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临床的专硕可以做到完全不去实验室吗?

回答
关于临床专硕是否可以完全不去实验室,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医学实践、科研能力培养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完全不去”可能不太准确,更合适的说法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临床专硕不太可能完全脱离实验室,即使是偏重临床实践的专业,也需要接触和理解实验室操作与结果。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临床专硕培养的核心目标以及实验室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临床专硕的培养目标:

临床专硕的设立,是为了培养能够胜任临床工作,同时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这里的“临床工作”不仅仅是看病、开处方那么简单,它包含了:

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这背后离不开各种检查手段,其中很多都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评估: 很多治疗效果的评估,也需要通过实验室数据来佐证。
患者的病情监测与管理: 同样需要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来指导。
医学知识的更新与应用: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科研,了解科研成果的来源(实验室研究)是跟上时代的关键。
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有时需要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甚至实验来探究病因、机制或寻找新的治疗策略。

实验室在临床专硕培养中的作用:

1. 基础理论的验证与深化: 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都源于对基础医学研究的理解。虽然临床专硕不一定需要自己动手操作复杂的实验,但理解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等实验室技术如何揭示疾病真相,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一个医生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贫血,就需要知道骨髓造血功能、红细胞生成相关基因、铁代谢等在实验室中的检测方法和意义。

2. 诊断与监测的基石: 这是最直接的联系。无论是血常规、生化、免疫、微生物培养、病理切片、基因检测,这些诊断和监测手段的核心都在实验室完成。即使医生不亲自操作离心机或PCR仪,也必须理解这些检查的原理、流程、可能存在的误差以及结果的临床意义。因此,了解实验室的操作规范、质量控制,甚至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标本处理,都属于临床专硕的必修范畴。

3. 科研能力的培养: 尽管临床专硕的科研要求可能不如学术型硕士那么高,但“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
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 很多临床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而研究的设计往往需要对实验室技术有所了解,才能评估可行性和科学性。
数据采集与分析: 即使是临床数据,也常常需要与实验室数据结合分析。
解读和评价文献: 医学文献中充斥着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不理解实验设计和方法,就无法准确评价研究的可靠性。
独立进行简单研究: 很多临床专硕在导师指导下,会参与一些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研究项目,这往往涉及在实验室采集标本、进行初步处理,甚至执行一些标准化的实验操作。

4. 与实验室的有效沟通: 医生需要与技师、研究人员有效沟通,才能确保样本的正确采集、处理和检测,并及时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这种沟通的基础,是对实验室工作流程和技术原理的基本认知。

“完全不去实验室”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某些“纯临床”科室? 也许在一些极度侧重临床技能和患者沟通的科室,比如某些初级保健、健康管理,或者一些操作性的治疗(如简单的物理治疗),对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室动手操作”的需求会相对较低。
高年资、偏重管理或教学的医生? 在成为高年资医生,进入管理层或纯教学岗位后,直接动手做实验的时间可能会大大减少。但即使如此,他们也需要对科研有深入的理解,并可能需要指导年轻医生或学生进行实验室工作。
作为“课题参与者”,而非“执行者”? 可能会有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负责临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而实验室部分由导师或实验室技术人员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无需接触实验室。他仍然需要了解实验过程,以便更好地解读结果,或者在后续研究中有所贡献。

为什么说“完全不去”很难?

1. 课程设置: 即使是临床专硕,其教学计划中通常也会包含与基础医学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往往会涉及实验室技术的讲解和演示。例如,传染病学课程可能会讲解细菌培养和鉴定,肿瘤学课程会讲到基因检测和免疫组化。
2. 学位论文要求: 大多数临床专硕的学位论文都需要一定的科研工作。即使是临床病例分析,也常常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深入探讨。而很多临床专硕的导师本身也活跃在科研一线,会要求学生参与到具有实验室环节的研究中。
3. 临床实践的“闭环”: 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从临床表现到实验室检查,再根据结果制定治疗方案,最终通过随访和复查来评估疗效”的闭环过程。脱离了实验室环节,这个闭环就会断裂。

更实际的视角:

与其说“完全不去实验室”,不如理解为:临床专硕在实验室的参与程度和侧重点不同于学术型硕士。

学术型硕士: 更侧重于在实验室进行原创性的、深入的科学研究,需要掌握复杂的实验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临床专硕: 目标是培养“临床医生+科研辅助者”。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应用”实验室技术的能力,能够正确解读检验报告,能够根据临床问题设计简单的研究,并能与实验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一项包含实验室环节的研究项目也是常见路径。

所以,一个临床专硕,即使最终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在学习阶段,也几乎不可能完全脱离实验室。 他可能不会成为实验室里的“操作主力”,但他需要去实验室看一看,了解样本是如何处理的,了解常用的检测仪器是什么样的,了解结果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理解这些结果背后的科学逻辑。这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医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医生对实验室一无所知,当遇到检验结果异常时,他可能只能机械地套用 textbook,而无法深入追问异常的原因,也无法在复杂或罕见病例中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无疑会限制其临床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可以,不求着你去

注意这不是阴阳怪气......

