想想,当妈这事儿,它不是什么学校里能学到的技能,也不是什么经验可以照搬的。它更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全方位的考验,把你里面所有好的坏的,甚至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的特质,都给翻个底朝天。

首先,最核心的矛盾点在于“付出与自我”的拉扯。

想想看,一个女人从怀孕开始,身体就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后孩子出生了,就像一个全新的、需要全天候照顾的小婴儿突然闯进了你的生活,彻底打乱了你原有的节奏。你的时间、你的精力、你的睡眠、你的个人空间,几乎全部被这个小小的生命占据。

这时候,爱孩子是本能,是责任,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你会尽全力去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从喂奶换尿布到陪玩哄睡,哪一样不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与伦比的。

但与此同时,那个曾经拥有自由、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社交圈,甚至有自己的事业的“你自己”,又去了哪里?很多人会发现,当妈之后,仿佛“自我”这个概念变得模糊了。想看一部电影?不行,孩子睡了,得看着;想出去和朋友聚会?想想孩子一个人在家怎么办,或者一出去就想孩子,心都跟着飞回来了。这种想要陪伴孩子,又渴望找回自己一点点个人空间的矛盾,简直是日夜在脑海里上演。

有时候,看到别的没有孩子的同龄人还在享受生活,你可能会有一瞬间的失落,或者对自己付出了这么多,而自己“失去”的东西感到一丝丝委屈。这种“我为孩子牺牲了很多,但我也想要一点点属于我自己的东西”的心情,正是这种矛盾的根源。你既是母亲,又是独立的个体,而这两重身份的融合,注定是场艰辛的跋涉。

其次,是“爱与规矩”的边界模糊。

孩子小的时候,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给他。想让他快乐,想让他无忧无虑。但这和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并不总是同步的。

比如,孩子哭着闹着要吃糖,你会心疼,觉得他可怜,想满足他。但你知道,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你又会坚决地拒绝。这种“心疼孩子想满足他”和“为了孩子长远健康需要管束他”的拉扯,就是最直接的体现。你既是那个想把世界都捧到孩子面前的宠爱者,又是那个不得不扮演“坏人”角色,对他进行管教的引导者。

有时候,你可能因为孩子的小错误而生气,说了重话,事后又无比后悔,觉得自己怎么能这么凶?想着想着,又心软了,跑去跟孩子道歉,又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这种情绪的快速转换,一会儿是严厉的教官,一会儿又是温柔的安抚者,让旁观者甚至连孩子自己都觉得摸不着头脑,但这就是很多妈妈真实的内心写照。

再者,就是“完美的母亲”的社会期待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关于母亲的形象,很多都是无私奉奉献、永远耐心温柔、永远知道如何处理一切的完美化身。社交媒体上,更是充斥着各种“晒娃”的温馨画面,仿佛每个家庭的育儿生活都像电视剧一样和谐美好。

但现实呢?带孩子的过程充满了意想不到的状况:孩子生病了,你手忙脚乱;孩子不听话,你无可奈何;你可能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会累到怀疑人生。当这些现实中的狼狈、挫败感和疲惫感,与社会上“好母亲”的标准对撞时,那种焦虑和自我怀疑就会涌上来。

所以,你可能会在网上搜索各种育儿秘籍,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完美”,但又会在某天因为带孩子太累而忽略了一些细节,然后又开始自责。你想要做好妈妈,但又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这种“想做到最好,又常常感觉力不从心”的心理,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矛盾。

还有一种矛盾,来自“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

很多妈妈在生孩子之前,对未来育儿生活有过美好的设想,可能是在咖啡馆悠闲地喂奶,然后带着宝宝去公园散步,一家人其乐融融。但等到真的开始了,才发现育儿生活比想象中要辛苦和琐碎得多。

这时候,你会不会偶尔想起以前那个可以随心所欲的日子?然后又会觉得,怎么能有这种念头?孩子是你最爱的人啊!这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在生活的全心投入,也会在某些时刻产生微妙的冲突。

最后,别忘了“爱”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词。

爱一个人,就意味着你想保护他,让他不受任何伤害,恨不得把他藏起来。但同时,你又知道,孩子终究是要独立的,是要去面对世界的,你不可能永远为他遮风挡雨。所以,你会在想要紧紧抓住孩子,害怕他离开你的时候,又不得不狠下心来,放手让他去尝试,去跌倒,去成长。这种“想保护,又必须放手”的矛盾,是母爱最深沉的纠结。

