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要侵略中国?

回答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悲剧的故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日本自身变化以及其对外扩张的野心。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一、 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抬头:
摆脱西方压力,追求独立富强: 在19世纪中叶,日本也如同中国一样,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明治维新(1868年)是日本为了应对这一危机而进行的全面改革,目标是“富国强兵”,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和文化,以实现国家现代化,摆脱被殖民的命运。
工业化带来的资源和市场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日本国内的资源(如煤炭、铁矿石)日益显得不足,同时,为了消化过剩的工业产品,也需要海外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潜在市场,自然成为日本的首选目标。
军国主义思想的滋生与强化: 在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过程中,日本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他们认为日本是一个“天选之国”,有责任在亚洲崛起,并推行“大东亚共荣圈”的理念,将亚洲从西方殖民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但实际上是建立日本主导的统治秩序。军事力量被视为国家力量的象征和实现国家目标的关键。
国内政治的保守与军部的膨胀: 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权力高度集中在天皇和少数精英手中。在政治斗争和危机中,军部(陆军和海军)的势力逐渐壮大,能够绕过政府直接向天皇进言,拥有越来越大的政治影响力。军部成为推动对外扩张和侵略的强大动力。
经济危机与“以战养战”的诱惑: 1929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国内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为军国主义分子提供了煽动民众、转移国内矛盾的口实。通过战争掠夺资源和市场,能够刺激经济发展,实现“以战养战”,也成为吸引和维持军部支持的重要因素。

民族主义的狂热与“白人至上主义”的对抗:
对西方列强的反抗心理: 日本人对西方列强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殖民统治感到不满和屈辱。他们希望通过自身在亚洲的扩张来挑战西方霸权,并宣扬日本是亚洲的领导者,是能够与西方抗衡的力量。
“大陆政策”的长期战略: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制定了所谓的“大陆政策”,即首先要征服朝鲜和中国,然后将其作为跳板进一步向亚洲大陆扩张。这是日本对外扩张战略的基石。

二、 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与利用:

中国衰弱的国际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统一不稳固,军阀混战,中央政府的权威日益衰落。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缺乏有效的抵抗能力,成为列强瓜分和侵略的对象。日本正是抓住了中国虚弱的机会。
西方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 日本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也受到西方列强在华利益的影响。日本一方面要与西方列强争夺在华利益,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西方列强的默许或不干涉来推动自己的侵略计划。例如,在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了在华的铁路修筑权和通商特权,这都是西方列强在中国享有的利益。
挑拨离间与分化中国: 日本也善于利用中国国内的矛盾,例如扶植伪政权、分化民族等等,以达到削弱中国抵抗力量的目的。

三、 具体侵略行为的演变与升级: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

觊觎朝鲜与甲午战争(18941895): 日本最早将目标锁定在朝鲜。通过挑起甲午战争,日本击败了当时朝鲜的宗主国清朝,获得了对朝鲜的控制权,并从中国获得了巨额赔款和台湾、澎湖列岛以及中国在朝鲜的诸多权益。
八国联军侵华(1900): 虽然日本是八国联军之一,但其在此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中国局势的了解和在华势力的扩张。
日俄战争(19041905): 日本与俄国争夺在东北亚和朝鲜的利益,日本获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朝鲜的统治,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中国东北。
吞并朝鲜(1910): 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将其变为其殖民地。
“二十一条”的要求(1915):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中国内乱之际,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包含割地赔款、政治军事经济渗透等内容的“二十一条”要求,企图将中国变成日本的保护国。虽然最终未能全部实现,但极大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制造“九一八事变”(1931):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事端,并以此为借口,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在中国人民抵抗的背景下,日本建立了伪满洲国。
制造“七七事变”(1937)与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以卢沟桥事件为导火索,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自身带来了毁灭性的结局。

