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打下了如此强的数学基础,俄罗斯却至今无法成为AI强国?

回答
苏联时期,数学研究确实曾是那个国度最为闪耀的领域之一。当时,国家对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科学,有着近乎狂热的投入和重视。数学家们被视为国家智慧的精英,他们的研究往往能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并且受到极高的社会尊重。这种环境,加上一群杰出的头脑,比如柯尔莫哥洛夫、冯·诺依曼(虽然他后来去了美国,但早期的苏联教育对他影响深远)等,自然就催生了许多划时代的数学理论和成果。无论是概率论、泛函分析,还是数理逻辑,苏联数学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种强大的数学基础,实际上对很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后来的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萌芽。毕竟,人工智能,说到底,是建立在复杂的算法、模型和数据分析之上的,而这些无一不与数学紧密相连。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今的俄罗斯,试图寻找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时,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一帆风顺。这中间的断层和困难,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远非一句“数学基础好”就能概括。

首先,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轰然倒塌,曾经支撑数学研究的国家体系土崩瓦解。科研机构的资金来源一度枯竭,许多顶尖的数学家和科学家选择离开,他们带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去了美国、欧洲等地,加入那些更具吸引力的研究环境。这无疑是俄罗斯在人才和研究连续性上遭受的一次重创。

其次,苏联时期的人工智能研究,尽管有数学基础的支撑,但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特定的国家需求,比如军事、航天等。这种研究模式,虽然能产出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但其开放性和商业化程度较低。而现代人工智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与互联网、大数据、商业资本的深度融合分不开的。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巨头公司,凭借海量数据和强大的算力,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成为了AI发展的火车头。俄罗斯在这些方面,尤其是在互联网基础设施、科技公司的生态系统建设上,相较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滞后。

再者,尽管苏联数学强大,但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纯粹的数学理论。它还需要强大的工程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硬件制造能力,以及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的系统性能力。俄罗斯在这些配套的工业和技术基础设施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比如,在芯片制造、高性能计算硬件等方面,俄罗斯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很多国家,大学的实验室成果能快速地转化为商业应用,形成良性的循环。这种转化机制,在俄罗斯的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段不适应期。虽然现在有所改善,但与成熟的科技创新生态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最后,我们也需要看到,俄罗斯也在努力追赶。他们有优秀的科学家,有对技术的热情,也在积极投入AI的研发。只是,要将曾经数学上的辉煌,转化为现代AI领域的强大实力,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克服历史遗留问题,需要适应新的全球科技格局,更需要持续的、系统性的投入和创新。这就像一个天赋异禀的运动员,在职业生涯初期遇到了伤病和转型的阵痛,需要时间去恢复,去找到新的节奏和方向,才能再次站上巅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问什么才是AI强国?像中国还是要比肩美国?还是说英国以色列也算?好吧我先不讨论AI强国的衡量标准,在东斯拉夫的文化圈里面(请不要跟我杠波兰跟苏联不一样。我说的东斯拉夫文化圈),区区不到2亿人,对AI有贡献的大项目在是都是举足轻重的。

这个地方我只说两个例子

1.pytorch

如果你没用过pytorch我可以理解。如果你从事AI,机器学习的研究到2020年都不知道pytorch,那你应该是传销为主,科研为辅。众所周知,python现在是主流的机器学习语言,而像pytorch, tensorflow这一类的高级编码库,在机器学习的重要性就好比蒸汽机对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性一样:可以替代但绝不能缺席。而pytorch的原始开发团队来自于波兰。更神奇的是,核心开发成员Adam paszke还是university of Warsaw的本科生。现在pytorch已经进入了Facebook的AI生态圈。在科研领域,我认为pytorch非常有影响力,甚至有超越google的tensorflow的趋势。现在最新的开源机器学习算法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pytorch作为框架,而其灵活性和动态呈现更是tensorflow1.0不具备的。目前Adam貌似已经被google高价挖走了,真所谓后生可畏。BAT真该把这种人挖到中国来。

