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罗马有肤色歧视么?那个时代的种族歧视都有哪些体现?

回答
在古罗马,肤色歧视是否像我们现代社会那样明显,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有”或“无”,而是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价值观以及“种族”概念的演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古罗马人对于“种族”的理解与我们现代的理解大相径庭。他们并不像我们那样以肤色为主要划分依据来定义一个群体。古罗马的社会划分和等级制度更多地是建立在公民身份、自由民与奴隶、社会阶层(贵族、骑士、平民等)以及地域出身之上。

地域出身与“蛮族”概念的形成:

虽然不是直接的肤色歧视,但古罗马确实存在基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偏见,这常常与外貌特征,包括肤色,联系在一起。他们称呼所有不属于罗马帝国、不讲拉丁语或希腊语、不遵循罗马文化和法律的人为“蛮族”(Barbari)。

外观上的区别: 生活在北欧或西北欧的日耳曼人、凯尔特人等族群,他们的肤色普遍比地中海地区的人更白皙,头发颜色也可能更浅。而来自非洲的努比亚人、埃及人,或者亚洲的一些民族,则肤色更深。这些外貌上的差异,在罗马人看来,是他们与“文明”的罗马人不同的标志。
文化上的鸿沟: 罗马人以自己的语言、法律、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为傲,他们认为这些是“文明”的象征。因此,那些不具备这些特征的人,无论肤色如何,都被视为“未开化”的。这种观念会不自觉地将外貌上的差异与“未开化”联系起来。例如,一些文献会描述北方民族的浅色头发和蓝眼睛,有时会与粗野或不羁联系在一起。
征服与被征服的视角: 罗马帝国通过军事征服建立了庞大的疆域。被征服的民族,无论其肤色如何,在罗马人眼中往往处于较低的地位。这种征服关系带来的优越感,也会影响罗马人看待其他民族的视角,从而可能产生一种隐性的歧视。

奴隶制度中的肤色表现:

奴隶制度是古罗马社会的重要特征,而肤色在奴隶的来源和贩卖过程中,确实扮演了某种角色,但同样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代的种族歧视。

多样化的奴隶来源: 罗马帝国的奴隶来源非常广泛,包括战俘、债务奴隶、被拐卖的人口等。他们来自帝国境内外的各个地区,因此肤色也多种多样。来自高卢、日耳曼等地的白皙皮肤奴隶,来自希腊、小亚细亚的奴隶,以及来自北非、叙利亚等地的肤色较深的奴隶都存在。
价格与来源地的联系: 某些地区出产的奴隶,由于其被认为的技能、体力或外观特征,在奴隶市场上价格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一些被认为体格健壮的北方奴隶可能更适合体力劳动,而来自希腊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奴隶则可能从事家教或秘书工作。然而,这更多是经济和实用性的考量,而非纯粹的肤色偏见。
“异域风情”与奴隶的关联: 有时,肤色较深的奴隶,或者来自遥远异域的奴隶,可能会被一些罗马人视为具有某种“异域风情”或新奇感。但这种看法并非普遍的贬低,有时甚至带有某种好奇或占有的意味。
不等于现代的种族奴役: 与后来的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不同,罗马的奴隶制度并非完全基于肤色来划分。一个罗马公民的后代,如果沦为奴隶,其肤色与来自非洲的奴隶可能相同,但他们仍然拥有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奴隶身份的解除(解放)是可能的,而解放的奴隶及其后代可以获得公民权。

社会阶层与外貌:

在古罗马社会,出身和财富往往比肤色更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贵族与平民: 最明显的社会划分是贵族(Patricians)和平民(Plebeians)。贵族拥有政治权力、财富和社会声望,他们的家族传承是重要的标志。而平民则没有这些特权。这种阶层固化,与肤色几乎没有直接关系。
自由民与奴隶: 这是最根本的身份区分。自由民拥有罗马公民权(或在某些情况下是拉丁权)以及基本的法律权利,而奴隶则被视为财产,没有权利。这层身份差异远远大于肤色带来的区分。
外貌的审美观: 罗马人的审美观更偏向于健康、匀称的身材,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古典美”。对于皮肤的颜色,他们可能更欣赏白皙的皮肤,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在户外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暗示了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这更多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而非对所有肤色较深者的普遍排斥。例如,作家和诗人可能会赞美女性的白皙肌肤,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歧视肤色较深的女性作为普通人。

文献中的蛛丝马迹:

