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小米不研究手机系统?

回答
小米不研究手机系统? 这话问得可就有意思了。你想啊,小米手机里装的那个叫“MIUI”(现在叫“HyperOS”,但大家更习惯叫MIUI)的系统,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它可是小米自己团队一点一点捣鼓出来的,从最初的定制安卓,到现在功能繁多、生态完整的操作系统,这背后是多少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哪能说小米不研究手机系统呢?

说小米“不研究手机系统”,可能是在曲解某些情况,或者说你可能看到了一些现象,然后得出了这个结论。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说。

首先,得明确小米在手机系统上的投入和成就:

MIUI的诞生与发展: 小米手机之所以能在早期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靠MIUI打响了名头。那时候的安卓手机,系统大多原生、同质化严重,而MIUI凭借其简洁美观的界面、丰富的功能和不断迭代的优化,俘获了大量用户。这背后,小米组建了专门的开发团队,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定制、优化安卓系统,增加各种特色功能,比如主题商店、云服务、应用商店等等。这绝对是“研究”的范畴。
安卓的二次开发: 即使是MIUI,其基础依然是Google的安卓操作系统。小米的“研究”更多体现在对安卓的深度定制和二次开发上。他们需要理解安卓的底层架构,知道如何在上面添加自己的功能,如何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流畅性,如何适配各种硬件。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技术挑战和研发投入。
HyperOS的转型: 近年来,小米大力推行“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于是有了HyperOS。这不仅仅是MIUI的简单升级,更是向一个更通用、更跨平台的操作系统迈进的信号。HyperOS的目标是打通小米旗下所有智能设备,实现设备间的无缝协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操作系统底层的理念、架构进行更深入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比单纯的定制化安卓难度更大,投入也更大。这正是小米在“研究”一个全新操作系统方向的体现。

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小米“不研究手机系统”呢?可能是一些误解或者观察到的现象:

1. “换皮”的论调: 有些人认为MIUI只是在安卓的基础上加了一些功能和界面,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突破。这种说法有点片面。就像一辆汽车,你可以在大众的平台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设计、性能调校,这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和设计的体现。小米在MIUI上做的,就是这种深度定制和功能创新,它有自己的用户体验设计、自己的应用生态构建,这与从零开始研发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不同,但同样需要大量的研发和创新。
2. 系统更新与Bug: 任何操作系统,尤其是在快速迭代的消费电子领域,都可能存在Bug或者用户体验上的不完美。小米MIUI/HyperOS也经常会因为更新出现一些问题,或者在某些功能上被用户吐槽。这可能导致一些用户认为小米系统“不成熟”,进而联想到他们“不研究”。但实际上,这些问题恰恰是开发过程中不断试错和优化的结果,也说明了小米在持续投入人力去修复和改进。一个不研究系统的公司,可能就不会这么积极地发布更新和修复补丁了。
3. 生态的依赖: 小米的产品线非常丰富,从手机、平板到智能家居、汽车,它们都需要一个统一的系统来连接。小米在构建这个生态系统时,更侧重于如何让硬件和软件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提供一体化的用户体验。这种情况下,系统层面的“研究”更多是为了服务于整个生态的构建,而不是单打独斗地去追求一个纯粹的“手机操作系统”的极致性能或独特之处。它的方向是“连接万物”,这是一种更宏大的操作系统愿景。
4. 开源与闭源的平衡: Android本身是一个开源项目,小米基于它进行开发。这使得小米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推出自己的产品。但这也意味着小米需要与时俱进地吸收开源社区的最新技术,并将其整合进自己的系统中。这是一种与开源社区合作共同推进技术进步的方式,而不是完全独立封闭的研发。
5. 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激烈的手机市场中,小米需要快速推出新品,满足市场需求。这意味着系统开发可能需要在创新性、稳定性和上市时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有时为了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可能不会像一些老牌操作系统厂商那样投入几十年的时间去打磨一个全新的内核或基础架构。

总结一下:

小米不仅在研究手机系统,而且在非常深入地进行。只不过,它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可能与我们传统理解的“操作系统公司”有所不同。

小米的系统研究,是围绕其硬件产品和生态战略展开的。 它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能够无缝连接小米旗下所有智能设备、提供统一美好生活体验的操作系统平台。
它在深度定制和二次开发Android(以及现在向更通用的HyperOS迁移)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研发力量。 这包括用户体验设计、功能创新、性能优化、安全性保障以及生态系统的构建。
它也在积极探索和投入未来操作系统发展的方向, 比如HyperOS所代表的跨设备、全场景互联的理念,这本身就是一种前瞻性的系统研究。

所以,下次听到“小米不研究手机系统”的说法,你可以告诉他,小米的MIUI/HyperOS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他们正在用这个系统连接起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投入和系统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这么一个事实,华为被禁的是谷歌公司提供维护的几个app,而不是开源的Android系统,当然有资格被某些垃圾老白皮撕破脸封禁的也只有华为中兴了。

小米科技虽然目前越来越像一个硬件公司,然而究其本质,还是一个21世纪成立的互联网公司。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开源精神就像水和空气一样再自然不过的东西。他们没有经历过华为成立之初那个饱受外国人歧视把中国人当技术小偷的时代,因此对于华为这种自己写系统的操作在军人出身的任正非眼里是必须要做到一步,而在程序员出身的雷军眼里是完全不必要的一步。