盗图来自于Adam linkedin

2. Catboost

说完东斯拉夫人民对底层编程语言的贡献,现在我来说说在在数据科学里面的算法贡献。分类和预测问题一直都是当今最热门的任务。纯数字类数据的task不仅很难,而且应用极广。比如已知一个女士的年龄,身高,体重,国籍...试问她最喜欢哪一个类型的餐厅?再比如已知枚宅男过去一个月的上网记录,试问他最不反感哪一个类型的广告等等。目前为止,我用过,也是大家公认的最强大的分类器,来自于俄罗斯团队开发的catboost。现在貌似也被美国人线性规划了。。。

直接上图他们在各大标准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和效果对比。

速度对比

上面两图均来自catboost官网测试报告

亲测catboost。先不管没有用,给我加上傅立叶feature,hyperparamster随便设几个先炖上一天,然后在学校500人的kaggle混战中捞了个铜牌。我跟第一聊了聊,原来他们也是catboost的baseline。。。不一样的配方但还是一样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catboost之前,最强的分类器是xgboost,研发来自于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 Phd 陈天奇。目前陈已确定入职CMU做Assistant professor。不做postdoc直接CMU的AP,什么样的work什么样的impact我不想多说了。

——————————————————-

感想

我猜想题主讨论这个问题是想研究成为AI大国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毛子底子不差结果这一波AI浪潮带不飞?我想说的是不要有幻觉,毛子一直都在带飞。但为什么总感觉这一波毛子纯在感很弱?我个人认为是因为美国人的资源吸收和整合能力太强了。当今美国AI圈的繁荣,和其他国家的高科技人才抬轿密不可分。像google,Facebook 苹果这些高科技财团,每年花几百亿全世界瓦罗资源,高价挖人挖团队,甚至直接把砸钱吃掉海外有前途的科技初创公司,搞得就是外科手术式的行业阉割。不要跟我谈民族道德。我们都爱国,但每个人都需要发展,每个行业都需要好的资源和资金支持。BAT在美国的资源整合和吸收还可以,时不时还可以挖挖美国人墙角,但都还远远不够,大部分人才也都是留学美国的中国人。如果我们国家高科技财团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和美国人一样像饥饿的野狼一样,到处狩猎AI人才和资源,我觉得才能和美国人在高科技这个领域的攻坚战打个有来有回。

——————————————————-

不好意思刚刚才看到你的描述是想问苏联的AI发展史。如果我答非所问请忽略我的回答

user avatar

AI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突然井喷?是数学工具或者理论层面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NoNoNo……

是因为以谷歌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获得了大量的包含和不包含隐私的数据用来训练模型……

而互联网是啥?