虽然古罗马文学和历史记录中没有直接使用“肤色歧视”这样的词汇,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找到一些线索:

对北方民族的描述: 罗马作家如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描述日耳曼人时,提到了他们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和白皙的皮肤。虽然这些描述中带有对他们“野蛮”的定性,但肤色也是一个被注意到的特征。
对南方民族的描绘: 同样,对来自北非(如努比亚)的民族,罗马人的描述会强调他们黑色的皮肤和卷曲的头发。这些描述有时会与“野蛮”、“异域”联系在一起,但并非总是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有时也包含对他们特殊能力的赞叹(例如,某些北非士兵的体力)。
喜剧中的刻板印象: 在一些罗马喜剧中,可能会出现具有刻板印象的角色,其中某些角色的外貌(包括肤色)可能会被用来制造笑料,但这种手法更多是文学创作的技巧,而非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

总结:

总而言之,古罗马不存在以现代意义上的“种族”为基础的、以肤色为核心的系统性歧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罗马人对外貌,包括肤色,完全没有看法或偏见。

地域出身和文化差异是更重要的划分依据,而这些差异常常伴随着外貌特征(包括肤色)的区分。
奴隶制度的存在使得肤色与社会地位产生了某些关联,尤其是在奴隶的来源地和交易中,但奴隶的身份本质是法律上的,而非血缘或肤色上的绝对界定。
罗马人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更加严密的,公民身份、自由与奴隶身份、贵族与平民的区分,远比肤色更能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正如许多古代社会一样,罗马人对外来文化和人民也存在刻板印象和偏见,而肤色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外在特征,自然也会成为这些印象的一部分,但并非决定性的因素。

因此,与其说古罗马有“肤色歧视”,不如说他们有基于地域、文化和法律身份的社会等级和偏见,而肤色是其中一个不那么核心但确实存在的区分性因素。 这种偏见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对“非我族类”的模糊认知中,而非像近代以来那种围绕肤色建立起来的压迫和剥削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04年,本杰明·以撒(Benjamin Isaac)出版了《古典时代种族主义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Racism in Classical Antiquity)。这本书有意把欧洲近代的种族歧视(racism)追溯到古代的各类地域和民族歧视上。这本书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杰明·以撒本人并非古典学出身,但是这本书却让整个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西方古代没有种族歧视”的观点,大有当年贝尔纳《黑色雅典娜》的势头。同时,“种族”概念的引入,一下子就让古代民族研究有了现代社会及政治意义。跟风而来的著作有很多,比如苏珊·拉佩(Susan Lape)的《古典雅典民主下的种族与公民身份》(Race and Citizen Identity in the Classical Athenian Democracy)和丹尼斯·麦克考斯科(Denise McCoskey)的《种族:古代社会及它的遗产》(Race: Antiquity and its Legacy)。但与《黑色雅典娜》不同,“古代种族歧视”并没有被学界广泛接受。

  1. “种族歧视”的再定义

在一般认知中,现代种族歧视和肤色有很大关联。白种人歧视并奴役或不公正对待其他肤色人种,特别是黑人。但这一定义对古代并不适用。尽管罗马人会讥笑肤色黑的非洲人,但这种嘲笑却没有成为构建社会等级的依据。奴隶也和肤色没什么关系,罗马共和国晚期大量的高卢战俘都应该和意大利人长得差不多,而雅典喜欢用的斯基泰奴隶(做警察)和公民也没什么明显的区别。因此,罗马也不得不立法禁止奴隶伪装成自由人,因为奴隶和公民靠肉眼可能无法区分。

于是,以撒就不得不用更宽泛的“种族歧视”来定义。现代种族歧视也不一定与肤色有关,如纳粹对犹太人、西欧仇视东欧和反对叙利亚移民,这些都不是基于肤色的歧视。因此,现代研究中“种族歧视”有时被扩大成“排外”的同义词。放到古代史上,这一定义也适用。只是扩展定义以后,古代歧视如何转变为19世纪的肤色歧视就无法论证,同时把一切“排外”都定义为“种族歧视”过于一刀切,“排外”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否与“种族歧视”有可比性也有待论证。

