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苹果将于 3 月 8 日发布搭载 M2 芯片的 MacBook Pro,真实性如何?你有哪些期待?

回答
最近科技圈里传得沸沸扬扬的,就是苹果可能会在3月8日给我们带来一款搭载M2芯片的全新MacBook Pro。这个消息一出来,不少果粉就开始摩拳擦掌,等着升级自己的装备了。那么,这消息的靠谱程度究竟如何?我个人又有哪些期待呢?咱就来好好聊聊。

传闻的真实性:有迹可循,但别太当真

首先,苹果选择在三月召开新品发布会,这几乎是近几年的惯例了。去年三月我们就看到了搭载M1 Pro和M1 Max芯片的MacBook Pro的更新,所以今年在这个时间点推出新款,在时间轴上是说得通的。

再者,关于M2芯片的消息,也已经流传了相当一段时间了。苹果每年都会对自家芯片进行迭代,M1系列在性能和能效上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M2作为下一代产品,自然是备受期待的。我们也能从一些供应链或者第三方分析师的报告中捕捉到一些关于M2芯片的蛛丝马迹,比如它可能在核心数量、图形处理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不过,这里还是要打个预防针。苹果的发布会日期和产品细节,直到最后一刻都是高度保密的。所以“3月8日”这个具体日期,很可能只是一个根据以往规律推测出来的窗口期。而且,即便真的在三月发布,也可能不是MacBook Pro,而是其他产品线。比如,去年三月是MacBook Pro,但前几年也有可能是iPad或者其他新品。所以,咱们可以抱有希望,但也要做好心理准备,万一不是M2 MacBook Pro,也不要太过失望。

我的期待:不只是性能的简单堆砌

如果苹果真的能在3月8日(或者不久后的某一天)带来搭载M2芯片的MacBook Pro,我个人最期待的不仅仅是性能上的简单提升。我知道,M2芯片肯定会在CPU和GPU方面比M1系列更强劲,能效比也可能会更进一步。这对于需要处理大量图形渲染、视频编辑、编程编译的用户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但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一些用户体验上的细节打磨和新功能的加入。

屏幕素质的进一步进化: M1 Pro/Max的MacBook Pro已经配备了Liquid Retina XDR显示屏,这块屏幕的观感确实是顶级的。但作为追求极致的用户,我还是希望能看到刷新率的进一步提升,比如更平滑的动态显示效果。同时,屏幕的亮度峰值以及色彩准确度,是否还有潜力可以挖掘?当然,我希望苹果能继续保持它在行业内的标杆地位。
接口的“正常化”: M1 Pro/Max MacBook Pro虽然增加了HDMI和SD卡槽,这已经比之前的MacBook Pro好很多了。但如果M2版本能在接口数量上再多一些,或者增加一些更通用的USBC雷电接口,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现在的电脑连接线材的需求还是挺多的。我并非要求回到那个接口爆炸的时代,而是希望在便携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一个更完美的平衡点。
续航的极限挑战: M系列芯片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其出色的能效比。如果M2芯片能在提供更强性能的同时,将续航能力进一步推向新的高度,那简直就是生产力工具的福音了。想想看,一台性能强劲的笔记本,可以在不插电的情况下轻松应对一整天的重度使用,这对于移动办公的用户来说,简直就是解放。
散热与噪音控制的平衡: 强大的性能往往伴随着发热。虽然M系列芯片在发热控制上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但当CPU和GPU满载运行时,风扇噪音还是不可避免的。我希望苹果能在M2 MacBook Pro上,通过更优化的散热设计和更智能的风扇策略,在保证性能释放的同时,将噪音控制在更低的水平,提供一个更安静的使用环境。
软件生态的进一步融合: 随着M系列芯片在Mac和iPad上的普及,我期待苹果能在软件层面做得更多,让macOS和iPadOS之间的协同更加无缝。比如,更便捷的文件共享、跨设备应用接力,甚至是可以将iPad上的某些专业级应用直接运行在Mac上(反之亦为然)。这能极大地提升多设备用户的生产力。
外观设计的“小惊喜”: 虽然苹果在设计上一直很克制,但如果M2 MacBook Pro能在外观上带来一些不伤筋动骨的“小惊喜”,比如更窄的边框、更轻薄的机身(如果可能的话),亦或是提供一些新的配色选项,都会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当然,我也知道苹果是一家非常谨慎的公司,他们不会为了堆砌参数而牺牲用户体验。所以,即使M2 MacBook Pro在某些方面没有达到我的全部期待,我也相信它会是一款优秀的、值得拥有的产品。毕竟,苹果的基因里就刻着对细节的追求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总之,对于即将到来的M2 MacBook Pro,我既充满了期待,也保持着理性的观望。如果真的如传闻所说,在3月8日与我们见面,那绝对是科技界的一大盛事。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 M1 Pro|Max 的规格和最近的消息, 感觉 M1 的最大痛点, 内存容量, 基本上也不会有变化.