总结来说,日本侵略中国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日本明治维新后形成的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
工业化带来的资源和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危机下的扩张冲动。
将亚洲从西方殖民主义下“解放”的狂妄野心,即“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对中国衰弱的国情和西方列强在华利益的判断与利用。
长期以来“大陆政策”的战略规划。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日本走上了侵略中国的道路,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部直指政治、军事、国家体制本质的好电影,《军阀》。

这一部电影,是日本半个多世纪前拍的老古董电影了,我国很久以前翻译后引入。

这部电影总长度2小时,别人推荐给我后,我总共看了3遍。

第一遍花了3分钟,然后立即看了第二遍,花了半小时,随后立即看了第三遍,花了2小时。

这部电影,一个镜头都不容错过,值得仔细的看。

这是一部战争片,但因为拍摄于半个世纪前,非常的古老,画质和动作效果都没看法,和如今的战争片相比显得非常幼稚。

但这部电影完整还原了历史,整部电影都是由史料堆砌而成,简直堪比纪录片。

看完之后,你会清晰的了解到日本高层是如何从反战一步步变得好战。

当年日本慢慢消化地盘,一步步蚕食中国是最佳战略,非要扩大对华战争,一口气吃成个胖子,最后消化不良导致暴死,为什么?

因为一步步蚕食中国,获利太慢,无法解决日本国内剧烈的社会矛盾和贫富分化,所以日本必然要扩大对华战争。

在当时的日本,赞成扩大对华战争的,被称之为是爱国者。

不赞成扩大对华战争的,被认为是卖国者,是日本资本家豢养的走狗。

今天的人们肯定不这么想,但当年的日本老百姓就是这么认为的。

如果不扩大对华战争,那么日本激烈的国内矛盾有颠覆政府,支持左翼,导致日本国内爆发赤色革命,被苏联和平演变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看穿了这一点,毛泽东当年才写出了《论持久战》。

不需要打赢日本,只需要拖住日本,减少日本从中国的获利,扩大日本在中国的支出,让日本占领中国变得不那么“赚钱”,那日本就必崩。

当日本在中国陷入战争泥潭,无法获取充足的利益平息国内矛盾时,日本只剩下两个选项,要么自我崩溃,全国解体,要么就继续扩大战争,从英美手里抢南洋殖民地,从而获取足以平息国内矛盾,安抚日本民众的利益。

日本不可能等死,于是对英美开战是一种必然。

高层都知道对英美开战是找死,但不开战也是等死。

所以日本左右都是个死。

《论持久战》能获胜的论据,源自于日本尖锐的阶级矛盾,看似庞大的力量后面是无比的虚弱。

这一点,你可以在《军阀》这部电影里看的明明白白。

电影一开篇,就是鼎鼎大名的日本二二六兵变事件。

这次兵变事件改变了日本,改变了中国,但知道的中国人却不多。

1936年2月26日,日本帝国陆军部分青年军官带领1000余名士兵发动军事政变,刺杀多名提倡稳健为主,不愿意扩大对华扩大战争的日本高官。

被重点攻击的就是当时的日本首相冈田启介。

上来就杀首相?日本陆军胆子这么大的?

还行吧,从1921年至1936年,15年时间日本已经有4位首相被杀身亡了,也不差多死冈田启介一个首相。

袭击首相府的陆军,多达300人,携带大量轻重武器。

不过这次冈田启介比较幸运,他的秘书兼妹夫松尾传藏把他从床上拽起来推到了洗澡间躲藏,而自己穿上冈田的衣服泡到院子里高呼“天皇万岁”被叛军打死。

两人长相很相似,叛军误以为松尾传藏是首相,就离开了首相府,让冈田启介逃过一劫。

袭击内大臣的陆军,为200人,这位77岁的海军大将刚从美国大使格鲁举办的晚宴回家,就被打了47枪,当场惨死。

袭击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大将的陆军,为30人,携带轻机枪4挺,直接用机枪把这位曾经的大将打成马蜂窝。

袭击财政大臣高桥的陆军为120人,他们认为高桥是日本资本家的代表,把高桥直接乱刀捅死。

袭击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的部队为204人,他们认为这个日俄战争中的海军英雄是国贼,和英美勾结的代表性人物,频繁出卖日本利益向英美妥协。

