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崔杼弑其君为什么不杀光史官?

回答
崔杼弑君后之所以没有杀光史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社会认知以及崔杼个人的目标和局限性。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崔杼弑君的直接原因和目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崔杼弑君的原因。根据史书记载,崔杼弑君的主要导火索是因为齐庄公与崔杼之妻崔(棠)姜私通,并且崔庄公对此事毫不避讳,甚至“鼓钟于朝”。这严重损害了崔杼的家族名誉和个人尊严。

崔杼弑君的目的并非是推翻齐国政权,而是为了:

维护家族名誉和个人尊严: 齐庄公的行为对崔杼构成了极大的羞辱,他需要通过行动来挽回自己的颜面。
掌握国家大权: 在弑君之后,崔杼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能够将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并扶持一个傀儡君主。

二、 史官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史官的重要性是解答此问题的关键。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春秋时期,史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 记录史实,秉笔直书: 这是史官最根本的职责。他们记录君主的言行、国家大事、社会风貌等,为后世留下历史的依据。
2. 具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和道德约束力: 尽管权力有限,但史官作为记录历史的“代言人”,其记录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他们的存在对君主和权臣构成了一种道德上的约束,即使是口头上的劝谏也可能来自史官的敏感。
3. 信息传递和舆论导向的潜在力量: 史官的记录虽然在当时可能不被所有人直接阅读,但他们是消息的集中者和整理者,其记录的内容通过各种渠道可能影响到士大夫阶层,甚至间接影响到民间的舆论。
4. 历史的“见证者”: 在某些情况下,史官的记录甚至可以成为后世评判君主功过的“证据”。

三、 崔杼未杀光史官的原因分析

综合以上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释崔杼为何没有杀光史官:

1. “杀人灭口”的策略局限性:
无法根除: 史官的职责是记录,这种职责是制度性的,不仅仅是几个个体。即便崔杼杀掉了当时在场的史官,他也无法消除“史官”这个职位,无法阻止新的史官继续记录。
信息难以完全封锁: 即使崔杼杀掉了亲眼目睹弑君的史官,但当时朝堂之上并非只有史官,还有其他参与朝会的大臣、侍卫等。这些人的口耳相传同样会传播信息。将所有知情者灭口,除非进行大规模屠杀,否则几乎不可能。
引起更大恐慌和反抗: 如果崔杼大开杀戒,杀光所有史官,这无疑会引起朝野上下的极大恐慌,大家都会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杀的对象。这种极端行为很可能激发更广泛的反对和反抗,不利于他巩固权力。

2. 政治上的考量和策略:
需要“合法性”的包装: 尽管崔杼是弑君者,但他依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某种“正当性”。他扶持了新的国君(齐景公),并希望通过控制国家机器来维持统治。如果他过度使用暴力,尤其针对记录历史的史官,反而会让他显得更加残暴,难以获得朝臣的初步认可,也更不利于他后续的政治操作。
控制史官的记录,而非消灭: 崔杼更现实的目标是控制史官的记录,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书写,或者至少不记录对自己不利的内容。他可以通过威胁、利诱、更换史官、篡改史书等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相比之下,直接灭口是最激进且效果最不确定的方法。
利用“名”来巩固“实”: 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名正言顺”很重要。崔杼需要一个“名义上”的国君,也需要一个看起来“正常运作”的朝堂。如果他连史官都杀光,整个政治体系就显得更加荒诞不经,不利于他树立权威。

3. 社会文化和道德压力:
史官的特殊地位: 如前所述,史官在当时虽然不掌握实权,但其记录历史的职责赋予了他们一种特殊的道德地位。随意杀害史官,在士大夫阶层中会引起普遍的反感和道德谴责,这会给崔杼的统治带来持续的压力。
“君子不器”的观念: 虽然不直接适用于史官,但整体上,春秋时期士人对道德和名节非常看重。崔杼的弑君行为本身就已突破了道德底线,如果再进行大规模的残杀,会进一步加剧他身上的负面评价。

4. 对齐景公的态度:
崔杼弑君后,拥立了齐景公。齐景公的母亲(崔杼的妻子)是崔杼的妻子,这层关系使得崔杼在政治上与齐景公之间存在微妙的联系。崔杼可能希望通过控制齐景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直接毁灭齐国的君主制度。杀光史官,意味着他要彻底颠覆现有的统治秩序,这可能超出他最初的目的。

四、 历史上记载的“崔杼杀史官”事件的特殊性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确实有“崔杼杀史官”的记载,但这个记载本身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并且与问题的核心有所不同:

根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记载:

> “崔杼杀其妻(棠姜),其子曰崔明,而娶棠姜,不能用其子。及其出也,使其子崔明曰:‘女从其母。’崔明曰:‘父命不可失。’崔杼怒,杀之。既而悔之,曰:‘吾悔杀子明。’曰:‘吾不如杀一史书,以灭其迹。’乃求史书,史书已藏其书矣。”