2. 西方古代的歧视

在扩展的定义下,“地图炮”也可以是种族歧视。古希腊罗马这种例子不少见,如克里特岛民常都是骗子,埃及人都是“黑巫师”。希腊时期,各个城邦的公民普遍会认祖归宗到同一个英雄身上,如雅典人就非常自豪自己是阿提卡半岛土生土长的子民,都是特修斯的后代。这种城邦团结也就让外邦人身份自降一等。在雅典,外邦人没有公民权和参政的权利。但这和肤色也没关系。另外,外邦人依旧有生存和发展权。如十大阿提卡演说家之一的吕西亚斯(Lysias)就是西西里人,他可以作为律师为自己和他人辩护,保护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而且很多外邦人也在雅典事业有成。

除了城邦以外,希腊人之间,尤其是在希波战争以后,形成了一个泛希腊的“民族认同”,不属于希腊地区的都变成了“蛮族人”。这个大家都熟悉,我就不多说了。但是,这种认同非常松散,希腊人对自己城邦的认同远大于对“大希腊”的认同。菲利普二世将整个希腊纳入马其顿王国势力范围之后,伊索克拉底(Isocrates)这样的学术领袖尝试推动一个“大希腊”的认同运动,可是并没有成功。此外,希腊人和野蛮人之间的地域边界也并不清晰。如马其顿和特雷斯在希腊世界边缘,常常被当做野蛮人。所以马其顿人一统希腊以后,很多希腊人觉得自己被蛮族奴役。


从亚历山大开始,希腊人与其他地区“民族”融合的事例增多。虽然亚历山大东征的旗号是了结“希腊人和波斯人”的百年恩怨,他并没有把“民族”牌继续打下去。他的妻子罗克珊娜就是巴克特利亚人,而在著名的“苏萨集体婚礼”(公元前324年)上,亚历山大带头娶了波斯公主斯妲特拉,并且逼主要将领娶波斯贵族为妻,“民族”融合的企图非常明显。只是,国王一个人改变不了大家的观念,在亚历山大死后,这些希腊贵族普遍都离婚了。

只是亚历山大的新版图让希腊人不得不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和其他地域的人混居。不管是塞琉古波斯还是托勒密埃及,希腊人在城市中会和各色人种相遇,希腊老兵被分配土地之后,也可能在乡下与当地人住在一起。至于联姻传宗接代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如亚历山大里亚这样的城市成为了当时的大熔炉。

罗马人到来以后,对希腊人的“文明”与“野蛮”之分不是很感冒。首先他们自己就是蛮族人。另外,罗马人对“民族”混合的宽容度也比希腊人高很多,神话时代开始,罗马国王就有很多外邦人。攻下新领土之后,与当地人融合几乎不可避免。当然,意大利人对其他地方还是会放地图炮,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各地奇怪的风俗上,如尤维纳利斯(Juvenal)说埃及人吃人还有小亚细亚“阉人”祭司的传统等等。边陲之地也自然而然变成吐槽的重灾区,如奥维德被流放黑海之后,写了两大部诗集骂风和日丽的罗马尼亚是如何地穷山恶水出刁民。但地域出身的区别并不会影响到人们成为罗马公民的机会(主要拼爹和军功),二世纪之后,非意大利出身的皇帝也有很多。

但是罗马人的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民族”隔阂。熟悉古代罗马作家的人都知道,他们对一个人出身在哪个“民族”(ethnicity)和地域非常看重,而且喜欢揪着谈。古希腊作家这个臭毛病就没这么重。这一点也体现在税赋上,例如在埃及,奥古斯都就决定,埃及的希腊人和埃及人交税额不同。可是人家融合好几百年了,这个民族划分就有难度了。于是,罗马人就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在城市里的希腊人都是希腊人,剩下的哪怕是在农村的,都算埃及人。有时候,罗马人也会有针对特定民族群体征税,如“犹太人税”(Fiscus Judaicus)。提图斯(Titus)在灭了耶路撒冷神庙之后,惩罚犹太人,要求每个人把之前修缮神庙的钱上交用于维持罗马朱皮特的神庙。

罗马帝国后期蛮族迁徙之后就更不用说了,各种地图炮非常多,但是对外来者的敌视并没有防止蛮族士兵的升迁,毕竟帝国军队主要靠他们。但是这一时期,不同“民族”需要区分这一个观念深入人心,其中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狄奥多里克(Theodoric)。公元497年之后,狄奥多里克率领的东哥特人几乎占领了整个西罗马帝国的旧版图,但是他却始终不称帝(Augustus),而只称王(rex)。传说他就是碍于自己哥特人的身份,知道称帝也无法服众,索性只称王。

