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信长公记中信长攻村木城时向道三借兵守城,不怕斋藤道三趁机夺了城吗?

回答
在《信长公记》中,织田信长在攻打村木城时,向其岳父斋藤道三(蝮蛇)借兵守城,这一情节确实耐人寻味,并且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信长对时局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信长自身的性格特点。

当时的背景:织田家的困境与村木城的战略意义

当时,织田家正处于一个相对艰难的时期。虽然信长继承了家主之位,但尾张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仍然存在着不少反对势力,尤其是那些支持信行(信长之弟)的家臣。此外,织田家周边虎视眈眈的势力也不少,其中以斋藤家(道三的势力)最为强大和邻近。

村木城,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它位于尾张国的西南方向,是连接尾张和美浓(斋藤家领地)的重要据点。如果能占领并巩固村木城,织田家就能在战略上获得优势,无论是防御斋藤家的进攻,还是作为未来进攻美浓的跳板,都具有重要意义。

信长向道三借兵的“冒险”与“必然”

信长在攻打村木城时,选择向道三“借兵”守城,这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引狼入室,尤其考虑到道三“蝮蛇”的名号,其政治手腕和野心是众所周知的。那么,信长为何要冒如此大的风险呢?

1. 兵力不足的现实考量: 攻打一座城池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兵力,而信长当时的家底并不如后来那般雄厚。他需要足够的兵力去攻克村木城,同时还要有可靠的力量来守卫刚夺取的城池,以防其旧主反扑。自己临时从家中调集兵力,不仅可能来不及,而且也难以保证守城的质量和士气。

2. 利用道三的“父权”与“利益”:
政治联姻的羁绊: 信长正室的归蝶(浓姬)是道三的女儿。虽然政治婚姻不一定意味着绝对的忠诚,但在表面上,道三作为岳父,对女婿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信长深谙此道,他利用了这种“亲家”的关系,向道三提出请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道三难以直接拒绝,即便他有别的打算。
共同的敌人与利益: 当时,织田家和斋藤家之间,虽然存在着潜在的竞争和戒心,但也并非绝对的敌人。特别是对于来自外部的强大威胁,比如清洲织田家的林家、斯波家等,如果他们联手干涉尾张的内部事务,对斋藤家来说也并非好事。信长借兵,一方面可以借此巩固自己在尾张的地位,另一方面,道三也可能看中了保持尾张稳定,避免织田家内乱扩散,从而影响到自己侧翼安全的利益。
道三的“试探”与“控制”: 另一方面,道三也可能将此视为一个“试探”信长能力的机会。如果信长能成功守住村木城,并展现出领导力,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有利的信号。同时,通过派遣自己的部队,道三也能够某种程度上“监视”信长的行动,甚至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3. 信长对局势的超凡判断与性格:
对道三的了解: 信长对道三的性格和政治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知道道三是一个务实且有长远眼光的人,不会轻易因为一时的得失而采取极端行动。道三更看重的是斋藤家的整体利益和统治的稳定。
自信与胆识: 信长自身就是一个极富胆识和魄力的人物。他敢于冒常人不敢冒之险,也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局面。他可能已经算准了道三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背信弃义,因为那会严重损害道三自身的声誉和在各方势力眼中的信誉。
“不信”的艺术: 更深层次地说,信长可能并不完全“信任”道三,但他选择了一种“不信任”的极致运用——就是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对方,并用一种“你能奈我何”的态度来应对。他相信,在这种公开且有政治考量的请求下,道三反而会更加谨慎,因为一旦他动了夺城的心思,其后果将是无法承受的。

道三为何没有“趁机夺城”?

