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的免疫系统可以对任何一种新病毒产生抗体吗?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身体抵抗疾病的根本。简单来说,人类免疫系统非常有能力,但并非对“任何”一种新病毒都能瞬间、完美地产生抗体。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学习”和“适应”过程。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免疫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说起。

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一个简化的视角

想象一下,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时刻准备着保卫国家(我们的身体)。这支军队里有各种各样的士兵,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淋巴细胞”,特别是T细胞和B细胞。

B细胞:抗体工厂的生产线。 B细胞是制造抗体的“生产车间”。每个B细胞都像一个拥有独特“识别器”(称为B细胞受体)的特种兵,这个识别器能够精确地匹配上特定的“敌人”(病毒的某个部分,通常是蛋白质,我们称之为抗原)。当B细胞遇到它能识别的抗原时,它就会被激活。
抗体:定向打击的导弹。 一旦被激活,B细胞就会开始大量复制自己,并分化成两种类型的细胞: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是主要的抗体生产者,它们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大量的抗体。抗体就像精确制导的导弹,它们会附着在病毒上,通过几种方式来“标记”或“中和”病毒:
阻碍入侵: 抗体可以覆盖病毒表面的关键部位,阻止病毒与我们细胞的受体结合,从而防止病毒进入细胞进行复制。
标记清除: 抗体就像一个“请注意”的标志,将病毒标记出来,吸引其他免疫细胞(比如巨噬细胞)前来吞噬并清除。
激活补体系统: 抗体还可以启动一个叫做“补体系统”的辅助防御机制,这个系统会像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样,直接破坏病毒或帮助其他免疫细胞更有效地清除病毒。

为什么“新”病毒是个挑战?

现在我们回到“新病毒”的问题。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并非生来就知道所有病毒的模样。它的能力在于“学习”和“记忆”。

1. 初次相遇:一个陌生的敌人。 当一种从未接触过的病毒进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就像是第一次见到这个“敌人”。起初,并没有哪个B细胞的“识别器”能完美匹配这个新病毒的抗原。这就像一个数据库里没有对应的信息。
2. 寻找匹配项:大海捞针。 免疫系统会派遣无数B细胞,它们带着五花八门的“识别器”,在体内巡逻。其中总会有一些B细胞的识别器,尽管不是完全匹配,但与新病毒的某个抗原“足够相似”。
3. 激活与增殖:学习与演变。 当一个B细胞偶然遇到了与自己识别器相似的新病毒抗原时,它会被激活。但这个激活过程可能不是那么高效,需要T细胞(另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被称为“辅助T细胞”)的帮助来提供“指令”和“信号”,促使B细胞更有效地增殖和分化。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B细胞的识别器还会发生微小的“突变”和“优化”,以期能更精确地识别病毒。这就是所谓的“体细胞超突变”和“亲和力成熟”,目的是让产生的抗体能更强力、更有效地结合病毒。
4. 产生特异性抗体:量身定制的防御。 经过这个学习和优化的过程,B细胞最终会产生出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该新病毒特定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随后被大量生产,并投入到战场。

那么,能不能“对任何一种新病毒产生抗体”?答案是:

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免疫系统能够学会识别并产生针对新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这是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的核心能力。

但是,这里有一些重要的“但是”和“例外情况”:

时间差(窗口期): 这个学习和产生有效抗体的过程不是瞬间的。从病毒入侵到产生足够量的、能够有效对抗病毒的抗体,通常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在这段“窗口期”内,病毒可以在体内大量复制,对身体造成损害,导致出现症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生病。
免疫系统的“效率”并非恒定:
病毒的“狡猾”: 有些病毒非常“狡猾”,它们可能进化出能够快速变异的机制,使得最初产生的抗体很快就失效。比如流感病毒,它的表面蛋白质(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很容易发生变异(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所以我们每年都需要接种新的流感疫苗,以应对正在流行的病毒株。
病毒的“伪装”或“躲藏”: 一些病毒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隐藏”自己,或者利用我们身体细胞自身的机制来逃避免疫系统的侦测。例如,一些病毒可以感染免疫细胞本身,或者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来逃避免疫攻击。
免疫系统自身的限制: 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同样强大的免疫系统。年龄(婴幼儿和老年人)、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免疫抑制治疗(如放化疗、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其在应对新病毒时可能显得“力不从心”。
“无法产生有效抗体”的情况: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一种病毒能在极短时间内就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损害,或者病毒的特性使得免疫系统根本无法找到足够匹配的识别器来启动有效的反应,那么免疫系统可能就无法在病毒造成致命伤害之前产生出足够的、有效的抗体。这并不是说免疫系统完全“没反应”,而是反应不足以抵御病毒的攻击。
非特异性免疫的先行作用: 在适应性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启动之前,我们还有一套“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作为第一道防线。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先天性免疫细胞可以立即识别一些普遍存在的病原体特征,并尝试清除它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控制病毒的早期传播。