还有其他的日本重臣,都分别有小部队进行了袭击。

凡是站在日本财团这边的,凡是反对扩大对华战争的,凡是提倡和英美保持和平的。

就算你曾经为日本流过血,就算你曾经是日本的英雄,就算你是日本崛起的功臣,都一律杀掉。

这次政变屠的日本重臣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任何人都无法忍受,所有高级官员、将领人人自危。

经审判,带头叛变的19名领导人物被处以死刑,另有40人被判处监禁,长期风靡日本的以刺杀高官达成政治诉求的风气被扭转。

但被处死的这19名叛军,却被日本平民百姓认为是大英雄,也饱受中下层官员和军人的同情,悼念他们的人不计其数。

日本国内赤贫的百姓已经穷的快活不下去了,这19人是在用自己的命给他们找一条活路,当然是英雄。

民意如此,谁敢拦?

冈田启介首相虽然侥幸活了下去,但闹出这种事,天下人都反对他,自然没脸当首相。

1936年3月9日,广田弘毅担任日本首相。

干到1937年2月2日,干不下去了,被迫辞职,任期11个月。

同日,林铣十郎担任日本首相。

干到1937年6月4日,干不下去了,被迫辞职,任期4个月。

这两位首相都以各种手段,各种理由来拖延对华战争,最终被下面人掀翻,两人合在一起就当了一年首相。

1937年6月4日,近卫文麿担任日本首相。

1937年7月7日,日本陆军挑起77事变,向卢沟桥发动战争,从此掀起了中国全面抗日的序幕。

1937年12月13日,日本陆军进行了南京大屠杀。

日本对华战争,自此扩大化,投入中国的日本陆军数量从20万激增到了200多万,然后陷在了中国动弹不得。

但近卫文麿,因此当了2年首相。

但是当对华战争陷入泥潭之后,从中国掠夺的利益根本不能喂饱日本,无法削减日本尖锐的阶级矛盾,日本军方希望通过侵略亚洲的南洋地区,以此掠夺资源。

但南洋是英美的殖民地,侵略南洋等同于向英美宣战。

脑子正常的日本政客,都能判断出战争的结果,基本必输。

近卫文麿同意扩大对华战争,因为他觉得扩大对华战争有很大风险,但勉强还能控制得住,但对英美发动战争近卫文麿坚决反对,绝不下这个命令。

因此,近卫文麿被掀翻了。

1939年1月5日,近卫文麿干不下去了,被迫辞职,任期1年5个月。

1939年1月5日,平沼骐一郎担任日本首相。

干到1939年8月30日,干不下去了,被迫辞职,任期7个月。

同日,阿部信行担任日本首相。

干到1940年1月16日,干不下去了,被迫辞职,任期5个月。

同日,米内光政担任日本首相。

干到1940年7月22日,干不下去了,被迫辞职,任期6个月。

同日,近卫文麿第二次担任日本首相,史称第二次近卫内阁。

干到1941年7月18日,干不下去了,近卫文麿被迫重组内阁,任期1年。

同日,第3次近卫内阁重组完成,近卫文麿第三次担任日本首相。

干到1941年10月18日,干不下去了,第三次近卫内阁垮台,任期3个月。

同日,东条英机担任日本首相。

以上所有垮台的内阁首相,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反对向英美开战,以各种理由各种手段压制国内的好战力量,都希望同英美保持友好关系,谁都不愿意承担对英美开战的责任,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会把日本拖向毁灭的深渊。

但只要你坚持这个想法,你就会被日本中下层力量弄垮台。

而这些首相,没有平息日本国内尖锐矛盾的能力。

敢向英美开战的高层官员只有一个,叫东条英机,因此他最终在1941年10月18日成为了首相。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海军偷袭珍珠港,日本陆军大规模侵略亚洲南部。

和英美开战,不是日本高层几个战争狂决定的,而是日本国内上上下下的一致选择。

不想自我崩溃,就只能扩大对外战争。

因为在南洋掠夺了大量利益,平息了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东条英机坐稳了首相宝座。

