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宝洁公司潘婷等品牌干发喷雾类产品检出一级致癌物?普通消费者需要注意什么?

回答
宝洁公司旗下的潘婷等品牌近期曝出其干发喷雾类产品中检测出一级致癌物,这无疑给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这不仅仅是某个品牌的问题,更暴露了化妆品行业在原料安全和监管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面对这样的情况,确实需要提高警惕,并了解如何保护自己。

一级致癌物是什么概念?为什么会在干发喷雾里出现?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级致癌物”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致癌物分为四个等级:

1类(Group 1):对人类致癌(Carcinogenic to humans)。 这意味着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该物质可以导致人类患癌。苯(Benzene)就是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
2A类(Group 2A):可能对人类致癌(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证据表明该物质可能导致人类患癌,但证据尚不充分。
2B类(Group 2B):可能对人类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证据表明该物质可能导致人类患癌,但证据不充分,或者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致癌性但人类证据不足。
3类(Group 3):对人类致癌性不确定(Not classifiable as to its carcinogenicity to humans)。 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该物质对人类致癌。

这次事件中被检测出的一级致癌物,如果属实,其潜在危害是最高的。那么,为什么会在干发喷雾这样的日常用品中出现呢?这通常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残留有关。

干发喷雾的主要成分是为了吸收发丝上的油脂、提供蓬松感等,常常包含淀粉类吸油剂(如玉米淀粉、大米淀粉)、香精、酒精等。而这次事件中被指出的致癌物,很可能是生产过程中某些化学反应的副产物,或者是生产设备、包装材料的迁移物。例如,某些产品中使用的推进剂(如丁烷、丙烷)在生产或储存过程中,如果暴露在不适宜的环境下,或者某些原料受到污染,就有可能产生苯等物质。再者,生产过程中的某些溶剂残留也可能是一个来源。

普通消费者需要注意什么?

面对这样的情况,普通消费者确实需要保持理性,同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保障自身安全:

1. 关注官方信息和权威检测报告:
官方召回信息: 如果产品确实存在安全问题,品牌方或相关监管部门(如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会发布官方的召回公告。消费者应密切关注这些信息。
权威检测机构: 留意来自国家级、省级检测机构的报告,这些报告更具公信力。对于媒体报道,要分辨其来源和证据链是否可靠。

2. 了解产品成分和潜在风险:
查看产品成分表(INCI): 虽然成分表通常不会直接列出“一级致癌物”这样的警告信息,但了解产品的主要成分有助于我们对产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例如,一些产品可能会使用易产生潜在污染物的成分,或者某些成分本身的安全性存在争议。
对“不确切”的成分保持警惕: 对于一些成分的安全性尚存争议,或者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成分,如果不是刚需,可以考虑暂时规避。

3. 谨慎购买和使用:
暂停使用: 在官方未澄清或给出明确安全声明之前,对于同批次或类似配方的产品,最好暂时停用。
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购买渠道: 虽然此次事件涉及知名品牌,但这提醒我们,即使是大品牌也可能出现问题。但总体而言,选择有良好品牌声誉、注重产品质量控制的品牌,以及官方授权的销售渠道,会相对更安全。
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即使产品本身安全性没有被明确证伪,对于任何化妆品,特别是功效性产品(如干发喷雾),都不建议长期、大量地频繁使用。给身体一个缓冲和“呼吸”的机会总是好的。

4. 关注产品的使用体验和身体反应:
异常气味或感觉: 如果在使用某款干发喷雾时,闻到异常的化学气味,或者使用后头皮出现不适(如瘙痒、红肿、刺痛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考虑就医检查。
长期健康影响: 虽然致癌物的影响是长期的,但如果长期使用某种产品后,身体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慢性症状,也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使用的产品情况。

5. 理性看待风险,不恐慌:
剂量决定毒性: 任何化学物质,即使是安全的,过量使用也可能有害。关键在于产品中致癌物的含量是否超出了安全标准,以及消费者接触的总量。
监管和企业责任: 监管部门和品牌方负有保障产品安全的责任。这次事件的曝光,也意味着相关部门会加强监管,品牌方也会进行自查和改进。

对行业的影响和启示

这次事件也给整个化妆品行业敲响了警钟:

加强原料源头控制: 企业需要建立更严格的原料供应商审核和管理体系,确保所采购的原料不含有害物质或受到污染。
优化生产工艺: 对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和风险评估,防止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引入污染物。
完善产品检测: 除了常规的功效性、安全性测试外,还应增加对潜在有害物质(如微量污染物)的检测频率和范围。
提高信息透明度: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向消费者更透明地披露产品信息,包括原料来源、生产工艺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建立信任。

总而言之,宝洁公司潘婷等品牌干发喷雾检出致癌物,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事件。作为消费者,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保持信息敏感度,学习辨别信息来源,谨慎选择产品,并关注自身的使用体验和健康状况,是保护自己的不二法门。同时,我们也期待行业能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产品安全性和消费者的知情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我没记错,烟草和酒都是一级致癌物,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茅台、五粮液、华子里检测出一级致癌物,至于和宝洁产品中的一级致癌物哪个含量高,就不清楚了。

user avatar

曾经在宝洁口腔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高露洁做过研发,当时每年都要经历至少一次模拟召回的虐待,其间也“有幸”亲身经历了一次真实的召回。

来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美企的召回标准流程,仅供参考,既不给品牌洗地,也不贩卖焦虑。

对一家快消品企业来说,产品召回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决策层级也相当的高,就连每年的召回演习,都可能需要区域CEO和大区供应链总经理参加。

其实并不是企业自己吃饱了撑的要去每年折腾员工,产品召回机制的建立可是有着血淋淋的历史,最著名的要数1937年发生在美国,夺走107条生命的磺胺酏剂事件(Elixir Sulfanilamide Incident)。

那是美国历史上第一起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召回,当时售出的240加仑有毒磺胺酏剂中,234加仑1品脱被追回,其余的药剂造成了107人死亡,造成此次事故的化学师在了解其失职的后果后自杀身亡。

此次事件之后,美国第一部《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生效,企业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风险控制,溯源和精准召回的能力。

我们平时看都不会看一眼的产品批号,其实主要就是为了这么一天而存在的。

执行ISO或是GMP标准的生产工厂,必须对每批次出厂的成品进行严格的记录,投料的化学名,重量,供应商,商品名,批次,生产日期等等信息。

一个日化产品往往由少则十来个,多致一百多个基础原料组成,终端产品检出了问题,就要追溯每一个原料的风险,包括生产用到的去离子水,都要每天出具质检报告。

食药监飞检,最着重检查的也就是这张投料记录。

记录了原料的批次,就可以通过出了问题的成品批次,根据投料记录逆向追溯所用到的每一批原料,查阅质检报告,并对留样进行检测。

对于出现严重安全质量风险的产品,比如这次检测出苯的气雾罐产品,则会根据投料记录排查“罪魁祸首”。而消费者肯定不能等到调查之后才停用风险产品,所以按照惯例,召回往往会扩大许多,宁可错召一千,不可放过一瓶,比如用了疑似问题原料的供应商生产原料的成品一律召回。

根据这次召回产品的种类,全都是气雾剂,和风险本身是苯这些信息来看,以我在本行业经验估计,问题的来源有可能是在气雾罐里充当推进剂的丙烷,丁烷等液化石油气。

平时不用这类干发喷雾产品的消费者,其实可以自动忽略掉这条新闻,而这类易燃易爆产品直接从美国进口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