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据期待用机械硬盘长期冷保存( 最好 20 年以上),定期通电即可,还是需要读取甚至覆写?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机械硬盘长期冷保存这个话题。你的想法很实在,想让数据安安稳稳地“睡”上个把二十年,时不时给它“唤醒”一下,这主意听起来靠谱,对吧?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的学问。

首先,咱们得明白,机械硬盘这玩意儿,顾名思义,里头有活动部件,比如转动的盘片、在上面飞舞的磁头。它不是一块死的石头,更像是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咱们希望它能“冷保存”二十年,而且只是定期通电,这想法能不能行得通,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关于“定期通电”这个想法,你说得很有道理,但得看怎么通电。

通电不一定等于“活跃”: 机械硬盘通电后,里面很多部件并不会像正常读取数据那样频繁地运动。比如,盘片会开始旋转,磁头会进入准备状态,但如果只是通电而不进行实际的读写操作,盘片旋转可能也不会达到全速,磁头也只是悬停在盘片上方。这种“休眠”状态下的通电,对硬盘本身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唤醒”和“维持”的状态,而不是让它“工作”。

“唤醒”的意义: 定期通电确实有一个潜在的好处,那就是防止硬盘内部的一些润滑剂或者电子元件在长期静止状态下发生“粘连”或者“失效”。特别是那些精密的机械部件,长时间不动,可能会让它们变得有些“僵硬”,下次尝试读取时反而增加了损坏的风险。所以,一年半载甚至几年通电一次,让它们“活动活动筋骨”,理论上是有好处的。

那么,“定期通电”是否足够,还是需要“读取甚至覆写”呢?

这问题就有点复杂了,也牵扯到机械硬盘的几个潜在“敌人”:

1. 物理老化与损耗:
机械部件的磨损: 即使是定期通电,盘片每次旋转,磁头每次定位,都会有极其微小的磨损。这就像汽车长时间不开,但每次启动引擎,内部的齿轮、轴承还是会有一些损耗。只是,如果你只是让它转几圈就断电,这个损耗是非常非常小的,远小于正常使用中的损耗。
润滑剂的老化: 硬盘内部的轴承和驱动系统都依赖特殊的润滑剂来保证顺畅运行。这些润滑剂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挥发、变质、失去效力。定期通电能让它们流动一下,或许能延缓这个过程,但无法完全阻止。
电子元件的老化: 硬盘内部的电路板、电容等电子元件也会随着时间自然老化,比如电容可能会漏液、容量衰减。这和环境的温度、湿度都有关系。

2. 磁性衰退:
这是机械硬盘最根本的数据存储方式。数据以磁畴的形式记录在盘片上。理论上,磁性是比较稳定的,但并非永恒。磁畴的磁性会随着时间缓慢衰减,尤其是在某些外部因素影响下(比如强磁场),或者本身材质就不够“坚固”的情况下。
覆写的意义: 读取数据本身,并不会让磁性衰退。但是,如果你进行“覆写”操作,就是用新的磁信号覆盖掉旧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刷新”或者“巩固”一下磁性记录。但是,每次覆写都会对盘片和磁头造成实际的物理磨损。而且,覆写一次数据,对于“长期冷保存”而言,意味着你需要重新写入完整的数据,这同样需要设备和时间。

3. 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 这是机械硬盘的“头号杀手”。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以及潮湿的环境,都会加速硬盘的物理老化和化学反应,比如加速金属部件的氧化腐蚀,或者影响润滑剂的性能。所以,所谓的“冷保存”,关键在于恒定且适宜的环境,而不是简单地“不使用”。
灰尘和振动: 即使是硬盘本身处于“待机”状态,外部的灰尘如果侵入,会磨损盘片和磁头;剧烈的振动也可能对内部结构造成冲击。

那么,你的“定期通电即可”是否足够?我的看法是:

仅仅定期通电,不进行读写,或许能维持硬盘“活着”,但不能保证数据的“健康”。 就像一个人长时间卧床不起,即使偶尔让他动动胳膊腿,也抵不上正常的活动。而且,盘片旋转而磁头不工作,对某些部件的“锻炼”效果是有限的。
如果目标是“最好20年以上”,那么“读取”是比单纯通电更有益的。 定期读取一次数据,这意味着盘片需要正常旋转,磁头需要寻道并读取信息。这个过程能更好地检测硬盘的机械状态和磁性稳定性。如果读取过程中出现异常,你就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比如数据迁移)。
“覆写”则是一种更激进的“维护”方式。 它能“刷新”磁性记录,但也会加速物理磨损。对于20年的保存目标,如果仅仅是存放一些不常变动的数据,我觉得没有必要频繁覆写。但如果数据非常重要,且保存期限极长,那么每隔几年进行一次低速、谨慎的覆写,理论上能提升数据的可靠性。不过,这同样伴随着风险和成本。

