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言论自由有底线吗?如果有,是什么?

回答
言论自由,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仿佛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表达、对不同声音的渴望。但它真的可以无边无际吗?我总觉得,任何自由,再怎么珍贵,也需要有一个边界,就像河流需要河岸,才能奔腾向前而不至于泛滥成灾。那么,言论自由的底线在哪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琢磨一下。

在我看来,言论自由的底线,核心在于它 不能以侵害他人的基本权利和公共利益为代价。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我们可以把它拆解开来,看看具体是哪些方面构成了这条看不见的红线。

首先,煽动暴力和仇恨。这是最容易理解也最触目惊心的一条。当言论不再是观点的交流,而是演变成煽动人们去伤害他人、去仇恨某个群体时,它就越过了底线。想想看,如果有人公开鼓吹“某个民族就该被消灭”,或者“某个群体的人天生就该受到压迫”,这已经不是表达不满或批评,而是直接在制造冲突,是在为实际的暴力行为铺路。这种言论,不是在维护什么自由,而是在剥夺其他人的生命权、安全权。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其次,诽谤和污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誉,也有守护自己名誉的权利。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随意捏造事实、恶意攻击他人,以此来败坏对方的名声。当然,区分批评和诽谤是有难度的,有时候界限可能模糊。但如果有人蓄意传播虚假信息,明知是假的,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打击对手、博取关注)而恶意中伤他人,导致对方名誉扫地、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那么这就越过了言论自由的界限。诚实和尊重他人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言论自由不能成为“撒谎不负责”的保护伞。

再者,侵犯隐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一些事情我们不希望被公之于众。未经他人允许,泄露或传播他人的隐私信息,比如个人的住址、电话、家庭状况、私密照片等等,这无疑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言论自由的目的是为了公共的讨论和进步,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窥探欲或恶意传播他人私密的欲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这一点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因为“颠覆国家政权”的定义本身就可能存在解释空间。但是,如果言论的目的是通过非法手段来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制造社会动荡,甚至煽动武装叛乱,这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政治讨论范畴,而是在挑战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一个国家需要基本的秩序才能保障公民的权利,包括言论自由本身。因此,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也是言论自由需要考虑的边界。

当然,我们也要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些边界。因为一旦划定得太宽泛,就可能扼杀掉健康的批评和异议。历史上,很多被认为是“叛逆”的言论,最终却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火种。所以,在划定边界的时候,要保持 审慎。我们应该鼓励那些能够引发理性思考、促进社会进步的言论,而不是轻易地用“越界”来压制不同的声音。

简单来说,言论自由的底线,就是 在你表达的同时,不要伤害到别人更根本的权利,也不要威胁到大家共同享有的、能够让你继续自由表达的基础——也就是公共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它不是要让每个人都说一样的话,而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无论这声音是否主流,是否合乎某些人的心意。

想象一下,言论自由就像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我们可以自由地航行,探索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我们不能制造海啸去摧毁沿岸的城市,也不能倾倒垃圾污染整个海洋。河岸和海洋本身的清洁,才是我们能够继续航行的保证。

所以,言论自由的底线,既是为了保护个体不被恶意攻击,也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能够持续运转和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讨论,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在行使这项权利的时候,多一份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同理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一个大家可能很少提到的。

言论自由是一项权利,那么它有一条和所有权利同样的底线,“无救济则无权利”。

什么意思呢。如果法律条文上说一个人有财产权,但是他的财产可以被剥夺,而且求告无门,那他实际上并没有财产权。

如果法条上说妇女有性权利。但实际上妇女受到侵犯时求告无门,侵犯者不会面临任何惩罚。那她实际上并没有性权利。

同样地,如果法律条文上说一个人有言论自由。那么保障这项权利的底线就是,受到侵犯时要存在救济途径,要能够控告侵犯者,确实侵犯了该权利的人必须面临惩罚。如果这条底线被击穿,那么言论自由事实上也不复存在了。