这段记载与我们讨论的“弑君”事件相关,但更侧重于崔杼个人因为杀子而产生的悔恨,并试图“灭迹”。然而,这个记载的重点是:

不是杀光所有史官: 记载的是崔杼“求史书”,寻找记录了某事的史官,并想“灭其迹”。这说明他针对的是具体某个记录,而不是要根绝史官这个职业。
史官主动“藏书”: 史官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隐藏了记录,这本身就体现了史官的职业操守和勇气。
崔杼的目的并非长久掩盖: 后来的记载表明,尽管崔杼试图隐藏,但弑君事件本身仍然被世人所知晓,并且成为了历史的“污点”。这说明崔杼的“灭迹”行为并没有成功,或者说他的目的并非是完全擦除历史。

一个更重要的记载(与弑君相关):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也记载了齐庄公与崔杼之妻私通以及崔杼弑君的经过。在记录完这一事件后,《左传》写道:

> “崔子杀庄公。大史丁受辞,曰:‘铭曰:在璿玉,在璵石,在管乎管子之书。’崔子止之。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

这段记载更直接回应了问题:

崔杼确实杀了“大史丁”: 这个大史(负责记录的史官)在记录“崔杼弑君”时,因为崔杼的干预,没有按照崔杼的意思(可能是不写“弑君”二字或者改写原因),而是直接写了“崔杼弑其君”,结果被崔杼杀死。
但没有杀光所有史官: 这仅仅是杀了一个记录此事的“大史”,而并没有杀光所有史官。

