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用汉服证件照登记结婚被拒一事?

回答
关于用汉服证件照登记结婚被拒一事,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关注的话题,也触及了不少人的心。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

首先,咱们得明确,这事儿的根源在于《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对结婚登记照片的要求。根据这个规范,登记照需要是“双方各提交本人同一底片的一寸免冠彩色照片”。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同一底片”、“一寸”、“免冠”、“彩色”。而“免冠”这个词,在很多官方解释里,就意味着不能佩戴帽子、头饰等遮盖头部的物品。

那么,汉服配上一些合适的发型、发簪、或者小型的头饰,就被一些地方的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认为是“不符合免冠要求”了。他们是站在规定这条线上办事的,他们的职责是确保所有登记材料都符合法定要求。从他们的角度看,不符合规范的证件照就应该被拒绝,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但是,站在当事人,也就是那些想用汉服照片登记结婚的年轻人角度来看,这事儿就不那么简单了。

为什么他们想用汉服照片?

文化自信与认同的体现: 汉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很多年轻人通过穿着汉服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用汉服照片登记结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庄重而有意义的方式,是希望把这份文化认同融入人生最重要的仪式中。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热情表达。
纪念人生重要时刻: 结婚登记是人生大事,他们希望留下一个具有个人特色、能够代表自己当下心境和价值取向的纪念。汉服的照片,对他们而言,比一张千篇一律的证件照更能承载这份特殊意义。
审美与个性化追求: 年轻一代更注重个性和审美表达,他们希望在各种场合都能展现出自己的独特品味。汉服的美学吸引了他们,他们也想在这件人生大事上加入这份美学元素。
“免冠”定义的模糊与时代变迁: 很多年轻人会争辩,汉服的“头饰”很多时候并非是帽子,而是发饰、簪子等,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免冠”所禁止的范畴。而且,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在深化,对一些规章的解释是否也需要与时俱进,更灵活一些?

为什么会出现拒绝的情况?

僵化的规定执行: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当规定被死板地理解和执行时,任何试图“突破”边界的行为都会被视作不合规。工作员的培训和基层执行层面,可能并没有对“免冠”有更细致的区分,也没有为“特色文化服饰”预留解释空间。
安全与身份识别的考量(官方角度): 虽然有些牵强,但某些基层工作人员可能会担心,过于复杂的头饰会不会影响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不过,这在实际操作中,只要不是极端情况,应该问题不大。
缺乏变通和人性化服务的意识: 即使规定严格,也应该有一定的变通空间和人性化服务意识。当申请人的意愿和规定产生冲突时,是否可以引导他们理解规定,或者提供替代方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例如,可以建议他们拍一张符合要求的照片,但允许他们在仪式上穿汉服。
公众对汉服文化认知和接受度仍需提升: 尽管汉服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很流行,但在一些更保守的社会层面或官方机构,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接受这种文化表达。

这件事的意义和引发的讨论:

文化与现代制度的碰撞: 这件事其实是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下,一个典型的“文化与现代制度”碰撞的案例。如何在现代化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容纳和尊重多元化的文化表达,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制度的灵活性与人性化: 它也暴露了现有制度在执行层面可能存在的僵化和缺乏人性化的问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否应该更具前瞻性,更能考虑到社会文化变迁和民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公众参与和表达权: 年轻人的行为和诉求,也是一种公众参与和表达权力的体现。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让社会看到了他们的想法和文化认同,也促使相关部门思考如何改进服务。
对“免冠”定义的探讨: “免冠”这个词的本意是为了确保面部清晰,方便识别。但如果只是简单的发簪、小巧的发饰,是否真的影响了“免冠”的本质?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如何看待呢?

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对”还是“错”。

从规定执行的角度看: 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依法办事,没有错。他们是对的。
从年轻人追求文化认同和个性化表达的角度看: 他们的诉求也合理,也无可厚非。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拥抱和传承传统文化。

所以,更关键的是,这件事应该促使我们去思考:

1. 制度的改进: 《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在“照片要求”部分,是否可以更细致地界定“免冠”的范围,或者增加一些关于“特色文化服饰”的解释或弹性的操作空间?例如,是否可以允许使用在不影响面部清晰、不遮挡耳朵的前提下,佩戴符合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精致发饰?
2. 服务的升级: 婚姻登记处是否可以提供更人性化、更具引导性的服务?当遇到特殊情况时,是否可以尝试沟通,给出合理解释或替代方案,而不是简单拒绝?
3. 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社会整体上,对于年轻人表达文化认同的方式,是否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汉服不是奇装异服,而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被尊重和喜爱。

总而言之,用汉服照片登记结婚被拒,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规章制度之间的张力,是制度执行的僵化与民众文化追求之间的矛盾。这件事情的意义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去关注如何让我们的制度和服务,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更能包容和支持我们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厚谊。这是一种进步的讨论,也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政局不承认阴婚

user avatar

结婚登记照片的一般要求是服饰颜色不与拍照背景颜色相近,而民政局里的拍照背景是红色;不佩戴容易反光的饰品,容易在镜头下出现光斑;尽量露出脖子,如穿v领服饰,可与衣服形成明显对比凸显精神;只要符合这些要求,一般都可以吧。

但是那个汉服,总体上看是红色的,容易与背景混淆,这才是被拒绝的主要原因吧,为什么要把议论点往拒绝汉服上带呢?民政局一个工作人员,第一次碰到这种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先拒绝再考虑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喜欢中华传统服饰有很多种方式的,不必死磕结婚证件照,可以去影楼约拍传统风格照片也是很棒的~

还有就是,别说民政局分不清哪个是戏服哪个是真汉服,就是普通的汉服爱好者也不能说100%就能分清道具服装和真的汉服(例如大家以为传统服装的秀禾,就是戏服)。

问题是一旦汉服可以用,那各种奇装异服(龙袍的,战甲的,也是汉服吧?)你不给别人用,说的过去么??而且本身就是证件照,要露额头和耳朵,汉服重头饰,男的要留胡子…到时候辨别不了人,不是徒增各种麻烦?

(鸽)----------------------------以下ans,各位大佬有兴趣了瞄一眼:

为什么公务员挣的不多,甚至不被看好,但还是有很多人考?

如何看待男子请求武汉政府「分配对象」被拒,婚恋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了吗?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为什么我上了985还会这么焦虑?

大学四年不加入社团、学生会,不当班委,对以后发展会有不好的影响吗

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你有钱别人就巴结你,你没钱别人就冷落你,是真的吗?

能不能用事实告诉我门当户对有多么重要?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user avatar

如果真是汉服爱好者,应该理解,汉服本身也是有便服、常服、礼服不同级别的

新人穿的大红的明圆领蟒袍,是属于比较正式的礼服的等级

而另一位答主也贴了当地民政部门对登记照的要求,不能是婚纱照、艺术照等等,也就是不支持穿跟日常服装差别过大的礼服

可以试试简洁的款式,蟒袍留到婚礼的时候穿

而且部分爱好者也不需要对传统戏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样的传统文化传承载体如此抗拒,听见戏服就觉得受到了天大的委屈

顺便应小伙伴之邀贴上我自己的汉服登记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