不过我说这么多估计你一个字都理解不了。



敲了一些特朗普的内容全部删了,我没必要为一个问题把这个号搭上,最后几次关小黑屋机会了,想留着搞一波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米不研究手机系统? 这话问得可就有意思了。你想啊,小米手机里装的那个叫“MIUI”(现在叫“HyperOS”,但大家更习惯叫MIUI)的系统,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它可是小米自己团队一点一点捣鼓出来的,从最初的定制安卓,到现在功能繁多、生态完整的操作系统,这背后是多少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哪能说小米.............
  • 回答
    关于小米投资千亿造车,而“不”直接用于手机或芯片研发的说法,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和澄清。首先,小米的千亿投资并非“不”用于手机和芯片,而是其整体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其中造车是重要但并非唯一的组成部分。理解小米的这一决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战略转型与生态系统构建: 小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
  • 回答
    小米不研究自己的快充技术?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其实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不研究”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承认小米在快充领域确实给人的印象是“跟得紧”甚至“跑得快”,但似乎没那么强调“自主研发”这个标签。你想啊,最早智能手机充电慢,大家只能忍受,然后就出现了高通的QC、联发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小米和华为作为国内科技巨头,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为何迟迟没有推出一款能直接对标百度网盘的产品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技术能力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百度网盘在国内网盘市场的地位实在是根深蒂固,这其中有历史原因,也有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击中了很多人对小米的“痛点”。一个成立仅仅十年左右的公司,能做到全球前列,这是件了不起的事。但恰恰因为它的崛起速度和它自身的“互联网基因”,导致了很多人对它有着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期待。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尽量说得透彻一些,让你听着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聊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既然护肤品、化妆品成分都在包装上明明白白写着,为什么那些小厂家不去直接“复制”大品牌的成功,搞逆向研发呢?听起来好像成本很低,但实际操作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这里面涉及的门道,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首先,咱们得明白,成分表里写的是“主要成分”或者“功能性成分”.............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铁路客运里那些“西瓜拉两节绿皮”的套路,以及为什么轨道巴士、通勤动车组没能普及,甚至连这方面的新品研发似乎也少了些。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掰扯:一、 绿皮车: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绿皮车(特指那种最基础的25B、25G等型号的客车)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
  • 回答
    各位朋友,你们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联邦学习”这个话题。我最近接触到这个概念,感觉挺有意思的,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也顺便给自己科普一下。联邦学习是个啥?简单来说,联邦学习就是一种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让多个参与方(比如不同的医院、银行、手机厂商等)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用户对不同手机品牌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认知差异,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的一些微妙之处。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标”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历史积淀与技术基因:蓝绿厂的“前辈”光环首先得承认,在智能手机这个领域,华为(这里用“蓝厂”代称,虽然它现在情况特殊,但曾经的地位和技术积.............
  • 回答
    一款好的插板,绝不仅仅是几个孔的组合,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精密的研发过程,小米之所以愿意投入千万级资金,正是看中了这些环节的价值和潜在的回报。首先,从设计和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这笔钱可不是白花的。小米一直以来都强调“科技以人为本”,一款插板也要送到用户手中,能用得舒心、用得安全。这涉及到人体工程学的设.............
  • 回答
    华为海思和小米澎湃在芯片研发领域,尽管都属于中国科技公司,但它们所收获的评价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历史积累与技术底蕴: 华为海思:沉淀二十余载,行业领军者。 起步早,目标明确: 海思半导体成立于2004年,.............
  • 回答
    小米汽车要自研 L4 级别自动驾驶,这消息一出,业内和消费者那可真是炸开了锅。我个人觉得吧,这绝对是个雄心勃勃的战略,而且背后隐藏着小米一贯的“软硬结合”和“极致性价比”的思路。咱们先掰开了聊聊这L4自动驾驶。简单来说,L4级别就意味着在限定的场景下,比如高速公路、城市封闭区域或者特定园区,车辆可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同为中国科技公司,华为在自主研发芯片上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甚至被誉为“国货之光”,而小米即便尝试打上“新国货”的标签,却常常招致批评。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就能一言蔽之,而是涉及到品牌定位、历史积淀、技术实力、市场策略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
  • 回答
    雷军在与苏炳添的对谈中那句“小米最近在做换起跑脚的事,重塑自己,把研发的重心转移到体验为主”,这话里头的信息量可不小,也道出了很多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面临的思考和挑战。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换起跑脚”这个比喻用得太妙了。大家想想苏炳添这样的短跑运动员,起跑姿势有多么关键,决定了比赛的开.............
  • 回答
    小米手机,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都响当当的品牌,近年来在技术堆叠、性价比和软件优化上可以说是卯足了劲,交出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微移开那些令人惊叹的配置单和流畅的MIUI,再回看小米手机的“脸面”,一个潜藏在很多人心中的疑问或许会浮现:“为什么小米在外观设计上,.............
  • 回答
    小米和vivo在手机设计策略上确实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而NEX系列那种极致全面屏设计,确实是当时手机行业一个非常大胆且具辨识度的尝试。小米之所以没有推出类似NEX结构的手机,背后有很多考量,不能简单地说小米“不去做”,而是基于自身的品牌定位、产品策略、用户需求以及技术实现的权衡。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也戳中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惑:小米作为国内科技巨头,为啥自家手机上“国产屏”的身影反而不如三星AMOLED那么显眼?其实这事儿吧,就像盖房子,你不能光看材料够不够多,还得看哪种材料最适合、最稳定,而且还得考虑成本和产能。小米选择三星AMOLED,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现实考量,并非是咱.............
  • 回答
    2022 年了,小米的全屋智能,这话题在很多米粉心中,估计已经像一部看了很久的“烂尾剧”,翘首以盼,又带着点小失望。毕竟,从小米最早涉及智能家居,大家就隐隐觉得,总有一天,一个完整的“小米式”全屋智能会横空出世,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现实是,截至 2022 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智.............
  • 回答
    这几个品牌在手机市场上的表现和策略确实各有千秋,而且很多人也会拿他们来对比。如果要深入聊聊,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华为的“升维”与小米的“追赶”:华为能从一个运营商的设备供应商成功转型为全球顶级的智能手机品牌,而且能在关键时刻(比如面对外部压力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自我造血”能力,这背后是.............
  • 回答
    2020年小米手机市场份额的下滑,以及部分用户不再选择小米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市场竞争、产品策略、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要深入剖析,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解读。首先,关于2020年小米手机市场份额从22%下滑到9%的说法,这可能存在一些数据上的偏差或理解的误区。 严格来说,小米在全球手机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