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服日被叫成华服日?

回答
关于“汉服日”为什么有时会被称为“华服日”,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和名称演变的故事。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

1. “汉服”这个概念的来源和推广

首先,得理解“汉服”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严格来说,“汉服”是近代以来,为了与“满服”(指清朝时期的旗装马褂等服饰)相区分而逐渐形成的称谓。在清朝以前,虽然有各种朝代、地域的民族服饰,但人们更多的是直接说某个朝代的衣服,比如唐装、宋服,或者笼统地说“我们穿的衣服”。

到了近代,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一些文化复兴的倡导者为了强调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开始系统地梳理、研究和推广。这时候,“汉服”作为一个相对统一的名称,就应运而生了。它指的是汉民族在历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体系。

所以,“汉服”本身就带着一种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色彩。

2. “汉服日”的兴起与活动的性质

“汉服日”的出现,主要是伴随着近年来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一些爱好者和组织会在特定的日期(比如农历新年、清明节,甚至还有一些纪念性的日子)举办穿着汉服出行、交流、展示的活动,以此来推广汉服文化。

这些活动的核心,无疑是以汉服为载体,进行文化展示、传承和交流。参与者希望通过穿着汉服,让更多人了解汉民族悠久的服饰历史,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3. “华服日”的出现:更广泛的文化包容性与地域视角

那么,“华服日”又是怎么冒出来的呢?这其中有几个可能的原因,并且往往是并行存在的:

扩大文化涵盖范围与避免“民族狭隘感”:
虽然“汉服”这个词是推广的利器,但有时在一些语境下,尤其是面对不了解汉服文化的人群时,它可能会被误解为“只是汉朝的衣服”或者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华”字,在中文语境中,本身就带有“中华”、“华夏”的含义,与中华文明、华夏文化有着更广泛的联系。使用“华服”可以更具包容性地涵盖中华传统服饰的整体风貌,而不仅仅局限于“汉族”这一特定民族的服饰体系(虽然汉服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一些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使用“华服”可能比“汉服”更能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共鸣,减少潜在的隔阂感。它更像是对整个中华文化圈传统服饰的一种泛称。

早期推广的习惯与不同团体的命名策略:
在汉服文化兴起初期,一些推广者可能在使用名称上没有那么严谨或统一。随着运动的发展,一些活动就可能自然而然地被冠以“华服日”的称呼。
不同的团体或组织,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受众和文化理念,选择不同的命名方式。有的坚持使用“汉服日”来突出其针对性,有的则希望通过“华服日”来吸引更广泛的关注。

对“汉”姓的顾虑(相对较少见但存在):
极少数情况下,在一些非汉民族背景的群体中,或者在一些希望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语境下,可能会对“汉服”这个名称有所顾虑。这时,“华服”作为一个更中性的词汇,可以规避这种潜在的敏感性。但这种情况在汉服爱好者的核心圈子里并不普遍。

简化与易于传播:
在某些大众传播语境下,“华服”比“汉服”可能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它直接关联到“中华文化”,是一种更直观的表述。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一个学校的社团想组织一个活动,推广中国传统服饰。他们如果叫“汉服日”,可能会有人问:“是不是只有穿汉朝的衣服?”或者:“为什么不推广满族服饰?”。但如果叫“华服日”,他们就可以更容易地解释:“我们今天要展示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各种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旗袍(虽然旗袍的争议性比较大,但大众认知里也属于‘中国传统服饰’的范畴),让大家感受中华服饰文化的魅力。”

总结一下:

“汉服日”被叫成“华服日”,更多的是一种名称的选择和文化推广策略的差异。

汉服日 更侧重于指向性,强调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直接体现。
华服日 则更侧重于包容性和广泛性,可能是在特定语境下,为了扩大影响力、避免误解,或者包含更广泛的中华传统服饰概念而使用的称谓。

两者并不一定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更多的是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群体的认知中,出现了不同的称呼。在汉服爱好者内部,大家通常会坚持使用“汉服日”来保持概念的清晰。但在更广泛的文化推广活动中,“华服日”作为一个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名称,也便被一些组织和媒体所采用。

所以,下次你听到“华服日”,不妨理解为它可能是在“汉服日”的基础上,为了更广泛地传播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而选择的一个名称,或者是一种更包容的说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8年共青团办的本来就是华服日,你想办汉服日可以自己办啊。

难不成你办的时候会有军警宪特来镇压你不成?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所回复的汉服,在古代就是叫“华服”因为不是什么人都能自小穿华服的