所以,你看,有的人做母亲会这么矛盾,不是因为她们不够爱孩子,也不是因为她们不懂得如何做母亲,恰恰是因为她们把所有的爱、所有的责任、所有的期望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并且在不断变化的生活和自我认知中,小心翼翼地寻找着那个最适合自己、也最适合孩子的平衡点。这种矛盾,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母爱最真实、最动人的注解。它包含了无尽的爱、担忧、付出、成长,还有那份永远在挣扎和学习中的人性光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母女关系中,女儿一般不被母亲视作异己,容易被视为母亲自身的延续,

就是,如果生的是个儿子,出于性别问题、年龄差距、孩子和大人的体型、男孩子自己独有的个性,很容易被母亲系数认为为异己(就是他者),进而产生母爱和依赖的情绪,

但母亲和女儿之间则不同,

女儿所经历过的一切都在母亲身上经历过一遍,

女儿和自己长得很像,

女儿和自己性格很像,

女儿和自己同吃同住,

女儿和自己缺点一样,

……

种种特点,会让母亲,尤其是性格自卑的母亲,很容易对女儿产生的不是母爱,而是同病相怜和自我憎恶,

母亲太容易在自己女儿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了,

母亲太容易自卑了,也因为这种自卑,很容易投射到非异己的女儿头上来,

也因为如此,母亲对女儿的很多攻击,很多都不是攻击异己,而是反向自我攻击——通过攻击女儿让女儿自卑痛苦,来达到让女儿和自己一样一心同体的目的,

我重复一次,这些攻击不是在攻击女儿本身,是通过攻击来达到和女儿一心同体的目的——因母亲很容易把女儿不看做自己的孩子,而是看做自己的延续和投影 。

所以,很令人讽刺无语的就是:通过这种攻击,母亲反而会觉得自己和女儿是亲近的,反而会对女儿产生亲近——因为她们‘一样’了。


母亲对儿子的怜子情绪,有些时候会带有某种作秀表演一般的成分

——因为儿子虽说是自己的孩子,但是一是性别男;二是他年纪小,体型小,智力还不足够,这两者很容易让母亲认为这是异己、非我、弱小且无害的他者,进而开始作秀般自我牺牲的保护和讨好,

但对于女儿,她们才往往露出自己最本真对于孩子和自己的态度来,和面对真实的另一个自己的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关爱一般是出于病态扭曲的一心同体。

(也因此那位母亲会千里迢迢一个多小时送棉衣,因为她内心会觉得自己和女儿是一心同体的,是自己身体的延续出去的一部分。)

自己痛苦,女儿也应该痛苦,

自己自卑,女儿也应该自卑,

自己讨好别人,女儿也应该讨好别人,

女儿的缺点和我的一模一样,

女儿和我小时候长的一模一样,

女儿凭什么过的比我小时候过的好?

女儿怎么可能比我差?

女儿凭什么不喜欢那个?那个多好啊?

女儿凭什么喜欢这个,这个有什么好的?