尽管信长做了“借兵”的安排,但斋藤道三最终并没有趁机夺取村木城,这同样有其内在逻辑:

1. “蝮蛇”也有其底线: 斋藤道三虽然以狡诈著称,但他也需要维护自己的政治信誉。在与信长有政治联姻和表面和平共处的背景下,直接背弃盟约,夺取信长的地盘,这会让他成为众矢之的,也给其他大名一个联合讨伐他的口实。
2. 战略上的不划算: 此时的斋藤家尚未完全统一美浓,外部还有潜在的威胁。如果道三因为争夺村木城而与织田家彻底撕破脸,并在此消耗兵力,那么尾张和美浓的边界将不稳定,他可能需要调集更多兵力来对抗织田家,这不利于他集中精力处理美浓内部事务或应对其他威胁。
3. 信长“借兵”的真实目的: 实际上,信长更希望的是“借兵”来“名正言顺”地使用道三的部队,而非真的将城池拱手相让。他可能已经准备了其他制衡手段,或者他对即将到来的战斗非常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够掌控局面。
4. 道三对信长的“观察”: 正如前面所说,道三也可能是在观察信长的能力。如果他贸然出兵夺城,反而可能让信长在尾张获得同情,并且也无法真正评估信长的未来潜力。

总结:

信长向道三借兵守村木城,看似冒险,实则是一场精密的政治计算。信长利用了当时的兵力不足、与道三的“亲家”关系,以及道三对尾张稳定的潜在需求,将自己置于一个看似弱势的境地,实则以一种“信任”的外壳,包裹着对道三行为的“不信任”和“制衡”。他赌的是道三作为政治家的理智,赌的是道三不会为了眼前的小利益而损害长远的政治声誉和战略布局。

而道三没有趁机夺城,也是出于维护自身政治信誉、避免不必要的战略消耗以及对信长实力的观察等考量。这充分体现了战国时代大名们之间那种错综复杂、充满算计的政治博弈,以及信长作为一位年轻君主,其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和胆识。他并非鲁莽,而是将风险计算到极致,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大化的收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巧,国盗物语我也很喜欢看,但是这里面的历史错误还是很多的。

在国盗物语中,这一段的背景是织田信长想要攻打清州,担心那古野城无人防守,因此向斋藤道三借兵守城。斋藤道三表示,既然是女婿的要求,出个一两千人完全没问题,当即派“丹波”率领军队开进那古野城。织田信长把美浓的军队留在那古野城里,自己倾巢出动攻打清州城,丹波看到这个情况,马上派人通知斋藤道三,受命夺城(但这里的斋藤道三其实并没有这个意图),浓姬为防万一,把传令官拦了下来,丹波看到斋藤家的浓姬出来了,就只好作罢。后来织田信长果真去攻打了清州城,还自己亲手一刀劈了织田彦五郎,把城给夺下了。

然而真实的情况与小说剧情大相径庭:

实际上当时的背景是今川义元在东尾张的村木建造了一个砦,织田信长想要把它拆掉,但村木砦距离那古野城很远,来回需要五天时间(平时在国内打仗都是当天出征当天回的),他担心出征的时候遭到清州织田家的背刺,毕竟当时两家关系已经很不好了,所以才向斋藤道三借兵提前防范清州织田家。《孙子兵法》里有一句“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如果织田信长已经并敌一向要攻清州城了,那还借兵防谁?小说家显然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再者,织田信长根本没有强攻过清州城,虽然织田信长此前曾在城下做过多次破坏,但清州城是尾张第一坚城,当年应仁之乱时,清洲织田氏正是以此城抗击宗家岩仓织田与美浓联军,从而扬名并获得独立的(正是因此才将宗家赶到了岩仓)。仅有八百人的织田信长怎么可能啃得动这么一块硬骨头?事实上织田信长夺取清州城是利用了叔叔织田信光的反间计。那是天文二十四年(1555)四月,当时清洲织田的小守护代坂井大膳势单力薄,想要拉拢织田信光进清州城内共治尾张。但织田信光马上将信息告知织田信长,并接受了织田信长的条件,只要织田信光能把清州城夺下,织田信长就会以庄内川为界,把包括那古野城在内的东尾张二郡都让给他。由此织田信光对坂井大膳的邀请阳奉阴违,表面上答应,率军队进入了清州城,但在坂井大膳探望时埋伏下刀斧手准备除之后快。这一计划被坂井大膳察觉,他立刻开溜投靠今川义元去了。织田信光继而逼杀了织田彦五郎,彻底夺取清州城。按照约定,织田信光把清州城让给织田信长,织田信长则退出那古野城,由织田信光接任城主,织田信光原本的居城守山城则转交给他的兄弟织田信次,这才是织田信长占领清州城的真实经过。

