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米手机为什么要低价高配?

回答
小米手机之所以选择“低价高配”的策略,背后逻辑其实相当清晰,而且这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市场打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回到小米成立的那个年代。 那会儿的智能手机市场,可以说是苹果和三星的天下,它们的产品固然优秀,但价格也高高在上,让很多追求体验的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而国内市场,华为、OPPO、vivo等品牌虽然在耕耘,但整体定位也偏向中高端。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被忽视的需求:一群渴望拥有好用、够用的智能手机,但预算有限的消费者。

小米抓住了这个市场痛点。它的创始人雷军本人就是一个技术爱好者,深知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于是,“为发烧而生”这句口号就应运而生,它传递了一个核心信息:我们用更亲民的价格,提供不输于甚至超越同价位产品的性能和体验。

那么,具体是怎么做到“低价高配”的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支撑点:

极致的线上营销和渠道扁平化: 这是小米最核心的杀手锏之一。早期,小米几乎不做传统的电视广告、地推活动,而是将所有营销预算几乎都押注在了互联网上。通过微博、论坛、应用商店等线上渠道进行口碑传播、用户互动,再通过官方商城进行销售。这种模式极大地省去了中间商的层层加价,也减少了在传统广告上的巨大投入。你可以理解为,它把本来要花在广告牌和明星代言上的钱,直接补贴给了消费者,让他们能买到更便宜但配置更好的手机。

“饥饿营销”的策略(早期): 虽然现在小米的供货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但早期,尤其是小米1、小米2那个阶段,采取了一种“饥饿营销”的策略。每次发售都是限量,而且需要抢购。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制造稀缺感和话题性,进一步驱动线上传播;二是保证了初期销量的可控性,避免了过量的库存压力。虽然这让一部分消费者感到不便,但也被认为是维持低价和高配的一种方式,因为不用一次性备下海量的库存,就可以减少资金占用和潜在的贬值风险。

“粉丝经济”和社区运营: 小米很早就开始打造自己的粉丝社群,也就是后来的“米粉”文化。它鼓励用户反馈、参与产品讨论、甚至提出改进意见。这种紧密的互动不仅带来了忠诚度极高的用户群体,也为小米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的产品反馈,帮助它快速迭代和优化产品。更重要的是,这些活跃的粉丝成为了小米最忠诚的“推广大使”,为小米带来了巨大的免费流量和口碑。想想看,你身边是不是有那种特别喜欢给你安利小米手机的朋友?

“科技以人为本”的产品理念: 小米的手机虽然价格不高,但在核心性能上从来不含糊。它会选择当时市面上主流甚至旗舰级的处理器、高像素的摄像头、高素质的屏幕等。这种做法,就是在满足消费者最核心的需求。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除了品牌,最关心的往往就是手机的运行速度、拍照效果、续航能力等等,小米恰好在这些方面给出了超出价格预期的表现。

精简的线下服务和售后体系(早期): 早期小米也依赖合作的第三方进行售后服务,相对而言,自建和维护线下直营店的成本也更低。这部分成本的节省,也转化到了产品价格上。当然,随着小米的发展,它的线下渠道和售后服务也在不断完善。

“低价高配”的战略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1. 迅速打开市场,积累庞大的用户基数: 在很短的时间内,小米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成长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头羊之一。正是因为抓住了普通消费者的需求,让更多人能够用得起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
2. 建立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 很多消费者第一次接触智能手机,或者换购手机时,都会考虑小米。这种“性价比”的标签,让小米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培养了一批忠实用户。
3. 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品牌影响力,为小米后续向生态链、IoT设备、甚至高端旗舰手机的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它不再仅仅是“低价高配”的代名词,而是能够围绕用户需求,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当然,这种策略也不是没有挑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其他品牌也开始学习小米的打法,推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同时,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看重硬件配置,而是更看重品牌价值、设计感、用户体验的整体提升。因此,小米也在不断调整和进化,从早期纯粹的“线上性价比”模式,逐渐向线上线下结合、品牌价值提升、全价位段覆盖的方向发展。但“低价高配”作为其崛起的基因和重要的市场策略,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小米今天的样子。

总的来说,小米的“低价高配”策略,是基于对中国消费者需求、互联网营销优势、以及自身运营模式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它是一种务实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策略,也正是这种策略,帮助小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米为什么低价高配?