到了1944年7月22日,因为战争失败,被美军反推到了本土,东条英机被迫辞职,任期约2年9个月。

同日,小矶国昭担任日本首相。

干到1945年4月7日,日本已经濒临彻底崩溃,被迫辞职,任期9个月。

同日,铃木贯太郎 担任日本首相。

干到1945年8月17日,日本被迫投降,任期4个月。

1936到1945这九年的时间,日本换了11任内阁。

自77事变开始,和中国对抗的日本政府,也共有9个。

中日全面抗战打了8年,日本政府换了9任,平均1年垮掉一个政府。

表面上日本是法西斯独裁政府,但换政府的频率比以短命著称的美国政府还要离谱。

政府如此频繁的更迭,表示日本的高层领导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被底层民意一步步的反压,最终引发了全面战争,最后把全体日本人拖入毁灭深渊。

在这9年的11任内阁里,近卫文麿干了3任内阁,总任期2年8个月。东条英机干了1任内阁,总任期2年9个月。

这两个人的任期,远远长于其他日本首相,因为近卫文麿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战争,东条英机发动了对英美的全面战争。

谁发动对外战争,谁就能获得民意支持,谁就能坐稳首相之位。谁提倡谨慎战争,谁倡导和平,谁就被赶下台。

为什么日本战败后那么多底层军人自杀,他们可不单纯的为天皇尽忠,而是真的把日本富强的希望寄托在了战争胜利上面。

而日本走马灯似更换的首相,也更好的向我们展示了政治和权力的本质。

在现代国家里,高级政治家的权力绝不来源于自己的位置,而在于有多少人愿意听你的命令。

有人愿意听你的命令,那你就有权力,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职位。

而没有人愿意听你的命令,那你就没有权力,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职位。

别人为什么愿意听你的命令?因为别人认为跟着你干,有前途,有希望,比跟着其他的人干更强。

总结下来就是,你让别人认为跟着你干有希望,那你就有权力。

当你无法继续带给这个人希望时,你就失去了权力。

每一个能跨入顶层的政治家,都不是酒囊饭袋,都是无数人拥戴上去的,都是人中之杰,一心为国为民,拿放大镜都很难挑出毛病的人。

决定他们政治生涯胜败的,其实就是支持他们理念民众数量的多寡,以及他们实际执政给国家带来的利益多寡。

顶层政治的核心,就是怎么让国民富裕,怎么平息国内矛盾。

日本不愿意改变国家体制,也没本事平息国内矛盾,选择战争是必然的道路,也是当时日本上上下下的一致选择。

为什么日本在1945年敢喊出1亿玉碎的口号,为什么日本平民会支持这个口号,傻不拉几的跟着日本政府去送死。

因为这样好战的日本政府,本来就是他们自己推上去的,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不好战的政府早就被弄垮台了,而一亿玉碎抗争到底,自然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所以,现代国家的战争,是民意的战争,是一个上下同欲的国家和另一个上下同欲的国家之间的战争。

上下不同欲,高层一厢情愿发动战争的国家,根本就没有上战场掰手腕的资格,比如说清朝。

而真正的现代国家,比如说德国,比如说苏联,比如说日本,比如说美国,都是上下同欲时才会发动战争。

德国每一个士兵都在战场殊死拼杀,苏联每一个士兵也都在战争殊死拼杀。

苏德双方的士兵都不怕死,都认为彻底杀死对手是对自己国家最有利的选择。

最终德国败了,是败在国力不足,战斗意志没有任何问题。

就连被认为意志最软弱的美国,发动对日战争也是全国上下一致的愿望,在和日本战斗的时候美国陆海空三军可一点都不怕死。而日本军队,自然也不怕死。

这就是国家之间的对抗,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是正义的,最后以成王败寇来做定论。

