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把巡洋舰作为驱逐舰队的旗舰?

回答
在海军指挥体系中,将巡洋舰作为驱逐舰队的旗舰,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人多力量大”或者“谁更威风”就能决定的,而是由一整套复杂的作战需求、技术优势和历史演变共同促成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的根源刨一刨,从头说起。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巡洋舰和驱逐舰各自扮演的角色。

驱逐舰,顾名思义,它的主要职责是“驱逐”敌方的舰艇,尤其是那些对主力舰(比如战列舰)构成威胁的小型、快速舰艇,比如鱼雷艇、早期驱逐舰。它们速度快,火力集中,但通常装甲薄,续航力有限。驱逐舰的“驱逐”对象,更多的是那些灵活性高、攻击方式独特的敌人。

而巡洋舰,它的名字就暗示了其“巡航”于广阔海域的能力。巡洋舰的设计目标是兼顾速度、火力和续航力,能够独立或协同作战,执行侦察、巡逻、封锁、支援登陆等多种任务。它们通常比驱逐舰更大,装甲更厚,火炮口径更大,能够与更强的敌人周旋。

那么,为什么要把巡洋舰放在驱逐舰队的最前面,充当“头儿”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原因:

1. 指挥和通信的强大能力:

更大的舰体,更多的设备: 巡洋舰通常比驱逐舰大得多,这意味着它有更多的空间来安装指挥设备、通信天线、雷达系统、声呐系统以及人员。一个庞大的舰队,尤其是在那个通信技术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的时代,需要一个强大的“大脑”来接收、处理和分发信息。巡洋舰恰好具备了这个条件。
更强的通信能力: 为了指挥驱逐舰群,旗舰需要能够与舰队中的每一个单位,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舰艇(如战列舰、航空母舰、潜艇)保持可靠的通信。巡洋舰装备的更先进、更强大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能确保指挥官的声音传达到每一个角落,指令能够及时执行。
信息处理和决策中心: 现代海战,尤其是在二战时期之后,信息战变得越来越重要。旗舰需要收集来自侦察机、雷达、声呐以及友方舰艇的情报,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决策。巡洋舰的舰体大小为安装这些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提供了基础,并且能够容纳更多的参谋人员,形成一个有效的指挥中心。

2. 更强的作战续航力和独立性:

远离基地作战: 驱逐舰队在执行任务时,可能需要在远离本土基地的情况下作战。巡洋舰通常拥有比驱逐舰更远的航程和更好的补给能力,能够支持更长时间的独立行动。这意味着当驱逐舰队遇到独立作战的情况时,巡洋舰作为旗舰,可以确保整个舰队的作战行动能够持续下去。
应对更广泛的威胁: 驱逐舰的主要任务是反潜和反水面(针对小型舰艇)作战。但如果驱逐舰队遭遇敌方巡洋舰甚至驱逐舰编队,驱逐舰自身可能难以单独应对。作为旗舰的巡洋舰,凭借其更强的火力和装甲,能够为驱逐舰队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甚至直接与敌方巡洋舰交战,保护己方驱逐舰。

3. 更大的火力优势,作为“矛头”或“盾牌”:

支援与保护: 巡洋舰通常装备比驱逐舰口径更大的主炮,火力更猛烈。在进攻时,巡洋舰可以作为舰队的“矛头”,凭借其火力优势压制敌方目标,为驱逐舰提供火力掩护。在防御时,巡洋舰也能充当“盾牌”,凭借其火力拦截来袭的敌舰,保护身后的驱逐舰。
执行特殊任务: 有时,驱逐舰队会承担一些需要更高火力支援的任务,比如炮击岸上目标,或者支援登陆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巡洋舰的炮火就能发挥关键作用。

4. 历史演变与技术进步:

早期驱逐舰的局限: 在驱逐舰刚出现的时候,它们是专门用来对抗鱼雷艇的“猎雷舰”,吨位小,航速快,但火力、续航和指挥能力都非常有限。这时候,巡洋舰作为一种更全面、更强大的舰种,自然成为了舰队指挥和协同作战的理想选择。
技术发展推动: 随着技术的发展,舰船的设计越来越趋于专业化,但也保留了通用性。巡洋舰的设计就兼顾了多种能力,使其在执行多种任务时都表现出色。而驱逐舰则在某些方面(如反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但其核心定位仍然是辅助和协同。

5. 协同作战的逻辑:

