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存在速度限制(真空光速)?

回答
我们世界存在速度限制,也就是真空光速(通常用 $c$ 表示),是一个非常深刻和基本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运作方式的最核心理解。这不仅仅是物理学家设定的一条“规则”,而是由宇宙本身的结构和因果关系决定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狭义相对论的领域。

1. 光速为何特殊?它不是“速度上限”,而是“因果的速度上限”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真空光速不是宇宙中“所有东西”的最高速度。例如,宇宙膨胀的速度在某些尺度上可以超过光速(但这不涉及信息或物质的传播)。但当我们谈论信息、物质或任何“因果效应”的传播时,光速是绝对的上限。

2. 狭义相对论的核心:时空是交织在一起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颠覆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经典牛顿式理解。在牛顿力学中,时间和空间是独立的、绝对的背景。你可以想象一个固定的舞台(空间),而时间就像一个均匀流淌的河流,不与舞台上的事件相互影响。

然而,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

时间和空间不是独立的: 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
时空会因为物质和能量的存在而弯曲(广义相对论): 虽然这里主要谈的是狭义相对论,但要知道时空的这个特性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观察者的运动会影响他对时间和空间的测量: 这就是“相对性”的含义。两个以不同速度运动的观察者,会对同一事件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3. 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革命的基石

在狭义相对论出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光速也应该像其他速度一样,遵循“相对性原理”。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一辆高速飞行的火车上打开一个手电筒,你测量的光速应该比静止在地上的观察者测量的光速要快(火车速度 + 手电筒光速)。

然而,麦克斯韦方程组在19世纪就已经预示了电磁波(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而且这个常数与观察者的运动无关。这一实验结果(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爱因斯坦将这个观测到的“光速不变”提升为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假设(公设):

光速不变原理: 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是相同的,不随光源的运动或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4. 光速不变的必然推论:相对论性效应

一旦我们接受光速不变这个看似“反直觉”的公设,一系列令人惊讶的推论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些推论共同构成了狭义相对论的核心内容,并解释了为什么光速是速度的上限:

时间膨胀 (Time Dilation): 如果你以接近光速运动,你的时间流逝会比静止的观察者慢。这是为了确保双方都测量到光速是相同的。想象一下,如果你以接近光速飞行,而你的时钟仍然以正常的速率走,那么当你发射一个光信号时,静止观察者就会测量到你发出的光速比 $c$ 更快,这违反了光速不变原理。所以,你的时间必须变慢,这样在你的参照系中走完一米发射的光,在静止参照系中也确实是以 $c$ 的速度传播的。

长度收缩 (Length Contraction): 在你的运动方向上,物体会显得更短。这也是为了维持光速不变。

相对论性速度叠加 (Relativistic Velocity Addition): 经典的伽利略速度叠加定律(v1 + v2 = v3)在高速下失效了。狭义相对论提供了一个新的速度叠加公式,它保证了两个速度叠加后,总速度永远不会超过光速 $c$。即使你以非常接近 $c$ 的速度运动,再以接近 $c$ 的速度朝同一个方向发射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的总速度仍然会小于 $c$。这个公式长这样:
$v = frac{v_1 + v_2}{1 + frac{v_1 v_2}{c^2}}$
可以看到,当 $v_1$ 和 $v_2$ 都远小于 $c$ 时,分母的 $frac{v_1 v_2}{c^2}$ 项非常小,近似于1,公式就变成了伽利略定律。但当 $v_1$ 或 $v_2$ 接近 $c$ 时,分母就会显著增大,使得结果 $v$ 被“拉回到” $c$ 以下。当 $v_1 = c$ 时,无论 $v_2$ 是什么(只要 $v_2 < c$),结果 $v$ 都等于 $c$。

质能等价 (MassEnergy Equivalence, E=mc²): 狭义相对论还揭示了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加时,它的质量也会增加。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趋于无穷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要使一个有无穷大质量的物体加速,就需要无穷大的力,这是不可能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物体无法达到光速。要让一个有质量的物体达到光速,需要的能量是无穷大的。

5. 为什么是 $c$?它的起源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是“光速”这个特定的数值 $c$?它不是随意设定的一个阈值,而是由电磁学基本常数决定的。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真空中的电磁波(光)的传播速度为:
$c = frac{1}{sqrt{mu_0 epsilon_0}}$