总结来说:

人类免疫系统拥有强大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理论上可以学会识别几乎所有遇到的病原体,并最终产生针对其的特异性抗体。这是一种演化出来的、非常有效的生存机制。

但是,这种能力并非瞬时且完美无缺的。新病毒的出现总会带来一个“适应期”,在这个时期,病毒有可能造成损害。同时,病毒的变异能力和免疫系统自身的健康状况,都会影响这个应对过程的效率和最终结果。

所以,与其说“对任何一种新病毒产生抗体”,不如说“能够学会对绝大多数新病毒产生特异性抗体,但需要时间进行学习和优化,并且其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疫苗研发至关重要——疫苗就是一种安全的方式,提前“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让它在真正遇到病毒时能够迅速、有效地产生抗体,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人体免疫系统无法针对许多病原体产生有用的抗体。

这不限于“新病毒”。在没有疫苗和药物干预的情况下,许多老病毒、细菌、寄生虫狂扁免疫系统。人们尚未针对许多已知病原体开发出有用的疫苗和药物。

  • 狂犬病毒、西尼罗河病毒之类侵入神经系统致病时,触发的免疫反应在患者死亡之前进度缓慢,起不到保护作用;麻疹病毒、艾滋病毒之类可以杀死免疫细胞来破坏免疫系统,麻疹病毒杀死记忆 B 细胞可以让患者曾获得的对其他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减弱或失效[1]。快速变异的病毒可以不断摆脱现有抗体。
  • 在人身上只引起轻微疾病的水泡性口炎病毒在小鼠之类动物身上可以侵入大脑并致死。小鼠 B 细胞产生的抗体对水泡性口炎病毒完全无效。这可以用来研究在人身上引起类似现象的病毒。
  • 感染过破伤风并痊愈的人不会因此获得有效的免疫,因为免疫系统对侵入体内的破伤风梭菌进行反应的速度慢于破伤风梭菌产生足以致命的毒素的速度。预先接种破伤风类毒素作为疫苗可以在大部分情况下预防破伤风。
  • 免疫系统对血吸虫、丝虫之类的反应十分搞笑。抗体是有的,但充其量能用于确诊感染。
  • 一些深海细菌的细胞膜与地面上的细菌有些微差异,人免疫系统不会对它们做出任何反应。目前还没有发现对人致病的深海细菌。

比那更糟糕的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些抗体有概率攻击人自己的组织,一些抗原抗体复合物有概率堆积在不正确的位置引起炎症反应,乃至引起失控正反馈、比病原体更有效地消灭人自己。

人的基因组不需要预先储存产生“一切可能的病原体的对应抗体”所需的信息。B 淋巴细胞的可变区可以通过体细胞超突变[2]急速变化、产生多种可能有效的抗体[3],然后经过筛选、反复实验与类型转换重组[4],留下相对有用的 B 淋巴细胞来对抗病原体并迭代。

在 B 细胞通过 BCR 结合抗原而活化后,活化诱导激活的胞嘧啶核苷脱氨酶能够将脱氧胞苷脱氨来改变单个碱基对[5],诱导 B 细胞的抗原结合可变区的基因发生超突变,快速改变抗体分子,使其能更有效地附着在致病因子上。逆转录酶也对超突变有贡献。
B 细胞被抗原激活后会迅速增殖,此时 B 细胞基因组中编码重链及轻链[6]可变区[7]的基因会通过体细胞超突变过程发生异常高概率的点突变:每一次细胞分裂,在基因的可变区中会产生约一个核苷酸的变化[8]

抗原与从未接触过该抗原的 B 细胞接触,激活初次免疫,引起 B 细胞大量增殖,其中多数分化为效应 B 细胞(浆细胞)、分泌量更大·亲和力更强的抗体,少数分化为记忆 B 细胞。

免疫反应早期出现的、制造亲和力较低·特异性较低的抗体的 B 细胞在数天内就会程序性死亡;制造更有效的抗体的 B 细胞则迁移到骨髓和发炎的组织内部,长久生存、以基本恒定的速度缓慢地程序性死亡,让抗体浓度长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附近、缓慢地减少。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机体,记忆 B 细胞可以快速活化、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效应 B 细胞,大量分泌高亲和力的抗体。

传统观点认为,中和抗体通过与病毒表面的蛋白质结合,来阻断“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从而感染细胞”的过程。2021 年,科学家发现一些中和抗体可以扭曲病毒颗粒的形状,使其失去与宿主细胞接触的能力。