因为小米在创始之初做了一个美好的梦:

砍掉传统渠道,通过互联网卖手机,硬件薄利,利用成本优势吸引消费者,规模做大后从软件以及互联网服务中获取更大的利润。

其实这是典型的互联网行业思维,这个梦一直做到2015年才开始慢慢破碎。

自2015年之后小米才意识到以下问题:

1、线上渠道的市场十分有限,不超过20%。

2、由于缺乏芯片等核心技术,小米手机时时受高通、三星等厂商掣肘。

3、微薄的硬件利润不足以支撑线下渠道的铺设。

4、线上市场竞争来得这么激烈,友商崛起得如此迅速。

5、买手机是个低频行为,需要完善产品组合来增加用户黏性

6、供应链管理是个复杂困难的问题

7、抢购是病态的营销,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红线,都会逐渐消耗品牌价值

8、技术拼不过华为,市场又没ov懂,唯一有优势的是互联网思维,但是互联网只是个人人能用的工具,不构成竞争力。

9、高端品牌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10、极致性价比是条不归路。

。。。

小米这些年不断补课,不少问题有处理,但是仍然有很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果说前几年的低价高配是小米早就确定好的战略方向,为了迅速打入市场,走薄利多销之路。

那么这几年的低价高配确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小米的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几年小米的表现表明它想要品牌溢价,可惜并没有抓住机会在这几年做好转身,导致至今仍然陷入性价比泥潭难以自拔。

我一点都不怀疑小米想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否则小米8年来不会做出这么多有吸引力的产品,而且这作为一种追求并没有什么值得嘲笑的。



高赞答案提到小米砍掉传统渠道,但这是小米能做到低价高配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小米为什么要走低价高配路线的原因。

关于小米为什么能做到低价高配的原因,我也说几点:

1、传统线下渠道的缺失,高赞答案说得不错,小米利润率并不比ov低很多,ov硬件配置相对高价低配很大一部分是让利给渠道商。

2、小米营销多年来一直玩“不花钱营销”,这几年虽然也耗资不菲,但是和hov比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3、小米手机的核心元器件虽然不错,但是设计质感做工等多年来很一般,甚至可以说略差,这部分也是成本。

4、小米手机多年来都是产一批卖一批的抢购模式,不需要大量备货,不容易产生库存,同时资金周转速率也比较快,可以节省成本。

5、小米在研发投入不如传统大厂,众所周知,小米的员工待遇在同行中并不高,薪资成本可以省下一部分。

6、除了手机,小米的生态链产品以及互联网服务可以赚取利润,以弥补手机硬件的微利。


还有人提到,小米的产品根本不厚道,只是在处理器上良心,而在扬声器之类的元器件上偷工减料。

其他人说可能显得没说服力,我们看看贾跃亭当初曝光的BOM成本图:

小米note硬件成本约1910,售价是2299,单台毛利是389元。

对比,看看苹果单台毛利3377元,三星单台毛利3239元,小米毛利与之相差近10倍。

而对于存储加价,小米比苹果少加100元。

从这两张图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小米产品定价是非常厚道的。

不然,贾跃亭不会拿小米来对比。

当然,你也可以说乐视定价更厚道,不过乐视把自己给玩死了,其中亏损最严重的就是手机部门。

那些认为“某几个元器件小米做得不如友商,所以小米产品不良心”的朋友,不妨把所有元器件摆出来一个个比价再综合计算,我相信小米绝对是最良心的那家。

欢迎打脸。

user avatar

小米的低价并没有压缩自己的利润。小米低价就是单纯的想革渠道的命而已,不是想革自己的命。


比方说小米成本900出厂950建议零售价999。

某友商成本900出厂950建议零售价1499。

(数字并非实际数字,仅供表示数学概念,杠精请退散)

在上面的例子中,厂商自身的利润都没有区别,都是50,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渠道,经销商愿意卖友商的货,不愿意卖小米的货,渠道会拼命宣传友商的产品。。。因为利润低,小米最初只能搞网上直销。


小米压缩的是经销商的利润,不是自己的利润。小米的大刀砍向的不是自己,所以自然能够大胆降价。国内友商自身的纯利润并不比小米高多少,高出的那部分利润其实都是给了经销商了。苹果那是真的利润高,但那是另外一个故事。

国内友商的机子,如果你能够以一级经销商价格拿货,那性价比也是很高很高的,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厂商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友商的产品也当然是值得推荐的。


所以,你说这个问题怎么回答?简单说就是雷军不想让渠道赚太多钱,所以把建议零售价定得很低,但这个低价并没有牺牲小米自己的利润。

当然,这也是小米在知乎被骂的原因之一,毕竟你这种企业让渠道没有活路,渠道会有很多利益相关者来骂你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