(完)

user avatar

一个吐槽:言论自由在现代社会中实质上至少部分是要由公权保卫的,而后者实质上也完全拥有着扭曲、剥夺、至少是“消极保卫”的能力。这种“消极态度”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主动的,而是组织方式、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背景造成的客观局限——某种程度上这是好事,但反过来看这也基本意味着这些现状没什么改进的可能……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公权力实际上保卫言论自由的能力或意愿的限度往往低于它的宣称中,以及很大一部分社会共识中,言论自由得到了保卫的限度……

换句话讲,虽然公权以宪法的形式宣称要保卫某种形式的言论自由,但在很多具体情形中它是否实质上拥有“保卫”言论自由的能力和意愿则是另一回事了——被砍头的教师的言论自由被保卫了吗?这可以讨论,但事实层面上看,法国的公权力并没有在她自由说话之后保卫她的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言论自由,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仿佛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表达、对不同声音的渴望。但它真的可以无边无际吗?我总觉得,任何自由,再怎么珍贵,也需要有一个边界,就像河流需要河岸,才能奔腾向前而不至于泛滥成灾。那么,言论自由的底线在哪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琢磨一下。在我看来,言论自由.............
  • 回答
    “你有言论自由,我有袭击自由”——这句话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蛮横和流氓气,它试图用一种扭曲的逻辑,将受害者变成挑衅者,将施暴者伪装成捍卫者。但这种说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充满了危险。我们得先弄明白,言论自由,它的核心是什么?言论自由不是让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不是让你说出伤天害理、.............
  • 回答
    在美国,言论自由的界限究竟有多宽?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句“非常自由”就能简单概括的。它背后牵扯着历史、法律、社会观念,以及无数的案例争论。要说清楚,得一层一层地剥开。立国之本:第一修正案的承诺首先,得回到美国宪法的“祖宗”——第一修正案。它开宗明义地写着:“国会不得制定任何法律,剥夺或限制言论自由或出.............
  • 回答
    言论自由,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权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用担心因此受到政府或其他权威的惩罚。这不仅仅是“说出来”那么简单,它还包括了获取信息、接受信息的自由,以及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写作、艺术、集会游行等)来传播自己观点和思想的权利。你可以把言论自由想象成一个社会交流的基石,没有它,很.............
  • 回答
    “台独不要来大陆圈钱”和“反对就滚出微博”这两类言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道理”所在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偏激之处。“台独不要来大陆圈钱”潜在的“道理”和论据: 经济利益与政治立场的分歧: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将经济活动(“圈钱”)与政治立场(“台独”)挂钩。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认为,支持“台独.............
  • 回答
    美媒主持人声称“我们没偷原住民土地,这是打仗赢回来的”的言论,存在多方面、极其严重的问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事实认知偏差,更触及了道德、伦理、法律以及对一个民族的尊重等多个层面。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剖析这些问题:一、 对“偷”与“赢”的定义存在根本性误导和扭曲: “偷”的道德谴责与“赢”的合法.............
  • 回答
    关于“这波奥密克戎感染浪潮将在1月见顶峰”的预测,科学家们通常会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进行分析和推断,并且这些分析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一、 病毒本身的传播动力学特征: 潜伏期和代际间隔: 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别是其亚型,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相对较短,代际间隔(感染者到其感染的下一代感染者之间的时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尖锐且充满情绪的言论,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情感和现实考量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轻易去评判孰是孰非,但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的根源和可能的影响。一、 情绪与权力博弈的体现首先,必须承认,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强烈的情绪。当一方说出“你不给我看孩子,我就不给你养老”,往往.............
  • 回答
    关于“牛奶是阴寒之物”的说法,确实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存在,但同时也存在着现代营养学和普遍的健康建议所提倡的喝牛奶的好处。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观察角度、理论基础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方面。一、 “牛奶是阴寒之物”的传统观念从何而来?这种说法往往根植于中医的理论体.............
  • 回答