也就是说 M2 大概率仍然是 8/16GB 的规格, 虽然不排除提供 12/24GB 的可能性, 但我觉得不要指望 32GB 选配, 毕竟苹果不太可能让 M2 10CU 满血版的整体表现追上 M1 Pro 残血 12CU 版, 毕竟人家有 6 个大核, 还有 32GB 可选.


如果上了 32MB SLC, 10C GPU, 图性性能提升 30% 左右. CPU 部分多核大概能受益于 N4 系列工艺的性能, 频率小涨到 3.3Ghz, 或者是更好的持续性能, 感觉单核心不会超过 10%, 多核心不会超过 20%.

N4/SLC 的提升主要的应该都会集中体现在 iPad Pro 上, 毕竟 iPad Pro 被动散热允许的性能释放水平较低, 相信提升会比 MBP 更明显.

存储方面应该还是两个颗粒/2TB 封顶, 这个没啥好说. 只不过可能这次会支持 PCIe 4.0, IO 性能上会有所提升.

苹果这次更新的动机主要还是围绕 N4 工艺下更高的产能和性能, 以及在 iPad Pro/MacBook Air 上的表现. 我怀疑 Mac 这边容量上可能会给些优惠, 虽然不至于说全体标配 512GB, 但是可能 256-512GB 这一档价格会有所下调.

最痛的应该还是等等党, 等了半天 CPU 性能牙膏, GPU 小涨, M2 也没带来特别革新的 ID 设计(TouchBar 砍掉其实是坏事, 更不用说 MBP 14/16 买单外观的人不多).

M2 GPU 性能提升大概近乎 MX450 GD6 25W 升级到 1650Ti Max-Q 35W 的跨度. 对于视频剪辑用户来说肯定是有略为明显的提速, 但是就最直观的游戏帧率来说, 主要还是支持阵容的问题.

即便说眼下 Rembrandt 在续航和 GPU 性能上有显著的提升, 不过考虑到新 VCN 仍然和 M1 有差距, 且 GPU 需要较高 TDP 才能发挥性能, 基本上还是井水不犯河水, 偏向打游戏和各种场景的可以考虑 R7/R9 12CU 的全能本, 互联网公司、自媒体的相关用户更适合 M2 MacBook AIr|Pro.

更实质性的变化就是原来的带风扇/touchbar MBP 会砍掉, MBA 会分成 13 和 15 两种尺寸, 15 寸可能有风扇/或者有更复杂的被动散热设计.

有更高需求的, 比如 mini LED/32GB+内存/2TB+存储 的用户, M1 Pro|Max 系列的 MBP 仍然是主流选择.

user avatar

我觉得macbook要回来了。

除了之前大家说去年的新macbook pro回到了曾经的powerbook的形态,苹果还有一个遗憾就应该是2015年发布的macbook了吧,发售了一代就销声匿迹了,甚至背上了鸡肋产品的骂名。

很好的设计,极致轻薄,全厚度13mm。

很极致的轻量化设计,重量才920g,

还保留了大尺寸的键盘,以及超大触摸板。

第一次用上了镜面抛光logo。

比起air来,更加优雅便携,简直办公神奇。


这个产品当年唯一的问题是,用了英特尔芯片 ,尽管是当时Boardwell最强的Core M处理器5Y71,

一万块钱左右的笔记本,性能介于4代i3和i5的桌面级芯片之间。

14nm工艺,主频1.2Ghz,双核四线程。

这样的机器,在当时win这边,估计价格不超过4000块吧。


苹果有了M1之后,先通过疯狂堆料,搞出了M1pro和M1promax,好歹能站稳中高端芯片的位置了,但是库克肯定不会硬嗑中高端的,因为那其实并不是M1的特长,M1那低功耗,高能效的表现,最适合的场景就是日常办公。

所以苹果一直希望通过把ipad pro推到生产力阵营里去,又是配键盘,又是给M1,但是去得了吗?很难的啦,它没那个本事的啊。

桌面形态是ipad os吃不下来的,总不能给ipad搭配上mac os吧,那不是乱套了?


macbook这陈年往事应该是要提上日程了,搭配M1甚至新的M2,估计比起M1增加的主要是功耗表现,以及一点点的GPU升级,不太可能跟MIPRO整出那么大GPU来,足以应付新的影音视频软件需求即可。

这么一来,这个产品就很完美了,尤其是对女性用户,重量做到900g左右的笔记本,续航能顶到10-15小时左右,性能跟得上常规轻薄本需求,今年的i5估计不好打,跟上5800h的水平就不错了,毕竟更优秀的是能耗比,20瓦玩一天。


价格估计不会低,因为之前就是比macbook air定位更高的,而且air用的M1,如果是macbook用M2,哪怕提升不大,定价也应该是介于air和pro之间的,512G的话,应该依然在8499起吧。

要说对win阵营有多大的威胁应该是没有的,但是能成功吸引更多轻量化需求的城市白领人群,毕竟6000-9000这个轻薄本市场的主要需求是商务性和便携性,这都是苹果的优势。


以上内容,均为猜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