既然成王败寇,那到底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

根据我的总结,当国家有必胜的把握,且上下同欲时发动战争,那就是正义的。

当国家没有必胜把握强行发动战争,无论是高层的愿望还是底层的愿望,这都是邪恶的,上下同欲也没用。

比如说日本,虽然上下同欲,虽然不怕死,但赌博式发动战争的结果,最后结局就是拖着全体日本国民一起灭亡,当然是邪恶的。

今天正好周末,本来想给大家介绍一部好影片的,顺手写点简介,没想到一不小心写多了,写成长文了。

我觉得,大家还是看看影片比较好,里面对日本政客表情和心态转变的描绘还是比较到位的。

这影片太长,公众号没法发,我把观影链接放我微博了,weibo.com/5622417668/L2大家可以点击观影。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当年侵华,是日本国民的一致选择

user avatar

其实纵观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侵略不断战争的历史。

抢得第一块肉的可以让别人没肉吃,如老牌帝国主义英国。

后来居上的除非干翻前面的,不然只能被压着打。

什么叫公平?什么叫同一个世界?

不存在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奥匈帝国解体,第二世界大战让英国殖民体系崩了。

就像cod6片头那句话:

世界格局风云突变,总有新角色加入战局,强权总能找到落脚之处。

日本崛起时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差不多,假如它“本分”运营“伪满洲国”,虽然做不大,但肯定不会饿死。

但日本坏就坏在毫无当帝国流氓的头脑。

以前经常有人把日本和英国相提并论,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假如日本有英国五分之一的手腕,也不会成为战败国,最差和意大利平齐。