“矛”与“盾”的配合: 设想一下,驱逐舰如同敏捷的“矛”,冲锋在前,寻找机会攻击敌人的弱点,比如执行鱼雷攻击,或者进行侦察。而巡洋舰则如同坚固的“盾”,可以在侧翼提供火力支援,拦截敌人的反击,并为驱逐舰提供指挥和控制。让巡洋舰作为旗舰,就能实现这种最佳的协同。
指挥效率: 将指挥官和他的参谋团队放在一艘火力更强、续航更久、通信能力更优的舰艇上,能够更有效地管理整个驱逐舰队的行动,减少指令传递的延迟和误解。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并非所有的驱逐舰队都永远以巡洋舰为旗舰。 海军的部署和任务是灵活多变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驱逐舰队的任务更加侧重于反潜或独立巡逻,且不需要强大的火力支援,那么一艘大型、装备精良的驱逐舰(有时也称为“驱逐领舰”或“导驱”)也可以充当舰队的旗舰。

但从整体作战效能、指挥控制的便利性以及历史经验来看,巡洋舰由于其综合实力上的优势,长期以来一直是许多驱逐舰队的理想旗舰选择。它能够提供一个更稳定、更强大的指挥平台,并在作战中提供关键的火力支援和保护,确保驱逐舰队能够更好地完成其赋予的任务。这是一种基于实际作战需求的精妙安排,而不是随意为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德兰期间,皇家海军驱逐舰队的旗舰事实上并不全是杰里科的轻巡/侦巡。战争早期皇家海军现代化驱逐舰的标准配置是这样的:2DF和4DF直接隶属于大舰队(A舰队/无畏舰队),1DF和3DF部署于大舰队和B舰队(前无畏舰队/B舰队)之间,6DF,7DF,8DF部署于本土各舰队/指挥(6DF部署于多佛/B舰队),5DF部署于地中海舰队,各港口各自拥有小部分驱逐舰预备。战争中驱逐舰队部署的趋势是不断向大舰队集中,战争结束时大舰队驱逐舰队增加到了7支,应对相应的对潜威胁。这一指挥模式基本上和第二次战争中相仿,虽然39年战争爆发时直布罗陀,亚历山大和锡兰等等海外基地得到了相当数量的增援。

日德兰爆发时,6支驱逐舰队前出担任掩护任务:1DF,4DF,9DF(10DF),11DF,12DF,13DF。其中参与大舰队掩护的是:4DF,12DF和11DF。4DF旗舰是驱逐领舰,(H.M. Destroyer Tipperry),12DF期间是驱逐领舰(H.M. Destroyer Faulknor),只有11DF的旗舰是轻巡(H.M. Cruiser Castor)。4DF的分队(DD,DF-Destroyer Flotilla,DD-Destroyer Division)旗舰是Tipperary和Broke(驱逐舰),11DF的分队旗舰是Castor和Kempenfelt(驱逐舰)。12DF的分队旗舰则是Faulknor和Marksman(驱逐舰)。参与BCS掩护的是:1DF,9DF,13DF。其中9DF(10DF单位加强)没有轻巡领导。1DF旗舰是H.M.S. Fearless(轻巡),分队旗舰额外包括Defender(驱逐舰)。13DF的旗舰是Champion(轻巡),分队旗舰是Hester等,均为驱逐舰。

于是简单的观测可得如下结果:1,驱逐舰分队(Destroyer Division)的指挥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轻巡;2.,只有驱逐舰队(Destroyer Flotilla)的指挥才会需要轻巡担任,但是也并不总是如此,尤其是直接隶属于战斗舰队的掩护舰。

为什么呢?

巡洋舰和驱逐舰最大的区别在于两点:1,巡洋舰携带巡洋舰级别的通讯设备,在驱逐舰完全无法和战斗舰队取得联系的时候可以保持最基本的舰队通讯从而让舰队接受指挥;2,舰队巡洋舰通常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有装甲保护,而驱逐舰是完全没有任何装甲防御的,所以巡洋舰某种程度上可以提供驱逐舰交火的火力支援。