更现实的建议,以及如何让你的“冷保存”更可靠:

1. 选择高质量的硬盘:
并非所有机械硬盘都适合长期存储。一些专门为监控录像、企业级应用设计的硬盘,其盘片磁性、磁头设计以及耐用性会更好一些。虽然不一定有“冷保存”这个特定指标,但它们的品质普遍更高。
避免使用那些标榜“高转速”但实际稳定性和耐用性存疑的消费级硬盘。

2. 创造一个理想的存储环境:
恒温恒湿是关键! 找一个温差变化小、湿度稳定、远离阳光直射、没有强磁场干扰的房间或柜子存放。理想的温度大概在1525摄氏度之间,湿度在40%60%之间。
防尘防震: 将硬盘放置在防静电袋或专门的硬盘盒中,进一步隔绝灰尘和轻微的物理冲击。

3. 制定一个合理的“维护计划”:
每13年进行一次“读取检查”: 挑选硬盘中的重要数据(比如照片、文档的目录信息),尝试读取它们。如果能顺畅读取,说明硬盘的基本功能和磁性记录还在。
读取检查时,让它“运行”一段时间: 不仅仅是读一两个文件就拔掉,可以尝试复制一些小文件,让磁头活动一下。
如果你非常非常担心数据丢失,且数据极度重要: 可以考虑每隔510年,对关键数据进行一次“低速覆写”。但这个操作一定要谨慎,确保在进行覆写前,你已经有了备份或者接受了潜在的风险。记住,覆写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直接写入。

4. “备份”永远是王道!
最最重要的一点: 即使你把硬盘保养得再好,20年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没有任何一种存储介质可以百分之百保证永不失效。
三份备份、异地存储: 这是数据保存的黄金法则。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硬盘上。你可以考虑:
一份在你的主电脑上。
一份在另一块独立的硬盘上,与主电脑分开存放。
一份在云存储服务中,或者在另一个物理位置(比如亲戚家、银行保险箱)的存储设备上。
考虑多种介质的组合: 比如,你也可以考虑将一些非常重要的、不常变动的数据,备份到光盘(蓝光光盘的寿命据说可以达到几十年,但同样需要合适的保存条件)、或者SSD(SSD的寿命也受限于闪存的读写次数,长期冷存储也非其强项)。

总结一下:

单纯的“定期通电”,虽然有一定好处,但对于20年的超长期保存来说,可能不足够。定期进行“读取”操作,并确保硬盘处于一个稳定、恒温恒湿的环境下,是更稳妥的做法。 至于“覆写”,则是一个需要权衡利弊的选择,它的好处是刷新磁性,但坏处是加速磨损。

最稳妥的方案是:以高质量硬盘为基础,创造极佳的保存环境,并辅以定期的读取检查,同时,最最关键的是,永远不要把所有数据放在一个篮子里,做好多份备份!

希望我的这些分享能帮到你,让你对机械硬盘的长期保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实际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于12月13日

今天看到了一句话,非常受用

一个可能出错的事物与一个不可能出错的事物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当一个不可能出错的事物出错了,通常也就意味着不可修复。
——Douglas Adams,《基本无害》(1992)

用在数据存储上简直再合适不过了,永远不要认为一种存储方式不会出错,当它出错的时候,也就变成了不可修复,一切介质的可靠性都不如多备份,多检查。


更新于11月19日

说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光盘的,一个是关于硬盘的。

先说光盘的:

评论中有人大吹威宝的档案级光盘,号称现在档案级存储都要用光盘,可这种说法我实在没听说过,各大国内外企业以及档案馆我也没听说过有谁使用。

M-disc使用了与微软Project Silica类似的技术不假,但是它是不是能达到号称的千年,以及是否满足企业需求等等真的不好说。

上图是M-disc和普通盘的结构图对比,这里简单说下光盘到底是怎么存储数据的,以及M-disc与普通盘的区别。

普通光盘是通过激光头发射的激光,在激光穿过数据层时不同“开孔”(标识0和1)时反射的不同来读取存储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到光盘结构,由于光线需要反射回来才能读取到数据,所以有一个反射层;由于数据层非常脆弱,所以下面有一层聚碳聚酸酯层(类似塑料)来进行加固。从结构中就能看出,整个结构最脆弱的就是数据层,其次是反射层,而作为加固结构的聚碳聚酸酯层也同样的不怎么靠谱。反射层和数据层的剥离估计大部分用过光盘的人都见过,简单加热冷却,很容易就会产生剥离,而加热冷却又是在光驱内不可避免的(如果在机房环境中则更麻烦,机房是恒温恒湿的,而光驱内温度50-60度都是很正常的,光盘拿出来烫手的经历应该都有)。加固结构由于需要光线穿透,聚碳聚酸酯层必须达到相当的光洁度才可以,灰尘指纹划痕都可能对光盘的读取造成障碍(我曾试着抛光过基层划伤的光盘,抛光前完全不能读取,抛光后有部分读取出来,但是盘读完了也绝对废了)。聚碳聚酸酯这东西也是非常怕热的,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光盘实在过于脆弱。

M-disc从结构上看,改进了数据层和反射层,这两层合在一起使用了“Project Silica中使用的二氧化硅”相类似的材料,这种材料从材料本身来说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很不幸的是基层没有任何改变还是聚碳聚酸酯,这东西一直是企业弃之不用的一大原因,因为其对拿取放置等等都及其不友好。只要有划伤,指纹等等出现,就意味着可能会有数据丢失,更别说进退光驱和进退储藏环境时本身就可能造成划伤等伤害,这种丢失概率企业应用中是绝对不允许的。随便一收拾就可能造成数据丢失,敢用在归档存储里?

对比下磁带,平时使用的时候掉地上是常事,直接信封一包发快递也是常规操作,长时间存储稍微控制下温湿度即可。收拾的时候也不用特别注意,归档磁带进退带库直接手工就能操作,甚至不用什么防护措施。20-50年的保存期限在刨除新技术的情况下可以算是最优解了。

现在说关于硬盘的:

评论中有人说自己的硬盘快20年了还能用……这能证明什么呢?目前世界上年龄最大的世界纪录为141岁,而平均寿命2015年的统计结果为71岁,您觉得是71更具有代表性呢还是141更具有代表性?下边的回复说的非常的对,丢失1个bit你真的不可能感觉得出来,甚至连续的几个bit你都不大可能感觉得出来,因为计算机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做了大量的冗余,这些冗余度保证了即便在有一些小问题的情况下机器仍然能正常运行。

当运行磁盘检测的时候,会用红黄绿标识坏块,绿的代表正常,黄色代表快不行了,红色代表坏块。我相信使用机械硬盘的运行磁盘检测的时候多少都会有红色的坏块,甚至出厂时候厂家就没想着100%没坏块,所以刚出厂时就有几个红色是很正常的。这些坏块通过硬件设计的冗余和软件设计的冗余(比如地址偏离,屏蔽坏块等等)保证了机器能正常运行。当坏块增加,冗余度不够的时候,可感知的数据丢失就出现了,而这个冗余度什么时候不够,是不是造成关键数据丢失谁都说不好。所以才有一个评价方式叫平均无故障时间,通过这个参数就可以大概估算冗余量是否足够,但哪怕再多的冗余量也只是将不发生丢失的概率从99.9%后面再多加更多个9而已。


更新下关于存储的内容。

之前看过微软研究团队进行的Project Silica二氧化硅项目,将数据以三维打孔的形式存储于玻璃中,静态存储为目前可能时间最长的。

之所以没有提到是因为感觉可能无法实用,没想到类似的M-disc盘片已经上市了。目前没有找到公开的资料,但从目前的宣传看,应该与微软的技术类似。


如果保存20年以上的数据,其实硬盘是非常不合适的存储设备,企业内如果有这种需要超长时间保存的需求一般使用磁带。

手机打字,这里就不去引用文献了,简单说说。

磁盘和磁带存储数据的方式都是使目标位置的磁性翻转,通过磁极的翻转表示并存储为1或者0。为了防止意外情况,一般连续存储几个bit就会有1-2个bit的验证位,防止因意外发生的错误(简单的原理表述,方便理解)。

知道了存储方式,那么对存储介质而言,数据丢失的原因就是磁极翻转错误,也就是消磁。消磁了,数据也就相应的没了,所以在企业内进行硬盘报废的时候,有一个关键操作就是用硬盘消磁机消磁。而磁性存储介质的数据密度越高,消磁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消磁就更容易,这里可以参考磁条银行卡。

磁条银行卡上的磁条实际就是一段磁带,但是这么一段磁带的数据密度是相当低的,根据GB/T15120.2中的要求,一条磁条存储的数据为119个字符,就算按照2个字节一个字符计算,总共为1904个bit,而磁条一般长度为85mm。即便如此低的存储密度,在日常环境中,一般银行卡超过10年就很难保证信息完整了,所以一般都是10年一更换。

硬盘为了保证在日常使用环境中不会因为外界环境而消磁,所以做成了一个又重又沉的大铁块(原因很多,这只是其中之一)。

当然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使用的材料是不是容易被消磁,这里只说结论,硬盘对比磁带更容易消磁。硬盘一般存储年限为6-10年,考虑到静置,15年应该没什么问题。磁带在保存的好的情况下20-50年依然可用。

上面说的全是静置,那么硬盘光通电能不能加强数据?