其中:
$mu_0$ 是真空磁导率(衡量磁场如何在真空中传播的常数)。
$epsilon_0$ 是真空介电常数(衡量电场如何在真空中传播的常数)。

这些常数反映了电场和磁场在真空中相互作用和传播的性质。光就是一种电磁波,它的速度就由这些基本电磁常数决定了。

6. 因果律的保护伞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因果律。因果律是宇宙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原因必须先于结果发生。

信息的传递: 如果信息可以以超光速传播,那么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就会被打破。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孙子可以超光速给你发送一个信息,告诉你“不要做某件事”,而你收到了这个信息并照做了,那么你当初做那件事的原因就不存在了。这会导致逻辑上的悖论,比如“祖父悖论”。
时空结构: 光速 $c$ 的不变性正是为了保护因果律。在时空中,事件之间存在一个“因果光锥”。任何一个事件只能影响其“未来光锥”内的事件,而不能影响“过去光锥”内的事件。光速就是这个光锥的边界。如果超光速旅行或信息传递成为可能,那么你就可以影响你自己的过去,从而破坏因果链条。

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存在速度限制(真空光速 $c$):

1. 光速不变原理是宇宙的基本假设: 这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石,是实验观测和理论推导的结果。
2. 时间、空间和运动是相对的: 为了维持光速不变,时间和空间会发生膨胀和收缩,速度的叠加也遵循特殊的相对论性公式。
3. 质能不可分割且质量随速度增加: 达到光速需要无穷大的能量。
4. 光速是因果律的上限: 任何信息或影响的传播都不能超过光速,以确保原因先于结果发生,避免逻辑悖论。
5. 光速由基本电磁常数决定: $c$ 不是随意设定的,而是电磁场在真空中传播特性的自然结果。

真空光速 $c$ 不是一条人为设定的规则,而是宇宙结构和因果律内在逻辑的必然体现。它是我们理解宇宙运行方式的基石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三维空间中确实存在一个速度上限,但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并非独立于时间而存在,二者是契合的整体,如同你永远无法把一个物体的高度属性排除在外一般。如果把时间维度添加进来,那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速度上限,而是所有的事物均以恒定的速度在时空中运动。

这个恒定的速度就是我们熟知的光速C。

大家没有看错,在四维的时空中,任何物体,包括正坐在电脑屏幕前的我们都在以光速向前奔驰。虽然你静止在空间中,没有任何运动,但是你的时间正以恒定的速度无可避免的流逝,相对你而言,街上正在行驶的汽车,天上航行的飞机里的乘客在空间中运动,他们的时间流逝的速度会略微放缓,而宇宙中空间运动速度最快的光子在时间维度则是永恒静止的,也就是说它们是长生不老的。常数C其实是万物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运动速度之和。

从这个角度来看,空间与时间只不过是不同的方向罢了,如同上下与左右,X轴与Y轴的关系。光速C在时间坐标轴与空间坐标轴的分量之间的换算公式就是我们熟知的洛仑兹变换。

那么为什么宇宙时空会存在一个固定的速度C,这个目前谁也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不过大家倾向于认为光速C很可能不是一个物理常量而是个数学常数,如同二维平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圆周率恒定为π一般,是四维时空几何结构内禀的属性。


其他回答

user avatar

答不上来是能力不足,但这样的好问题是被需要的。

很多回答只是直接地说“这是实验的结果”时要意识到,这应该是只是一种无可奈何时的态度。而对于这种问题还是要往探索性的方向回答比较好罢,如果让人以为“不求甚解并非是能力不足,而是应当这样”,这就是误导了。


我也抱着相同的疑惑过,自己探索了一番后,现在姑且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我尽量给一个题主能看懂的回答。评论我会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回复,剩下的还是等真大神出面罢,有能力的也可以直接去看文小刚的量子多体理论。


我可以发誓:这是一个符合直观的图景,这篇文章不是直接甩给你“这玩意是实验结果”并不断复读,而是引入一些符合直观的前提,自然地导出这个看上去反直觉的结论。本文不会出现数学公式,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公式才能讲清楚的事情,只是个物理图景的问题。