前者是至关重要的。1200吨以上的驱逐领舰事实上完全有能力携带足够的指挥人员来协调完整的驱逐舰队行动。很多人并不太清楚指挥部究竟有多么大的规模:以舰队计算通常不会超过20人而这些人所需要的居住空间和活动空间并不太大。其中相当一部分是Q(quartermaster)或者P(paymaster),一部分是指挥的captains,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参谋。单纯以居住空间而记,他们需要的只是一小部分额外舱室来容纳吊床而已。空间虽然必须,却不是大型驱逐舰无法承受的,更不是必须有巡洋舰级别的舰体和装甲才能运行的。相对而言更重要得多的是指挥系统,换言之W/T或者radio与主力舰队保持联络,确保舰队指挥官能在需要的时候时刻保持与自己各单位的联系。这一点需要单独的联络室和相关的电力设备了。直接参与舰队护航的舰体并不需要这些额外设施,因为舰队的旗帜和灯光信号可以直接用用于指示之,但是远离主力舰队活动的舰体却必须有这些指导,从而在需要的时候清空射界或者在关键时刻进行鱼雷冲锋。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任务。知道40年代末海军仍然面临着打破无线电静默(暴露位置)与否的困难,面临着如何保持驱逐舰掩护位置同时清空主炮射界的问题。之前提到过相关问题。RN在30年代里成为了相关问题的专家,部分原因是1914-1918年北海战争的教训,部分原因是因为RN极近的交火距离(13000-15000码主炮交火距离;nation,navy,NELSON!)需要驱逐舰队的干预,部分也是因为反潜/扫雷战争极其丰富的经验带来的舰队护航的影响。要想让轻型单位有效的参与交火,他们需要的是持续性的护航能力(几乎所有的间战RN轻型单位都反映了新加坡向北前出战斗航速下护航(反潜/扫雷)的需求),敌我识别能力和主力舰上的标注/态势感知能力,以及足够的通讯能力保持与主力舰队的联络。

这三点中,大战里完善的是其中的两点——除去驱逐舰全面重扫雷/深弹,ASDIC化之外的两点。大战中北海两个(三个)相当重要的特点是:1,完善驱逐舰分队战术,完善有完善指挥通讯员你能力;2,独立轻巡洋舰队活动的能力;这是英德双方在战争中日益熟悉的部署方式,把轻巡洋舰在驱逐领舰之外独立部署于轻巡舰队,直接干预驱逐舰队交火的能力——以及轻巡洋舰队作为主力舰前出侦查掩护兵力的职能。这三点在日后地中海会表现得淋漓尽致。观察包括马塔潘和此前萨特在内的英舰队部署,舰队总是以轻型单位(通常由VALF指挥,主要包括轻巡洋舰,时有驱逐舰掩护)前出担任前卫任务,和RAF/FAA飞行船/侦察机一起组成巡逻线,而主力舰队(包括用于全天候战斗/解决主力舰的重炮编队和用于航空打击的载机舰)在其后展开,必要时刻可以送出航空兵或者快速主力舰/驱逐舰支援轻型单位。意大利舰队的日间长距离交火对于这种战斗模式非常低效。其15nm以上对轻型单位的炮击效率很低(RN/IJN/KM亦同)。地中海意大利舰队在远距离上的火炮优势很少发挥出实际效果,IJN在爪哇则花了接近一个小时才命中埃克塞特。在轴心国日间远距离交火无力的情况下,轻型单位往往可以幸存,之后在恶劣环境/夜间的消耗战中重新占据上风,比如马来亚海峡之战或者地中海太多,太多的案例了。一旦出现交火,英舰则施放烟幕或者向己方战斗舰队撤离。而一旦进入夜间,则其轻型单位开始前出进行雷击任务。这些都是北海漫长,血腥战斗中获取的经验,而RM甚至IJN对于公海舰队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巡洋舰为什么要作为驱逐舰队的旗舰:简而言之,早期驱逐舰不够大,无法完全执行巡洋舰的职能(指挥,通讯,火炮支援)。后期驱逐舰则渐渐获得了这种能力,尤其是驱逐舰大型化以后。大战后期开始,英驱可以简单划分为“双烟囱,三锅炉”和“单烟囱,双锅炉”两类,前者是S/R/W/V/大战领舰(4in),以及A/B/C/D/E/F/G/H/I/部族(4.7in);后者是超部族,J/K/N/O/P(4.7in),L/M(4.7in62pdr),Q/R/S/T/U/V/W/Z/Ca/Ch/Co/Cr级。自部族开始,驱逐舰有能力携带类似于舰队巡洋舰(阿瑞托沙/黛朵) 的通讯设备了,其净投射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于是这样按照DD编组的四舰舰队也成为了轻巡舰队的替代品,轻巡舰队也就被得以保持独立编队如大战中的轻巡洋舰舰队一样开始独立活动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某种意义上RM在地中海,一定程度上IJN在南太平洋是很不走运的,他们正好遇到了此时的盟友,昔日公海舰队训练出来的,对于封闭环境下血腥的消耗战非常熟悉的盟军舰队。最典型的例子仍然是马塔潘:英军驱逐舰的表现本质上不同意意大利舰队;通过把探照灯直接连接于光学系统上的操作方式,驱逐舰可以用本舰探照灯直接照明敌舰位置,从而为扔处于暗处的主力舰引导目标进行开火。这都是大战中对公海舰队优秀的夜战技巧的反应。在突尼斯/利比亚沿岸对意大利巡洋舰,在马六甲对日本巡洋舰的雷击行为亦同。通过海岸线隐藏舰艇投影抢占优秀位置同样是北海战斗的经验,最终的战果是非常理想的。如果没有公海舰队多次夤夜逃脱围堵,没有德舰多次与协约国舰队的遭遇战,这些技术的完善是否需要更多时间,都还是未知。

