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的变异体毒株 BA.4 和 BA.5 都有什么特点?会对目前的疫情形势造成什么影响?

回答
你好,关于新冠病毒的BA.4和BA.5变异株,我们来深入聊聊它们的特点以及可能对当前疫情带来的影响。

BA.4 和 BA.5 的“新面孔”: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要理解BA.4和BA.5,我们得先知道它们是从之前的奥密克戎家族里进化出来的。就像病毒一直在“升级打怪”一样,它们也是奥密克戎的“后代”,因此继承了不少奥密克戎的特点,但又添了一些新的“技能”。

更强的传播能力: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一点。研究表明,BA.4和BA.5在传播速度上比之前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比如BA.1和BA.2)可能还要更快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病毒的刺突蛋白上进行了一些变异,这些变异可能让病毒更容易结合到人体细胞的受体上,从而更有效地进入并复制。想象一下,病毒找到了一个更顺畅的“入口”,就能更快地占领新的“地盘”。
免疫逃逸能力增强: 这是让科学家们比较重视的另一大特点。BA.4和BA.5的刺突蛋白也发生了新的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绕过”我们身体已经建立的免疫屏障。这意味着,即使接种了疫苗或之前感染过新冠,也可能更容易再次感染BA.4和BA.5。当然,这并不是说疫苗完全失效,而是说突破性感染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疫苗和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对于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依然起着关键作用。
病原学特征的细微变化: 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BA.4和BA.5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但它们的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病毒的复制效率或引发免疫反应的方式。科学家们正在密切监测这些变化,以评估其潜在的临床影响。目前来看,它们的症状大多还是与之前的奥密克戎相似,比如喉咙痛、咳嗽、鼻塞、头痛等,重症率似乎没有明显升高。

它们对当前的疫情形势会造成什么影响?

BA.4和BA.5的出现,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感染高峰: 由于其更强的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BA.4和BA.5很有可能在许多地区引发新一轮的感染高峰。这意味着,即使之前的疫情有所缓和,这些新变异株的出现也可能让病例数再次攀升。在一些免疫屏障相对薄弱的地区,或者疫苗接种率不高的人群中,这种影响可能会更加显著。
对疫苗和治疗方案的潜在影响: 尽管现有疫苗和治疗药物对BA.4和BA.5可能仍然有效,但免疫逃逸能力的增强意味着,疫苗的保护效果可能会有所减弱,尤其是对于预防感染。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考虑更新疫苗配方,以更有效地针对当前流行的变异株。对于治疗药物,需要进一步研究它们在对抗这些新变异株时的效果。
对全球“清零”或“与病毒共存”策略的影响: 对于奉行“清零”政策的国家来说,BA.4和BA.5的出现无疑增加了“清零”的难度。更强的传播力意味着一旦出现输入性病例,控制起来会更加困难。而对于已经转向“与病毒共存”模式的国家,新的变异株则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比如继续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针对脆弱人群,并监测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
不确定性和持续的监测需求: 病毒一直在变异,BA.4和BA.5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预测未来还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异株,以及它们会带来什么样的特性。因此,持续的病毒基因测序和流行病学监测至关重要,这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新的风险,并调整应对策略。

我们应该怎么做?

面对这些新变异株,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

1. 继续推进疫苗接种: 即使有免疫逃逸,疫苗仍然是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加强针的接种尤其重要,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2. 保持个人防护措施: 在疫情仍然存在的地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措施依然有效,可以帮助减少传播。
3. 关注官方信息,科学应对: 了解最新的疫情信息和科学建议,不信谣、不传谣,理性看待病毒的变异,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4. 支持和参与公共卫生监测: 积极配合流行病学调查,有症状及时就医,这有助于公共卫生部门更准确地掌握疫情动态。