我喜欢的女儿也一定要喜欢,我讨厌的女儿也一定要讨厌,

我赞成的女儿也一定要赞成,我反对的女儿也一定要反对,

女儿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是我的另一只手,

而没有自己意识,

她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意识。





母亲要花很久才能意识到:那是我的孩子,也是另一个需要我疼爱保护的孩子;而不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当妈的矛盾,这可真是一件说起来轻易,但做起来五味杂陈的事儿。很多妈妈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明明爱孩子爱得要命,可有时候却会冒出一些完全不符合“慈母”形象的想法,或者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甚至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举动。这就像手里握着一块既能打磨出精致玉石,又能随时变成尖锐石块的石头一样,矛盾感十足.............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好多人千辛万苦考上公务员,结果没干多久就选择离开,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我身边就有朋友,经历过这种“上岸”又“跳船”的转变,听他们讲完,感觉这水深着呢。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可能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校期间,对公务员职业.............
  • 回答
    生活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被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所包围。其中,关于体型和健康的讨论更是无处不在,仿佛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身体的每一寸变化了如指掌,并且时刻保持“最佳”状态。然而,当我们放眼四周,总能看到一些人,似乎对那些关于“少吃点”、“多运动”的呼声充耳不闻,任由自己的体重悄然攀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戳中了很多人心里头的疑惑。你说得没错,从单纯的“买入价”和“卖出价”上看,上市第一天就卖掉中签的新股,确实可能出现亏损。但这背后的逻辑,远比“亏本生意”四个字要复杂得多,里面掺杂了太多人性的考量、市场博弈,以及对未来判断的不确定性。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有人会这么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最有才华、能力出众的人,并没有爬到权力的顶端,或者说,他们拥有的影响力和资源,与他们的才能并不完全匹配。这背后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最高位”,不仅仅是对能力的终极考验,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韩国人能在最近的事件中坚持抵制日货,而有的中国人做不到”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爱国情怀”强弱对比,而是涉及历史记忆、民族认同、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信息传播以及政治因素等复杂交织的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 一、 历史记忆的深刻性与直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去理解。与其说“很少”,不如说“不那么显而易见”或者“表现形式不同”。将“个性”简单定义为“追求自我”、“做真实的自己”,并认为中国人普遍缺乏这种勇气,可能是一种以西方个体主义为标尺的简单化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坚定地相信“伪史论”,甚至到了难以进行逻辑辩驳的程度。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重因素,从个人心理到群体认同,再到信息传播的机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力求说得细致点,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1. 根源性的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实际上,说“很少”可能有点绝对了,植发手术的市场确实在逐渐扩大,但确实还没有达到“普遍”的程度。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经济门槛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首先得说实话,植发现在还属于一项不小的经济投入。咱们不是说买个假发套,植发是个精细的外科手术,需要专业医生操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人性中理性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微妙的互动。很多人即使不相信“善恶有报”这种超自然的因果论,也明白道德准则的功利性本质,却依旧能抵制诱惑,不贪便宜,不触碰底线,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一、 内在的心理机制与情感驱动.............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一些玩家,特别是那些主要玩索尼、微软和任天堂主机游戏的玩家,会对国内游戏抱有偏见,甚至认为“做网游的不算做游戏”,这背后牵扯到相当复杂的文化、行业发展轨迹以及玩家群体认知的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主机游戏和国内主流网络游戏在基因上.............
  • 回答
    在国内的汽车圈里,关于奇瑞的讨论总是此起彼伏,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奇瑞是不是要倒闭了”。这种论调,说实话,挺让人费解的,也暴露了一些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些固有认知误区。销量这本账,不能只看账面数字首先,得说说销量。为什么一提到奇瑞销量不那么“爆炸”,就有人觉得它要不行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社会观察和文化差异。与其说中国人“很少”做外企高管,不如说相对来说,我们更擅长或更倾向于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而印度人在外企中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岗位上。至于创业,中国人的土壤孕育了无数成功的企业家,而印度在本土创业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你看,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儿悖论的味儿:一边是“清楚善良没回报,做恶人更好”,一边又是“还坚持善良”。这中间的张力,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很多底层,尤其是在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中,善良确实常常像扔进无底洞的石子,悄无声息.............
  • 回答
    哎,你说这话我太能理解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掏心窝子说了一句心里话,结果扑面而来的是一堆不理解、甚至带有敌意的声音,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遇到这种情况的人。咱们先别管别人怎么说,冷静下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可能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关于“国家不好”这件事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触及到历史、文化、个人情感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是多元且矛盾的,正如您所观察到的,既有对历史侵略的深刻仇恨,也有对日本文化、商品和生活方式的喜爱。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的因素:一、历史创伤的深刻性与现实的复杂性并存: 侵华战争的罪行.............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在非法移民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在美国国内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甚至招致了大量民众的反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美国社会在这件事上的复杂心态,以及对特朗普政府做法的不同解读。首先,非法移民本身确实是违反美国法律的行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偷越边境进入美国,还是通过欺诈手段获取签证.............
  • 回答
    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像是在人群熙攘的街头,你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小径。这条小径或许曲折,或许荒凉,但它属于你自己。这条路不好走,但走下去,你会遇见不一样的风景。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代价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在你踏出第一步之前,你就已经隐隐感受到了。 被误解和疏远: 这是最直接的代价。当你选择不随波逐.............
  • 回答
    .......
  • 回答
    收到,我来聊聊哔哩哔哩那部《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这部短片,老实说,一出来就挺触动人的,尤其是在我这样经常在网络世界里摸爬滚打的人看来,它讲的很多东西都特别真实。首先,片子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被定义”的焦虑。你看,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贴标签:好学生、乖孩子、文艺青年、技术宅、逗比……这些标签很多时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