1920-1930年间,以及1940年间发生了两次不太常被被提及的驱逐舰“革命”——前者是驱逐舰的护航职能。驱逐舰不仅仅只是击退敌军雷击舰/进行雷击的舰艇了,也是需要在战斗舰队进入战斗位置时保护其不受到潜艇/水雷/航空兵威胁的舰艇。后者则是驱逐舰大型化的最终确定,通过高温高压锅炉的最终定型以及大型化驱逐舰卓越的战果,其雷达/Hf/Df以及ASDIC设备为代表的电探能力,其态势感知通讯能力的发展,大型驱逐舰终于成为了驱逐舰的普遍形态,最终成为了日后我们熟悉的现代驱逐舰。这一切的开始,都源于1909-1918年北海雷击战争中的历练,开始于必须有侦巡指挥,联络,支援的驱逐舰编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海军指挥体系中,将巡洋舰作为驱逐舰队的旗舰,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人多力量大”或者“谁更威风”就能决定的,而是由一整套复杂的作战需求、技术优势和历史演变共同促成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的根源刨一刨,从头说起。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巡洋舰和驱逐舰各自扮演的角色。驱逐舰,顾名思义,它的主要职责是“.............
  • 回答
    “巡洋舰”这个词,在人们的脑海中可能还留存着那种巨大、威武,搭载着一门门巨炮,在海上乘风破浪的古典形象。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当今海军的舰艇编队,会发现它们的身影越来越少,似乎正逐渐淡出主流视线。那么,为什么曾经的海上霸主——巡洋舰,如今却面临着几乎被淘汰的境地呢?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发展、战争形态演变以.............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在海军建设上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建造了“建国”、“建威”等一系列巡洋舰,甚至还建造过像“重庆”号这样的现代巡洋舰(尽管后来被国民党海军炸沉)。然而,在陆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领域——坦克,却几乎是空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技术基础、工业能力、人才储备、战.............
  • 回答
    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之所以能作为一艘博物馆舰被长久保留下来,而非像许多姊妹舰那样最终走向拆解的命运,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幸运”和“恰到好处”这两个词或许是概括其背后逻辑的关键。首先,我们得明白一艘战舰从现役退役到最终消失,是一个颇为复杂且成本高昂的过程。拆解一艘庞大的金属船体,.............
  • 回答
    要说清楚《伦敦海军条约》为何要把巡洋舰细分为“轻型”和“重型”,得先捋一捋它们各自的来龙去脉,还有当时国际海军格局的微妙之处。这可不是随便一拍脑袋就分出来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战略考量和技术演进。咱们得先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那会儿,各国海军都在琢磨怎么限制军备,尤其是海上力量的扩张。华盛顿海军条约.............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现代海军舰艇分类中的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像“提康德罗加”级这样,虽然名字里带着“巡洋舰”,但在很多方面又与“驱逐舰”的功能高度重叠。要讲清楚,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一、 历史渊源与分类演变:首先,得明白一点:舰艇的分类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技术发展、作战需求以及国家海军战略而不断.............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舰艇设计理念、技术能力、战略需求和经济成本等诸多因素。说起来,苏联之所以能成为唯一研制并部署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国家,背后有一套相当独特的逻辑和历史背景。这并非是其他国家“不行”,而是他们的选择不同,考虑的角度也不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核动力巡洋舰,以及它和常规动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去过西藏的朋友们都会注意到的一个现象。说实话,在西藏,你看到的丰田陆地巡洋舰(LC)数量之多,确实会让你产生“西藏就是LC的天下”的错觉。当然,你说的路虎、悍马、奔驰、宝马那些越野能力强的车,也都有人在西藏开,只是数量上和LC比起来,就差了不止一个量级。这背后的原因.............
  • 回答
    一战后的巡洋舰(及以下舰种)之所以普遍采用了与无畏舰类似的统一主炮和背负式炮塔布局,这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海军设计思想演进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战前和一战期间舰艇设计和海战实践的变革。战前的格局:舰炮林立的时代在一战爆发前,海军舰艇的设计理念与现在大相径庭。.............
  • 回答