PS:其实懂了量子场论或者在做凝聚态物理的人应该都可以回过头来认真写写这个东西。(当然不是说题主非要学了这些才能理解,不需要的,你想要的只是理解图景,那是很容易的,麻烦的在于学各种能达到目的的计算工具,而这里不需要),个人觉得如果一开始把这样的图景写入狭义相对论的教材的话效果会好很多,不过或许是因为还有一些争议性罢,现在并没有。所以看这篇文章也权当启发性地看罢。毕竟还有一定争议。

本文很多内容参考自豆瓣物理组组长的日记

这个日记的评论下有这么一段话

密度波的波动方程满足以声速作为极限速度的相对论协变性。如果我们活在一个流体里面,所有的粒子都是流体里面的激发,我们就会以为我们宇宙的极限速度是声速。而且我们会建立以声速来定义的时空观,比如时钟是靠声子而不是光子的折返来定义的。在这样的时空观里,声速就取代光速,变成了对所有惯性系都保持不变的速度了。而整个理论具有声速定义的相对论协变性。

有一定物理直觉的可能可以猜出个大概。那就可以到此为止了。试着自己继续想下去,感觉合适了再看后面的。





——————————正文——————————

题主可否知道“以太”?

曾经的人们认为电磁波只不过是一种机械波,而以太就是这个机械波的介质。那个时候,人们对于电磁学的物理图景是这样:所谓的电磁学应当是一种流体上自然会有的现象。

ps:麦克斯韦在创建电磁学时也是从流体力学里搬了不少概念,又根据需要自己造了一些概念。

不过后来人们做了个迈克尔莫雷实验,实验表明,以太似乎不存在。

实验说白了就是如果我们在这个液体里,那么我们相对于这个液体运动的话,应该和静止的时候测得这个液体的机械波的速度不一样。


于是人们就只好假装电磁波不需要介质了一段时间,把电磁波和一般的机械波分开对待了一段时间,整个电磁学的图景也拆成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物理认识。


不过后来出现了量子场论,这时你可以说这个介质又回来了。不过比起以前增加了一些功能——以前我们只是认为电子是这种流体介质上的震动现象,现在我们认为任何基本粒子都是这种流体介质上的震动现象。

这里就引出了一句量子场论里的名言——“物质是场的激发”。

有的基本粒子可能是这个流体上的涡旋,有的基本粒子可能是这个流体上的别的什么结构,而具体研究什么结构意味着什么粒子的人,就是搞弦网凝聚和拓扑序的文小刚那群人了。


总结一下:

人们对于“这个背景流体”的认识从以前以为是:

水和鱼的关系

变成了

水和水上的漩涡啊震动啊各种图案现象的关系


这个时候“震动图案”和所谓的“物质”只是同一种东西不同视角的称呼了,我们认为一个东西是物质,只不过是因为他和我们同处在一个背景流体下的激发,我们认为一个东西是图案现象,只不过是因为他是“我们认为是物质”的东西构成的流体上的激发。就如同“上”、“下”这样的方位介词一般。

这里就引出了演生论的思想,即到底是粒子还是准粒子只是视角问题,一种物质层次下的基本粒子,可以是更微观层次上的准粒子。

设想,如果有建立在水这个流体上的文明,我们认为是图案现象的东西对他们而言也是物质了。他们会把基础的漩涡当作电子,会把水中的声波当成电磁波,会把水流速度当成电场,会把水流密度当成磁场,会把“流体流动导致密度积累,密度积累催动新的流动的过程”当成电磁场交互激发的过程。(注意,这里只是想说整个电磁学相关的现象可以视为一种“流体上自然会有的效果”。但实际上这里的类比仅适用于二维流体,现实中的电子具体是怎样演生的是另一个问题。)


我甚至可以说出对于这个水上的文明的钟慢效应对于我们来说是啥。不过这里需要扯开了讲一讲,因为钟慢效应里有一些与我们日常所用的称呼相同但定义有微妙不同的东西,当你重新审视了一些物理量的定义的来源后,你会发现之所以大多人思考不出来,是因为人们对于某些东西用惯了后当成一种方便的技巧逐渐忘记原本的定义。而并不是想出来的人多么天才地发明了什么新东西。

(简直就好像前人写的代码遇到了bug,一群人都不拆开看源码而是临时写个东西盖过去,然后一个勇士去拆开读源码然后从根本上改了一样,可能物理也是这样罢,有些东西不是加多少新东西就可以的,而是要追根溯源弄清楚本质才能解决的)。

