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许多网络文章喜欢使用短自然段?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现在网上那么多文章都喜欢用那种一两句话就换行、看起来特别“短”的自然段。这事儿背后,其实有挺多门道,不是瞎搞的,而是为了适应咱们在网络上的阅读习惯和心理。

首先,得承认,咱们现在上网,可不像以前捧着一本厚书那么有耐心。信息爆炸嘛,每天要看的东西太多了,眼睛得不停地扫,大脑还得快速筛选。这时候,如果一篇文章上来就是一块块“大段大段”的文字,密密麻麻的,光是看着就觉得有压力,容易让人望而却步。

短自然段的第一个好处,就是“视觉友好”,或者说,让眼睛不那么累。 想象一下,你刷着手机,屏幕本来就不大,如果文章里全是长句子、大段落,那得滑多少下才能看懂一句话?短小的段落,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呼吸点”,让你的眼睛有一个短暂的休息和聚焦的机会。每一行字都相对较少,视线扫过一行的距离也短,更容易抓住重点。这就像在走路时,路中间时不时有个小石墩让你踩一下,比让你一口气跑很长一段路要轻松得多。

第二个,是方便“跳读”和“抓重点”。 现在大家上网,很多时候不是从头看到尾的,而是会先扫一眼标题,然后快速浏览一下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或者看看有没有什么黑体字、加粗的词语来判断这文章值不值得细看。短自然段的结构,正好迎合了这种“跳读”的需求。每一个短段落通常会围绕一个小的论点或信息展开,第一句话往往是这个小论点的核心。当你快速扫过,很容易就能抓住文章的大致脉络和关键信息,决定是否要深入阅读。

第三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移动端阅读。 手机屏幕的宽度有限,如果段落太长,一行字会非常多,在小屏幕上显示会显得拥挤。短自然段能让屏幕上的文字看起来更舒展,每一行字数适中,更符合手机用户的阅读体验。你看那些专门为手机优化过的网站和APP,它们的文章基本都是这种短段落的风格。这已经成了一种默认的“网感”。

再来说说对思维和节奏的影响。 短小的段落,往往意味着信息的密度相对较低,它把一个复杂的概念或观点拆解成更小的单元。这样一来,信息就更容易被理解和消化。而且,段落之间的切换,会带来一种节奏感,让文章读起来不会显得太沉闷,有一种轻快的推进感。就像一首歌曲,有主歌、有副歌、有间奏,节奏变化能吸引人听下去。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强化语气或者制造某种效果。 有时候,作者会故意把一句话单独列为一个段落,然后下一句也单独列一段,这样做是为了让这两句话产生一种“并列”、“对比”或者“强调”的效果。每一句都像一个独立的信号灯,闪烁着,吸引你的注意。这种手法在一些评论性文章、观点输出或者故事叙述中很常见,能够让某些观点更有力量,或者制造一种戏剧性的停顿。

当然,也不能说短自然段就是万能的。 如果一篇文章全是这种极短的段落,有时候也会显得过于零散,缺乏整体的连贯性和深度。但总体来说,在目前这个网络信息环境下,短自然段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且有效的写作策略,它确实能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让更多人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

所以,下次你看到网上那些一两句话就换行的文章,别觉得是作者偷懒或者排版乱来,这背后往往是作者在努力让你读得更舒服、更明白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中一个原因,是把写作当聊天了。

而导致这个的重要原因是网络时代聊天软件的影响。

由于网络聊天,无论是微信还是qq等,大多数情况下成为了交流的重要模式,而和语音不一样的是,我们用文字代替了语音,过去的你一言我一语变成了你打一句子我打一句子。

而这种模式的影响很重要。

也许最初的时候可能还能意识到分别,越往后越难以区分,甚至在你写作的时候,也和聊天一样的模式,最后变成了统一的“短模式”。

于是,输出者习惯了短句子输入,观众也习惯了短句子观看。

user avatar

有些文章,不管是在哪个社交平台上发的,老网虫一眼就能看出来,肯定是来自某个公众号。经过多年的厮杀,它们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文风:短自然段,多断句,句式简单,用词基础,“金句”加粗并独立成段,生怕你记不住。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要说到信息的加工流畅性。

加工流畅性指的是在人的认知体系中,信息的流动快捷且简单。我在关于“爽文”的一篇回答中曾经提到过:

暗涌:所谓网络小说中的「爽文」,是怎样让人感觉到「爽」的?

