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兴新冠疫苗详细保护力数据公开,预防重症保护力100%,总保护效力为50.7%,如何理解这一结果?

回答
科兴新冠疫苗的保护力数据公布,其中提到“预防重症保护力100%,总保护效力为50.7%”,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解读的结果。我们要理解这两个数字背后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得出的。

首先,我们得区分“预防重症保护力”和“总保护效力”这两个概念。

1. 预防重症保护力:100%

这个数字听起来非常振奋人心,它指的是在接种了科兴新冠疫苗之后,在研究的特定人群和特定时间段内,没有出现因为感染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病例。

重症的定义很重要: 在临床上,“重症”通常是指病情发展到需要住院治疗、吸氧、使用呼吸机、甚至进入重症监护室(ICU)的程度。疫苗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因为重症不仅对个体健康是巨大的威胁,也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
“100%”的含义: 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临床试验中,要得出“100%”这样一个绝对的数字,通常是在样本量足够大且发生的事例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比如,如果某个疫苗组有10000人,对照组也有10000人,而在这个周期内,对照组中有100人出现了重症,但疫苗组却只有0人出现了重症,那么理论上就可以得出“预防重症保护力100%”的结论。
局限性: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临床试验的数据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00%的保护力通常是在特定的研究环境下得出的,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
研究人群: 试验参与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是否属于高危人群等都会影响结果。
病毒变异株: 在试验期间流行的病毒变异株类型也会影响疫苗的保护效果。
试验设计和统计学考虑: 即使是100%,也可能是在统计学意义上没有观察到重症病例,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不可能发生”。

2. 总保护效力:50.7%

这个数字,50.7%,指的是疫苗在预防所有症状性感染(包括轻症和重症)方面的整体效果。

“症状性感染”是关键: 这个数字衡量的是疫苗能够降低多少比例的人在接种后,即便感染了病毒,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或者只出现非常轻微、不需要医疗干预的症状。通常,疾病监测会统计出现发烧、咳嗽、咽痛、乏力等可归因于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的病例。
保护效力的计算方式(简而言之): 通常情况下,疫苗保护效力是通过比较疫苗组和对照组(未接种疫苗或接种安慰剂的群体)中感染的比例来计算的。
计算公式大致是:保护效力 = (对照组感染率 疫苗组感染率) / 对照组感染率 × 100%
举个例子:如果对照组有1000人,其中有50人出现了症状性感染(感染率为5%),而疫苗组有1000人,其中有25人出现了症状性感染(感染率为2.5%),那么保护效力就是 (5% 2.5%) / 5% = 50%。
50.7%的解读: 这个50.7%意味着,接种了科兴新冠疫苗的人群,相比未接种疫苗的人群,能够降低约一半的发生症状性感染的风险。

如何理解这两项数据放在一起?

将这两项数据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关键认识:

疫苗的核心价值得以体现: 即使总保护效力是50.7%,这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保护水平。在应对一场全球性大流行病时,能够将感染的风险减半,就意味着可以显著降低感染的总人数,从而减轻疫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重症保护力”的重要性远超“总保护力”: 最令人担忧的,也是对医疗系统影响最大的,就是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和死亡。科兴疫苗能做到“预防重症保护力100%”,这充分说明它能够有效地保护接种者免受病情严重发展的威胁。即使有人感染了,他们更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或轻症,身体能够自行恢复,而不需要住院治疗。
保护力的多维度衡量: 疫苗的保护力不是单一的指标,而是多方面的。总保护效力关注的是是否感染,而重症保护力关注的是感染后的后果。对于一项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来说,能够降低重症和死亡是其最核心、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不同变异株和时间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数据是基于特定时间段内、特定人群、以及特定流行的病毒变异株得出的。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疫苗的保护力可能会有所变化。因此,后续的持续监测和研究非常重要。
对群体免疫的贡献: 即使总保护效力不是很高,疫苗的普及仍然有助于构建群体免疫屏障。通过降低感染率、尤其是重症率,可以为社会提供保护,减少医疗资源的挤兑,并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恢复提供支持。