专硕进实验室,时间不固定,不想读博的话也没啥由头逼着你们发大文章,毕竟非教学医院招专硕不会太看这个。

user avatar

为什么不去呢?现在的年轻人竟然不知道这其中的好处。

先来仔细剖析一下,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微妙,可以做到完全不去实验室吗?

它有两层含义:

  • 第一,能去但我就是不去,典型作死。
  • 第二,想去没得去,典型劳动力代表。

第二种,那确实是没有办法了,要不实验室太远去不了,要不临床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去不了,针对第二种在后面我会给一些科研建议。

那么接下来我们主要来剖析一下第一种,能去实验的临床专硕同学,相信我,这真的是学校医院以及老师对你的一种恩赐,还不跪下谢恩!这种机会其实是非常难得的,大部分的医院不愿意劳动力流失,毕竟临床工作非常忙,多一个人干活就会少一点工作量,一旦给了去实验室的机会,说明领导对于科研非常重视,希望培养大家。

为什么要去?这个问题好比为什么你要读研究生,你为什么要当医生~

首先,现代医学都是严谨、科学化的,大部分医院对于科研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甲医院虽然嘴巴上说着科研临床要分家,但是真的分的开吗?临床工作无法量化,也就无法成为职称评定的主心骨。

所以短期之内,会科研还是必须的,毕竟还得写文章写基金。

相比泡在实验室的科研型硕士,他们每天都在接触科研,临床可能暂时会抛弃,但是想一想,以后十几二十三十年甚至更久,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还是临床,所以哪怕阔别3-5年,以后还是可以捡起来的。

反观专硕,与临床相亲相爱3年,毕业了,继续相亲相爱数十年,比科研型多了3年临床经验,但是,后期的临床工作中,你能保证自己脱身3年去实验室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可能!所以,学校和医院给了实验室的机会,不抓紧去,简直丧心病狂呀~~

其次,为什么要做科研。从大意上来讲,科研是为了解决现存的问题,医学科研显然就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的。临床混迹的久了,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病人治疗效果好,有些病人效果差,带着疑问去实验室,查文献,建模,做实验,得出结论,写文章,结果发现不同病人的基因不同可能影响治疗效果(打个比方),这对病人和自我都有好处。