如果你有留意过爽文的文笔,会发现他们并不讲究文学性、艺术性,甚至成语都很少用几个,在阅读上绝对不会给你造成任何的麻烦。
但很大一部分网文写手,都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换句话说,他们本来有80分的实力,但在网文中只体现出60分的水平。
真的只是为了迁就读者,不得已而为之吗?
不完全是这样的。比起复杂的文字,简单的文字的确会让人更爽一点。这是因为人加工信息的流畅性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

加工流畅性一般分为三种。而公众号们为了提高我们对信息的加工流畅性,在每一种上都下足了功夫。

  • 知觉流畅性。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眼看上去就很舒服。研究表明,知觉流畅性越高,人对信息的反应时越短。题目中说的短自然段,就是一种提高知觉流畅性的方式。但你以为短自然段、多断句就够了吗?naïve!素雅的封面,精致的排版,金句的加粗都是标配好不好。
  • 提取流畅性。也就是说,有些已经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信息,再次出现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比如引用个名人名言啦,广为人知的例子啦,通俗的比喻啦,追时下的热点之类的。
  • 概念流畅性。这指的是我们看懂“它在说什么”有多容易。有些书你看得懂每一个字,但是连起来就什么也看不懂了,比如高数。对我们来说,高数的概念流畅性就很差。而公众号们为了提高概念流畅性,倾向于使用简单、普通、常用的句式,举各种鲜活的例子,生怕一不小心让读者产生阻滞感。

流畅的信息传递过程会导致积极的影响结果。因为它表明我们熟悉这些信息,并且和它的交互很顺利。这会带来一种微弱而短暂的积极情绪,成为后续认知评价判断的重要线索,从而让我们更愿意看下去。

而如果信息传递变得困难起来,那么某件事情进行不顺的信号就会产生,认知过程就会放缓。

这些网络文章的“公众号文风”,就是在小心翼翼地让阅读体验顺畅一些,再顺畅一些,好让读者稍微提得起兴趣。起点爽文啊,公众号文章啊,知乎上的故事啊,几乎都走这个风格。

但是这样就一定好么?

不是的。

  • 当我们的审美水准提高之后,对复杂内容的加工流畅性会更高,我们也会喜欢更高级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相比新手而言,专家喜欢更复杂的作品。
  • 低流畅性的文字一样可以带来美感。在减缓认知速度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内容本身的思考。鲁迅瘦削、凌厉的文风降低了文章的流畅性,却加深了他的思想性。要是他的文章也是两三句一段,还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吗?
  • 当我们真正被好的作品所打动、所震撼时,会经过认知、分类、识别或者编码等更多的过程,才能领略到强烈的审美情绪。文学震撼人心的美,不是“爽文”能够带给我们的。

