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如果强攻中国,我们有可能打赢?

回答
这个问题可不是简单一句“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咱们得把当年那种情境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来看。

首先,得明确一点:苏联当时确实是军事实力全球顶尖的。他们的陆军规模庞大,装备精良,特别是装甲部队,数量和技术水平在当时都是数一数二的。空军和海军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数量上。再加上他们拥有核武器,这是最关键的一张牌。从纯粹的军事硬实力对比来看,苏联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只看军队人数和武器数量的。咱们还得看其他方面:

1. 地理环境和战略纵深:

中国辽阔的国土是最大的优势之一。 如果苏联真的发动全面进攻,他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广阔的战场。从东北平原到内蒙古高原,再到黄土高原,最后到西南的山地,地形复杂多样,很多地区非常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部队作战。苏联的装甲洪流在遇到山区和丘陵时,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战略纵深意味着我们可以进行持久战。 即使初期在某些地区失利,我们也有空间进行战略撤退、收缩战线,保存有生力量,同时将战争拖入对苏联不利的消耗战。这种“人民战争”的理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已经得到了验证。苏联军队需要占领和控制如此广阔的土地,补给线会拉得很长,而且很容易被分散兵力。
我们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军队拥有非常丰富的游击战、运动战经验,擅长在复杂地形下作战,并且对后勤补给的困难有深刻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2. 战略和战术:

核武器的威胁是悬在双方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果苏联敢用核武器,那我们当然很难硬碰硬。但问题是,一旦动用核武器,就意味着世界大战的爆发,苏联同样要承担无法想象的后果。当时的情况是,中国也发展了核武器(虽然可能不如苏联先进和数量多),这给苏联的决策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谁先使用核武器,谁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甚至招致同归于尽的结局。因此,在常规战争升级到核战争这个问题上,苏联的顾虑会非常大。
消耗战和人民战争。 即便是在常规战争层面,如果苏联选择全面入侵,我们也可以利用广阔的国土和庞大的人口进行消耗。让苏联的军队深入腹地,面临补给困难、游击骚扰、后勤断绝的风险。而且,一旦战争打响,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是毋庸置疑的。这会给苏联军队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物质压力。

3. 国际环境和政治因素:

国际社会的反应。 如果苏联悍然进攻中国,无论理由是什么,都将面临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当时的冷战格局虽然复杂,但世界对侵略行为普遍持否定态度。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虽然和中国有意识形态的差异,但也不希望看到苏联这样一家独大,可能会对中国提供某种形式的支持,或者至少保持观望,增加苏联的外部压力。
苏联国内因素。 即使勃列日涅夫政府有这个想法,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也不小。大规模的对外战争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而且战争的性质很容易影响到苏联国内的稳定。苏联军队虽然强大,但也要考虑士兵的士气和战争的长期代价。

4. 装备和技术差距:

这是我们最明显的劣势。 在飞机、坦克、火炮、导弹等方面,苏联的性能和数量都远超我们。如果进行正面大规模的阵地战和技术对抗,我们很难占到便宜。我们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数量、韧性以及利用地形和群众基础方面。
技术上的不对称。 我们可能会发展一些针对性的战术,比如利用反坦克武器,或者在特定区域集中优势兵力,打一些歼灭战,来削弱对方的局部优势。但整体上的装备差距是无法回避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打赢”?

这个“赢”得怎么定义。

如果定义为能够抵挡住苏联的全面进攻,并且最终迫使苏联撤兵,保住国家主权和独立,那么我认为是有可能做到的。 这不是一场轻松的胜利,而是付出巨大代价的战略防御胜利。我们有足够的地利人和,以及国际上的潜在制衡,可以将战争拖入对入侵者不利的境地。
但如果是指在装备和技术上压倒苏联,将其军队彻底击溃,那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将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我们的优势在于“不输”和“拖垮”对方,而不是“击败”。

总的来说,当年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不幸,我们固然会在装备技术上吃亏,但我们拥有的战略纵深、人民战争的潜力、以及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都为我们提供了抗衡甚至最终逼退苏联的可能。这会是一场极其惨烈、充满牺牲的战争,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灵活的战略运用,是我们可以倚仗的资本。