简单来说,可以这样理解:

科兴新冠疫苗在预防新冠病毒引起的轻微不适(比如流鼻涕、轻微咳嗽等症状性感染)方面,能提供大约一半的保护。但更重要的是,它在防止感染后发展成需要住院、危及生命的重症方面,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能力,达到了100%的保护。

所以,这份数据表明,科兴疫苗可能不是阻止所有人感染的“万能钥匙”,但它极大地降低了感染后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这是其作为疫苗的重大价值所在。这对于疫苗的评估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年4月17日第一次更新————

智利的1050万人规模真实世界保护力数据刚刚放出来出来了。

1050万人当中包括250万人已接种两针,150万人已接种一针,以及650万人对照组。

结果如下:

  • 接种一针后16.13% (14.3-17.92) 预防有症状感染
  • 接种两针后66.96% (65.28-68.55) 预防有症状感染
  • 接种一针后35.65% (32.13-38.99) 预防入院
  • 接种两针后84.84% (82.52-86.85) 预防入院
  • 接种一针后42.7% (37.08-47.82) 预防重症
  • 接种两针后88.55% (84.46-91.56) 预防重症
  • 接种一针后40.23%(32.63-46.97) 预防死亡
  • 接种两针后80.44% (73.16-85.75) 预防死亡

嘿嘿嘿,那些倔强地认为巴西拿医务人员做临床不会影响结果的呢?

要不要出来走几步?

————以下是原答案————

很奇怪,为啥很多答主,包括某些专业答主,都有意无意在跟BNT疫苗搞横向比较。

对巴西人民来说,BNT和科尔来福就不是一个生态位…强行比较有啥意义呢。

再者,无数业界大佬已经站台科普过了,不同疫苗之间,不太适合搞简单粗暴的保护效力横向比较。

大佬们讲这些话,可不是为了给科兴洗地。

(小声说:是为了给强生洗地…… )

总之,就巴西这惨状而言,大佬们有句车轱辘话还是挺正确的——

The best vaccine is the one that's in your arm.

所以就别挑挑拣拣啦,amigo们,有啥打啥吧~


不过,既然提到了强生,

如果一定要来一发横向比较的话,考虑到三期临床试验的时间与地点,并且也考虑到疫苗产品的生态位,

科兴最般配的比较对象可能就属强生了吧。

然而,不比不知道,一比挺微妙的啊:

科兴这勉强涉险过关的保护效力,竟然是当初自己(或者布坦坦)试验设计太浪的锅……


比如说啊:

一、为啥要限定医务人员?

为啥就不能老老实实招普通款呢?

在疫情期间,特别是在巴西这种魔幻的地方,医务人员跟路人甲相比,中招风险差别有多大,拎不清的吗?

举个例子啊,圣保罗某大学医院的小规模调查[1]

3月底到5月底的两个月时间,该医院医务人员的阳性率是这个造型:

同期圣保罗普通民众的attack rate有多少?能有20%不?

所以,这个50.7%的保护效力,归根结底是针对一小撮阳性率过半的高风险人群的保护效力,能有多少代表性呢?


二、医务人员还有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年轻。

科兴没公布中位数年龄,只给了个平均数39.5岁;

作为对比的JNJ则连平均数都没公布。

鉴于JNJ四万多人的全局平均年龄高达51岁,并且他们在巴西的老龄组也更大,

所以不妨合理推测,JNJ的巴西三期临床试验年龄要显著高于科兴。

然后我们已经知道,年龄越大,保护效力数据越好看。

(别问为啥,问就是唔知啊,观察结果就这样)。


三、最浪的就是这个primary outcome measures了。

是什么给了科兴勇气,敢于把primary outcome measures设定成“virologically-confirmed symptomatic COVID-19”?

或者翻译成人话就是——但凡有症状的,全都算数

头这么铁的吗?