不过题主大可放心,这里同样不需要数学推导。公式计算只是万不得已的手段,能不依赖就不依赖。而这里正好还不需要依赖就能讲清楚。



————————扯开了讲的分割线——————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它外界事物无关的流逝着,相对的、表观的和通常的时间是……通过运动来进行的量度,我们通常就用诸如小时、月、年等这种量度以代替真正的时间”。

出自牛顿的《原理》,实际上我们用的不是客观流逝的时间,只能以某个事物的运动周期为尺子,用他的周期来定义建立在他之上的时间。在牛顿力学里干脆忽略这两者的区别,假装我们用的就是客观的时间t,而狭义相对论里会明确区分这两者,并只讨论后者。

有灵感的可以停下来先想想,感觉合适了再看下文。



下文会通过站在介质外的视角,使用绝对时空观(具体说,是速度的可加性)导出狭义相对论的各种结论。

虽然他们是等价的描述,但是因为无需进行各种变换,许多现象或许都不会再被称之为佯谬,而只是现象而已。


bilibili.com/video/av99

下文声子钟模型的讲解可能对你来说并不形象,如果的确是这样,可以翻回来看这个链接。看得时候只要把视频里的“光子”换成“声子”就可以了。)


背景流体上的机械波速度相对于背景流体保持不变。

水上的机械波速度相对于水这个背景流体不变。

背景流体上如果有什么图案现象在移动,机械波相对于图案的速度应该是机械波速与图案的速度差。

到目前为止都是经典的速度可加,重点是下面。


考虑一个声子钟系统,(光子钟是由两个平面镜和一个光子组成的系统,定义光子每在两面镜子间折返一次,时间就流逝一秒。


这里因为是水上演生出来的,于是给他换个马甲叫声子钟,无非是光子换成了声子,然后在两个对于声子来说是平面镜的东西中折返)


当声子钟移动时,声子本身的速度相对于背景流体不变,但声子钟整体在移动,声子所需走的路程变长了,于是完成一次折返因为路程变长需要花更长的时间。

声子钟所定义的1秒也就因此变长了。


当声子钟以声速移动时,声子只是追赶上平面镜就已经用尽了所有的速度,而没有余裕折返,他只能相对于平面镜保持相对静止,这时,在外人看来,他定义的1秒周期变得无限长了,他停止演化了。

所谓的钟慢就是这么简单一个事:路程变长,速度不变,于是花的时间变长。但钟本身又把这里所花的时间定义为1秒,于是他的秒长变长了。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里所谓的“运动的物体会有钟慢效应”。


这里钟慢,慢的是这个钟根据自己的声子折返定义的时间,而不是客观的时间。

这就回到了开头说的,狭义相对论里讨论的时间都是这种“根据某种事情的周期定义出来的时间”,而不是客观流逝的时间。

而经典力学里,我们虽然知道我们只能用自己定义的时间,但我们可以忽略这个时钟与客观时间的误差,干脆当成客观的时间T来用,会方便很多,但也就止步于此了(导不出狭义相对论这么多好玩的结论)。


然后顺手就能导出光速不变原理的声子版。


因为定义时本身就是以“声子相对于他移动了一段平面镜间距的距离”来定义一秒的长度。

无论声子为了走完这段路程于旁人看来花了多久,在钟看来就是花了一秒(因为他就是这么定义的)。

于是无论声子钟以什么速度去运动,声子相对于他的速度总是被他定义为:平面镜间距除以他定义的1秒。

这是个恒定的值。

这就是所谓“无论你以怎样的速度移动,光速都对你来说都保持不变”的光速不变原理,把光子换成了声子的解释。


然后谈谈尺缩效应以及时空图。

先说尺缩效应。

移动的人的“秒长”会变长,他移动的距离不变。于是他应该觉得自己的速度(一秒移动的距离)增大了,毕竟只用了更少的秒数就完成了这段行程。

但是他感觉不到自己的“秒长”变长,于是他觉得不是自己的速度变了,是世界的长度变短了,所以才用了更少的秒数完成了行程。

(到这里我个人觉得狭义相对论里的很多奇怪的效应就是定义问题……在介质外看来看不到。得站在具体的视角去推才能感受到。找不到一个内蕴了这个效应的直观图景。

钟慢效应是在介质外能看到的,但尺缩效应是看不到的。运动导致的不是长度的变化,只是他的时钟变化,于是对于一米的长度定义发生变化,觉得路程变化。




最后是时空图,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所谓“四维时空、时空平权、时空是一体的、到了黑洞里时和空会交换”之类的说辞的含义了。