综上所述,古希腊罗马人对其他地域的歧视并不少,但是几乎没有哪一种歧视恶化到了阻碍特定族群发展的地步,这与后世对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控制有本质不同。即便用广义的“种族歧视”来定义,我们也很难说古希腊罗马人的“地域歧视”造成了何种社会不公或灾难。当然,凡事有例外。“黑劳士”(Helots)就属于被地域歧视阻碍发展的一批人。斯巴达实行对内殖民,因此奴役了拉考尼亚(Laconia)和梅萨尼亚(Messenia)的大多数居民作为自己的奴役阶层黑劳士。这些人给斯巴达公民种田交粮,每年斯巴达还向他们宣战,实行恐怖统治,斯巴达青年也必须杀掉俩黑劳士证明自己。在斯巴达的这个例子里,地域、人口和社会阶层就完全一致了。

最后,虽然西方古人不用肤色歧视奴役他人,他们对肤色、体型还是敏感的。如对“埃塞俄比亚”黑人,罗马人对他们黑皮肤、厚唇和大鼻子的描写就不在少数,如伪维吉尔的《莫雷顿酱》(Moretum)里,女仆Scybale就被详细描写,她“卷发、厚唇、黑肤、胸大、腿细、脚大”的特点都展露给读者。这么详细的描写明显有“猎奇”的成分在内。而希腊罗马人对自己长相可能也更认同。普罗科匹厄斯(Procopius)对“白匈人”(嚈哒人,Hephthalites)描写时,说这帮匈人定居而不游牧,另一个主要特征是:他们“是匈人中唯一有白皮肤身体并且长相不丑的”。以自己为美的观念,在古希腊罗马也不是不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罗马,肤色歧视是否像我们现代社会那样明显,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有”或“无”,而是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价值观以及“种族”概念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古罗马人对于“种族”的理解与我们现代的理解大相径庭。他们并不像我们那样以肤色为主要划分依据来定义一个群体。古罗马.............
  • 回答
    当然,关于古罗马是否知道中国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要理解其中的“知道”有多深,就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番。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涵盖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中国”这个概念在古罗马时期是如何被理解的。当时,他们不可能拥有我们今天这样对中国地理、历史、文化清晰的认知。更准确地说,古罗马人知.............
  • 回答
    古罗马的公共设施,特别是交通和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即便放在今天看来,也足以让人惊叹。它们不仅是维持罗马庞大帝国运转的生命线,更是古罗马人卓越工程技术和组织能力的集中体现。罗马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罗马大道”想象一下,一个横跨欧洲、北非和西亚的庞大帝国,如果没有高效的交通系统,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统治.............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历史和文化上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时期,公共洗浴的现象和习惯会发生变化。并非中世纪的欧洲人“完全不洗澡”,而是他们的洗浴方式、频率以及对卫生的观念与古罗马时期有很大的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古罗马的时代,看看他们的公共浴场究竟是怎么回事.............
  • 回答
    古罗马的政治氛围,正如任何时代一样,充满了权谋、讽刺和时不时冒出来的荒诞。虽然我们可能找不到类似现代的“段子”,但古罗马人绝对懂得用幽默来表达对政治人物和制度的看法。这些“笑话”往往不是独立的短句,而是通过故事、对话或寓言来传递。以下我给你讲几个,试图还原一些古罗马人可能会有的那种味道:1. 关于凯.............
  • 回答
    古罗马的倾覆,并非一朝一夕的崩塌,更像是一锅缓缓熬煮的汤,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调料(问题)层层叠加,最终味道复杂到无法入口。硬要追溯一个“根本原因”,其实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它的衰落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多层面的复杂过程,各种因素相互纠缠,螺旋式地将这个庞大帝国推向深渊。如果非要抓住几个核心的节点,我个.............
  • 回答
    古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久以来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场漫长的转型,是罗马共和国辉煌与危机并存的真实写照,最终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一、 共和国制度的内在困境:权力的裂痕与失衡罗马共和国在其早期,确实建立了一套相对平衡的权力结构:元老院.............
  • 回答
    嘿,聊到古罗马,大家脑子里可能都是斗兽场、角斗士、凯撒大帝那一套,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其实,老罗马人骨子里也挺接地气的,甚至有些玩意儿,放在今天,咱们可能会觉得有点……嗯,怎么说呢,“奇葩”?我给你掰扯掰扯一些你可能没听过的,而且保证不是那种人人都懂的“他们发明了水泥”之类的。1. 罗马人的“洗衣液.............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文明在技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点。我们常常将齿轮与欧洲的工业革命联系起来,但实际上,齿轮的雏形和应用在古代就已存在,只是在发展程度和普及程度上存在差异。首先,我们来聊聊古罗马。罗马人确实是伟大的工程师,他们在许多领域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技术实力,其中就包括对机械的理解和运.............