那就别怪当初布坦坦要专门搞个"very mild cases" 50.4%的数字出来寒碜人了。

自己一开始试验设计就长这样,人家布坦坦只是照章办事儿而已。

作为对比,老阴逼强生的primary outcome measures长这样:

moderate to severe/critical=中症到重症/危重。

hmm……


四、然而科兴似乎也不是头铁,只是不敢明目张胆地鸡贼……

如果说科兴一门心思地坚持人群高风险、症状低门槛,

那咱只能敬佩他们头真铁。

但他们似乎又不是没有鸡贼的念头,

只是不知为啥,把鸡贼的部分放在了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secondary efficacy against cases requiring assistance (score ≥3) and moderate and severe cases (score ≥4) were 83·7% (95%CI 58·0-93.7) and 100% (95%CI 56·4- 3 100.0) respectively

拜托,普通围观群众谁会关心你们的次要终点啊~

而且还这么隐晦……

啥叫“cases requiring assistance (score ≥3)”?

说点人话好吗?

害得老夫好一顿搜索,终于找出来了[2]

害,原来就是“需要住院支持但不需要吸氧的轻症”,直说嘛。


五、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科兴转了性,敢于明目张胆地鸡贼,并把secondary efficacy放到primary的话,岂不是就摇身一变——

“对无需吸氧的轻症,保护效力高达83·7% (95%CI 58·0-93.7)”???

这数字,比JNJ好看得多耶。

甚至更进一步啊,咱一开始就讲究些,别碰什么医务人员,再把入组平均年龄弄高几岁…

那是不是还能再涨几个百分点?


所以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当初试验设计走点心,也不至于沦落到微操置信区间的地步……


最后,顺便节选一下科兴和JNJ的轻症和中症定义,各位感兴趣可以自行八卦。

科兴轻症:


JNJ中症:


JNJ轻症:

参考

  1. ^ https://bmcinfectdi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9-020-05662-8
  2. ^ https://www.who.int/blueprint/priority-diseases/key-action/COVID-19_Treatment_Trial_Design_Master_Protocol_synopsis_Final_18022020.pdf
user avatar

在巴西做的实验。

巴西什么地方?病毒变异了好几轮了的地方,对疫苗而言难度是地狱级的。

就这还能有50%的有效率。

问问美国那几个疫苗,敢去巴西、南非、印度这些地方做三期吗?为啥只在美国圈地自萌,而且算有效率的时候只算有症状患者呢?阿利斯康倒是去了南非,结果喜提9%有效率。辉瑞三期去了土耳其,结果土耳其根本没批准他,用了国药。

美国的J&J 倒是大胆,去了十几个国家三期,结果只有美国一个国家批准了J&J。其他十几个国家呢?

不知道这下面一堆阴阳怪气的回答是在阴阳什么东西。

user avatar

强调一些关键数据和观点:

1)50.7%有效率;

2)6例重症都在安慰剂组;

3)有基础疾病免疫效果差;

4)研究中也有两例死亡,与疫苗无关;

5)有一点没解释清楚,为啥打一剂反而保护效果好?

6)中国迄今第一个III期结果。

文中讲:“两针间隔在21天以内时,有效率为49.1%,而两针间隔超过21天时,有效率为62.3%”。

有朋友打了第一针,第二针疫苗供应不上着急,但根据以往其它疫苗经验,晚点打/间隔长产生免疫反应效果好,保护更高一些,看来这个说法目前有证据支持了。

user avatar

恭喜科兴,恭喜很多人。


在疫苗问题上,我认为人们应该抛弃国界、文化之间的偏见。看哪个群体不顺眼,大家互相倒垃圾没问题,但请局限在核废水、种族、入关、战争等话题上,疫苗千万不要。


因为普通人真的都生活在人间。


有人估计会评论我说:他急了,他急了!对啊,我是急了,我假期攒满了,不用就浪费了。我现在几乎数日子等着打第二针,然后估计会又病一场难受几天,再等将近一个月,就可以出去浪了。


其实新冠如果不发生重症和医疗挤兑,基本上就是个大流感。所以人们胡乱对比mRNA和灭活的保护率意义不大,最后成了打嘴仗互相揭短;反而是重症保护最关键,这流感不死人你还怕什么,谁还不得几次病啊。


所以科兴和辉瑞,在保护重症方面都极其出色,这就足够了。


要我说,赶紧打,有什么疫苗扎什么。


我还异想天开过创业的点子:能不能开发个疫苗App,针头和疫苗邮寄到家,自己扎,扎个针么多简单的事情还得去药房让人扎?我连下水道都会自己修,扎针这么简单的事情还需要别人?