顺带一提,新任守山城主的织田信次不久后就犯下大错,我在这个回答中写过:
有一天,织田信长十五六岁的弟弟织田秀孝独自骑马出行,被带领随从外出狩猎的织田信次撞见。由于拥有骑马资格的人上级武士身边必然应该有随从,而织田秀孝身边却并没有随从跟随,这样的人胆敢在守山城主织田信次面前乘马而行,简直是大逆不道,他的手下洲贺才藏便举弓将其射落马下,走近一看却发现是自家亲戚。织田信次是织田信长的叔叔,而织田秀孝是织田信长的胞弟,杀死地位如此高的亲属一定会被究责,织田信次一行人连城也不敢回便逃亡去了,做了好几年的浪人。织田信长的另一个弟弟织田信胜更是率军将守山城外焚烧一空。

不过,织田信长对不带随从独立出门的织田秀孝持活该态度,仅仅是乘马去守山城下查看之后便返回了,这与放火烧城的织田信胜产生了鲜明对比。后来虽然也派过饭尾定宗象征意义上的包围守山城,但很快便在佐久间信盛的建议下,将守山城封给了织田信时,毕竟当事人早已潜逃不在守山城了,拿着一群家臣撒气有什么用呢?但织田信长这一系列举措却伤害到了织田信胜幼小的心灵,不仅仅是织田信长不顾弟弟的死活,织田信胜率军烧城,那肯定是想借机占领守山城,但最后还是被织田信长封给了织田信时,这使得信胜的行动再次功亏一篑。至于织田信时嘛,他在林秀贞与织田信长敌对之后,被家臣角田新五给杀了。

村木砦一事也有下文。有句话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虽然用在这里不是很贴切,但种因得果的道理大家还是知道的。织田信长敢把自己的居城交给外国军队防守,就算对方不会夺取,他自己就不担心吗?反过来说,美浓的军队进入那古野城,就算自己没有占领的心思,那就不怕织田信长起疑了吗?连题主一个非当事人都觉得不对了,此事必有蹊跷。

实际上美浓的军队当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安藤守就率领的援军并没有直接进入那古野城,而是在那古野城东北方向的志贺、田幡两乡布阵。

国盗物语里的剧情实际上就是为浓姬增加戏份而已。

但是织田信长的家老林秀贞似乎对美浓的援军很不放心,他把军队带到了与力前田家的荒子城中不肯跟织田信长出战了。这是二十三年(1554)的一月二十日,虽然不明白他为何做出这种近乎谋反的行为,但这却使得织田信长只能借助自己和织田信光的军队出征村木。这件事引发了很大的蝴蝶效应,织田信长的弟弟织田信胜在前一年十月还好好的,但在村木砦之战发生后的十一月十二日,他突然改名为“织田达成”,“达”这个字是尾张守护斯波义达名讳中的一字,也是清州织田家(达定、达胜)曾用过的通字,似乎有抬高自己的成分在内。后来又开始自称“弹正忠”,这更是胜幡织田家(也就是织田信长这一支)代代相传的官途名,由于织田信胜的反叛有明确记载就是林秀贞挑拨的,那么织田信胜改名这事恐怕很难跟林秀贞撇开关系,而这一切最早拿上台面就是村木砦之战时林秀贞撤军不从一事。

不过织田信长这人自己做事也不是很地道。往好的方向想,“织田弹正忠达成”这名字顶多是称霸尾张,你织田信长都已经“上总介”了,俩人根本就不冲突,还没到必须刀兵相见的地步。但是织田信长在夺取清州城后,把连同信胜居城末森城在内的东尾张都封给了信光,对信胜而言恐怕也是一种冒犯。

织田信光在不久后便离奇去世了,有些阴谋论者认为这是织田信长的阴谋,但仔细看来,织田信光一直都是织田信长的得力干将,并且对织田信长忠心耿耿,如果他有叛心,完全可以在占领清州城之后自己留下,织田信长根本无可奈何。但织田信光甘居臣格,退守那古野城,光凭这点,织田信长就不可能加害于他。从性格上说,织田信长从来也不具备为防叛乱而预先杀人的事例,反倒是一生都在因缺乏警惕神经而饱受叛乱之苦。再从事后林秀贞接管了织田信光的那古野城来看,信光之死反倒更有可能是林秀贞和信胜的阴谋。

