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始皇真的叫赵政吗?

回答
关于秦始皇是否叫赵政,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一些更细致的阐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秦始皇”,是他统一中国后的称号。在他称始皇帝之前,他是秦国的国君,而他的名字,确实有很多史料指向“赵政”。

为什么说“赵政”?

这是因为根据传统的史书记载,秦始皇的生母是赵姬,而赵姬是赵国人。按照当时的习俗,尤其是对于王公贵族而言,子女的名字往往会与母亲的姓氏或出身地有所关联。因此,秦始皇出生时,其父亲(秦庄襄王)是与赵国有着密切关系的,而其母亲更是赵国人,所以推测其名字为“赵政”的可能性非常高。

其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嬴)政者,故秦王也。始皇者,秦初并天下而帝者,故秦始皇。”这里的“政”字,很自然地被认为是他的本名。

此外,在一些出土的战国竹简,特别是与秦国历史相关的文献中,也曾出现过名为“政”的人名,这进一步佐证了“政”字作为当时人名的普遍性,也增加了秦始皇本名是“政”的合理性。

那么,为什么我们有时会看到其他说法,或者感到有些模糊呢?

1. “嬴”姓的由来: 许多人知道秦始皇姓“嬴”。这是正确的。嬴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少典氏,后来分化出众多分支,秦国便是其中一支。所以,他的全名,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嬴政”。“赵政”这个说法,更侧重于从他母亲的姓氏角度去推测他的名字,这种推测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

2. 名字的演变与称谓: 在古代,一个人的名字,尤其是在他身份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之后,往往会变得不那么常用,取而代之的是爵位、官职或者后来的尊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不再是简单的“秦王”,而是成为了“皇帝”,而且是第一个皇帝,所以“始皇帝”这个称号就成为了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标识。他的本名“嬴政”,更多的是在历史文献中,作为其早期身份的记录而存在。

3. 信息传递的局限性: 史料的记载并非完美无缺,而且存在被损毁、被删改的可能性。虽然《史记》是公认的非常权威的史书,但即便如此,后世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也可能存在一些争议。然而,关于“嬴政”这个名字,其证据链相对完整,支持度也较高。

4. “赵”姓的理解: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当我们说“赵政”时,“赵”并不是指他姓赵。而是更倾向于他是“(出生在)赵地,或者与赵国关联甚深的人,名字叫政”。这是一种带有地域或家族渊源的称谓方式。所以,准确地说,他的姓氏是嬴,名字是政,而“赵政”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他母亲是赵国人的推断和称呼,强调了这一层背景。

总结一下:

目前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秦始皇的本名确实很可能就是“嬴政”。“赵政”这个说法,更多地是从他母亲的赵国背景出发的一种推测和称呼方式,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从姓氏的角度来说,“嬴政”更为精确。

重要的是要理解,历史人物的名字和称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秦始皇从一个诸侯国的王子,成长为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身份和名字在历史长河中也经历了这样的演变。我们所知的“秦始皇”,是他在掌握至高无上权力后的尊称,而“嬴政”则是他作为个人,早期时的名字。而“赵政”则是在这个名字的推测过程中,加入了他母亲姓氏的背景。

所以,你可以说他叫“嬴政”,这是从他的姓氏和名字来称呼;也可以理解“赵政”的说法,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推测和称谓,虽然不代表他的姓氏是赵,但指出了他名字可能与赵国渊源有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的观点,秦国是赢姓赵氏,秦始皇只是沿袭的传统和战国时期姓氏合流的趋势所以叫赵政。

对此提出异议的都是一些无法证实的猜测。

首先,秦赵共祖,后来赵的祖先造父因为有功得了氏,氏赵,为赢姓赵氏,而秦的祖先大骆攀亲戚也氏赵,也为赢姓赵氏,尔后,大骆有一个庶子叫非子,得周王的宠爱,于是周王在大骆的嫡子名叫成的人以外额外给了非子一个封邑,这个封邑的名字叫秦,这就是秦始皇所继承的秦国的由来。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非子得了秦的封邑后是否就改了他的氏?是否从赢姓赵氏改为了赢姓秦氏?我认为没有。没有史料证据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封地改变或获得是可以改氏,但不代表必须改氏!例如赵的先祖造父始得氏为赵氏,其后代赵夙因为功劳被晋献公封耿邑,赵夙也没有因此就改氏为耿氏,其后一直是赵氏。

