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用汉服证件照登记结婚被拒一事?

回答
关于用汉服证件照登记结婚被拒一事,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关注的话题,也触及了不少人的心。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

首先,咱们得明确,这事儿的根源在于《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对结婚登记照片的要求。根据这个规范,登记照需要是“双方各提交本人同一底片的一寸免冠彩色照片”。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同一底片”、“一寸”、“免冠”、“彩色”。而“免冠”这个词,在很多官方解释里,就意味着不能佩戴帽子、头饰等遮盖头部的物品。

那么,汉服配上一些合适的发型、发簪、或者小型的头饰,就被一些地方的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认为是“不符合免冠要求”了。他们是站在规定这条线上办事的,他们的职责是确保所有登记材料都符合法定要求。从他们的角度看,不符合规范的证件照就应该被拒绝,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但是,站在当事人,也就是那些想用汉服照片登记结婚的年轻人角度来看,这事儿就不那么简单了。

为什么他们想用汉服照片?

文化自信与认同的体现: 汉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很多年轻人通过穿着汉服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用汉服照片登记结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庄重而有意义的方式,是希望把这份文化认同融入人生最重要的仪式中。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热情表达。
纪念人生重要时刻: 结婚登记是人生大事,他们希望留下一个具有个人特色、能够代表自己当下心境和价值取向的纪念。汉服的照片,对他们而言,比一张千篇一律的证件照更能承载这份特殊意义。
审美与个性化追求: 年轻一代更注重个性和审美表达,他们希望在各种场合都能展现出自己的独特品味。汉服的美学吸引了他们,他们也想在这件人生大事上加入这份美学元素。
“免冠”定义的模糊与时代变迁: 很多年轻人会争辩,汉服的“头饰”很多时候并非是帽子,而是发饰、簪子等,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免冠”所禁止的范畴。而且,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在深化,对一些规章的解释是否也需要与时俱进,更灵活一些?

为什么会出现拒绝的情况?

僵化的规定执行: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当规定被死板地理解和执行时,任何试图“突破”边界的行为都会被视作不合规。工作员的培训和基层执行层面,可能并没有对“免冠”有更细致的区分,也没有为“特色文化服饰”预留解释空间。
安全与身份识别的考量(官方角度): 虽然有些牵强,但某些基层工作人员可能会担心,过于复杂的头饰会不会影响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不过,这在实际操作中,只要不是极端情况,应该问题不大。
缺乏变通和人性化服务的意识: 即使规定严格,也应该有一定的变通空间和人性化服务意识。当申请人的意愿和规定产生冲突时,是否可以引导他们理解规定,或者提供替代方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例如,可以建议他们拍一张符合要求的照片,但允许他们在仪式上穿汉服。
公众对汉服文化认知和接受度仍需提升: 尽管汉服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很流行,但在一些更保守的社会层面或官方机构,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接受这种文化表达。

这件事的意义和引发的讨论:

文化与现代制度的碰撞: 这件事其实是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下,一个典型的“文化与现代制度”碰撞的案例。如何在现代化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容纳和尊重多元化的文化表达,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制度的灵活性与人性化: 它也暴露了现有制度在执行层面可能存在的僵化和缺乏人性化的问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否应该更具前瞻性,更能考虑到社会文化变迁和民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公众参与和表达权: 年轻人的行为和诉求,也是一种公众参与和表达权力的体现。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让社会看到了他们的想法和文化认同,也促使相关部门思考如何改进服务。
对“免冠”定义的探讨: “免冠”这个词的本意是为了确保面部清晰,方便识别。但如果只是简单的发簪、小巧的发饰,是否真的影响了“免冠”的本质?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如何看待呢?

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对”还是“错”。

从规定执行的角度看: 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依法办事,没有错。他们是对的。
从年轻人追求文化认同和个性化表达的角度看: 他们的诉求也合理,也无可厚非。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拥抱和传承传统文化。

所以,更关键的是,这件事应该促使我们去思考:

1. 制度的改进: 《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在“照片要求”部分,是否可以更细致地界定“免冠”的范围,或者增加一些关于“特色文化服饰”的解释或弹性的操作空间?例如,是否可以允许使用在不影响面部清晰、不遮挡耳朵的前提下,佩戴符合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精致发饰?
2. 服务的升级: 婚姻登记处是否可以提供更人性化、更具引导性的服务?当遇到特殊情况时,是否可以尝试沟通,给出合理解释或替代方案,而不是简单拒绝?
3. 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社会整体上,对于年轻人表达文化认同的方式,是否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汉服不是奇装异服,而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被尊重和喜爱。