总而言之,BA.4和BA.5的出现是病毒演进的必然过程,它们带来了更强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对当前的疫情形势构成新的挑战。但我们也应看到,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应对,通过疫苗、监测和公共卫生措施,我们有能力管理好疫情带来的影响。关键在于保持警惕,科学应对,并持续关注病毒的变异动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具体会造成什么影响,现在还不知道,我们可以看看已经知道的内容。先说结论:

BA.4已经在多个国家发现了,并且在南非稳定增长,频率为9%;BA.5目前仅在南非发现

BA.4这个毒株根据英国的报告[1],最早的样本出自南非,时间是2022年1月10日。但是最近,在多个国家都发现了:南非(41个基因组)、丹麦(3个基因组)、博茨瓦纳(2个基因组)以及英格兰和苏格兰各报告1个基因组。英国报告里没有显示的是,德国、美国、波多黎各也有发现BA.4。

BA.4和BA.5在2022年4月6日被VTG分别分类为V-22APR-03和V-22APR-04。

V-22APR-03与BA.2具有相同的突变/缺失,但以下情况除外:

  • NSP4蛋白: L438F还原为WT(野生型);
  • S蛋白: 69/70缺失,L452R, F486V, Q493 (WT);
  • Orf 6蛋白: d61 (wt);ORF 7 b: L11F;
  • N蛋白: P151S。

BA.5与BA.4有相同的突变/缺失,但以下情况除外:

  • M 蛋白: D3N;
  • ORF 7b 蛋白: L11 (WT);
  • N 蛋白:P151 (WT);
  • 同义snp: A27038G和C27889T。

以上这些突变有什么影响并不知道

BA.5 这个毒株目前发现有27个序列,全部来自南非。

目前南非豪登省(Gauteng)是最长报告BA.4的省份,在最近的样本中超过 35%。最开始奥密克戎是在此地最先被发现。

BA.4在南非稳定增长,频率高达9%,在之前的回答中,英国报道的XE毒株频率为8%[2],这个似乎更高。

BA.5占南非近期样本的15%

不过这两个毒株、还有XE会不会成为接下来的主流毒株,现在并不能下结论;甚至接下来的主流毒株有可能会是一个全新的新冠毒株(注意再新它也是新冠病毒),而与omicron无关。

参考

  1. ^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067672/Technical-Briefing-40-8April2022.pdf
  2. ^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0263910
user avatar

————2022年4月12日第一次更新————

一、昨天提到BA.4和 BA.5各自有两组分支,

今天凌晨就走完命名流程了……

分别是BA.4.1、BA.4.2、BA.5.1和BA.5.2。

——请品鉴:

每次Pango team动作这么快,都不是啥好兆头……


二、鲁汶大学Wenseleers老师的多项式拟合结果也出来了。

——请品鉴:

Wenseleers老师预测:

在南非,BA.4相对于BA.2的增长率为每天0.11 [0.09-0.14],而BA.5相对于BA.2的增长率为每天0.13 [0.09-0.17],

双双高于当初BA.2相对于BA.1的增长率。

This is our life from now on, in waves.

————以下是2022年4月11日原回答————

谢各位老铁邀。

但问题描述是错的。

所以先做个短文改错吧:

首先,以色列那个重组株是XJ,跟BA.4/BA.5无关;

然后,BA.4也不是BA.1和BA.3的重组产物,而是一个和BA.2平行演化且相近的Omicron子毒株。

关于BA.4=BA.1+BA.3重组的谣言源头,可能是Haseltine老爷博客上的某篇翻车文章……

——来龙去脉:


答题之前首先划个胖。

关于BA.4和BA.5,咱又一不小心抢跑成功了……

——请品鉴:

咱公众号4月5号抢跑,

比Pango早一天,比UKHSA早5天,被WHO早一周~

/摊手~


划胖完毕,下面正式开始吹水。

BA.4和BA.5的焦虑点有四个。


首先,之前简单提到过一嘴,

BA.1到BA.5一共五兄弟,外加上面Haseltine老师抢跑翻车的那个暂时没拿到命名的,

整整6个分支,全都来源于同一个MRCA(最近共同祖先),

大佬们跑Beast的结果显示,

BA.1和BA.2大概9月份分家,BA.3稍晚,BA.4更是晚到了2022年1月份。

这说明了啥?