我还想,美国效率太低还得预约。要我,就征收卖冰淇淋的车,一脚把司机踢下去,改装成疫苗车,开到各居民小区,幼儿园音乐一放,居民排队出来扎针,多快。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科兴和辉瑞等是否冲突了。这个我是真不懂,有时间再问专家去。假设不冲突,左胳膊辉瑞,右胳膊科兴,这两大帝国的海专精算保护着我一个人,福分不小吧?


“豹头,你扎辉瑞还是莫德纳?“

豹头一声怒吼:“我全都要!”

周星驰看看豹头的体格:“也可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兴新冠疫苗的保护力数据公布,其中提到“预防重症保护力100%,总保护效力为50.7%”,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解读的结果。我们要理解这两个数字背后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得出的。首先,我们得区分“预防重症保护力”和“总保护效力”这两个概念。1. 预防重症保护力:100%这个数字听起来非常振奋人心,它.............
  • 回答
    关于科兴新冠疫苗第二针的接种间隔,您问的是打完第一针多久打第二针比较好,是21天还是28天。这个问题其实挺多人关心,而且不同时间点也有不同的说法,所以详细聊聊很有必要。简单来说,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初公布的指南来看,科兴疫苗(包括国药疫苗)的推荐接种程序是全程接种两剂,每剂间隔14天到28天。 .............
  • 回答
    巴西公布科兴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结果,总保护效力 50.4%,预防轻症有效率78%近日,巴西圣保罗州布坦坦研究所公布了科兴新冠疫苗(Sinovac)在巴西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根据报告,该疫苗在预防有症状感染方面的总保护效力为50.4%,在预防需要医疗救治的病例和死亡方面的有效率更高,分别为78%和1.............
  • 回答
    WHO 最近公布了中国国药和科兴两款新冠疫苗的评估结果,这事儿挺重要的,尤其是对咱们国内来说,这两款疫苗咱们用得也挺多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里头有哪些值得咱们留意的点,尽量讲得细致点,让你觉得这情報は真真切切,不是AI编出来的。首先,这两款疫苗的“上市许可”是个大事儿。WHO 的评估,说白了,就是给.............
  • 回答
    关于科兴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药)的新冠疫苗,选择哪个“更好”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两款疫苗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也都取得了显著的研发成果和应用效果。关键在于你更看重哪些方面,以及你个人的一些情况。咱们就来详细掰扯掰扯,力求讲得明白透彻,也尽量不说些生硬的套话。首先,我们得知道.............
  • 回答
    好的,我们就来聊聊澳大利亚承认科兴疫苗这件事,以及它对中国新冠疫苗和全球防疫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毕竟疫苗的全球认可度,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的出行自由和经济复苏。澳大利亚为何“迟到”地承认科兴疫苗?这背后有什么考量?首先,我们要知道,澳大利亚并非一开始就完全“不承认”科兴疫苗。更准.............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新冠疫苗接种的问题。您提到已经接种了科兴灭活疫苗的两剂,并且想了解是否可以接种第三针。答案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的。关于加强针(第三针)的接种,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说明,希望能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情况:1. 为什么需要接种加强针? 维持和增强免疫力: 疫苗接种后,人体会产生.............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关于你在深圳打了第一针科兴疫苗,现在人在大理想打第二针的疑问,我来给你详细说说,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你可以很大概率地在大理打第二针新冠疫苗,并且是科兴疫苗。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 疫苗接种的全国联网: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疫苗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你的.............
  • 回答
    关于“巴西研究表明中国科兴疫苗对P1变异新冠病毒有效”的外媒报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新冠病毒自出现以来,不断出现变异,其中一些变异株因为传播能力更强、致病性更重或者更容易逃逸免疫系统,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P1变异株(也被称为巴西变异株).............
  • 回答
    欧美国家因新冠疫苗短缺,将两剂接种间隔期延长至 612 周,这一举措在科学上是否站得住脚?它又会带来哪些实际影响?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科学性:有其道理,但并非完美无瑕首先,咱们得明白,疫苗的“间隔期”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铁律,而是基于科学研究和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的。在新冠疫苗研发初期,为了快速评估安.............