总而言之,用汉服照片登记结婚被拒,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规章制度之间的张力,是制度执行的僵化与民众文化追求之间的矛盾。这件事情的意义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去关注如何让我们的制度和服务,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更能包容和支持我们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厚谊。这是一种进步的讨论,也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政局不承认阴婚

user avatar

结婚登记照片的一般要求是服饰颜色不与拍照背景颜色相近,而民政局里的拍照背景是红色;不佩戴容易反光的饰品,容易在镜头下出现光斑;尽量露出脖子,如穿v领服饰,可与衣服形成明显对比凸显精神;只要符合这些要求,一般都可以吧。

但是那个汉服,总体上看是红色的,容易与背景混淆,这才是被拒绝的主要原因吧,为什么要把议论点往拒绝汉服上带呢?民政局一个工作人员,第一次碰到这种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先拒绝再考虑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喜欢中华传统服饰有很多种方式的,不必死磕结婚证件照,可以去影楼约拍传统风格照片也是很棒的~

还有就是,别说民政局分不清哪个是戏服哪个是真汉服,就是普通的汉服爱好者也不能说100%就能分清道具服装和真的汉服(例如大家以为传统服装的秀禾,就是戏服)。

问题是一旦汉服可以用,那各种奇装异服(龙袍的,战甲的,也是汉服吧?)你不给别人用,说的过去么??而且本身就是证件照,要露额头和耳朵,汉服重头饰,男的要留胡子…到时候辨别不了人,不是徒增各种麻烦?

(鸽)----------------------------以下ans,各位大佬有兴趣了瞄一眼:

为什么公务员挣的不多,甚至不被看好,但还是有很多人考?

如何看待男子请求武汉政府「分配对象」被拒,婚恋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了吗?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为什么我上了985还会这么焦虑?

大学四年不加入社团、学生会,不当班委,对以后发展会有不好的影响吗

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你有钱别人就巴结你,你没钱别人就冷落你,是真的吗?

能不能用事实告诉我门当户对有多么重要?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user avatar

如果真是汉服爱好者,应该理解,汉服本身也是有便服、常服、礼服不同级别的

新人穿的大红的明圆领蟒袍,是属于比较正式的礼服的等级

而另一位答主也贴了当地民政部门对登记照的要求,不能是婚纱照、艺术照等等,也就是不支持穿跟日常服装差别过大的礼服

可以试试简洁的款式,蟒袍留到婚礼的时候穿

而且部分爱好者也不需要对传统戏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样的传统文化传承载体如此抗拒,听见戏服就觉得受到了天大的委屈

