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争会禁止化学武器 战争的目的不就是不择手段的打赢就好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战争中一个非常核心且矛盾的议题。你直觉地捕捉到了“战争的目的就是不择手段打赢”这种朴素的看法,这在历史上某些时期、某些特定战役中确实是存在的。然而,现代战争,尤其是关于化学武器的讨论,远比这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道德、国际法、国家利益、人类生存等多个层面的考量。

为什么战争“不择手段”?——历史的视角与现实的局限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有过“不择手段”的战争。冷兵器时代,将俘虏斩尽杀绝、屠城、使用燃烧性武器(如希腊火)都屡见不鲜。进入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概念也逐渐浮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分水岭。在这场被誉为“一战”的浩劫中,双方为了突破僵持的战线,确实尝试了各种手段,其中就包括了化学武器的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笼罩的战场,士兵的痛苦、死亡,以及对平民造成的无辜伤害,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反思。

从“不择手段”的角度来看,似乎使用任何能够快速、高效摧毁敌方战斗力或意志的手段都是合理的。化学武器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达到这种效果:它们可以迅速造成大范围伤亡,让敌方军队无法作战,甚至摧毁其士气。

然而,为何现代战争却普遍禁止化学武器?——理性的反思与道德的底线

尽管如此,化学武器最终却被国际社会普遍禁止,原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深刻的教训和理性的反思:

1. “不择手段”的陷阱——失控与报复的深渊:
无差别杀伤: 化学武器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无差别”性。一旦释放,它们不会区分战斗人员和平民,对周边环境也会造成长期污染。这意味着,使用化学武器不仅会残害敌方士兵,更可能导致大量无辜平民死亡,甚至使得本方士兵也暴露在危险之中。战争的目的是战胜对方,而不是进行一场自我毁灭式的屠杀。
报复升级的螺旋: 如果一方使用了化学武器,那么另一方很可能也会考虑使用,或者使用更具毁灭性的报复手段。这会导致战争迅速升级,超出任何可控范围,最终将所有参战方拖入毁灭的深渊。正如一战后,各国都意识到,如果战争一旦演变成化学武器的全面对抗,其后果将是人类文明无法承受之重。

2. 国际法的约束与道德的底线: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这是最直接的法律依据。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约,禁止了化学武器的研发、生产、储存和使用。它的存在,代表了国际社会对化学武器的集体谴责和禁止。
战争法的原则: 即使在战争状态下,国际人道法也并非完全放任自流。它规定了区分原则(区分战斗员和平民)和比例原则(军事行动造成的附带损害不得与预期的军事利益不成比例)。化学武器的无差别杀伤性质,严重违反了这些基本原则,因此被视为非法。
人类良知与道德底线: 很多时候,国际法和公约的背后,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道德约束。化学武器造成的痛苦是极端的、非人道的。那种被毒气缓慢折磨致死的景象,是对人类良知的直接挑战。禁止化学武器,也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尊严,不让战争将人类推向非人化的境地。

3. 国家利益的长期考量:
战略稳定与威慑: 尽管某些国家可能在特定情况下认为使用化学武器具有“战略优势”,但从长远来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化学武器)的扩散,只会导致更大的不稳定。如果人人拥有,那么任何冲突都可能迅速演变成大规模毁灭,这对任何国家都不是好事。禁止化学武器,有助于维护某种程度的战略稳定,避免“恐怖平衡”演变成“毁灭平衡”。
国际社会的孤立与制裁: 违反国际法使用化学武器,会导致一个国家在国际上被孤立,面临严厉的经济制裁和政治谴责。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不是可以轻易承担的代价。

4. 战争的“目的”的演变:
不只是“打赢”,更是“有限地打赢”: 现代战争的目的,虽然仍旧是达成政治目标,但已经从“不择手段”走向了“有限地打赢”和“战后恢复”。如果战争手段过于残忍、破坏性过大,即使“赢了”,也可能导致满目疮痍、民怨沸腾,使得战后重建和政治巩固变得异常困难。化学武器的极端破坏性,就可能让胜利的代价变得过高,甚至让胜利本身变得毫无意义。
战争的政治属性: 战争终究是政治的延续。过度残忍的手段,往往会激起更强烈的抵抗,也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国际干预,最终反而不利于实现政治目标。

总结来说:

战争的目标虽然是争取胜利,但“不择手段”并非永恒不变的真理,尤其是在面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化学武器的禁止,是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血泪教训后,基于对战争失控、人类生存、国际秩序以及基本道德准则的深刻反思。它并非否定战争的残酷性,而是试图划定一道底线,阻止战争演变成对人类文明的彻底摧毁。

可以这么理解:战争就像一场极端痛苦的手术,目的是拯救生命(达成政治目标)。而化学武器,就好比手术中使用了未经消毒的工具,或者直接切除了病人健康的器官——它虽然可能“快速”杀死病菌(敌军),但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对整个身体(人类文明)的致命伤害。为了避免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万”的结局,国际社会才选择共同禁止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化学武器性价比高

因为规则是由胜利者来制定的,而胜利者会通过禁止/诋毁各种性价比高的手段,以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同样因为性价比高而被禁用/广泛诋毁的武器有:地雷、集束炸弹、神风特攻。


事实上这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策略:

例如说高富帅们怎么泡妞的?不就是通过舆论来诋毁那些性价比高的东西,然后再露出自己那些性价比低的东西,就一举得手了吗?例如说豪车、豪宅、各种名牌……


在生物界内,这种策略同样有效:

例如说雄狮的鬃毛、雄鹿的大角、雄孔雀开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战争中一个非常核心且矛盾的议题。你直觉地捕捉到了“战争的目的就是不择手段打赢”这种朴素的看法,这在历史上某些时期、某些特定战役中确实是存在的。然而,现代战争,尤其是关于化学武器的讨论,远比这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道德、国际法、国家利益、人类生存等多个层面的考量。为什么战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悖论。既然战争在所难免,伤亡也是必然,为什么我们还要费尽心思去禁用某些武器呢?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太多层面的考量,远非“战争必然导致伤亡”这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目的是达成政治目标,而武器是达成这些目标的工具。禁用某些武器,并不是说要让战争变得“不那么伤.............
  • 回答
    碧蓝航线在一些“爽群”被视为山寨游戏并遭到禁止,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原因,并非空穴来风。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游戏风格与“山寨”的印象形成: 美术风格的相似性: 《碧蓝航线》的美术风格,尤其是角色立绘,与同期的日本二次元舰娘类游戏(最典型的就是《舰队收藏》)有着很高的相似度。从人.............
  • 回答
    二战后国际社会之所以对“达姆弹”这类武器加以限制,甚至在许多情况下禁止使用,并非否定战争的本质在于争夺和削弱敌方力量。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性,促使人类在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开始反思战争的界限,并试图为这场人类最极端行为注入一丝人道主义的光辉。“达姆弹”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被设计成在击中目标.............
  • 回答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烈、影响深远的宗教战争,它更是集政治、宗教、经济和权力斗争于一体的复杂冲突。要理解这场战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发生根源、演变过程以及对后世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十年战争的发生:多重矛盾的引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并非单一原因,而是长期以来欧.............
  • 回答
    俄乌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深远。这并非简单的“因为日本进口石油天然气”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到全球供应链、能源市场、地缘政治以及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等多个层面。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眼的冲击,无疑来自于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飙升。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尤其是能源。虽然它在核能方面有一定投.............
  • 回答
    蒋经国上海“打虎”为何失败?陈云的“两白一黑”战争如何胜利?蒋经国在上海“打虎”行动的失败和陈云领导的“两白一黑”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经济斗争和政治较量。这两件事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都深刻反映了当时国民党政权在经济、政治、社会层面的深层危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组织领导、群众动员和经.............
  • 回答
    法国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支持德意志新教诸侯,这是一个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是出于深远政治和战略考量的复杂决策。作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天主教国家,法国的选择颠覆了宗教阵营的传统划分,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法国国内、欧洲政治格局以及宗教改革的背景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1. 法国国内的宗教与政治现状:.............
  • 回答
    俄乌战争无疑是近年来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它所带来的冲击波正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要说它是否“动摇”了美国及北约建立的全球秩序,我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更像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演变过程。美国及北约主导的全球秩序.............
  • 回答
    这是一个直击人性、直击国家运作核心的终极问题。我们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也都知道它可能带来的灭顶之灾,但历史的车轮却一次又一次地碾过和平的土地,留下血与泪的印记。为什么?这个问题,要从很多层面去剖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恶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并非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拥有.............
  • 回答
    说起苏德战争前德国为何会低估苏联的战争潜力,这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简单的“情报失误”可以概括。德国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苏联的看法充满了偏见、误判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基于一系列不准确的认知,构建了一个关于苏联的虚假图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闪电战的战略。首先,.............
  • 回答
    中印边界战争,这场发生在中国解放军与印度军队之间的冲突,至今仍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说解放军“干净利落”地赢下这场战争,其实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绝非一句简单的“胜利”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过于情绪化的表述,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和双方的实际情况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战争时期,当双方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时,我们观察到一些历史现象,似乎东方国家(这里泛指东亚文明圈,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民族)倾向于顽抗到底,甚至选择同归于尽,而西方国家(这里同样泛指以欧洲文化为根基的文明)则更容易走向投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善恶判断,而是根植于各自深厚的文化、历史、社会结构乃至.............
  • 回答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之所以陷入困境,远非一场“一边倒”的表演,其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俄罗斯自身策略的失误,也有乌克兰顽强的抵抗和西方国家的支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维度:一、俄罗斯最初的战略误判与低估: 低估乌克兰的抵抗意志: 俄罗斯领导层似乎认为,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
  • 回答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以及为何文学作品中的忠义谦虚武士在侵华战争中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残暴面,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武士道精神的演变,以及战争的扭曲性对个体和集体心理的影响。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忠诚、荣誉与自我牺牲的交织武士道(Bushido)并非一开始就以我们今天.............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人类冲突最核心也最令人困惑的层面。我们总是期待,只要大家能够“相互理解”,战争就会消失。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看看“相互理解”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在停止战争这个目标上,为何常常显得那么无力。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这话听起来有些尖锐,但细究起来,确实有几分道理。那些从未亲眼见过战争残酷面的人,往往更容易被战争中那些虚幻的“光荣”、“英雄主义”或者解决问题的“简单粗暴”所吸引。对他们来说,战争可能只存在于电影、书籍或者历史课本里,那里面充斥着慷慨激昂的口号、英勇无畏的战士,以及最终胜利的辉煌。想象一下,一个从小.............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俄乌战争中有那么多人支持乌克兰,这背后确实涉及了非常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而且,认为支持乌克兰的人“不知道会被骂”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看法。实际上,很多支持乌克兰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立场可能会引起争议,但他们依然选择表达自己的观点。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尽量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希望.............
  • 回答
    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的胜利是毋庸置疑的。但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在取得如此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为何会选择全线后撤,甚至退到了战前各自实际控制线的20公里之外?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军事上的“胜利”或“失败”可以概括,而是中国政府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国内国际形势下做出的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决策。.............
  • 回答
    美国革命的爆发,对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次始料未及的重大挫折。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对抗,最终却以曾经的北美殖民地赢得独立而告终,箇中缘由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问题,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政治困境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大英帝国在战争初期所持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