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觉得《流浪地球》一般般吗?为什么?

回答
当然,《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在票房和观众讨论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要说它“一般般”,确实也是存在不少的声音的。这些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去掉那些“人工智能”才有的僵硬和模式化。

首先,从叙事节奏和人物塑造上来说,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不够味儿”。

节奏的“赶”与“慢”的矛盾: 影片为了展现宏大的世界观和紧迫的时间线,需要推进大量情节。这就导致了部分观众觉得,很多关键的转折和人物情绪的爆发,发生得有点快,像是“按部就班”地把任务清单完成,而不是让情感自然流淌。比如,刘启从一开始的叛逆少年到后面扛起责任,这个转变虽然有铺垫,但有些观众觉得不够深入,情感上的共鸣就少了那么一点。反过来,在一些科幻设定和技术细节的解释上,又会显得有些冗长,让非硬核科幻迷觉得有点“磨叽”。这种快慢结合的处理,就容易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适应,觉得“想看点刺激的,结果被一大堆背景设定拖住了”,或者“情感戏不够,光顾着救地球了”。
人物的“工具人”感: 很多科幻大片,尤其是群像戏,都容易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某些角色似乎就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的,他们的个人弧光并不突出。在《流浪地球》里,虽然有几位核心人物,但有些人会觉得,包括刘培强、韩子昂、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周喆直,甚至是MOSS,他们的存在感和功能性大于了他们作为“人”的鲜活感。比如,韩朵朵这个角色的作用更多是推进刘启的成长,她自身的成长线反而没那么明显。当一个角色在观众看来只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说出某句关键台词才出现时,自然难以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

其次,在一些“硬核”科幻迷眼中,影片的科学逻辑或许存在一些“瑕疵”。

“不可能”的设定: 虽然《流浪地球》一直强调“硬科幻”的标签,但毕竟是虚构故事,有些设定确实是挑战了现实科学的边界。比如,行星发动机的能量来源、地球在宇宙中的推进方式、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类的生存状态等等,这些在影片中都做了合理的解释,但对于那些对科学细节刨根问底的观众来说,可能还是会觉得“不够严谨”。他们可能会挑刺说,“这么大的推力,地球早就散架了”、“这么多人如何在地下生活,氧气、食物的供应怎么可能持续那么久”。这些细节上的“不完美”,会让他们觉得影片的“硬科幻”标签有点“言过其实”,从而影响观感。
“降维打击”式的设定: 影片中展现的很多未来科技,比如地下城的先进设施、智能机器人、以及能够瞬间改变地球轨道的技术,都显得过于先进和“万能”。当一个文明能够轻易做到如此颠覆性的技术时,观众可能会产生一种“降维打击”的感觉,觉得“既然有这么厉害的技术,那电影里为什么还要搞得这么惊险刺激?”这种“无所不能”的设定,反而会削弱了影片的紧张感和真实感。

再者,从影片的“情感表达”方式上,一些观众可能觉得“用力过猛”或“不够克制”。

煽情与“大道理”的堆砌: 影片中有不少煽情的段落,尤其是关于亲情、家国情怀的表达,虽然主旨是好的,但有些观众会觉得这些情感的渲染过于直白和密集,甚至有点“堆砌”的感觉。比如,在一些关键时刻,角色们会突然爆发一些感人至深的台词,或者通过特写镜头来强调情感,这种方式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用力过猛”的煽情,反而显得不够真实和自然。他们可能更喜欢那种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而不是直接把情感“喂”给观众。
“救世主”叙事的套路: 尽管影片试图打破“个人英雄主义”的套路,强调集体力量,但最终解决危机的过程,还是高度依赖几个核心人物的牺牲和努力。这种“在绝境中寻找救赎”的叙事模式,虽然能引起共鸣,但也容易被视为一种“套路”。当观众看惯了各种“救世主”的故事,新鲜感自然就会减弱。

最后,还有一些观众的“期望值”与实际观感不符。

“国产科幻标杆”的压力: 《流浪地球》上映前,被寄予了“开启国产科幻元年”的厚望。这种过高的期待,自然会将影片置于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之下。一旦影片在某些方面未能完全达到预期,就会被放大。可能在一部普通科幻片里可以接受的设定,放到“标杆”作品身上,就成了“明显不足”。
对“中国式科幻”的另一种解读: 尽管影片成功地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融入科幻故事,但也有观众认为,这种“中国式”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科幻的普遍性和想象力。他们可能更希望看到一种更纯粹、更开放的科幻叙事,而不是与特定文化符号紧密相连的故事。