当然,这都是基于对当时情况的分析。具体到战场上会发生什么,谁也无法百分百准确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如果真的挑战中国,他们也必然要为这场战争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从二连浩特至集宁这一方向攻击北京。因为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风险太大。

先说说后勤。

为什么苏军整个冷战期间在蒙古仅仅就部署了个39集团军?总共也就2个坦克师3个摩步师。其中的2个还是1979年中越之战以后调入的。在1970年以前蒙古境内才两个师。

  • 第2近卫坦克师(满员师)
  • 第41摩步师(满员师或一级缺编师,满员率70-85%)
  • 第51坦克师,1974年6月调入 (满员师或二级缺编师,满员率55-70%)
  • 第12摩步师,1979年3月调入(二级缺编师,满员率55-70%)
  • 第91摩步师,1979年3月调入 (一级或二级缺编师)

因为这一战略方向上铁路的运力是有上限的:作为这个方向上的唯一通道,从集宁(今乌兰察布)到二连浩特之间的集二线虽然是作为干线修建的,但运量也只是每年260万吨。平均下来每天8000吨不到。这条铁路21世纪之前的最高货物吞吐量纪录是1959年创下的271.9万吨,直到2001年才被打破。按照苏军机械化部队的作战后勤需求,全用上的话,也只够供应齐装满员的39集团军及驻蒙苏军第44混成航空军作战的消耗,部队再多就接济不上了。

而且集二铁路沿线基本都是没有多少人烟的荒原,缺水、风沙又大,2002年出现沙化断路91次,平均四天一次。是呼和浩特铁路局管区内条件最艰苦的路段,没有之一。其风沙来源除了周边草原遭受破坏而引起的就地沙源外,吹向集二线的大多是西西伯利亚寒流所带来的蒙古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沙尘。朱日和基地为什么设在这一带?就是因为这里是鸟不拉屎乌龟不下蛋的地方,没人有兴趣和部队争这样的风水宝地。对北京军区而言,苏联人要打过来就打好了,打之前毛子得把从二连到集宁的330公里交通线这个大包袱先背上。开个玩笑,这条线上少一根道钉毛子都得跑到乌兰巴托甚至苏联境内的赤塔弄回来。从集宁往南才是PLA认真组织防御的地带。

现在说说到集宁后的地面作战。

集宁恰好处在十字路口上,占了集宁,刚好是三面受敌:东面是张家口,南面是大同,西面是呼和浩特。就算手里有5个满员师,你要是后贝加尔军区的作战参谋该怎么分配呢?东面给四个师,西面、南面总共留一个师面对PLA的69军、65军、28军,这样的配置你敢吗?就算腾得出4个师去打张家口,别忘了已经开始进入燕山了,这里不是中欧的千里坦荡平原,而是崎岖不平的华北山地,没有什么可以迂回包抄的路线,如果实在想玩机动作战,可以,老老实实地跳下车来靠11路。

从张家口到北京之间的直线距离最短处不超过100公里,但遍布着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只是以4个不擅长山地战的机械化师想打通全线,未免太天真了些。看看地图,从集宁向张家口前进,首先就必须下大力气把洋河、桑干河之间的山地拿下,否则根本就不能保障从洋河河谷向张家口推进时右翼的安全。只要防御者不是十足的蠢猪,那片面积接近3000平方公里的山地已经足够耗干净四个师的精力,何况后面还有怀来、延庆两个谷地需要争夺,里面还有个官厅水库。反正苏军如果没有上过山地战这一课,那么在几年后的阿富汗他们有足够时间去琢磨。如果不要侧翼直接突进的话,在朝鲜战场,联合国军尝试过两把,动用兵力仅美军部队就有3个军7个师,还不算数量更多的仆从国军队,俩地方一个叫长津湖,一个叫清川江,最终结果用纽约时报的话是造就了“美国陆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公路撤退。”