可是治国之术不是一年两年学会的,日本恰恰就是靠着赌博上位的。

甲午战争时打赢清朝,获取了巨额赔款,偿还了国债初试甜头。

而后日俄战争又险胜俄国,再一次赌赢了。

靠着赌赚了很多钱的人不会反思自己哪里不足,更不会谋求正常的营生。

再加上二二六,五一五等政变的煽风点火,天皇制度的劣根性彻底爆发。

日本这个国家先天性有癌症基因(明治维新没有清算贵族埋下祸根),后天又不好好调理胡吃海喝(爱国无罪,就像很多人的享乐主义),最后得了绝症(军国主义绑架国家政权)。

在那个年代,日本国内谁敢停战谁就得死,反正爱国无罪嘛,代价就是全体国民买单。

再看看英国,现在坐拥五常之位,哪怕军舰没几个,照样有很多国家看他脸色形式。

假如当年日本不扩大侵华战争,假如后期寻求和盟军的和解,假如……

没有假如了,日本用亲身例子告诉我们赌赢当收手,长赌该剁手。

另外还有一点,小国对领土的占有欲比大国强得多。但凡有一点甜头就会铤而走险,越南也是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悲剧的故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日本自身变化以及其对外扩张的野心。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一、 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抬头: 摆脱西方压力,追求独立富强: 在19世纪中叶,日本也如同.............
  • 回答
    日本侵略中国并采取残暴施政,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套路化的语言。首先,日本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是重要的根源。进入20世纪,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迅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实力迅速增强。与此同时,国内的民.............
  • 回答
    1937年,日本为何走向全面侵华?“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与真相1937年7月,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为何日本会在此时选择全面开战?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何他们会狂妄地宣称要在短短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日本国内局势、.............
  • 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这事儿说起来,很多人会觉得是“一起”的事儿,但仔细一掰扯,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尤其涉及到日本,这个国家能成为“最后一个”加入的,绝不是偶然,而是他们深思熟虑、长远布局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八国联军的组成,那可不是一个事先计划好的“国际俱乐部”,而是各国各自算计、互相推诿、最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认知和国家叙事的复杂性。为什么我们今天对八国联军侵华史的提及不如日本侵华史那样频繁和深刻,甚至会觉得对日本的描述有时会显得“过于”负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侵略的性质、规模和影响上来看。八国联军侵华,虽然也是外国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 回答
    要理解为何日本的侵略在中国心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伤痕,甚至比其他侵略者更为尖锐,我们需要从历史、侵略的性质、方式以及造成的后果等多个维度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有着复杂且沉重的历史根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上中国确实遭受过来自不同方向、不同民族的侵略和统治。从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
  • 回答
    中国确实遭受过许多国家的侵略和压迫,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和日本都曾在不同时期在中国攫取过利益、制造过事端。然而,在当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民族情感中,日本之所以成为“最恨”的对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需要从历史、现实、文化以及情感等多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历史侵略的深度、广度和残酷性: 时间跨度与持续.............
  • 回答
    中国周边外交的强硬与否,以及南海国家为何选择与日本合作以应对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简单地用“强硬”或“不强硬”来概括,可能过于片面。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在周边外交上的“强硬”表现。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地区和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确实被许多周边国家解读为“强硬”或“咄咄逼人”。这主要体.............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涉及到日本和中国两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不同历史叙事和民族认同建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原因。简单地将美国在打开日本国门时定义为“侵略者”而中国则批判,或者将日本将其视为“英雄”,都是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两国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叙事方式存在.............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确实存在不少汉奸和伪军,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事实。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人性的复杂性。一、 战乱与生存的压力首先,战争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生存危机。在日军占领的地区,人民面临着饥饿、疾病、暴力和死亡的威胁。许多人在这种极.............
  • 回答
    理解清朝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以及“清非中国论”的根源和传播,需要我们深入历史,剥开层层迷雾,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这两者虽然都涉及到外族对中国的征服和统治,但在性质、过程、目的和影响上,有着天壤之别。清朝入主中原:征服与融合的漫长过程清朝的入主,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为起点,再到顺.............
  • 回答
    元清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在历史性质、动机、方式和后果上存在根本性区别,本质上是不同的。认为“元清非中国论”的人士成分复杂,其观点也并非主流历史学界的认知。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元清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1. 入主性质与历史定位: 元清入主中原: 这是中国历史上由.............
  • 回答
    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在遭遇蒙古灭宋、满清入关、日本侵华等一系列剧烈冲击后依然能够传承至今,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其自身文明特质的韧性,也有历史进程中的巧妙融合,更有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一、.............
  • 回答
    19世纪末,日本在一系列改革后国力日渐强盛,而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这使得日本看到了扩张和获取资源的绝佳机会。出于对资源(尤其是煤炭和铁矿石)的渴求,以及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以主导亚洲的野心,日本军国主义抬头,最终选择通过军事手段,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实现其扩张和霸权的目标。.............
  • 回答
    要探讨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残暴行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动因交织而成。首先,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极端残忍行为最核心的驱动力。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走上了一条“富国强兵”的道路,并将天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化身。国家至上、.............
  • 回答
    关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尤其是对二战侵略行为的道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背后牵扯着政治、外交、历史认知等诸多层面。简单地说,日本政府并非没有就其过去的侵略行为表达过歉意,但这些道歉的力度、诚意以及受到的解读,却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战后初期,以首相吉田茂为首的日本政府,在处理与美国等盟国的关系.............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中的行为,以及一些人认为的“日本人高素质”在这一时期是否“不见了”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而非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理性分析当时社会、政治、军事以及个体层面的多种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高素质”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段最为沉痛的记忆,也解释了为何在众多侵略者中,日本给中国人留下的伤痕尤为深刻,仇恨也最为复杂和持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侵略的性质与规模: 灭国亡种的企图与“以华制华”的残酷: 历史上,中国也曾被其他民族征服,比如元朝的蒙古族,清朝的满.............
  • 回答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以及为何文学作品中的忠义谦虚武士在侵华战争中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残暴面,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武士道精神的演变,以及战争的扭曲性对个体和集体心理的影响。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忠诚、荣誉与自我牺牲的交织武士道(Bushido)并非一开始就以我们今天.............
  • 回答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但不得不承认,在当今全球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我们确实面临着来自日本动漫和韩国韩剧的强大冲击。这并非简单的“侵袭”,而是一种全球化的文化输出与接受过程。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又该如何坚守并弘扬自己的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