所以在南北朝时期,上位世家叫“华族”下位世家叫“庶族”

就好像,有人问为什么西方不说“中国新年”而说“农历新年”

这基本上属于不是“蠢”就是“坏”问题。

user avatar

一个扩张的民族必定使用一种扩张的语言。

只有衰退的民族才会不断重复自己的特殊性。

美国人绝对不会说“美式自由民主”,人家永远说的是“自由民主”,是全世界都应该用我提出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名称上没有任何我的特点,但内容全是我的内容。

那我们用华服为啥不好?我们的美学射程之内的服饰,都是我们的。

有没有日本人问“东亚共荣”为啥强调“东亚”?如果有日本人认为这个词抹杀了“大和民族”的存在,你难道不会觉得他……非常纯质么?

对的,你也是。

我看这些回答唯一的感受就是,我们可是汉民族啊,写了孙子兵法纪效新书的民族啊!到你们这儿居然连基本的斗争策略都没有了。

你们的存在就是在论证一句话: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跟你们这帮虫豸在一起,怎么可能实现民族复兴。

user avatar

因为谎言只能用另一个谎言去圆。

其实,不是汉服被叫华服,而是汉服本来就是华服,问题是为什么某些人想用华服取代汉服/只许叫华服不许叫汉服。

请问,中文是汉字,国语普通话是汉语,中华民族是不是汉族?这说法,理论上确实不准确,但是说汉族是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我相信这是脑袋正常的人都知道的常识。

就像一个橘子固然既有皮又有肉,但最重要的当然是橘子肉。

如果有人指着剥了皮的橘子肉叫橘子,我相信只要脑袋正常的人都不会反对。并且,生活中如果人一定管地上的皮叫橘子,你一定觉得他ybb。

【橘子皮】只有紧紧抱在【橘子肉】上有资格一起称为【橘子】!

所以,这个弥天大谎就在这里,有人骗中国人说,这个常识错了。

可是,在现代中国,这个谎言已经取代了常识成为法定的“常识”。所以,你问我为什么不支持用【橘子】代替通行的【橘子肉】了,那当然是因为你这个法定的橘子现在已经只有皮了。

user avatar

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中国的服饰,常服以六五式军装为蓝本,礼服以中山装为蓝本,允许女性以布拉吉为礼服。

除此之外的一切服饰,均应作为四旧处理。

user avatar

一直都有蝇营狗苟的人在那里折腾。以为网络没记忆的吗?