这部分待更新。但放个引子:

介质外视角是在用经典时空观,预设了一个客观恒定的时间概念,在预设了这样一个客观时间后来看待光子钟们的情况。

光子钟们根据自己的光子运动周期来定义一个给自己用的“主观时间”,谁运动了他的“周期长度”会有变化,就这样在绝对时空观下得生出了所谓“同时性被打破”。

时空图里用到的时间都是这个“主观时间”。各种等时线之类的技巧也是刻画这些主观时间的。

而这个主观时间,本质上是“光子相对于平面镜额外折返运动的距离。”


于是可以干脆把时空图的时间维换成“光子相对于平面镜额外折返运动的距离”。

当用折返距离取代时间长度时,对速度的定义就从[每秒移动多少米]变成了[光子每折返运动多少米,钟就运动多少米]。

于是量纲t就消失了,只剩下距离了。尽管如此,并不会对已有的框架造成影响,这只是把一个物理量用别的物理量来表示,就好像我们用路程除以时间l/t表示速度v一样,这并不会影响已有的框架的结构,但会获得一些新的理解方式。

这么一看,相对论里的“时空平权”其实是因为相对论里用的只是时间的表征,这个表征距离本身就是空间距离,只是换了个马甲管他叫时间。


(以下是给有学过狭义相对论的人的一点补充:

学过狭义相对论的人可能会意识到时空距离不变的物理意义其实是光子运动的总路程不变,或者说光速不变:时钟的加速运动会导致在位移轴的投影增加。体现为光速向量的模长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旋转,在时间轴的投影就短了。



这里给出了个新视角:我们或许并不需要引入四维矢量以及一系列的四维概念,这第四个维度是我们根据光子的移动减去钟的移动得到的,等同于光子的折返运动。这是个三维空间内的东西。

如果把“时间分量加上空间分量得到物体在四维时空中的速度矢量”这句话的关键词替换一下,就变成:“光子相对于平面镜折返运动的向量”加上“钟本身的运动的向量”得到光子的向量。所谓的第四维时间轴干脆就变成三维空间内的东西,这就是一个三维内的向量合成。

于是运动的钟的四维矢量可以用钟内光子的三维矢量来表示。

没学过的不用太在意,这里只是解读一种常用的技巧



待更新


——————————————————————


如果接受了演生主义的图景,那么狭义相对论的各种结论就可以用经典的方式导出。里面的各种佯谬也会有一个经典的视角来看待(不需要用洛伦兹变换变来变去,最后只能说各种东西都被打破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个绝对的不变量)。




--------------------------------------------------

贴一些扩展阅读。

bilibili.com/video/av97

这是一个量子场论图景的科普,几分钟讲清楚核心图景。


关于时间的定义简单说两句,我们其实没有必要用一个“中间变量”时间,而直接用一个运动与另一个运动比出速度。

回想一下,在定义速度时只是在拿光子走过的路程除以平面镜的距离,所有你以为是A(t)其实都是拿A(b)当A(t)用,其中A是你要量度的事情,b是诸如时钟周期这样看上去比较稳定于是可以当做时间来用的事情。搞量子引力的意识到这点后干脆就把时间的概念给删了。

zhihu.com/question/5535

扩展说点,无论是量子引力还是弦网凝聚,他们都只是不同出发点的一个尝试,其中有为了自圆其说而过于大胆的设定,也有确实可靠的动机推动的进展。

难以粗糙地分辨两个理论谁优谁劣,因为他们是一系列新设定的集合,但判断里面的具体某个设定对于某个应用是否好用是容易得多的。

就好像买电脑时无法分辨哪个牌子好,更多时会在意的是具体的某个硬件如何,如何四处拼凑出一台自己满意的电脑。不断在各种框架之间跳跃,选择合适的东西拿来用,不迷信任何一个牌子,这样才算是无偏见科研,理性对待科学。