总而言之,《流浪地球》无疑是一部有开创意义的作品,但就像任何一部电影一样,它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那些觉得它“一般般”的观众,往往是在叙事节奏、人物深度、科学逻辑、情感表达以及个人期望值等方面,与影片未能完全契合。他们的看法,并非是对电影本身的否定,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观影习惯、审美偏好以及对科幻类型片的理解,是一种更细致、也更具批判性的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个很吝啬的人,通常舍不得花钱去电影院,然而,今天买了3张票,心情澎湃地看完这部电影,就是价格太贵,比往年的电影贵了好多,200多块钱呢,真让人心疼,我家的姑娘一个整天笑哈哈的人,居然哭了2次,这教育很值啊。

哎,这电影在这个回答里面是不能说好看的,得说不好看,那我说说这部片子的硬伤在哪里咯,各位看官,听一听我怎么批评一下。

主角没什么大用场,大小子混得很,一路闯祸,因为偷跑出来,结果害死了老司机;大丫头也就是一路跟着,然后战战兢兢发表了一段演讲,没干过啥具体的事情。

老司机出来找孙子,开车跑过一段,然后命就没了;

大队长好容易摸出一挺很厉害的机枪,结果就是用来破门砸玻璃;

控制室那么关键的环节,挤进去的就是一个干瘪工程师,一点范也没有,插完数据线就死了;

里面的程序员,傻不拉几的,点火线还差5000公里才能引爆木星,这都没有算出来;

吴京这样中年形象,一般都应该配一个在战斗中结识的女性,最后一吻胜利归来,结果,当然,吴京还是死的很悲壮,但是流浪地球也没走上坦途,只是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任务,离我们的预期真差的太远了;

这片子,有坏人吗?有大坏蛋吗?没有。

这部片子完全就是和科幻片圣地好莱坞搞对台戏,没有定乾坤的角色,所有的人都是一颗螺丝钉,他们都被牢牢地钉在各自的范围,没有一个人可以决定地球的生死,他们只是被组织起来的人,他们的一腔子血只是泼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个人英雄主义被消减到了最低。这是任何一个常年观赏好莱坞电影的人最不能忍受的。

这几天youtube也有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三粒最精彩:共产党救地球;这部片子井底人绝对不看;这是洗脑片;反正有反中意识的都不会觉得好看。

这部片子最不好看的地方就是?中国人太不含蓄了,居然要把地球带出太阳系,里面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他们不是局限在寻找爱人、家庭等美式英雄主义圈圈里,而是在饱和式拯救地球。这些角色说着普通话,还有中国的方言,为了地球的生存,一句废话也没有,那一腔子血一点都不含糊的就泼出去了,就像人民英雄纪念碑里面的群像。