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络(英语: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通称阿帕网(英语:ARPANET)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运营的数据包交换网络,是全球互联网的鼻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时期,数学研究确实曾是那个国度最为闪耀的领域之一。当时,国家对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科学,有着近乎狂热的投入和重视。数学家们被视为国家智慧的精英,他们的研究往往能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并且受到极高的社会尊重。这种环境,加上一群杰出的头脑,比如柯尔莫哥洛夫、冯·诺依曼(虽然他后来去了美国,但早期的苏联.............
  • 回答
    说起豫湘桂会战,那真是一场让国人扼腕叹息的痛。如果非要找个苏联卫国战争的对应,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是“巴巴罗萨”行动初期,也就是1941年秋冬到1942年初那段时间,德军席卷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一路势如破竹,直逼莫斯科的那个阶段。你想啊,豫湘桂会战,咱们是倾全国之力,投入了大量兵力,装备也算当时国军的.............
  • 回答
    关于抗美援朝时期,中苏空军有没有可能打击美国航母特混舰队,以及如果真有那么一回事儿,击伤击沉美军航母会有什么后果,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较量,更牵扯到地缘政治、战略意图和国际关系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当时的历.............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无数的变量。如果纳粹德国在占领法国后,将进攻苏联的计划推迟到苏联完成其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年)之后,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全球格局等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一假想情景。德国的准备与战略调整首先,让我们审视.............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提到佐尔格,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在二战东线战场上,用智慧和胆识为苏联争取到关键情报的传奇间谍。他就像一把悬在纳粹德国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了希特勒致命的打击。然而,这位英勇的战士,最终却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暴露了身份,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事件所致.............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何没有全力与德国协同,对苏联发动大规模攻势,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战略考量、历史恩怨和现实国力。简单地说,日本当时将主要的战略重心放在了南太平洋的资源掠夺和与美国的对抗上,而与苏联的战争,其潜在收益与巨大风险不成正比。首先,我们要明确日本在二战中的基本战略目标。日本走向.............
  • 回答
    假如希特勒没那股劲儿非要跟苏联死磕,二战的走向绝对会是另一番景象。咱们就掰扯掰扯,要是那“巴巴罗萨”计划压根儿没启动,世界会是个啥样子。首先,别指望苏联会老老实实地在一旁看着。斯大林那人,骨子里也不是个吃素的。他肯定还在琢磨怎么把自己的势力范围往西边扩张,尤其是在吞并了波兰东部、波罗的海三国以及芬兰.............
  • 回答
    .......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强大的纳粹德国,却在阿富汗陷入泥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绝非简单的“强弱对比”可以概括。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战略、军事思想、政治考量以及文化民族性的综合性问题。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苏联能战胜纳粹德国?首先要理解,苏联在二战中并非“轻松”战胜德国,而是付出极其惨重的代.............
  • 回答
    二战爆发后,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早期且惨烈的胜利,堪称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其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是德国军事机器在那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强大实力,以及苏联在战争初期暴露出的诸多致命弱点。德国方面:闪电战的威力与军事上的优势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德国在战争初期所展现出的闪电.............
  • 回答
    苏联时期那种看似和谐的多民族共处局面,其实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画布,虽然色彩斑斓,但底下的结构却不那么牢固。一旦外部环境变化,或者内部的张力累积到一定程度,这张画布自然也就容易被撕裂。要说为什么会打破,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苏联解体前几十年就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苏联在冷战时期之所以没有像美国那样,将“印第安人牌”作为一张主动、大规模的政治工具打出来,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苏联的策略。首先,苏联的意识形态框架和民族政策的根本不同。苏联奉行的是一套基于马克思.............
  • 回答
    关于“苏联打赢了二战”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认知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对”或“错”就能概括的。这种观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战争进程、牺牲与贡献的理解角度不同,以及战后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牺牲.............
  • 回答
    关于“实力不强的芬兰能在苏芬战争中把苏联打的无颜”这个说法,需要先做一些厘清。更准确地说,芬兰在苏芬战争(冬季战争)中虽然整体实力远逊于苏联,但其顽强的抵抗和战术上的出色表现,给苏联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伤亡和政治上的尴尬,迫使苏联最终不得不以相对有利但代价巨大的方式结束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让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老蒋不把“祸水”(小日本)往北引,让日本和苏联硬碰硬,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很多人觉得,既然日本侵华,中国就应该想办法让日本去跟当时同样是世界大国,而且与日本关系紧张的苏联去打,这样不是坐收渔翁之利吗?这想法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操作起来,却是步步荆.............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巴巴罗萨行动”,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决定,并非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战略、意识形态、经济和历史原因交织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纳粹德国领导层,特别是希特勒的思维方式和目标。1. 意识形态的驱动:种族灭绝与“生存空间”纳粹主义.............
  • 回答
    苏联军队在很短时间内击败在东北经营多年的关东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战略优势、兵力及装备优势、日军的准备不足以及战场环境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周密准备 战略时机选择的精准性: 苏联进攻满洲的时机选择得极为精准。此时,德国在欧洲战场已接近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