首先怎么才能加强固化存储的数据?要知道,盘片是不通电的,盘片上的1或者0都是通过磁头将盘片上相应位置的磁性进行相应的翻转。那么只通电磁头会做什么呢?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对盘片什么都不做。所以如果想要强化磁性怎么办呢?只需要做一次全盘扫描就可以了,当硬盘发现内部磁性超出或者快要超出阈值了,就会自动强化盘片上的磁性,不需要做什么而外操作。

那么每3-6年给硬盘做一次全盘扫描是不是就没问题了?但是这样同样有问题,因为对硬盘的每一次读写都增大了数据丢失的风险,硬盘有一个参数叫平均无故障时间,企业级的硬盘有的能做到百万小时级别。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以120W小时为例,每1000块硬盘,每天运行8小时,那么每150天就会有一块出问题。你怎么保证这块硬盘运行的时候不是这一块?

所以如果是重要数据,多备份两份,最好用不同存储介质的备份,保证不同介质在一个合适的存储环境,随无法保证万无一失,但总会好很多。

user avatar

就硬盘来说,理论上定期通电都用不着。起码我没听说过正常保存的硬盘消磁无法读取数据的。搜索了一下,不管是中文的硬盘消磁还是英文的hdd degauss,前几页大部分结果都是硬盘消磁设备,保密用的…


不过时间跨度达到20年甚至以上,硬盘是否还好用,上面的数据是否完好,的确是没有人能保证的——不止硬盘,任何存储介质都有这个问题。哪怕是纸张也没准会被白蚁老鼠什么的咬坏。


所以备份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定期检查数据完好性。以前在基金公司的时候,去银行学习,银行的朋友介绍他们备份的磁带是每季度都要拿出来读取校验一遍的。如果校验失败就需要重新备份——这意味着你必须起码有另一份备份可以复制。


即便是一份数据备份到两盘磁带放银行保险箱,也不一定保险,毕竟地震、水火灾害都是有可能发生的,甚至还有米国911这样的事情发生过。所以还需要把其中一份备份异地存放。