  • 回答
    英国在新冠疫苗接种策略上允许“混合接种”,也就是将不同制造商生产的新冠疫苗(例如阿斯利康和辉瑞)混合使用,这确实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专家认为此举“完全放弃了科学”。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潜在的益处、风险以及科学界对此的担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疫情初期,全球疫苗供应紧张,各国都.............
  • 回答
    新冠疫情何时真正画上句号,始终牵动着全球的神经。近期,有专家就此提出了四个关键条件,包括疫苗效力提升、特效药问世等。从科学防疫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观点,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方向。首先,疫苗的有效性提升,是实现群体免疫、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的基石。我们知道,疫苗是通过模拟人体对病原体的反.............
  • 回答
    面对不太重视新冠疫情的美国同事,想要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其直接灌输数据和警告,不如尝试一种更贴近生活、更能引发共鸣的方式。关键在于 “润物细无声” 地传递信息,让他们在不自觉中感受到风险,并主动去思考。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希望能帮助你打开局面:第一步:建立连接,理解他们的视角 (Bui.............
  • 回答
    中科院与军科院就抗新冠病毒药物专利权发布的联合声明,无疑为我们理解科技创新与公共卫生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疫情防控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尤其是在尚未上市的药物上申请发明专利,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的考量和可能带来的效益,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在药物研发的漫长过程中,专利如同研发.............
  • 回答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新冠病毒(SARSCoV2)已突变并演化出两个亚型,且传染力或有差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发现,对我们理解病毒的传播机制、制定防控策略以及研发疫苗和药物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发现可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一、 核心发现:病毒的突变与亚型演化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新冠病毒并.............
  • 回答
    新冠病毒,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导致 COVID19 疾病的病原体,它的分类在生物学上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通常讨论生物分类,会用到“界、门、纲、目、科、属、种”这个层级,但病毒的分类方式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等生物有所不同。病毒的分类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被所有科学家普遍接受的标准体系,尤其是与多细胞生.............
  • 回答
    关于新冠灭活疫苗接种第三针一个月后抗体水平大概提升 5 倍的说法,这确实是基于一些已发表的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的数据分析得出的普遍观察。为了理解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点:1. 疫苗的诱导免疫机制: 灭活疫苗的工作原理: 新冠灭活疫苗,例如中国的国药(Sinopharm)和科兴.............
  • 回答
    重医大科研团队的这一发现,堪称新冠病毒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简单来说,他们找到并验证了三款针对新冠病毒的“超级战士”——也就是三类具有强大中和能力的抗体。这些抗体就像是病毒的“克星”,能够非常有效地阻止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尤其是对当时肆虐的德尔塔毒株,效果尤为显著。这项研究的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就新冠疫情早期患者来源的说法进行反驳,这无疑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关于病毒源头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回归到证据、逻辑和科学的严谨性上来,并且要尽量避免被情绪或过往的叙事所裹挟。首先,要理解“反驳”的含义。国家卫健委提出这样的观点,通常意.............
  • 回答
    这是一篇关于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在家隔离期间发表论文,指出部分新冠病毒正在重组的事件的探讨。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事件背景: 时间点: 这位博士发表论文的时间恰逢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病毒变异和传播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个人情况: 博士在家的隔离状态,可能为他提供了相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