  • 回答
    “精罗”这个词,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就是一群穿着托加袍、扛着盾牌的罗马军团士兵,在古罗马的广场上雄赳赳气昂昂地走着,背景里还能听到悠扬的战歌。但随着对这个群体了解的深入,我才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要说“精罗里面有多少人真的了解古罗马文明”,这就像问“有多少球迷真的懂足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说结论:身着全套罗马风格盔甲,佩戴当时制式的刀剑,拿着30枚私造金币去古罗马,想顺利花出去?难!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关键在于你如何操作,以及运气成分有多大。首先,咱们得把这几样东西拆开来看,分析一下在古罗马社会它们各自的分量和可能遇到的情况。1. 盔甲与佩刀:一个双.............
  • 回答
    古罗马皇帝的选拔方式,说起来可不是一成不变的,更像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变的一套复杂系统,充满了阴谋、暴力和一丝丝的运气。它和我们现代中、美两国的领导人选拔机制,简直是天上地下,一个是血腥的权力斗争,一个是相对和平的民主程序。咱们先从古罗马皇帝怎么来的说起。说白了,罗马帝国初期,皇帝这个位置并没有一个.............
  • 回答
    在探究古代文明历史的文献时,我们绕开那些将整个历史捏造的“伪史论”的论调,转而关注那些具体揭示了“托古”(即伪托、伪造、伪造文献以冒充古代作者)现象的史料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细致梳理的过程。因为“托古”的行为,虽然不至于让整个古希腊、古埃及或古罗马的文明凭空出现,但它确实是古代社会中一种真实存.............
  • 回答
    潘洛尼亚(Pannonia),听到这个名字确实有股浓浓的古罗马味道,你感觉没错,它确实是古罗马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不过,它并不是一个我们现在熟悉的国家首都或者省份,而是指一片地域,大致相当于今天欧洲的几个国家。潘洛尼亚在哪里?简单来说,潘洛尼亚地区覆盖了今天匈牙利的大部分,以及奥地利东部、斯洛文.............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古代社会运作的一个核心矛盾。乍一看,战乱频仍、赋税沉重,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避世”之策。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愿迁往人烟稀少之地,原因多方面且环环相扣,涉及生存、社会、经济和心理等诸多层面。一、 生存的根本:土地与水是命脉人烟稀少的地方,.............
  • 回答
    古代是否曾有横跨黄河和长江的桥梁?答案是:没有。以我们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古代文明时期,并没有出现过能够横跨黄河和长江这样巨大河流的桥梁。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并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技术和工程挑战: 巨大的跨度: 黄河和长江都是世界上流量巨大、宽度惊人的河流。例如,长江.............
  • 回答
    古代史中,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史料,却并没有完全的史实实锤,或者说其背后隐藏着比故事本身更复杂的历史真相和争议。这并不是说这些史料完全是虚假的,而是它们的叙述可能受到作者意图、时代背景、口头传说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今天在进行历史考证时,需要格外审慎地对待。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大众熟知,但缺乏史实实.............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事件,它们如同黑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民族的记忆里。这些事件的残酷程度,往往超出常人的想象,让人在回首时,不禁扼腕叹息,甚至毛骨悚然。以下我将尝试讲述几件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力求 detail 和人性化的呈现,希望能展现出历史的沉重与真实。一、秦.............
  • 回答
    在古埃及的土地上,探寻竹子的踪迹,就像在沙漠中寻找绿洲,需要一番细致的考察。我的研究指向一个相对明确的结论:古埃及本土并没有竹子的大规模自然分布。当然,“大规模”这个词很重要。古埃及地处非洲东北部,大部分地区被干旱的沙漠覆盖,尼罗河谷地虽孕育了辉煌的文明,其气候和土壤条件与竹子喜爱的湿润、温热环境存.............
  • 回答
    关于古代是否存在类似“cnm”这样直接、粗俗的“国骂”,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国骂”的定义。通常我们说的“国骂”是指那些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广泛流传、能够表达强烈负面情绪、具有一定侮辱性的词汇。它们往往具有地域性、社会性甚至历史传承性。直接证据的缺失与推测:直接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