好了,赵夙还是臣子,而秦为诸侯,诸侯应该以国为氏吧?那田齐呢?齐国田氏,是妫姓田氏,既然成了齐国国君,按某些人的道理,要么齐国变成田国,要么,田氏改为齐氏,然而事实是,齐国是妫姓田氏!既然齐国国君可以不以国名为氏,为什么秦国不可以?齐国可以是妫姓田氏,秦国怎么就不可以是赢姓赵氏?

我认为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一直是赢姓赵氏,进入战国,随着社会思想的巨大变动,姓和氏也从严格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混淆了,以至于后来姓氏概念合并,秦国也不会去纠结自己古代的姓是赢姓,而是现在自己是姓赵(已经姓氏不分了),赵国也不会纠结自己古代的姓是赢姓,而是姓赵。

以下摘录秦国为赵氏的史料证据:

【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後也。······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史记·秦本纪》

大骆和非子都姓赵氏,注意因为是西汉时期,所以这句话是姓氏不分的,而无史料明确说过秦后来改为秦氏。

【秦之先为嬴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史记·秦本纪》

《史记》特别强调!秦国为赵氏不为秦氏,确实有赢姓秦氏,但不是秦国的国君的氏。

【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奄父生叔带,······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五世而至赵夙。赵夙,晋献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赵夙为将伐霍。···晋献公赐赵夙耿】