顺便应小伙伴之邀贴上我自己的汉服登记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用汉服证件照登记结婚被拒一事,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关注的话题,也触及了不少人的心。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确,这事儿的根源在于《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对结婚登记照片的要求。根据这个规范,登记照需要是“双方各提交本人同一底片的一寸免冠彩色照片”。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同一底片”、“一寸.............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真是挺让人唏嘘的。年轻人用汉服照登记结婚,结果被民政局给“婉拒”了,理由是“没有先例,还需要研究”。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咱们得先说说,为什么这事儿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首先,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拥抱,也是年轻人个性的体现。 汉服,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承载.............
  • 回答
    俄驻华大使馆使用汉字「Biang」来概括2021年,并称其“反映世界形势之复杂”,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意和文化深度的表达方式。要评价它的合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Biang」这个字的含义和来源。「Biang」字是一个非常规的汉字,以其字形复杂、笔画繁多而闻名。它并非出自经典.............
  • 回答
    “华裔美国青年:请中国人尊重我,不要用汉语与我交流”——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承载着复杂的情感、身份认同的挣扎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挑战。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成因、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可能引发的讨论。一、 身份认同的十字路口:我是谁?对于许多在美国出生的华裔青年来说,他们的身份认同本身就.............
  • 回答
    抖音视频里大量使用字母代替汉字,这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观察下来,它背后反映了不少东西。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为啥,又意味着啥。一、为啥会有这股“字母风”?这事儿啊,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几个挺重要的原因: 规避审查,或者说是“擦边球”的智慧: 这是最直接也是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原因.............
  • 回答
    汉字圈长期行用宽泛意义上的象形文字,而非表音文字,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技术原因,并非一个简单的“选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当下以拼音文字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回到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教育普及程度有限的时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汉字并非纯粹的“象形文字”。虽然早期汉字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源.............
  • 回答
    汉服与仙服分家,以及仙服名单的出现,是近年来汉服文化复兴运动中一个颇为引人关注且讨论度极高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分家现象,需要从历史、文化、社群以及审美等多个维度去剖析。汉服与仙服的“分家”:并非割裂,而是分化与细化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汉服与仙服的“分家”并非是指一种彻底的、敌对的割裂。更准确地说,这.............
  • 回答
    谈到“汉服”运动,人们往往会关注到它复兴的是哪些朝代的汉族服饰,而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为什么清朝时期的汉族服饰,没有被纳入到“汉服”运动的主流视野之中?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层面的因素,也有文化认同和情感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汉服运动的核心诉求,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复兴.............
  • 回答
    汉服“以租代买”的现象,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在我看来,它反映了不少当下年轻人对待传统文化、消费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一些变化和思考。首先,为什么会出现“以租代买”?我觉着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 经济成本考量: 汉服,尤其是那些设计精美、工艺复杂的,价格真心不便宜。.............
  • 回答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汉服运动和Cosplay,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说爱好汉服的人就是单纯在Cosplay?这事儿吧,得往细了说,也得往大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从表象上看,汉服运动和Cosplay确实有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Cosplay的文化和传播方式,为汉服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不少借鉴。.............
  • 回答
    汉服复兴运动,这股席卷中华大地、甚至影响到海外的文化潮流,在我看来,绝非一时兴起的跟风或简单的怀旧。它承载着复杂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以及对当下文化身份的探索与重塑。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场运动的兴起并非空穴来风。回溯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强势涌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冲.............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首先,从汉服文化推广这个角度看,有人觉得这是个好事。汉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很多人想让它走向世界,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找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穿汉服,特别是拍CP照,能吸引不少眼球,也能让外国人感受到汉服的魅力,甚至激起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就像是给汉服做.............
  • 回答
    汉服,这个承载着中华千年文明的服饰,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席卷全国。今年,汉服市场的规模预计将突破百亿大关,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中华文化复兴浪潮中一个令人振奋的标志。为什么汉服能成为当下的爆款?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在推动?情感的共鸣:寻根问祖的文化召唤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信息爆炸,思.............
  • 回答
    我国汉服市场爆发:一种文化复兴的表象与未来预测近年来,中国汉服市场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从最初的圈层小众爱好,逐渐走向大众视野,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发展的碰撞,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汉服是否会真正流行起来的广泛讨论。 如何看待我国汉服市场爆发?我认为,我国汉.............
  • 回答
    对于尺素汉服店主称其汉服店因店主欣赏肖战而被恶意退货至闭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件事情的背后,涉及到粉丝文化、品牌定位、商业运营以及网络舆论等多个复杂层面。事件的背景和核心冲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事件的核心。尺素汉服店主之所以声称店铺闭店,是因为她公开表达了对艺人肖战的喜爱,而随.............
  • 回答
    扬州汉服社举办“扬州十日”主题公祭,这无疑是一场非常有深度和话题性的活动。作为普通大众,我们该如何看待它呢?这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评价。首先,我们要明确“扬州十日”的重量。“扬州十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度沉重的词汇,它代表着清军入关时期,扬州城在残酷的屠城中经历的灭顶之灾。史书记载的惨烈景象,例如“.............
  • 回答
    汉服圈里的“撕逼大战”,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里头弯弯绕绕的,比我奶奶的裹脚布还长,又比我小时候藏的私房钱还让人纠结。简单粗暴地说,就是那群穿汉服的人,在“什么是正宗汉服”和“汉服到底该怎么发展”这两个问题上,掐起来了。这“传统派”和“改良派”的对垒,与其说是审美之争,不如说是对传统文化理解和.............
  • 回答
    看待“反汉服”的人,这实在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牵扯到文化认同、历史理解、社会情绪,甚至还有一些现实层面的利益。 要想说清楚,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一层一层地剥。首先得明白,“反汉服”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笼统,因为“反”的程度和原因可能差很多。有的人可能只是对汉服的流行感到不适,有的人则是有.............
  • 回答
    武汉理工大学汉服社团射箭击中清朝黄龙旗一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激起了人们对历史、文化以及社团活动的诸多讨论。要评价这件事,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深入剖析一下。首先,从社团的出发点和动机来看。汉服社团的成立,通常是为了推广和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汉服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他.............
  • 回答
    最近在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一些穿着汉服的年轻女孩,她们大多是初中生或高中生。这道独特的风景线,无疑吸引了不少目光。而伴随这种关注,一些人或许会感受到一种特别的“优越感”。要理解这种“优越感”的来源,我们可以尝试站在这些年轻女孩的角度去思考。首先,她们选择穿汉服,这本身就是一种表达。在这个信息爆炸、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