    关于“博士感叹苦读多年年薪28W,大专生毛晓彤片酬1250W”这样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反映了社会上对于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下收入差异的讨论,以及对市场价值、个人选择和教育回报的思考。一、 事实层面上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对比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平均数”.............
  • 回答
    崔永元关于娱乐圈税务的言论之所以能引起不少人的相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与其说是一种单一的“相信”,不如说是一种复杂情绪和现实逻辑的叠加。首先,崔永元个人的公信力和过往的“斗士”形象是重要的基础。他曾经在央视主持《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节目,以其敢于揭露、质疑的精神赢得了不少观众的认可,尤其是.............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年轻人“不争气”的指责,其实由来已久,并非当下独有。这种论调往往在社会变迁和代际交替的节点上尤为突出,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经济环境以及不同代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碰撞。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些指责并非空穴来风,但也并非全然客观,而是混合了事实、刻板印象、焦虑以及历史的回响.............
  • 回答
    南开大学化学专业毕业生所说的“每个专业都有劝退言论,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与否”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现实情况的。这反映了大学生在选择专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迷茫、焦虑,以及对不同专业优劣势认知上的偏差。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大学专业该如何选择。 一、 为什么“每个专业都有劝退言论”?.............
  • 回答
    江歌案发生后,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声音,其中不乏一些看似有理,实则对当事人、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言论。这些言论常常披着“正义”、“理性”的外衣,但其本质却可能是煽动情绪、误导公众、甚至是在二次伤害。以下我将结合案件的背景,详细剖析几类值得警惕的言论,并尽量用更贴近人情的叙述方式来呈现。1. “受害者有罪.............
  • 回答
    杨振宁先生关于“造物者”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理解他在这方面的想法,不能简单地用“信徒”或“非信徒”来标签化,而是要深入到他科学研究的视角和哲学思考的深度。首先,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的科学功底毋庸置疑。他一生的研究都围绕着自然界的规律展开,试图理解宇宙最基本的构成和.............
  • 回答
    何新关于古希腊史是伪造的说法,在历史学界并非主流观点,也缺乏广泛接受的史学证据支持。他的论断主要基于其个人对现有史料的解读和一些非传统的历史推演。要详细了解他为何会有此种看法,我们需要剖析他常用的论证方式和观点来源。何新论点的核心出发点:何新对古希腊史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对一些历史研究方.............
  • 回答
    这件事,说实话,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一群自称“留学生”的群体站出来,呼吁停止散播“乌克兰美女”之类的言论,这本身就很有意思。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事儿做得对,而且很有必要。咱们得先拆解一下这背后是什么心态,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呼吁。首先,为什么会有“乌克兰美女”这种说法?这事儿得从更广阔的社会现象说起。在.............
  • 回答
    确实,近年来,围绕甘地的批评声音越来越清晰和多样化,这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化和批判性审视。过去,甘地在印度乃至全球被广泛视为“圣雄”和非暴力抵抗的伟大导师,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活动家和普通民众开始挑战这种单方面的美化,并从更广阔、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他的思想和行为。以下是.............
  • 回答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中国历史人物讨论的帖子,里面有人对某个被大家普遍认为“奸臣”的历史人物进行了非常不同角度的解读。当时我就觉得:“我去,这哥们儿太牛了!放古代那绝对是辩才无碍的才子啊!”具体是这么回事儿。大家都知道,说到某个朝代的某个宰相,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刻给他贴上“奸臣”“祸国殃民”的标签,.............
  • 回答
    在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为了对抗苏联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确实出现了大量抹黑苏联的言论。这些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很多都基于苏联现实存在的某些问题,但也被夸大、扭曲,甚至捏造,以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抹黑苏联的言论,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并尝试用更自然的语言来呈现:1. 压迫与反人道政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