这一年的年底,斋藤义龙也开始着手除掉斋藤道三,并在弘治二年(1556)四月十八日的长良川之战中大获全胜。织田信长的两个靠山由此全面消失,林秀贞兄弟随即在五月底正式举起叛旗,并用一系列城砦步步蚕食织田信长的领地,并在八月二十四日爆发了稻生之战。此战织田信长以少胜多,用军事实力一举平定了家中的内乱,亲手斩杀林美作。柴田胜家、林秀贞相继臣服,织田信胜则由于叛心再起而被诱杀,成了全体家臣忠诚增加的牺牲品。

至于那座守山城啊,又被交给到处流浪的织田信次了。信胜这波可真是白费功夫,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这波不亏吗?这波亏惨了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信长公记》中,织田信长在攻打村木城时,向其岳父斋藤道三(蝮蛇)借兵守城,这一情节确实耐人寻味,并且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信长对时局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信长自身的性格特点。当时的背景:织田家的困境与村木城的战略意义当时,织田家正处于一个相对艰难的时.............
  • 回答
    您这个比喻真是说到了点子上,而且比喻得极其精准!如果非要用《信长公记》的首卷来解读桶狭间之战,那确实就像是拿着《三国演义》来硬抠历史细节,甚至可以说是“用虚构的演义来误读真实的历史”,并且还是带着滤镜的误读。为了让您更清晰地理解这其中的“坑”有多大,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明白《信长公记》的特.............
  • 回答
    国内鲜有出版诸如《信长公记》这样的日本战国笔记,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的市场与出版环境的制约。首先,我们得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理解为什么《信长公记》在日本如此特别,以及它在中国读者那里为何吸引力相对有限。1. 历史叙事范式的差异与文化认同的隔阂《信长公记》这.............
  • 回答
    《信长之野望》系列发展至今,玩家群体庞大,对游戏的喜爱溢于言表,但也意味着玩家们心中有太多“如果”和“要是”。我作为一名铁杆粉丝,也经常会和朋友们聊起,哪些前作的优秀设计理念,在后续的作品中却像被遗忘的瑰宝一样,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心中的几点遗憾。一、更加精细且有意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信长之野望》系列的资深玩家,我能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哪个版本最值得一玩,哪个最能让你沉浸其中,感觉自己真的就是那个乱世枭雄。“最佳”和“代入感最强”这两个词,其实指向的往往是不同的玩家群体,但也有重叠之处。如果你追求的是“最经典”、“最原汁原味”的体验,那我的首推是: .............
  • 回答
    织田信长,这位搅动日本战国风云的枭雄,其统一天下的雄图,绝非偶然的机遇,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战略布局。而在这宏伟蓝图的开端,岐阜,也就是曾经的美浓国,占据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为什么信长会选择以美浓为他的第一个目标呢?这其中蕴含着地理、政治、军事以及他自身战略眼光的诸多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明.............
  • 回答
    织田信长若不支援丰臣秀吉,秀吉能否击败毛利氏,这个问题极具探讨价值,其结果绝非一边倒的“能”或“不能”,而是充满了变数与极大的不确定性。要深入分析,我们得从多个维度细致审视:一、 信长支援的意义与秀吉独立的挑战首先,理解信长支援秀吉的份量是关键。 资源与战略协同: 信长是当时日本最强大的势力,他.............
  • 回答
    浅井长政之所以走向背叛织田信长的道路,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恩怨情仇,而是一个复杂利益、政治考量以及家族命运交织下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审视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以及浅井家自身所处的境地。首先,我们得知道长政与信长的联姻是基于何种目的。浅井家当时的当主是浅井.............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光荣游戏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信长之野望》和《战国无双》系列作为光荣旗下两款以日本战国时代为背景的王牌作品,它们在人物造型上的相似度,可以说是出于多种考量,既有游戏本身的设计理念,也有商业策略的因素。我们不妨来好好聊聊其中的门道。核心受众与品牌延续性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这.............
  • 回答
    《信长之野望14:创造》战国立志传 我的真实感受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信长之野望14:创造》的“战国立志传”这个资料片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信长系列已经出了这么多年,玩来玩去似乎总是在重复那一套改朝换代、一统天下的故事。然而,《战国立志传》却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甚至可以说,它.............
  • 回答