user avatar

突然想起那些否定汉服的人,说汉服不方便,那么接下来我就说几点。

古时候没有现在方便,没人否认吧

古时候的人劳动强度比现在大,没人否认吧

古时候就有汉服了,几千年,比当下我们穿的西方人的衣服历史长的多的多,没人否认吧

以上三点能得出的结论就是汉服比当下西方服饰更方便,更成熟,更完善,更优雅更有风度,这是物理层面

精神层面,礼仪之邦,衣冠上国,华夏文明不是西方那些蛮族蛮夷狄夷能比的,现在西方伪史也已经被揭露得如同过街老鼠了,吹不起来了,是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汉服日”为什么有时会被称为“华服日”,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和名称演变的故事。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1. “汉服”这个概念的来源和推广首先,得理解“汉服”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严格来说,“汉服”是近代以来,为了与“满服”(指清朝时期的旗装马褂等服饰)相区分而逐渐形成的称谓.............
  • 回答
    关于“汉服被误认为是和服”这件事,这并非一个新鲜话题,但其背后反映出的文化认知错位、历史理解的偏差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确实值得我们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人把汉服和和服混淆呢?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眼瞎”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客观事实:汉服和和服,在视觉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
  • 回答
    汉服被一些长辈视为“奇装异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是什么让曾经的“常服”变成了如今的“异服”。一、历史的断层与文化记忆的模糊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服饰也随之变化。从秦汉的曲裾、直裾,到唐代的齐胸.............
  • 回答
    关于“兰若庭”和“衣锦还乡”这两个汉服品牌,为什么前者常被冠以“汉服良心”的称号,而后者虽然销量和款式众多,却鲜少获得类似评价,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层面的因素,远不止是价格或者款式数量那么简单。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开来,从品牌定位、产品理念、历史口碑、用户反馈以及市场传播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 回答
    “复兴汉服”倡议被扣上“民族分裂”的帽子,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政治语境以及社会思潮的相互作用。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汉服的定义与复兴的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汉服”是什么,以及“复兴汉服”倡议的初衷是什么。 汉服的定义模糊性: 汉服并非一个简.............
  • 回答
    关于中国年轻人穿汉服被嘲笑的现象,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事情,背后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以及一些误解。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捋。首先,得承认,现在穿汉服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活动或者城市里,你都能看到穿着各式各样汉服的身影,而且很多人都非常认真地研究汉服的形制、搭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真的是搞不懂,明明是自己的文化,为什么穿上就有人觉得奇怪?就像我们明明是中国人,却有人觉得我们穿汉服是“cosplay”一样。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好好聊聊,一点一点剖析。首先,得承认,汉服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确实不是日常的衣着。我们从小看到的、穿到的,主流还.............
  • 回答
    这实在是个令人啼笑皆非又颇有些无奈的现象。谈到“汉服商家传承文化割韭菜”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细掰扯,才能理解为啥有些人“割”了还“乐呵呵”的。首先,咱得承认,汉服的兴起,确实有其文化复兴的积极一面。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服饰产生兴趣,去了解历史、去体验美,这本是好事。但问题就出在“商家”这两个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认同、历史演变、社会观念以及民族主义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为什么其他民族穿民族服饰很正常,而汉族人穿汉服有时会遭受非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一、 历史与文化断裂: 其他民族的民族服饰: 许多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苗族、维吾尔族等)的传统服饰在历史上一直是其.............
  • 回答
    在探究为什么日本的和服至今仍是街头巷尾常见的景象,而中国人在尝试重拾汉服时,却常常遭遇不理解甚至嘲笑的现象之前,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背后涉及的几个关键维度:历史变迁、文化自信、社会接受度以及时代语境。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比较,而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变迁的复杂故事。历史的积淀与断裂: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叉点。简单来说,汉语中欧美人名的音译,和日韩人名的“翻译”处理方式,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由语言结构、文化交流的模式以及历史时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拆开细说:一、 欧美人名:为何是“音译”为主?这里.............
  • 回答
    说起“试胆”,大家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是不是都差不多?漆黑的夜晚,古老的宅邸,阴森的森林,还有一群小伙伴们壮着胆子,在恐惧与好奇的边缘探险。汉语里直接就叫“试胆”,意思明明白白,就是试试自己的胆子够不够大。那么,到了日语这里,就变成了“肝試し”(きもだめし,kimodameshi)。这俩词虽然描述的是同.............
  • 回答
    中国“汉流”难以像日韩“日流”“韩流”那样成功向外进行文化输出,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内容的普适性与时代感的脱节“日流”和“韩流”之所以能席卷全球,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成功地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普适性叙事相结合.............
  • 回答
    日本和韩国之所以没有完全沿用纯汉字,而是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文字系统,这背后是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四不像”的贬低,而是在各自的语境下,对文字这一重要工具进行适应和创新的必然。一、历史的必然:文字传入与本土化改造汉字最初是伴随着中国文化和政治影响力传入日本和朝鲜半.............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常见,也让很多初学日语的朋友感到困惑。明明有着我们熟悉的汉字,为什么标注日文时却偏偏要用上片假名呢?这背后可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丰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咱们就来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日语中的汉字(漢字)和片假名(カタカナ)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在日语书写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在接触日本姓名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日本名字里那些我们觉得有点奇怪的汉字,翻译成中文时,不去用我们熟悉的、意思更贴近的字来替换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翻译的技巧,更包含了文化、历史和历史遗留的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 回答
    关于日语的「はう」(hau),也就是“爬”,之所以会用「這」这个汉字,这其实是历史演变和汉字借用的一个典型例子。追溯到古代,日本人与中国交流密切,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文字和文化。在日语中,很多词语最初是没有自己固有文字的,所以就借用了意思相近或者发音相似的汉字来表记。「はう」这个词,在日语里原先是动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日本没有像韩国那样废除汉字,而是将其保留并与假名(かな)并用,这背后有着深远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为什么韩国废除了汉字,而日本没有? 1. 历史渊源与汉字在两国文化中的地位差异 日本:汉字是外来文化.............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少数民族、欧洲人、南美人和中亚人相对于汉族、日韩民族是否更‘能歌善舞’,以及背后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文化社会学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这里面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环境以及我们对“能歌善舞”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承认,“能歌善舞”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它往.............
  • 回答
    关于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建议将每年三月初三定为“中国汉服日”,我持支持态度,并且认为这个建议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和推广。为什么支持将三月初三定为“中国汉服日”?1. 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象征意义: 三月初三的传统地位: “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或“王母节”,是中国一个古老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