最后,狗头提问:难道不觉得临床很辛苦吗?有机会逃离临床还不窃喜~~~

综上所述,实验室能去还是得去。

最后留点空间给没机会去实验室的同学(当然也包括确实不想进实验的同学),去不了也别气馁,科研分好多种,临床也是可以做科研的。借用我们主任的话,水涨船才能高,水就是我们的沉淀和打下的基础。临床科研从case report开始,到review,到回顾性研究,再到RCT,甚至Meta,都是一条出路,在写临床文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为以后做基础实验垒下经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临床专硕是否可以完全不去实验室,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医学实践、科研能力培养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完全不去”可能不太准确,更合适的说法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临床专硕不太可能完全脱离实验室,即使是偏重临床实践的专业,也需要接触和理解实验室操作与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放在临床专硕准备考博的你面前,确实是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的现实选择。去哪种医院“好”,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考博的目标、你的个人特质,以及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设想。咱们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就实在地聊聊两种医院模式对你考博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清闲”医院:安逸中的考博“蓄水.............
  • 回答
    在中国,要评判“现存最好的中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最好”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我们无法像西医那样通过单一的标准(如手术成功率、论文发表数量等)来衡量,中医的疗效往往体现在长期的临床观察、病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其对复杂疾病的辩证论治能力。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实际,也触动了很多临床博士的内心。没有科研背景的临床博士,在职业发展上确实会面临一些选择上的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去大医院做主治和去小医院发展,各自有什么样的风景和挑战。先说说去大医院做一辈子主治:选择这条路,最大的优势是你能继续留在熟悉的医疗环境里,接触到更复杂、更疑难的病例.............
  • 回答
    腰椎膨出,那些让你坐立不安的“小麻烦”腰椎膨出,这几个字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不少人来说,它带来的不适感却常常如影随形,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举步维艰。简单来说,腰椎膨出就是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在外力或退变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局限性向外突出,但还没有完全破裂,就像气球被挤压后,局部鼓胀起来一样。这个“鼓胀”.............
  • 回答
    新冠肺炎的临床诊断病例(Clinically Diagnosed Cases)和新增病例(New Cases)是衡量疫情状况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对于准确把握疫情发展趋势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者之间的不同:1. 新增病例 (New Cases.............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联合用药临床研究中,怎么科学地估算样本量这事儿,力求讲得透彻明白,不带“机器味儿”。首先得明白一个道理:样本量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背后有严谨的统计学支撑。就像盖房子需要计算砖头水泥的数量一样,临床研究需要计算病人数量,以确保咱们的研究结果是可靠的,能够真实反映药物的效果,而不是靠运.............
  • 回答
    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思维方式,虽然都围绕着生命展开,但出发点、侧重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像两位艺术家,一位是潜心钻研颜料成分、画布纹理的大师,另一位则是挥洒泼墨、描绘生动人物的画家。科学家:求索未知,探究“为什么”和“是什么”科学家的思维核心在于“求索未知”。他们是生.............
  • 回答
    作为在新冠临床一线搏杀的医生,最近这段时间的感受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潮水。潮水涌来的时候,医院里那是真真切切的忙碌,病房住满了,发热门诊人头攒动,每一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焦虑。但现在,感觉这股潮水似乎已经过了最汹涌的高峰,至少在我们医院是这样。首先说说大家的情况。整体来看,感染人数还是不少,但比起前一阵子那.............
  • 回答
    在南方,当一名纯粹的临床医生,说实话,这条路好走,但也充满挑战。出路肯定是有的,但要看你对“出路”的定义是什么,以及你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和承担多少风险。什么是“纯粹的临床医生”?首先,我们得把“纯粹”这个词掰开了揉碎了聊。在我看来,一个“纯粹的临床医生”大概是这样一个人: 技术过硬,对患者负责: .............
  • 回答
    在中医“黑”与“粉”的争论中,一个常见的论点是,为什么批评中医的人不拿出“实实在在的临床研究”来“打击”中医?这种说法背后,隐藏着对科学证据要求以及对中医证据体系的不同理解。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临床研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实实在在的临床研究”.............
  • 回答
    作为一名医学生,想要在临床上游刃有余,打磨好临床思维和逻辑能力是关键中的关键。这不仅仅是死记硬背那些疾病名称和治疗方案,更是一种“思考如何思考”的艺术,是把零散的医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方法。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作为一名医学生,咱们可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临床思维和逻辑能力蹭蹭地.............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团队关于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结果,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项研究发表后,关于其疗效和临床意义的讨论也从未间断。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分析。研究背景与目标首先,理解这项研究的背景很重要。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早期,全球对病毒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入,有效的治疗手段相对匮乏。在.............
  • 回答
    国内临床医学生想要申请日本的临床专业博士学位,确实会面临一些与直接申请医学博士(MD)或者纯科研型博士不同的情况。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日本的博士教育体系和国内存在差异,尤其是涉及到临床实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日本的博士学位体系:在日本,博士学位主要分为两种:1. 博士(课程博士,Doctor of .............
  • 回答
    张伯礼院士关于关木通的临床观察研究,确实是中医药领域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评价其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研究的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以及这些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研究背景:关木通的临床应用与潜在风险在张伯礼院士进行系统临床观察研究之前,关木通在中医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它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王孟英医案》这几部经典温病学著作,在咱们当今临床上的价值。说实在的,这几本书,我辈学子(或者说,凡是认真钻研中医的同道)没几个不翻烂的。它们就像是中医临床的“北斗七星”,指引着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温病”这个战场上,看清病机,找准方药。《温病条辨》:.............
  • 回答
    张伯礼团队发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成果,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推广。要评价这一成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时代背景: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一新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近期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这份关于严格注射剂审评审批的重磅文件,特别是其中“口服剂能满足临床需求的,不批准注射制剂上市”这一条规定,它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政策核心与初衷:一把双刃剑这份文件的出台,核心是为了规范和提升药品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并引导药品研发方向。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
  • 回答
    当然,这样的情况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确实存在,而且非常普遍。很多药物最初是为治疗某种疾病而开发,但后来却意外发现了它在其他领域同样具有显著疗效,并因此沿用了下来。举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 阿司匹林(Aspirin)。最初的“闪光点”:止痛退烧的“救星”阿司匹林,化学名称是乙酰水杨酸,它的故事可.............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