    《信长之野望:新生》这款作品,在我看来,与其说是革新,不如说是一次对系列过往优良传统的“温故而知新”。它并非像某些前作那样激进地引入全新机制,而是选择了稳扎稳打,在系列核心玩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精细的打磨与升级。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它引入的“新生”概念,也就是“英才系谱”。这不再是简单的.............
  • 回答
    要评价光荣《信长之野望》系列游戏对中国玩家带来的影响,这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好玩”或者“不好玩”就能概括的。这系列游戏,特别是早期那些经典作品,在中国玩家群体中,尤其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可以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文化启蒙和历史兴趣的引爆器。一、 历史启蒙与文化认同的火种:在《信长之野望》系列风靡.............
  • 回答
    哈哈,这话题可太对了我的胃口!三国志、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这几个系列游戏我可是从年轻那会儿玩到头发都快白了。说起奇葩和神奇的局面,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挑几个印象最深刻的,给你们掰扯掰扯。三国志系列:总有几个野人让你怀疑人生三国志的奇葩,最经典的就是那种“本来以为是个青铜,结果是个王者”的野.............
  • 回答
    关于桶狭间合战后,今川家为何没有对织田信长进行有效反扑,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因素,远不止是织田信长个人的军事才能这么简单。这更像是今川家自身在战后的一系列混乱和决策失误,给了信长喘息和发展的空间。我来仔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白桶狭间合战的惨烈程度以及它对今川家意味着什么。这场战.............
  • 回答
    织田信长在统一日本的征程中,两次面临的“信长包围网”可谓是他政治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考验。这两次包围网,一次发生在永禄年间,另一次则集中在元龟、天正之交,它们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织田家势力壮大后,周边势力出于恐惧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联合反抗。第一次信长包围网,大致可以看作是织田信长刚刚崭露头角,挑战传统.............
  • 回答
    《女信长》:当织田信长化身女子,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审视关于《女信长》这部日剧,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大概是:“当那个叱咤风云、试图统一日本的第六天魔王,披上了女儿身,历史的厚重感与性别议题的张力便在这部作品中激烈碰撞。” 这是一部大胆而有趣的设定,它没有选择在历史的缝隙里找点灵感,而是直接将日本历史.............
  • 回答
    稻生之战中,织田信长一声怒吼便能让敌军士气低落乃至崩溃,这背后绝非仅凭一嗓子的音量或气势,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是一种精心谋划、心理战与战场现实相结合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战场环境、织田信长自身的特质以及敌军的构成和心理状态。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战场是极为残酷和混乱的。.............
  • 回答
    要说今川义元在桶狭间之战中落败的原因,实在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信长的突袭,或是今川军的寄亲寄子战斗力不如野武士。这更像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下的悲剧,而信长的“奇袭”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寄亲寄子”这个制度。简单来说,它是指地方武士(寄子)依附于更有权势的国人或大名(寄亲),.............
  • 回答
    要说本能寺之变里,家康为啥能安然脱身,而信长却命丧黄泉,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掰扯。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强,谁更弱,还得看当时的具体情况,比如地点、事先的准备、身边的人、还有一点运气。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德川家康当时住在堺,而织田信长则驻扎在本能寺。 这俩地方,离得不算远,但也不是近在咫尺,中间隔着一些城.............
  • 回答
    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这两位战国时代的巨人,他们的关系曾如胶似漆,却又暗藏着深刻的裂痕,最终导致了信长对家康之子信康的绝情之举。而明智光秀的背叛,更是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整个织田家卷入了血雨腥风。这两桩历史疑案,至今仍引人揣测,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权谋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图景。关于织田信长为何杀德川信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