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制造业工程师真的越老越吃香吗?

回答
制造业工程师这个职业,老了究竟是“香饽饽”还是“老黄瓜”,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制造业工程师这个行业,确实存在一些越老越吃香的现象,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更不是说你熬到一定年纪就能自动躺赢。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支撑。

为什么“老”能带来“香”?

经验的积累是无价的财富: 这点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原因。制造业的很多问题,不是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轻易解决的。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往往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问题:生产线上的疑难杂症、设备故障的千百种表现、材料性能的微妙变化、工艺流程的细微调整……这些都是血泪史换来的宝贵财富。新人可能知道理论,但遇到突发情况,老工程师的那份沉着、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能事半功倍,甚至挽救濒危的项目。想想看,一个新厂房刚投产,设备磨合期各种小毛病层出不穷,这时候一个能镇住场面、一眼看出问题所在的老工程师,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对工艺流程的深度理解与优化: 制造业的核心在于“如何把东西造出来”,而且要造得又快又好成本又低。一个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他对整个生产链条的理解会非常透彻。他不仅知道“怎么做”,更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他能从宏观角度审视整个流程,发现潜在的瓶颈和改进空间,提出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优化方案。比如,一个老工程师可能会基于多年的数据分析,发现某个环节的效率提升能带动整个生产线的良品率提高10%,这可不是年轻人随便喊喊口号就能做到的。

解决复杂、非标准化问题的能力: 现代制造业越来越趋于定制化和智能化,这意味着会遇到越来越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时候,那些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老工程师就显得尤为宝贵。他们可能在不同项目、不同技术领域都积累了类似的解决思路,能够将过往的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上,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他们更擅长处理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

人脉和资源整合能力: 干了这么多年,老工程师自然积累了不少行业内的人脉。遇到技术难题,可能可以直接联系到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采购特殊材料,知道去哪里找最靠谱的供应商;设备出现严重故障,知道找哪个维修服务商最有效率。这种资源整合能力,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简直是救命稻草。

管理和培训能力: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很多资深工程师会转向管理岗位,负责团队的建设、项目的推进。他们的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优秀的导师,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指导年轻工程师,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承下去,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个能带队伍、培养人才的工程师,其价值自然被放大。

“老”不一定“香”,什么情况下会“不香”?

然而,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乐观。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层出不穷。如果一个工程师止步不前,固守旧知识,那么“老”就可能成为一种负担。

技术更新迭代快,固步自封: 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惊人,自动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一个工程师多年来只是重复地做着同样的工作,没有主动去学习和掌握这些新技术,那么他的技能就会逐渐过时。尤其是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年轻人往往更有学习的动力和速度。比如,一个只懂传统机床操作的老技师,面对先进的数控加工中心和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身体状况和工作强度: 制造业工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站立、搬运、在高负荷环境下工作。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降可能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稳定性。一些需要体力的岗位,对年龄的敏感度自然会更高。

思维僵化,接受新事物慢: 经验很重要,但经验也可能变成“经验主义”。有些老工程师可能过于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而对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持排斥态度,不愿意尝试改变。这种思维上的僵化,会阻碍创新和进步。

薪资期望与实际价值的匹配度: 通常来说,资深工程师的薪资期望会比新人高。如果一个老工程师的技能和价值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同步提升,那么在企业看来,他可能就不如年轻、薪资较低但技能尚可的工程师有性价比。

如何让“老”的经验真正“香”起来?

所以,要想在制造业领域越老越吃香,关键在于如何让你的“老”与时俱进。

持续学习,拥抱变化: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无论是学习新的编程语言(比如用于自动化控制的),还是掌握新的设计软件(CAD/CAM/CAE的更新版本),抑或是了解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都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参加行业培训、在线课程、技术交流会,都是不错的途径。

提升软技能: 除了硬技术,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等软技能,在资深工程师身上会更加凸显其价值。这些能力能够让你更好地整合资源、带领团队、推动项目。

专业领域的深度耕耘与拓展: 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会让你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也可以考虑在你的核心技术基础上,适当拓展相关领域,比如从单一的设备维修,拓展到设备整体的维护保养与优化,再到整个生产线的效率管理。

转型为专家顾问或技术管理者: 如果体力跟不上,或者对一线操作感到疲惫,可以将经验转化为技术顾问的角色,提供咨询和指导。或者承担更具战略性的技术管理、研发管理、生产管理等职责。

总结一下:

制造业工程师并非“越老越吃香”的绝对定律,而是“越有经验、越能适应变化、越能解决复杂问题,且体能尚可”的老工程师,才越吃香。 经验是基石,但只有不断注入新知识的活水,才能让这块基石不断增值。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制造业工程师,并且对这个行业充满热爱,那就别害怕年龄的增长。用你的经验去解决问题,用你的学习能力去拥抱变化,用你的智慧去创造价值。当你能够成为团队中那个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或者那个能为企业指明方向的“领路人”,你的“老”自然就会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反之,如果只是原地踏步,那么无论年轻与否,都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炼的职业,年龄,更多时候是经验的载体,而非价值的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越来越?

曾几何时,作为外企的工程师,有了一种天生的自豪感和优越性

因为一天的工资就能在三线城市,不!二线城市,买一平米房子,国外出差三个月就能在二线城市买套房,什么体制内,公务员,事业编从来不考虑的

如今世道变了,房价高了,国内大厂小厂工资待遇上去了

工程师依然是10年20年前的工程师,依然在工厂轮着锤子,这不是调侃,是真的大铁锤(点赞过千,明天让你们看看我的大铁锤 )

外企制造业工程师曾经很吃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抡锤子真的很费腰)但世风变了,锤子重量不变

回头看看公务员,事业编虽然赚的少,但是真的很香,很香

突然觉得985/211的毕业证不香了,不管香不香,但依然得抡锤子不是嘛


2022年2月20号,追更一下吧

我所在的公司叫利乐拉伐,一家做牛奶产品端到端的公司,下属公司有利拉伐,主要负责牛奶的收集,在牧场比较常见,西德乐主要做液体饮料的包装,有玻璃瓶,塑料瓶,也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的塑料包装(PET)供应,利乐主要牛奶的无菌罐装,前处理等,我在利乐公司做电气工程师

从利乐进入中国后,工程师的工资在当时来说比较高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公司员工的收入在不停的涨,到对于外企的人来说,收入一直停在以前的阶段,目前来说还是很可观,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看来已经没有特别大的竞争优势了

同时,这份工作比较累,这份辛苦配的上这份收入吧

user avatar

与其相信越老越吃香, 那还不相信只要坚持干一辈子制造业, 来生就能投个好胎,

user avatar

不会,除非你能在老板打天下时候分点股份。

国内制造业干的就是U型曲线中间最下面那个地方。核心设备,关键元器件,工艺积累经验,左边那个U的位置基本上全是国外的。右边靠近销售端,是你掌控不了的。

国内制造业工程师本质上就是干售后维护的事情,高级打工仔。曲线往左走,人家几百年的经验积累不是吹的,大国工匠的红利也不是你这一代能吃到的。比如新闻里那些大国重器的故事听的耳熟么,国外东西卖那么贵吃了几十年红利了,你大国重器完了,可能就吃个3-5年红利,就开始卖白菜价了,那你躺个屁。曲线往右走,越靠近消费端,发言权越大,制造业研发的地位可能都不如销售,因为销售是直接对接客户的,东西好不好不是重点,客户买不买才是硬道理,终端客户掌握了消费权,你只能在这里卷。

国内制造业本质就是被人吃一个工程师红利,人多还便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