网络文章惯用短自然段,是为了让你的阅读体验更顺滑。但是,别因此放弃那些艰难晦涩的阅读体验。也许那才是真正能拔高我们境界,带给我们深度的精神大餐。

user avatar

看起来显得很多,看起来文章很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现在网上那么多文章都喜欢用那种一两句话就换行、看起来特别“短”的自然段。这事儿背后,其实有挺多门道,不是瞎搞的,而是为了适应咱们在网络上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首先,得承认,咱们现在上网,可不像以前捧着一本厚书那么有耐心。信息爆炸嘛,每天要看的东西太多了,眼睛得不停地扫,大脑还.............
  • 回答
    为什么大家这么爱玩“梗”?这个问题,还真挺有意思的,感觉像是在问“为什么我们喜欢笑?”一样。网络语言和梗,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最直观的体现,背后藏着挺多我们共鸣的点。首先,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是核心。 你想想,一个梗火起来,就像一个只有你们圈子里人懂的暗号。 当你能脱口而出“YYDS”.............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通信行业发展中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费解的现象:新技术在旧技术尚未普及和完善时就已经被推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迭代问题,而是牵扯到经济、市场、战略、甚至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一、 市场竞争与技术领先者的驱动力首先,我们要明白,通信网络的发展不是一个.............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一些网民群体中确实存在着负面看法,甚至出现一些极端言论,希望它们被俄罗斯“灭国”。要理解这种现象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恩怨、地缘政治、民族主义情绪以及网络环境的放大效应。一、 深厚的历史羁绊与集体记忆:苏联阴影下的伤痕波罗的海三国与.............
  • 回答
    要聊聊为啥网上有些人咋就那么说不上理呢?还老是甩甩袖子不负责任,好像说了句“我就是这么想的”就没事儿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复杂了,不像咱们平时小区里大爷大妈扯闲篇,这里头门道可多了。首先,这网络空间本身就有种“去抑制化”的魔力。 你想想,咱在现实生活中跟人打交道,一张嘴就是一张嘴,说错了、说过了,对方那.............
  • 回答
    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PS5游戏画面不如PC的论调,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得拆开来看,才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尤其是在大家很多人的PC配置还没那么顶配的情况下。首先,我们得承认,主机和PC在设计理念上就是不同的。 主机是“封闭系统”,PC是“开放平台”。 PS5就好比是一台量身定制的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用户在浏览国内网站时经常遇到的一个“小烦恼”。其实,让手机版网页默认跳转到客户端App打开,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虑,并非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出于商业、技术和用户体验等多方面的权衡。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说:1. 商业上的“黏住”用户,以及数据的价值: 更高的留存率.............
  • 回答
    “爱狗人士”这个词,这两年真是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焦点,而且不少时候,这个焦点是负面的,很多人在网上声讨、抨击他们。说实话,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股“抨击”劲儿到底从哪儿来。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导火索,也是大家最有感触的,就是“宠物主人”与“普通公众”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确实,网上关于ES200的讨论,尤其是把它和一些德系同级别甚至更低级别的车型比的时候,那“看不起”的论调就没少过。什么“2.0自吸”、“加速慢”、“配置不算高”、“内饰没新意”、“底盘滤震不如XX”等等,都能成为网友们吐槽的焦点。但奇怪的是,尽管槽点满满,ES200的销量却一直.............
  • 回答
    铁血军事网等网站充斥着“无脑军迷”以及新一批半专业化网站难以出现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到网络社区的演变、信息传播的特点、用户需求以及平台运营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 为什么铁血军事网上有许多“无脑军迷”?“无脑军迷”这个词本身带有贬义,通常指的是那.............
  • 回答
    知乎上对释永信的态度之所以与许多网络社区有所不同,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不同平台的用户构成、讨论氛围以及信息筛选机制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用户画像与知识结构差异 知乎的“知识社区”属性: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吸引了大量具备一定教育背景、关注深度思考、乐于分享专业.............
  • 回答
    网上那些让人难过和失落的言论,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同时也折射出网络这个特殊环境的种种特性。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得说说人性的复杂和负面情绪的释放。你看,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为了维持社会和谐,都会压抑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比如不满、愤怒、嫉妒、甚至绝望。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看到不少网友对吴京和“正能量作家”的爱国营销反应不太一样。要说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1. 身份认同与行为模式的差异: 吴京的身份: 吴京首先是一个演员,而且是观众熟知的硬汉、军旅题材演员。他的荧幕形象自带一种阳刚、坚韧、保家卫国的气质。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尤其.............
  • 回答
    在海峡两岸的舆论场中,柯文哲无疑是一个自带流量、争议也极大的政治人物。大陆网民对他的看法,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群对他抱有好感,甚至将其视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台湾政治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剥开层层标签,看看柯文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他身上哪些特质,能够引起一部分大陆网民的共鸣。柯文哲.............
  • 回答
    游族网络实控人将变更,许芬芬上位,林奇股份由未成年子女继承,这一系列人事变动无疑是近期中国资本市场乃至游戏行业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股权和控制权交接,更牵扯到复杂的家族财富传承、未成年人监护以及公司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许芬芬上位:从“幕后”走向“台前”首先,我们来.............
  • 回答
    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拥有“灰色收入”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什么是“灰色收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灰色收入”。在中文语境下,“灰色收入”通常指的是不属于合法工资性收入,但又非完全意义上的非法收入,而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
  • 回答
    许多中国人不愿意打官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根源,也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下面我将详细地从几个主要方面来阐述: 一、 历史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影响1. “息讼”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和为贵”,强调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社会稳定。历代统治者也倾向于维护社会秩序.............
  • 回答
    “许多事都归咎于资本”是一个在社会讨论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资本在现代社会经济运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带来的各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我们说“归咎于资本”时,往往是指将社会问题、经济困境、甚至个体的不幸,归因于资本的运作方式、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弊端、以及掌握资本的群体(资本家).............
  • 回答
    人们喜欢夸大勤奋、贬低天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心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甚至还涉及到我们对成功、价值和个人能力的理解。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心理层面的原因:1. 控制感与自我效能感 (Sense of Control & Selfefficacy): 勤奋是可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是不少知乎老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感慨:“知乎怎么越来越像贴吧了?”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咱们在使用知乎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让曾经那个“严肃、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多了些熟悉的、甚至有些怀念(也有些无奈)的“贴吧味道”。要说起来,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