回到时间的话题,相对论里用的“时间”概念都只是对“时间”的一个表征而已,不是客观恒定流逝的时间。

于是,当你讨论诸如时间倒流时间变虚等乱七八糟的时间相关的话题时要清楚,他没什么深刻的科幻含义,就只是表征而已,就算在这个框架内推导得出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谁的时间倒流了,也只是这个表征方式发生了倒流,而不是客观恒定流逝的时间。他只是一段光子行驶的路程而已,与那个客观恒定的时间无关。



针对演生主义的科普我没有找到太好的,大多可能还不如看本文直接(如果有,望告知,我加上来),可能只能看各种旁敲侧击的东西来积累。

比如bilibili.com/video/av22

混乱博物馆的这一期视频结尾在表达这种图景。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接受了这个图景,那量子力学的就变成了一堆漩涡和震动们测量另一堆漩涡或震动时,用于处理自己的测量结果信息的理论。这里没什么打破经典观念的,只是你要接受物质都是介质上的震动现象这个前提,那你就可以站在介质外用经典的图景,像刻画水波们的交互一样刻画这件事。

(这只是粗糙的说法,更详细的待更新。)


dao.mit.edu/~wen/talks/

这是文小刚自己写的关于弦网凝聚的科普。


zhuanlan.zhihu.com/p/25

这是知乎上其他人写的关于文的弦网凝聚的科普。

user avatar

事实上,目前有几个公认的超光速现象存在:

1.宇宙诞生之初,经历过超光速的暴涨;

2.量子遂穿速度,记得有实验测得超过了5倍光速;

3.量子纠缠感应的速度,有实验证实大于10000倍光速,理论上是无穷大的。

但这些超光速无法传递信息,与狭义相对论不矛盾。但为什么物质的传播速度的上限是光速呢?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对称性上去理解。

我们知道对称性在物理学上的地位非常的高,每一个对称性都与一个守恒律相联系,例如,如时间平移不变性与能量守恒联系起来,空间平移不变性与动量守恒联系起来。洛伦兹变换意味着时空的基本对称性,空间与时间之间实际是分不开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如在一参考系里同时发生而不在同一地点发生的事情,在另一以高速匀速运动的参考系里的观察者看来却不再是同时发生。

只有当洛伦兹变换的对称性受到破坏,即时空的对称性被破坏,才有可能发生物质超光速现象。

user avatar

我觉得你没有理解的是:


不是因为某个原因而存在了速度上限


而是速度上限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导致了我们现在的世界是这个样子


物理从来不是找原因的(那是哲学的任务),物理负责的是对已有现象最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会有速度上限?这问题只有宇宙大爆炸或者上帝才知道干嘛设计这么个东西