如果加上原始数据,这就是备份的321法则:3份拷贝,2种介质(在线存储和离线存储),1份异地。


回到题主的问题,冷备份必须定期检查。所以如果你用硬盘做冷备份的话,自然就是必须定期通电并且读取进行校验了。至于是否需要复写,取决于校验的结果,如果校验通过了就无需管它,校验失败的话,我个人是建议你买个新硬盘而不是向有问题的硬盘上覆盖写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机械硬盘长期冷保存这个话题。你的想法很实在,想让数据安安稳稳地“睡”上个把二十年,时不时给它“唤醒”一下,这主意听起来靠谱,对吧?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的学问。首先,咱们得明白,机械硬盘这玩意儿,顾名思义,里头有活动部件,比如转动的盘片、在上面飞舞的磁头。它不是一块死.............
  • 回答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自1953年以来开展的第七次全国性人口普查。这次普查的数据对于了解中国人口的现状、结构、分布和发展趋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为国家制定未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下是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值得期待和包含的关键信息,我会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值得期.............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公布在即,这无疑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项规模宏大、耗时耗力的基础性国情调查,它提供的信息将对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制定未来政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即将揭晓的普查数据中,有哪些是我们尤其值得期待和深入分析的呢?一、人口总量与结构:规模与变化洞察1. 人口总量.............
  • 回答
    黎曼猜想之所以成为当今数学界最重要、最期待解决的数学难题,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深远的影响力、对数论核心问题的直接关联性,以及它背后隐藏的深刻数学结构和美感。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黎曼猜想的定义与核心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黎曼猜想本身。它围绕着一个叫做黎曼zeta函数 (.............
  • 回答
    您提到的“美国以11月8日为期限,向多家芯片相关企业勒索数据”这一说法,需要澄清一下。这很可能是一个误解,或者信息来源存在偏差。美国政府通常不会通过“勒索”的方式获取芯片企业的数据。相反,美国政府在推动半导体行业发展和国家安全方面,确实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其中可能涉及要求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合规审.............
  • 回答
    自 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增设“离婚冷静期”制度以来,全国一季度的离婚数据出现“大跌超 7 成”这一现象,无疑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经济指标变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跌超 7 成”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跌幅,这背后很可能是一个.............
  • 回答
    离婚冷静期:一项旨在审慎决策的制度设计,其前瞻性体现在何处?2021年,中国多地离婚登记数量出现显著下降,部分地区甚至跌幅超过三成。这一现象,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的“离婚冷静期”制度,自然成为人们审视和解读这一数据背后原因时,绕.............
  •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第十五期,辩题是“在一段幸福的恋情中,是否要与大数据匹配最合适对象约会?”。这一期可谓是狠狠地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痛点,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说实话,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数据?最合适对象?听起来好理性,好科学,但也…有点丧失了恋爱的“烟火气”吧?正反双方观点浅析:正方(要.............
  • 回答
    数学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普遍低于许多其他科学领域,这是一个普遍观察到的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数学研究的特性、学科差异以及期刊生态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影响因子 (IF) 的计算方式及其内在局限性首先,理解影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概率论中两个非常核心的概念:数学期望和强大数定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个概念。数学期望(Expected Value)数学期望,简单来说,就是随机变量的“平均值”,但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简单求和再除以个数.............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麻将里那件特有意思的事儿——13张牌配牌时的向听数期望。这事儿听起来挺玄乎,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是“日麻规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本麻将。这规则跟咱们国内的有些不一样,比如有“宝牌”、“立直”、“杠”这些说法,还有点数计算方式。不过,今天咱们主要关注的是配牌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概率和期望值的核心。我们不妨一步一步来拆解它,看看这位“定时炸弹”究竟会在哪个时间节点上更“活跃”。假设炸弹在任何给定的一秒内爆炸的概率是 $p$,而我们说“每秒钟爆炸概率提高一点”,这意思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假设每秒的爆炸概率都是恒定的。更确切地说,我们应该引入一个随时.............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随机抽取的情况下,概率最大值总是在数学期望附近取到”,这其实触及了概率论中一个非常核心且直观的概念,但严格来说,它并不能被直接表述为一个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定理”,尤其是在没有附加条件的情况下。不过,它确实和一些非常重要的定理紧密相关,并且在许多常见且重要的概率分布中表现得非常.............
  • 回答
    好,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三国杀这游戏,一局下来到底能走几个回合。这听起来好像是个挺玄乎的问题,但用数学的办法来拆解一下,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咱们就当是坐在牌桌边,一边喝酒一边聊,把这事儿给算明白。首先,咱们得把游戏给“定义”好三国杀,这玩意儿,简单说,就是每个人拿到手牌,然后轮流出牌,把别人打趴.............
  • 回答
    N 个人石头剪刀布决出胜者所需的轮数,咱们来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里面牵扯着概率和一点点数学思维。咱们就一步一步来,把这“谁是赢家”的游戏背后的数学期望给拆解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规则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三选一,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要是所有人都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一步一步把它拆解开,看看怎么求出从自然数 1 到 n 中随机抽取 m 个数,其中最大数的数学期望。理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 自然数 1 ~ n: 就是集合 {1, 2, 3, ..., n}。 随机抽取 m 个: 这意味着我们从这 n 个数中选出 m 个,并.............
  • 回答
    双十一的魔幻与焦灼:数千万人熬夜看发货直播,为何我们如此痴迷等待?每年的双十一,除了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令人心动的折扣,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数千万人次的熬夜观看快递发货直播。你是不是也曾是其中一员,顶着黑眼圈,盯着屏幕里那些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在网购完,.............
  • 回答
    在日本麻雀的实战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牌山已经过半,手牌也经过了几轮摸打,而自己却依旧在立直的边缘徘徊,甚至还差一两张牌才能向听。这种时候,心里难免会盘算一下,手牌还有多少张牌能够帮我们向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向听数期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日本麻雀的六巡和七巡之后,平均来说,我们手牌离向.............
  • 回答
    2022年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提出“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这反映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数字技术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涵盖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一系列前沿技术,它们能够从多个层面、多方面为乡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下将详细阐述数字技术能.............
  • 回答
    这起悲剧令人心痛,也再次敲响了警钟。在一个本应受到法律保护的调解期内,一名女性就这样被剥夺了生命,而且是在多次遭受家暴的背景下。这绝不是个例,而是无数家庭暴力受害者正在经历的残酷现实。如何真正地保护被家暴者,是我们社会必须正视并采取切实行动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 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