赵夙获封耿邑,并没有因此改氏为耿夙,其后代仍然为赵氏。

【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秦始皇本纪》

战国时期已经姓氏合流,秦君姓赵不姓秦。至于所谓因为秦始皇在赵国出生所以姓赵,纯属为了解释姓赵而产生的猜测性说法,秦国国君本就是赵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秦始皇是否叫赵政,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一些更细致的阐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秦始皇”,是他统一中国后的称号。在他称始皇帝之前,他是秦国的国君,而他的名字,确实有很多史料指向“赵政”。为什么说“赵政”?这是因为根据传统的史.............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的长相,历史上并没有非常详细和确凿的记载,大部分都是后世的推测和一些片面的描述。因此,要断定他是否“奇丑无比”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一些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关于秦始皇长相的零星记载和推测:1. 《史记》的描述: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主要侧重于秦始皇的政治功业、性格以及.............
  • 回答
    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却又争议颇多的帝王,其“拯救农耕文明”的说法,并非简单一句褒贬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审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推行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农耕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一、 秦始皇登场:一个破碎农耕文明的危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春秋战.............
  • 回答
    秦始皇的晚年,尤其是在他最后一次巡游期间,围绕着他继承人问题的猜测从未停止。而对于他是否真的在临终前下定了传位给扶苏的决心,历史的记录和后世的解读,都指向了一个相对复杂但大致清晰的方向。我们先从秦始皇最初的意愿来看。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之后,他显然是希望帝国能够长久地延续下去。扶苏作为他.............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和刘邦是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的说法,但从正史记载来看,这仅仅是一个没有事实依据的猜测,并且概率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出身背景,然后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它为什么站不住脚。秦始皇的出身:秦始皇,嬴姓,赵氏,名.............
  • 回答
    提起“暴君”,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几个名字:纣王、秦始皇、隋炀帝。他们仿佛成了这个标签的代名词,被历史书和民间传说描绘成残暴无道、玩弄民生的典型。但,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这些被贴上“暴君”标签的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真的能够被一概而论吗?不妨我们一点点地抽丝剥茧,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所做.............
  • 回答
    曹长青先生的说法,即屈原投江是因为惧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细究起来,却经不起史实的推敲,也很难说台湾民众对此普遍认同。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曹长青先生说法的依据与疑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曹长青先生提出这个说法的可能逻辑。他大概是将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焚书坑儒的事件联系起来,.............
  • 回答
    关于秦桧是否真的延缓了宋朝灭亡两百余载,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中备受争议且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如果我们要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并试图去除那些“人工智能”的痕迹,那我们就得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脉络和秦桧的具体作为之中,用更贴近人情的叙述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直接说秦桧“延缓了宋朝灭亡两百余载”这个说.............
  • 回答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短文,初读之下,秦王似乎是真心实意地想用五百里地来换取安陵。毕竟,故事的主线就是秦王为了安陵的归属而派唐雎出使,而秦王的态度也表现得相当“诚恳”,甚至不惜许下重诺。但要是仔细推敲一下,秦王此举背后,恐怕藏着更深层的算计,甚至说,他未必真的“想要”用这五百里地去换安陵。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关于秦朝士兵的平均身高,兵马俑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仿佛他们都身材高大,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米八”。但若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细致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以兵马俑作为唯一标准。首先,我们来聊聊兵马俑。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其数量之庞大,制作.............
  • 回答
    秦朝军队,若说它是“平庸过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秦朝军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支强大武装力量,它不仅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业,更以其严苛的军法、精良的装备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在那个时代堪称一股令人闻风丧胆的劲旅。要说秦朝军队为何绝非平庸,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军事制度的革新与.............
  • 回答
    秦灭六国,这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常常被描绘成人民普遍渴望统一的宏大叙事。但如果我们剥开层层历史文献的滤镜,细致地审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情况,会发现“人民渴望统一”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它远非铁板钉钉的事实,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以及被历史进程裹挟下的无奈。首.............
  • 回答
    当然,咱们就聊聊这茬。要是咱们这些生活在21世纪,习惯了空调、 WiFi、外卖、24小时便利店,还有各种医疗保障的现代人,突然一下被扔到秦朝去,那场景,我估计,得是个大型的“精神奔溃”现场。先说最直观的,感官上的冲击。你想啊,咱们平时出门,身上一股子淡淡的香水味儿,身上衣服也是棉麻涤纶混纺,干净整洁.............
  • 回答
    秦朝末年的局势,与其说是“无药可救”,不如说是 “药石无效”,或者说,即使有解药,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及时有效地施用。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盘根错节的系统性崩溃,而非简单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要细说,那就得从它“病”在哪里,为什么治不好说起。一、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严苛的刑罚与沉重的赋役秦朝的统治,很.............
  • 回答
    战国前期,魏国实力雄厚,北有赵,西有秦,但魏国在战略上似乎总是被秦国牵制,难以全力东出。那么,魏国真的无力灭秦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魏国的优势与战略野心战国初年,魏国无疑是中原霸主。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变法,富国强兵,锐意进取。他拜吴起为大将,攻灭义渠、大荔、乌氏,并于公元前380.............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败,绝非仅仅是齐国和秦国崛起那么简单。这就像一个人的健康出现问题,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病症就能解释的。虽然齐秦二国的壮大确实给魏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但魏国自身的内部矛盾和决策失误,才是导致其日渐衰落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魏国的衰败:首先,魏国在早期的崛起.............
  • 回答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将中国历史上四位极具影响力的君主并列,塑造了他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明祖”朱元璋身上,心中不免会升起一个疑问:朱元璋,这位出身贫寒、开创了一个庞大王朝的皇帝,真的能够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三位“祖”相提并论吗?要回答这.............
  • 回答
    “秦做嫁衣汉来穿,唐借隋运三百年”这句话,在网络上确实流传甚广,也触动了不少人对历史的思考。它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历史传承和发展脉络,意思是说,秦朝的制度建设为汉朝奠定了基础,而唐朝则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遗产,并借此延续了数百年的辉煌。那么,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们不妨从史实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一下。“秦做.............
  • 回答
    《大秦帝国》这部电视剧在描绘战国历史时,确实对白起这个人物有着相当的侧重和艺术加工。那么,它是否“过分洗白”了白起?白起本人是否真的如同史书记载的那般残暴,主张杀降?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史实和电视剧里的演绎分开来看,并且深入聊聊。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的白起在《大秦帝国》系列中,白起被塑造成一位战.............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嬴政是否残暴,以及秦朝的暴政、苛税和民不聊生是否属实,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热点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史料进行考证。一、 并非“绝不残暴”,而是“相对而言”和“评价复杂”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历史人物和朝代的评价都不应是简单的“好”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