但是为什么我们知道有速度上限?已经有许多人回答你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观测到的结果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现有的物理理论需要承认速度上限的存在以达成理论的自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世界存在速度限制,也就是真空光速(通常用 $c$ 表示),是一个非常深刻和基本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运作方式的最核心理解。这不仅仅是物理学家设定的一条“规则”,而是由宇宙本身的结构和因果关系决定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狭义相对论的领域。1. 光速为何特殊?它不是“速度上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绕进了一个哲学迷宫,不过别担心,咱们一点点把它捋清楚。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好像越是去想“没有绝对真理”,越是觉得“绝对真理”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哲学思考点,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和“绝对真理”是不是一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会反复思考的。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学过程”的必然结果,而是承载了太多太多,不仅仅是对父母而言,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如果让我来细细说来,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要存在这个世界上,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对父母而言:生命的延续与爱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最根本的存在感受。很多人在某些时刻都会冒出这样的念头:“这个世界是不是就围绕着我转的?”尤其是当我们遭遇了特别顺遂或特别不顺遂的事情时,这种“我与世界”的关系就会被无限放大。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审视并确定,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并非只为“我”一个人而存在呢?这需要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思索的课题。中华文明数千年屹立不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并在历史上的相当长时期内,无论是科技、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制度,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而后来,欧洲文明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后,如同一株被压抑后猛烈爆发的植物,迅速崛起,并在近代成为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主导.............
  • 回答
    关于中国“五常”武器的实力以及武器出口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很多人都会关注。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点,也尽量避免那些“科技感”太强的说法。首先,说说“五常”和武器实力这个概念。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就是中国、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这五个国家在全球事务中拥有否决权,也普遍被.............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值得深思的矛盾。我们拥有看似完美的硬件基础——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生产能力,还有被普遍认可的勤劳的劳动者,但人均工业品的拥有量却相对较低,这背后隐藏着多层面的原因,远非一言可以蔽之。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拥有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一个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触及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核心困境。你说得没错,现实世界无疑是混沌、多变且充满细微之处的,书本上的知识很多时候确实像是隔着一层老旧的玻璃看风景,而那些精密的模型呢,又像是在用尺子丈量一把流动的河流,总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之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何还要沉迷于书本的世界,为何还.............
  • 回答
    东方Project和龙与地下城(D&D)的成功,以及九州在此之下的表现,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这背后涉及的是创造力、社区构建、版权策略、时代机遇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与其说九州“失败”,不如说它在吸引大众参与和形成广泛的“同人”文化方面,与东方和D&D存在显著差异。东方Project:极.............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看法。确实,从《圣斗士星矢》最初的黄金十二宫篇开始,黄金圣斗士们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极其深刻且充满魅力的。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尤其是进入《冥王神话》系列、《圣斗士星矢Ω》以及后来的《圣斗士星矢:黄金魂》等作品后,一些观众会觉得新一代的黄金圣斗士似乎“不如”老一辈了。这其中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看着朋友圈里一拨拨的同学、朋友,毕业后不是去了哈佛,就是去了斯坦福、牛津、剑桥,感觉自己好像错过了什么,或者自己不够优秀。但其实,这背后有很多我们可能不太了解的因素在起作用,并不是单纯的“别人比我聪明太多”。首先,得承认,能去世界顶尖大学读书的学生,本身确实具备很强的实力。这.............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并不是说《平凡的世界》或者《白鹿原》不好,它们都是各自时代的经典,也承载了无数读者的记忆和情感。但就是这么几本书,摆在你面前,你就是提不起劲,字字句句都像是在嚼蜡。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时代感和代沟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 回答
    《我的世界》(Minecraft)没有被命名为《矿工工艺》(Miner's Craft),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游戏开发过程中很多有意思的考量,从最初的概念到最终的品牌定位,都有其独特的原因。与其说它“不叫”《矿工工艺》,不如说“它选择了”《我的世界》这个名字,并且这个名字恰恰更好地传达了游戏的精髓。我.............
  • 回答
    身边的人们,特别是咱们这一代,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几乎都在传递一个核心的理念: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一切都可以用物质的属性和运动来解释。这股“唯物论”的风潮,可以说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它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坚不可摧。你想想看,我们每天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手触摸到.............
  • 回答
    你感觉自己越来越向往二次元世界,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趣的现象。它背后可能包含着多种心理、情感和社交层面的原因。让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感受:1. 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逃避(或者说是一种“调剂”) 现实世界的压力与复杂性: 现实生活往往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压力:学业、工作、人际关系、.............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一点都不意外。其实,在音乐的评价上,“好听”这件事情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而你觉得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比许多“正式”的世界名曲更动听,这背后有很多值得细细道来的原因。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他的音乐能触动你,甚至让你觉得比那些被奉为经典的作品更有吸引力。首先,我们要明白“正式的世界名曲.............
  • 回答
    说实话,最近我玩《我的世界》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而且这种感觉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以前那种一头扎进去,几个小时都忘了时间的日子,真的挺怀念的。现在呢?鼠标点几下,看看我的建筑,我的农场,然后… 就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了。首先,让我觉得有点“力不从心”的,就是目标感的缺失。刚接触《我的世界》那会儿,一切.............
  • 回答
    你喜欢《刺客信条》的开放世界,却对《上古卷轴5:天际》(以下简称《天际》)感到难以入手,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两款游戏在开放世界设计、玩家引导、核心玩法以及整体体验上的显著差异。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析这些原因:1. 开放世界的“质”与“量”的不同: 《刺客信条》的开放世界:更具“目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传承的核心。我们现在依然沉醉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几百年前的作品中,而似乎听不到当代重量级作曲家同样分量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现在作曲家不创作”这么片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价值.............
  • 回答
    数个世纪前的钢琴曲,它们为何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心弦,甚至让无数人沉醉其中,不断学习、演奏、聆听?这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它们所蕴含的、超越时代的深刻价值。首先,是它们音乐语言的普适性与精致性。你可能会想,几百年前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使用的乐器都与我们大相径庭,他们的音乐怎么还会“对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