这说明了那个不知道是免疫缺陷人类还是未知动物的神秘宿主,

他/她/它至少从9月份到1月份的小半年时间里,一直在制造外溢。

光是有蛛丝马迹的,就已经外溢了六次。

这尼玛谁受得了……

万一这位神秘宿主他/她/它还没消停咋办?

万一以后还会陆续冒出来BA.6/7/8/9/N咋办?


然后,之前咱还是简单提到过一嘴,

BA.4和BA.5刺突蛋白RBD结构域的那三个突变——L452R、F486V和R493Q,

拿Bloom老师的Deep Mutational Scanning数据库一查便知,

这仨的功效几乎可以肯定是针对BA.1和BA.2的免疫逃逸。

(以及进一步增强针对原始株的免疫逃逸)


简直可以说是一条路走到黑了……

所以问题就来了,

如果上一条假设成立——BA.4和BA.5是在某个神秘宿主体内持续憋大招的产物,

那么照理说它们应该是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闭关修炼状态,

不太应该对外界的immunity landscape有如此针对性的变异才对——毕竟,F486V和R493Q可都不是啥常见的突变,

要说这是巧合,打死咱都不信……

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有两条:

  • 第一,这位神秘的宿主,他/她/它一边在体内养蛊,一边还跟外界的immunity landscape互通有无,以至于可以针对1月份那阵的流行株搞针对性培养;
  • 第二,这位神秘的宿主,他/她/它持续不停地在制造溢出事件,只是刚好带有刺突蛋白L452R/F486V/R493Q组合的溢出病毒对当前的landscape最为适应,形成了持续感染链,所以才被南非目前极为拉胯的测序体系捕获~

(是的各位你们没看错,Omicron面世之后,南非似乎被全球禁运搞怕了,测序已经远不如当初那么积极了……)


接下来,之前咱又简单提到过一嘴,

Omicron大家族最近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趋同演化热潮……

而这一波趋同演化的主角,正是BA.4/BA.5都有的L452。

除了BA.4/BA.5之外,

现如今市面上额外多出S:L452的Omicron家族最新成员还包括:

BA.2.9.1:英国特产,特征定义突变S:L452M(以及其他9个保守突变);

BA.2.11:法国特产,特征定义突变S:L452R(以及其他1个ORF1ab突变);

BA.2.12.1:北美特产,特征定义突变为S:L452Q(以及S:S704L);

BA.2.13:比利时/荷兰特产,特征定义突变S:L452M(以及其他1个沉默突变)。

以上Omicron子毒株的共同特点是——流行率都在疯涨。

特别是BA.2.12.1,正在席卷纽约城~

——请品鉴:

BA.2.12.1在美国相对于BA.2的增长率高达75%可还行?

所以问题又来了:

按说应该是起源于关门养蛊的BA.4和BA.5,

到底是为啥如此紧贴时事,

跟一大堆侄子辈打成一片,搞起了亲密无间的趋同演化??


最后,终于有一点之前没提到过的了……

当初及时发现Omicron并向全世界发出预警的那个南非,

已经再也不存在了……

现如今的BA.4和BA.5,

是业余爱好者闲着没事儿翻GISAID玩儿翻出来的,

而正主儿Tulio老师则(又)在开开心心度假……

于是BA.4和BA.5刚刚面世,系统发生树就已经枝繁叶茂~


——请品鉴:


如上图,

BA.4和BA.5刚刚被发现,

就已经各自外溢多个国家/地区,

并各自拥有两个地理分隔明显的分支,

这就好比是,

刚刚查出癌症,就已然三期甚至四期~

……

……

没办法啦,这就是躺平的代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