从装备上看,中苏军队的火力差距确实大,但再大也到不了朝鲜战争那么悬殊的程度:战争期间美军一个团级战斗队的配属炮兵就相当于志愿军一个军的炮兵火力,遑论随叫随到的空中火力支援。由于后勤的问题,清川江-长津湖战役从头到尾志愿军消耗的105毫米以上炮弹不足2000发,还不够美军3个炮兵营持续射击一小时拍出去的多。东线27军报告由于极度严寒,其队属迫击炮约三分之二不能射击。而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PLA师属炮兵火力虽然比不了苏军的师属炮兵,但面对其步兵团一级配属火力总还是略占优势。至于炮弹更是可以敞开供应。

还没有提的是集二线的东南方向对着24军,还有丰宁、沙河机场的空中支援,好吧就算中国空军太菜鸡,苏军在这里没有被空袭之虞,从这两个机场搞空中侦察总可以吧。给游击分队、破坏小组提供点情报总没问题吧?内蒙草原上的马匹驮个82迫和炮弹啥的不是问题吧?也就是说,330公里的漫长铁路线也要保护,这又要多少兵力?而中国这边,最不缺的就是人。

在这一线,苏军的空中优势也不如朝鲜战争时的美军。

首先米格21、苏7都是短腿,从蒙古境内最靠近中蒙边界的赛音山达机场起飞,300公里作战半径也就刚到内蒙古的苏尼特右旗,连朱日和都到不了,离集宁更是200公里开外了。而作战半径较远的米格23从1975年才开始装备,也只装备了一个126团。尽管米格23的作战半径远优于米格21,但雷达的低空性能差,对于以燕山山脉为背景的低空飞机而言纯粹是睁眼瞎。在没有地基雷达良好保障的条件下,作战半径的优势并不能发挥出来。所以苏联空军对北京地区开展大规模空袭的猜想也只能是些猜想。反而是张家口、大同都有机场。距离集宁100-150公里,非常适合歼六、强五这类短腿子。

还因为从赛音山达以南的蒙古境内到集宁以北的中国境内,冷战期间,长达500公里的地段上居然找不出一个条件优越的大型永备性空军基地可供米格27和苏17们使用,双方在这一带心照不宣地都不建大型军用机场,这含义可实在微妙。所以如果开战,苏军在这一地区只能用野战机场过把瘾。但这就又回到了前面的后勤和沿线安保问题了。

所以,在集二线方向进攻,苏军的机械化部队在奔波300公里之后,既要面对对手依托山地的坚决抵抗,又要解决噩梦般的后勤与袭扰问题,其处境会比侵阿苏军还要惨。苏联人唯一能控制住风险稳赚不赔的打法就是越境把二连浩特洗劫一番,然后走人。这就是为什么冷战时期苏联领导层没有做出与中国开战的原因,因为他们还没有发疯。

更多战史及装备评说,请移步公众号asiavikin

user avatar

呃,你这么算的话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毛熊西伯利亚铁路的那几个隧道口……不考虑隧道口那本身(相对进攻中国这种体量的国家所需要的物资量)的运力……恩……