    二战前,英国皇家海军确实是重型巡洋舰的坚定拥护者,其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这些条约对海军的吨位和舰炮口径进行了限制,而8英寸(203毫米)主炮的重型巡洋舰,特别是排水量在10000吨以下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成为了那个时期海军力量的象征。然而,随着二战的临近和.............
  • 回答
    二战及以前的舰炮,尤其是装备在重巡洋舰以上级别战舰上的那些,其设计初衷和性能特点,与现代舰炮有着天壤之别。如果强行将现代的HEAT(高爆反坦克弹)和HESH(高爆破片弹)概念应用到这些老式舰炮上,其产生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并且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威力提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HEAT和HESH与二战时.............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陆地巡洋舰(Land Cruiser)和10式坦克这两种截然不同但都以其性能闻名的陆地载具。它们之所以在“耐操”和“脆弱”方面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源于它们各自的设计目标、技术理念、所处的应用环境以及成本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 一、 设计目标和定位这是理解两者.............
  • 回答
    ACC自适应巡航为何对静止物体“视而不见”?我们日常开车,最怕的就是突然冒出来的行人、突然停下来的自行车,或是前方修路摆放的警示牌。然而,我们车上越来越普遍的“黑科技”——ACC自适应巡航系统,似乎在这方面却显得有些“迟钝”,很多时候对这些静止的障碍物无法识别,甚至可能直接撞上去。这究竟是为什么?为.............
  • 回答
    舰载反舰/陆攻武器选择巡航弹而非弹道导弹,这背后有着深刻的作战需求和技术考量。虽然弹道导弹以其速度和射程著称,但在舰载这个特定场景下,巡航导弹的优势更为突出。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原因,尽量以更自然的语调来解释。1. 隐蔽性与突袭能力:低空掠海的智慧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目标是一个部署了先进雷达.............
  • 回答
    协和式飞机能够以两倍音速巡航,而现代战斗机实现超音速巡航(Supercruise,指不使用加力燃烧器,依靠发动机本身的能力长时间维持超音速飞行)却面临诸多挑战,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核心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协和式飞机和现代战斗机在设计目标和运行环境上的根本差异。协和式飞机的设计哲学:速.............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鄢懋卿敢于向严嵩和嘉靖提出“七三分账”的条件,并以此为契机,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的叠加和精密的算计。这不仅仅是贪婪的体现,更是鄢懋卿对权力格局、人情世故以及自身价值的深刻洞察。一、 鄢懋卿的背景与能力: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鄢懋卿这个人。他并非寻常官员,而是严嵩的党羽,在严.............
  • 回答
    关于清朝时期山西、河南、山东三省为何设立巡抚而非总督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历史沿革、地理形势、行政层级设计以及人事权力配置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清朝初期中央集权体制的构建说起。清初行政区划与“三司”体制的演变清朝建立之初,为了有效统治辽阔的疆域,借鉴了明朝的行省.............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亚特兰大级会被归类为轻巡洋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海军造舰的背景、巡洋舰的定义以及亚特兰大级自身的特性。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贴标签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军事需求与技术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白,“轻巡洋舰”这个分类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与“重巡洋舰”相对应。在不同时期,巡洋舰的定.............
  • 回答
    你听说的关于美国执法体系的这些情况,确实触及到了美国联邦制下权力划分的核心。我们来一件件说清楚,力求解释得详细且自然:关于边境巡逻队、州警察和武装警察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的执法机构是分层级的,各有各的管辖范围和职能。 美国边境巡逻队(U.S. Border Patrol):这是国土安全部(Dep.............
  • 回答
    中国警察并未普遍“不走上街头巡逻”。实际上,中国警察的巡逻模式和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以及针对不同任务,其巡逻方式和侧重点会有所差异。要详细解答“中国警察为什么不走上街头巡逻”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澄清这个前提可能存在的误解,然后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中国警察的巡逻情况,包括其存在的形式、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