超突变机制有概率错误影响抗原结合可变区之外的基因,降低染色体稳定性乃至造成 DNA 断裂,诱发原癌性的染色体易位,与 B 细胞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B 细胞之外的体细胞错误启动该机制也可能造成自身免疫反应或细胞癌变。

参考

  1. ^ Mina MJ, Kula T, Leng Y, Li M, de Vries RD, Knip M, Siljander H, Rewers M, Choy DF, Wilson MS, Larman HB, Nelson AN, Griffin DE, de Swart RL, Elledge SJ. Measles virus infection diminishes preexisting antibodies that offer protection from other pathogens. Science. 2019 Nov 1;366(6465):599-606. doi: 10.1126/science.aay6485. PMID: 31672891; PMCID: PMC8590458.
  2. ^ 超突变指让基因组以背景突变率的至少十万倍到百万倍的高频率发生突变的细胞机制,主要形式是点突变(单碱基取代),偶见碱基插入或缺失。免疫系统的 B 细胞和多种癌细胞都可以使用此机制。
  3. ^ 对每一种生物来说,它能够产生的所有抗体的总体构造是很相似的,在蛋白质 Y 形分叉的两个顶端有一小部分可以发生数百万种细微的变化,以此作为抗原结合位来跟特定的抗原结合。在编码抗体的基因中,编码抗原结合位的部分可以后天反复进行随机组合和突变。
  4. ^ 多种酶协作切掉抗体重链基因座中的一部分,附近的基因片段重新接合在一起,形成可以生产另一种有效抗体的功能基因。双链断裂发生在成为转换区(S区)的特定核苷酸基序上,位于编码抗体重链恒定区的基因上游。除δ链之外,其它类型的外显子都可能发生类型转换重组。接合的方式有非同源性末端接合和微同源末端接合。
  5. ^ 例如将C变成U,DNA复制机制将U识别为T
  6. ^ 染色体当中用于编码抗体的基因座范围很广,其中包含了编码各个结构域的基因。其中编码人类重链的基因座(IGH@)位于第14号染色体,而编码λ和κ型轻链的基因座(IGL@和IGK@)则位于第22号染色体和第2号染色体。
  7. ^ 编码重链部分的基因座包含了65种不同的可变区基因
  8. ^ 每一条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是由若干个基因片段(亚基因)所编码的,这些片断分别被称为可变段(V)、多样段(D)以及连接段(J)。在哺乳动物基因中,V、D、J段的重复基因序列串联在一起,每段都有多个不同的拷贝,各段之间存在不同的组合方式。骨髓中正在发育的B细胞可以随机选择和组合V、D、J段各一段(轻链没有D段),称为V(D)J重组。 在免疫种型转换的过程中,B细胞可以修改重链的类型,能够制造有同样的抗原专一性的不同类型抗体,用于不同的免疫系统过程中,提高抗体的效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身体抵抗疾病的根本。简单来说,人类免疫系统非常有能力,但并非对“任何”一种新病毒都能瞬间、完美地产生抗体。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学习”和“适应”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免疫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说起。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一个简化的视角想象一下,我们的免疫系统.............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近期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新冠病毒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为什么它好像特别擅长“绕过”咱们的免疫系统,导致感染人数激增,甚至突破了之前疫苗或感染建立的免疫屏障。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首先得明白,病毒也不是一天就能练成“隐身术”的。奥密克戎之所以能做到.............
  • 回答
    关于免疫系统,我们现在可以说是站在了一个全新时代的黎明。这不像是在书本里学到的某个固定章节,更像是一场仍在蓬勃发展、不断被重写的宏大叙事。如果非要给个阶段的概括,我更愿意说,我们正处于一个“解构与重塑”的时代。过去,我们把免疫系统看作是一支训练有素、识别外来入侵者并将其消灭的军队。它有前线部队(淋巴.............
  • 回答
    人类的免疫力,在很多方面确实堪称神奇。从我们出生起,它就像一支训练有素、严阵以待的军队,时刻警惕着体内外的入侵者——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它有复杂的识别系统,能区分“自己人”和“敌人”;有高效的作战单位,比如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T细胞直接攻击被感染的细胞,B细胞产生抗体精准打击;还有强大的记忆功能.............
  • 回答
    有一些人类病毒感染,它们在大多数人身上不会致命,一旦感染就很难彻底清除,并且在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时通常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但在免疫力下降时会重新活跃并引发疾病。这类病毒是人类健康长期存在的隐患,了解它们对于理解和应对各种健康问题至关重要。这类病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疱疹病毒家族(Herpesviridae).............
  • 回答
    免疫力差,顾名思义,就是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弱。这就像是国家的边防部队,一旦战斗力下降,各种外敌(病毒、细菌等)就容易乘虚而入,导致国家(身体)陷入危机。免疫力差的人更容易遭受各种疾病的侵袭,而且一旦生病,恢复起来也比免疫力强的人慢,更容易出现并发症,甚至留下后遗症。那么,具体来说,免疫力差的人容易得.............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牛奶要巴氏消毒才能给人喝,而牛犊却可以直接喝呢?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跟牛之间消化和免疫上的差异。首先,咱们得明白,牛奶的“原始设计”确实是为了牛犊准备的。牛妈妈产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喂养自己的孩子,让牛犊能够健康成长。牛犊在刚出生的时候,消化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免疫.............
  • 回答
    人体免疫细胞之所以能够持续有效地对抗细菌,并非是因为它们“天生”就拥有更高的“战斗力”,而是因为它们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发展出一套高度精密的、多层次的、动态协作的防御体系。细菌虽然也具备一定的生存和繁衍策略,但在与人体这一复杂宿主互动时,其优势是有限且具有条件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这种.............