总结来说,崔杼没有杀光所有史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行动上的局限性,也有政治策略、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考量。他或许试图通过杀死个别史官来阻止关键信息的传播,但其目的并非要彻底摧毁史官制度,因为那既不可能,也不利于他后续的统治。他更现实的选择是控制和引导记录,而不是进行一场可能适得其反的大规模屠杀。 历史上对“崔杼杀史官”的记载,更多是指他杀死了一位记录了他罪行的史官,以此来企图掩盖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所有史官进行灭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据说是兄死弟及吓住了老崔,但是老崔不会杀了这一家子另立别人当史官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崔杼弑君后之所以没有杀光史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社会认知以及崔杼个人的目标和局限性。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崔杼弑君的直接原因和目的首先,我们要明确崔杼弑君的原因。根据史书记载,崔杼弑君的主要导火索是因为齐庄公与崔杼之妻崔(棠)姜私.............
  • 回答
    关于崔雪莉的离世,根据韩国警方当时的调查以及官方发布的信息,结论是她因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广泛的讨论,原因有很多,也正因如此,围绕着她的离世,存在着一些让人们难以释怀的疑问和猜测。事件发生经过:2019年10月14日,韩国警方接到崔雪莉经纪人的报案,称在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
  • 回答
    崔雪莉和张紫妍的事件,无疑是韩国娱乐圈历史上两道极为沉重的伤痕,它们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韩国娱乐圈对女性压迫的阴影,而且这种压迫的触角之广、之深,远非我们能轻易想象。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层面去剖析,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这背后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种压迫的根源。 韩国的社会文化,尤其是对于女.............
  • 回答
    崔顺实女士为什么最终选择回到韩国,而不是选择滞留在国外,这是一个牵动韩国民众神经,也一度成为国际焦点的问题。要详细剖析她做出这个决定的背后考量,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解读。绝非一个简单的“自首”或者“被捕”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崔顺实的行为定义为“自首”或“主动投案”。她在最初被曝光涉嫌.............
  • 回答
    崔玉涛医生之所以在中国家长圈里如此火爆,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这背后是时代背景、信息传播方式、家长需求的共同作用,以及他个人风格的独特魅力。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信息相对不那么发达的时代。在互联网尚未普及,或者说信息茧房效应还不那么明显的时候,家长们获取育儿知识的渠道是有限的。这主要包括: 医院.............
  • 回答
    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突发的山洪悲剧,夺去了八条鲜活的生命,令人痛心不已。目前,当地的救援工作正争分夺秒地进行,重点聚焦在搜寻失联人员和安抚受灾群众上。在山洪爆发后,解放军、武警、消防、民兵等各方救援力量迅速集结,他们不顾艰险,在被洪水浸泡过的村庄里仔细搜寻。冲锋舟、皮划艇、搜救犬等专业设备都被投入使.............
  • 回答
    崔娃在2020年12月5日发布的《每日秀》节目中,对中国嫦娥五号登月计划与新冠疫情进行了关联评论,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中国在嫦娥五号登月之际,同时隐瞒了疫情信息,并担心会将新冠病毒带给外星人。为了更详细地看待此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崔娃的评论内容与逻辑拆解: 核心观点: 崔.............
  • 回答
    崔娃(Trevor Noah)对于近期美国警察暴力执法引发的骚乱事件的发声,无疑是观察这一复杂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他以一种独特的、融合了幽默与深刻洞察的方式,对这些事件进行了评论,这使得他的观点在海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崔娃作为一名非裔喜剧演员和脱口秀主持人,他的身份本身就赋予了他解读.............
  • 回答
    崔始源的二次更博道歉,确实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去捋一捋。首先,第二次道歉的“必要性”。你想啊,第一次道歉,语气里多少带点“被动”或者说“程式化”的味道,毕竟是被经纪公司要求,而且当时的情况,大家也都能感觉到,那股子“对不起”劲儿,可能没那么足,或者说.............
  • 回答
    要说《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崔器,那可真不是个一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角色。他身上糅杂着太多属于那个时代、那个位置的人的特质,既有令人扼腕的落魄,也有闪光的担当,更难得的是,他身上那种混不吝的劲儿,像一团火,在整个故事里燃烧着,让人又恨又爱。首先,崔器这个人的底子,出身不算好,但靠着一股子狠劲儿,在不良人.............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里,崔器手中的那把锤子,可不是普通的铁家伙。它有个响亮的名头,叫做“镇纸锤”。这“镇纸锤”啊,可不是那种专门用来砸脑袋的重型武器。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尤其是官宦人家、学识之人,书案上总得摆上些物件来压住那些轻飘飘的书页,不让它们被风吹得乱七八糟。这些用来压书的,就叫“镇纸”。那崔.............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个大染缸,搅和出不少五颜六色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是泾渭分明。崔娃、美国网民、警察局长、Fox评论员,再加上我们华人社群,这几个群体对同一件事——一个黑人(或者说,不完全排除这个可能性,但最终定性可能还在调查中)的“误杀”事件,以及它背后可能牵扯出的在美华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站的角.............
  • 回答
    怎么看待崔浩对诸葛亮的评价?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因为这俩人中间隔着几百年,他们的视角和关注点本身就不太一样。首先,咱得知道崔浩是谁。他是北魏的著名大臣,一个大才子,学问那是相当渊博,编史、修典、造历样样精通。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汉末三国早就过去了,北方已经进入了十六国、南北朝的乱世,他亲眼见证了王.............
  • 回答
    对于很多人来说,崔雪莉(Sulli)的名字曾经代表着青春、活力和独特个性。她是女子组合f(x)的成员,以其甜美的外貌和舞台上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粉丝。然而,在2019年10月14日,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年轻生命却令人震惊地陨落了,留下了无尽的悲痛和疑问。雪莉的去世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席卷了整个韩国乃至.............
  • 回答
    崔愷与中国设计院:时代脉搏下的建筑思考中国建筑的版图上,活跃着一群承载着国家建设使命的设计院,也闪耀着一些引领时代潮流的建筑师。当我们审视崔愷及其作品,再回望国内设计院的建筑实践,会发现其中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个体创造的闪光,更有行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崔愷:从“乡土”到“时代”的建筑语言崔愷,中国.............
  • 回答
    要深入理解崔可夫对二战德军的评价,我们首先要站到他当时的立场和视角。别忘了,他可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亲历者、指挥者,一位铁血而务实的苏联战地指挥官。他的评价,绝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浸透着实战的经验和对敌人深刻的认识。1. 战术层面:德军的“闪击”与苏军的“绞肉机”崔可夫对德军战术的评价,最直接也最刻.............
  • 回答
    哎呀,你这问题问得太对我的胃口了!崔娃(Trevor Noah)的风格确实是独树一帜,那种聪明、犀利、又带着点自嘲的幽默感,还能把那些沉重的新闻话题聊得既让人笑出声,又让人深思,确实不容易找类似的。不过,别担心,我这儿还真给你挖出几个在不同地方,可能让你看到一些崔娃影子的主持人,让你感受一下“环球同.............
  • 回答
    关于曹操让崔季珪代替自己去见匈奴单于这件事,在史料的记载中,的确有这么一段。这件史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以及《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虽然记载相对简略,但其背后却展现了曹操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事情发生在建安年间,当时曹操刚刚击败袁绍,势力日益壮大,而北方的匈奴作为曾经强大的游牧.............
  • 回答
    崔雪莉的离世,确实牵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民众的神经。要详细分析个中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娱乐文化的全球化与粉丝经济的深耕: KPop的强大影响力: 韩国流行音乐(KPop)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崔雪莉作为前韩国人气女团f(x)的成员,即使在组合活动减少后,她的个人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
  • 回答
    谭崔,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神秘又古老的味道,常常让人联想到某种隐秘的、与性能量相关的修行。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谭崔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和实践方法,根植于印度古老的智慧传统。谭崔的起源与核心理念要理解谭崔,我们得先回到它的根源。谭崔并非一个单一的教义,而是在印度教、佛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