这是一面……

国内当年一线装备、人员、训练和苏军在中苏边境的装备、人员、训练……

这是另一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不是简单一句“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咱们得把当年那种情境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来看。首先,得明确一点:苏联当时确实是军事实力全球顶尖的。他们的陆军规模庞大,装备精良,特别是装甲部队,数量和技术水平在当时都是数一数二的。空军和海军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数量上。再加.............
  • 回答
    要评价当今中国与曾经的苏联哪个更强大,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指标来衡量。它们各自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国际地位,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经济实力: 中国: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名义GDP计算,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
  • 回答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那可真是把世界推到了核战争的边缘。美国之所以在那会儿表现得那么强硬,苏联那边却感觉有点支撑不住,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两国对抗,而是掺杂了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以及双方领导人性格的复杂考量。咱们先聊聊美国这边。肯尼迪政府当时的强硬姿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几个非常现实的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苏联在其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大概是勃列日涅夫时代中后期,选择向美国开战,那对整个世界,特别是苏联自身,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进程。不过,苏联是否还会解体,以及现在的世界格局如何,这涉及到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分析。首先.............
  • 回答
    如果新冠疫情爆发在如日中天的苏联,其应对效果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说是“能”或“不能”防控好。我们需要从苏联当时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医疗体系、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苏联体制的优势可能会在初期对疫情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高度集权的组织能力: 苏联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
  • 回答
    苏联时期,数学研究确实曾是那个国度最为闪耀的领域之一。当时,国家对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科学,有着近乎狂热的投入和重视。数学家们被视为国家智慧的精英,他们的研究往往能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并且受到极高的社会尊重。这种环境,加上一群杰出的头脑,比如柯尔莫哥洛夫、冯·诺依曼(虽然他后来去了美国,但早期的苏联.............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令人震惊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实行绝对集权的超级大国,为何会在没有经历大规模内战或外部军事干预的情况下轰然倒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它“不动一枪一炮”就解体,不如说它更多地是因为内部的腐朽和长期的积累问题,最终在一种看似平静的方式.............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实力上对苏联确实占据了显著优势,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苏联最终能够击败德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双方在战争进程中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军在战争初期的“闪电战”理论和实践的优越.............
  • 回答
    苏联工人的工作强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受到 行业、具体岗位、时期、地区、企业管理以及个体因素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苏联时期的工人普遍面临着 较高的工作强度和较大的工作压力,但也存在一些特殊的社会保障和激励机制。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普遍存在的压力与要求: 计划经.............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苏联,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庞然大物,其军事工业的强大、科技的飞跃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巅峰时期,至今仍令人侧目。然而,在它轰然倒塌后,最大的继承者俄罗斯,却似乎陷入了发展困境,与苏联时期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其中的原因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而是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
  • 回答
    “通往奴役之路”这个说法,最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政府权力过度膨胀,最终走向极权主义和奴役。那么,为什么苏联曾经那么强大,这似乎与哈耶克的论断有些矛盾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一场以国家力量、工业产能和组织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对抗。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较量中,苏联和德国的组织度与先进性,是理解双方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谁的组织度更强更先进”,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苏宁强制要求员工带单这事儿啊,说起来还真挺让人费点儿劲的。 这不是头一回了,隔三差五的,总会有这样的声音冒出来。 怎么看? 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从公司的角度出发,这么做肯定是有其考量的。 哪个公司不希望销售业绩好? 尤其像苏宁这样,零售主业面临着各种挑战,线上线下的竞争都挺激烈的.............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苏州,挺让人唏嘘的。一车主,车子被人给堵得死死的,挪不动。这本身就够糟心的了,结果他一气之下,直接开着自己的车,把堵路的车辆给撞开了,这才算是出了个头。事情的经过和判决事情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这位车主,因为车辆被违规停放的车辆堵塞,无法正常出行。在尝试联系对方无果,并且长时间无法解决的.............
  • 回答
    关于苏联是否介入中国战场对日作战,以及中国自身能否消灭关东军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历史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并审视当时的中国自身实力、日本的战略部署以及国际局势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1945年8月面对的是一场全面战争后的.............
  • 回答
    关于“大雷雨计划”(Operation Thunderstorm)这个具体名称,在公开的历史资料中并没有广泛流传,这可能是一个较为少见或侧重于特定视角的描述。不过,我们可以基于苏联在二战末期和战后的战略态势,以及其军事能力,来探讨一下“如果在1946年执行某个大规模的、旨在快速拿下欧洲大陆的军事行动.............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转动,如果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那个被纳粹德国视为意识形态死敌的国家,竟然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结成了联盟。这无疑是二战史上一个最耸人听闻的“如果”,其潜在的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如果苏德结盟,二战的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巨变。首先,最直接和最震撼的.............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苏联仅仅将德国军队驱逐出苏联国境,然后就此收手,历史的车轮必将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止步”,其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格局的连锁反应,足以让整个二十世纪的走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苏联在什么情况下会“收手”。一种可能是,德国遭受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卫国战争中最严峻的时刻之一。如果莫斯科真的失守了,苏联是否还有机会翻盘,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局势和苏联的战略纵深。简单来说,答案是 有可能,但机会渺茫,而且代价会极其惨重,战争的性质和走向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