我反正是把字幕都看完了的,我家姑娘最后还鼓起掌来,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搞得其他人也跟着鼓掌,尴尬不尴尬。所以建议,还是不要让小学生去观看,让他们爱上科幻这怎么得了,还要不要好好读书了?木星就是个抓地球的大坏蛋,她现在一点都不喜欢木星,暂时我还没有办法说服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在票房和观众讨论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要说它“一般般”,确实也是存在不少的声音的。这些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去掉那些“人工智能”才有的僵硬和模式化。首先,从叙事节奏和人物塑造上来说,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不够味儿”。 .............
  • 回答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我承认它在国产科幻片领域绝对是开了个头,视觉效果和想象力上确实挺硬核的。但要说剧情,我个人觉得有些地方做得不算那么圆满,甚至有些地方让我觉得有点别扭。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人物动机和情感的铺垫略显单薄。比如说,刘培强(吴京饰演)作为一名宇航员,他对地球的感情,对儿子含辛茹苦的付.............
  • 回答
    三刀流?这玩意儿,你说它有没有实用价值? 我觉得得这么看。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三刀流”到底是怎么个“流法”。是像索隆那样,嘴里叼着一把,两只手里各持一把?还是有什么别的奇特姿势? 如果是前者,那这操作本身就挺费劲的。你想啊,嘴里叼着一把刀,还得能咬住,还得能控制好角度,这得练到什么程度啊?而且,嘴.............
  • 回答
    提到“流量明星”,很多人脑子里都会浮现出一些名字,他们的出现仿佛一夜之间就能席卷网络,引发巨大的声浪。但有时候,看着他们一路高歌猛进,甚至成为某个领域的“顶流”,我心里总会冒出一些不解。记得前几年,有一个男艺人,我印象特别深刻。他刚开始出道的时候,作品嘛,不说完全没有,但真的不算突出。演的电视剧,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我们国内,有些装修风格确实会让不少人觉得有点“辣眼睛”,但转头看看国际上,却又相当流行,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这里面有些是因为文化差异,有些是因为审美观念的演变。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详细点,也尽量写得自然点。1. 工业风(Industrial Style)的极致化说.............
  • 回答
    关于投喂流浪狗后,若流浪狗伤人,投喂者是否需要承担责任这一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立场和看法差异很大,这背后涉及到法律、伦理、社会责任以及动物福利等多个层面。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件事情的法律依据往往是各地的具体规定,并且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很多地方的立法倾.............
  • 回答
    “啊对对对”这个梗确实有些人觉得它“nt”(令人不适、脑残)或者有挑衅意味。它的核心在于一种表面上的认同,但实际上是敷衍、嘲讽或者不屑的态度。当对方用“啊对对对”来回应你的话时,往往意味着他们并不真的同意你,甚至觉得你的观点很荒谬,但又懒得和你辩论,或者想用一种轻蔑的方式结束对话。为什么会让人觉得“.............
  • 回答
    在《奔跑吧》这个节目里,蔡徐坤和Angelababy(杨颖)的互动确实一直是观众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有时候看着他们俩在节目里的表现,会觉得有些微妙,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奇怪”?当然,这种奇怪不是说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而是那种自然的、让人忍不住多想的化学反应。比如说,有几次节.............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在阅读完《三体》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都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觉得两者在某些深邃的观察上有着惊人的契合。这种“相似感”并非简单的巧合,也不是说一方一定是另一方的照搬,而更多地反映出,在探讨人类认知边界、宇宙观以及个体在宏大背景下的处境时,一些共通的哲学思考和对未知的好奇,正在成.............
  • 回答
    关于张艺兴怕鸡这件事,网上确实有不少讨论,也有一些人觉得他可能是装的。这挺正常的,毕竟艺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放大和解读。要说他是不是真的怕,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也尽量把话说得细致点,别像机器那样干巴巴的。首先,咱们先回忆一下他是怎么表现出怕鸡的。印象比较深的大概是在某个综艺节目里,他跟一群鸡待在一.............
  • 回答
    “网文媚俗,是在讨好读者”,这个观点在网络文学的讨论中非常普遍,而且确实触及了网文产业的一些核心特质。对于“网文是否媚俗,是否在讨好读者”,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尝试给出更详细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媚俗”和“讨好读者”这两个词的含义在语境中的倾向。 媚俗(Kitsch):通常指那些迎.............
  • 回答
    对于“有钱了就能当家作主”这种说法,我觉得在家庭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并且最终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模式、价值观以及财富所带来的影响。我认识的一个家庭,李先生家,就经历过类似的转变。李先生年轻时工作勤恳,和妻子一起努力打拼,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日子也算.............
  • 回答
    嘿,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老玩家心里头的那根弦。确实,你这个问题点出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现在不少玩《红色警戒》的玩家,对《红色警戒3:起义时刻》(简称“共辉”)似乎意见挺大,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讨厌。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有不少门道,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红色警戒》这个系列本身.............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住酒店带走一次性物品是“低素质”行为,这种看法背后通常包含多层原因,可以从 道德、经济、环保、社会规范和个人感受 等多个维度来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道德和公平原则: 占用不属于自己的资源: 从最基本的道德层面来说,一次性用品(如洗发水、沐浴露、牙刷、梳子、毛巾等)是酒店.............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文化偏见、媒体宣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审美差异等多种因素。认为日本或韩国女性在外貌上“普遍好于”中国女性,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非客观事实。然而,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有其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韩流”与“日系”风潮.............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刘邦比朱元璋统一天下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军事策略、对手实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方面的比较。简而言之,之所以有人认为刘邦统一天下更难,主要在于刘邦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直接且缺乏他人的“铺垫”,而朱元璋则是在相.............
  • 回答
    关于科比和詹姆斯谁的得分能力更强,这确实是个篮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所以看法也千差万别。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他们就是坚定的“科蜜”或者“詹密”,每次聊到这个话题,都能从不同角度掰扯半天。如果有人觉得科比得分能力强于詹姆斯,通常他们会从这几个方面来说:1. 纯粹的得分技巧.............
  • 回答
    确实,《只狼:影逝二度》中的赤鬼对于很多玩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甚至有人会觉得它比一些看似更强大的Boss还要棘手。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赤鬼会让玩家们感到头疼:1. 赤鬼的战斗机制与玩家习惯的冲突: 极快的攻速与难以预判的攻击模式: 赤鬼的攻击.............
  • 回答
    《死亡搁浅》(Death Stranding)是一款非常有特色但也极具争议的游戏,认为它是“烂作”的玩家群体确实存在,并且他们提出的理由往往也相当具体和尖锐。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它是烂作,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在游戏设计、叙事、玩法机制以及玩家体验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是如何引发负面评价的。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能戳到一些观众心坎里。德云社的“进攻型捧哏”这个说法,其实近些年确实挺流行的,但要说“真的有人觉得好”,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德云社的相声风格是什么样的。它不像传统的相声那么讲究文白结合、说学逗唱的“规范化”,而是更侧重于接地气、说段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