  • 回答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说法。如果非要说提出这种言论的人是不是“傻”,我倒觉得更像是“过于简化问题”或者“对生物进化和医学发展缺乏深入理解”。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这么想。首先,我们要明白,生物进化并不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规划过程,而是一个基于自然选择的、漫长而随机的适应过程。.............
  • 回答
    关于印度首都新德里超过半数人口感染新冠病毒的现状,能否由此实现“群体免疫”,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群体免疫”的概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首先,什么是“群体免疫”?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一种流行病学上的概念,指的是当一个群体中有足够比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疑惑的现象。自己感觉免疫力也就马马虎虎,按理说容易被“拿捏”,但身边那些看着体魄健壮、很少生病的人,反倒时不时就中招,而且每次感冒都好像比自己更严重一些。这背后其实挺多门道,不能简单用“免疫力强弱”来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明白“身体好”和“不容易感冒”有时候并不完全划等号。那些平时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实在,也很重要。确实,即便接种了疫苗,我们体内也可能仍然会携带病毒,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疫苗不能百分之百阻止感染,那又是如何形成所谓的“免疫屏障”,保护那些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个事儿,尽量说得明白点,让你觉得这就像是你我之间在聊天的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斯坦福大学一项关于人体对两种常用Cas9蛋白产生免疫反应的最新研究,无疑给基因编辑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方面的。这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审视,更是对未来基因编辑应用方向的重大指引。首先,这项研究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安全性评估的升级和潜在风险的凸显。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Cas9蛋白作为.............
  • 回答
    美国一些议员的这种说法,在医学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甚至可以说是令人不安。简单来说,这种观点是极其危险且不负责任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免疫”这个概念在新冠病毒面前有多复杂。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确实会产生抗体,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避免在短时间内再次感染同一种变异株,或者减轻再次感染时的症状.............
  • 回答
    国药集团研制的静注新冠病毒人免疫球蛋白(pH4)日前获得临床试验批准,这无疑是我国在抗击新冠疫情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其潜在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首先,从治疗层面来看,这款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获批标志着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具有靶向性的治疗手段。新冠病毒感染后,病毒攻击人体细胞,并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反应过.............
  • 回答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国家,关于是否应该实行群体免疫的讨论,尤其是针对病毒特点(如对老龄化人群影响大、传染率高但死亡率低、自我愈合率高)的分析,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为何中国未主动选择群体免疫作为主要策略,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不只是简单地将病毒.............
  • 回答
    人类的渴觉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Hypothalamus),虽然其他脑区如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也参与了渴觉的感知和处理。简单来说,下丘脑是渴觉信号的“集散中心”,而大脑皮层则是“感受和决策中心”。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1. 渴觉的生理基础与中枢:人体内水分的平衡是一个非常精密的.............
  • 回答
    人类的科技发展至今,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同时,也有一些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呈现出接近瓶颈的迹象。这些领域并非毫无进展,而是指在基础理论、核心技术或应用层面,突破性的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偶然的灵感。以下列举几个我认为比较典型的例子,并尽量详细阐述:1. 材料科学(某.............
  • 回答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革命的火种从未熄灭,它们如同周期性的潮汐,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暗流涌动。那么,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触手可及的今天,人类的未来还会不会爆发大规模的革命?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预测,不如说是一次对人性、社会结构和技术力量相互作用的深刻剖析。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隐藏在无数变量的.............
  • 回答
    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这个问题就像是站在悬崖边眺望无垠的海洋,充满着神秘和无限的可能。作为一名人类,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思考这个问题,试图描绘出那幅可能是我们文明终结、或者涅槃的画卷。我脑海里勾勒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够重塑我们存在的“能力”。我想,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很可能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