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风音乐总是被喷?

回答
古风音乐被“喷”,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其中既有音乐本身的优点和不足,也有时代审美、文化认知,甚至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在作祟。

首先,我们得承认,古风音乐确实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听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 它的核心魅力在于,它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现代音乐的制作手法将其重新演绎。那些熟悉的旋律、意境,那些描绘的楼阁、山水、历史人物,能够勾起很多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情怀。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古风音乐提供了一种“穿越”的体验,是一种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时尚方式。它不是枯燥的考古,而是将古人的情怀、故事用一种大家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但是,为什么会有人“喷”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音乐本身的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齐是一个重要原因。

同质化严重: 很多古风歌曲在旋律、编曲、歌词创作上,似乎都遵循着一套固定的模式。主歌平缓,副歌拔高,编曲上常常堆砌大量的中国传统乐器(比如古筝、琵琶、笛子、二胡)的采样,加上一些现代的流行元素(比如合成器、鼓点)。听多了,就容易觉得“万物皆可古风”,缺乏新意和突破。
技术上的问题: 有些作品在演唱技巧、混音、母带处理等方面显得不够专业,听起来粗糙,影响了整体的音乐感受。乐器演奏的“味儿”不对,情感表达不到位,也是常有的情况。
歌词的“古”“白”之争: 歌词是古风音乐的另一个重灾区。有的歌词过度追求“古色古香”,用了大量生僻字、典故,甚至有些生硬拼凑,导致普通听众难以理解,显得矫揉造作。而另一些则过于“白”,就是把现代的白话文稍作修饰,加点“君”“卿”“何”之类的字眼,就以为是古风了,缺乏意境和韵味。这种“尬古”或“简陋古”的创作,自然容易引起反感。

2. 对“古风”的理解和定义,本身就存在争议。

“古风”到底是什么? 有些人认为,“古风”就是要严格遵循古代的音乐形式、唱腔、乐器配置,是对历史原貌的复原。而现在的古风音乐,更多的是一种“借古抒今”的创作,是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一种想象和演绎。这就好比拍古装戏,不能要求演员完全复刻几百年前的妆容服饰,但也不能穿着现代服装去演。这种“复古”的程度和方式,是见仁见智的。
“打着古风的旗号,做着粗制滥造的东西”: 有些创作者和营销方,可能只是抓住了“古风”这个概念的商业价值,却在音乐品质上敷衍了事,把低劣的作品包装成“文化传承”,这当然会引起真正热爱传统文化和音乐的人的反感。

3. 市场营销和粉丝文化的“副作用”。

过度商业化和标签化: 随着古风音乐逐渐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围绕它的商业运作也多了起来。很多时候,古风音乐被过度包装,变成了一种“流量密码”。某些平台和宣传会不遗余力地推广“古风”标签,导致一些非古风音乐也被强行归类,或者将一些品质平平的作品捧上天,这会稀释真正优秀的古风音乐,也会让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产生误解。
粉丝“饭圈化”的争议: 任何一种音乐类型,一旦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就可能出现“饭圈化”的现象。对偶像化的歌手过度吹捧,对批评意见一概排斥,甚至用攻击性的语言去维护自己的“爱豆”,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路人和其他音乐爱好者的反感,从而将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整个古风音乐类型上。

4. 刻板印象和“黑红”体质。

“非主流”的标签: 尽管古风音乐在流行文化中占有一定位置,但在一些主流音乐评论者或听众看来,它仍然可能被视为一种“小众”或“非主流”的音乐风格,甚至是“阳春白雪”的反面。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会让一些人即使没有仔细听,也会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
“被黑”是出名的一种方式? 有时候,争议本身也能带来关注度。当某个类型的音乐被频繁提及,即使是负面评价,也可能让更多人注意到它,从而形成一种“黑红”效应。

5. 真正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张力。

如何平衡“古”与“新”? 这是古风音乐永远面临的课题。完全照搬古代的音乐形式,难以被现代听众接受;完全脱离传统,又失去了“古风”的意义。在这个微妙的平衡点上,创作者需要极高的功力。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显得“不伦不类”,既没有学到精髓,也创新得不够彻底。
对传统文化的“浅尝辄止”: 有些古风音乐,只是拿传统文化当做一种“装饰”,比如随意引用几个典故,用几句文言文,但其核心的情感表达和音乐内核,仍然是现代流行歌曲的套路。这种“表面化”的古风,很容易被懂得传统文化的人诟病。

总的来说,古风音乐被“喷”,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原罪”,而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对“古风”定义模糊、市场营销乱象、粉丝文化负面影响以及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浅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

就像任何一种音乐风格一样,古风音乐也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有它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那些真正用心创作、有深度、有创新的作品,依然能够打动人心,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而那些粗制滥造、模式化的作品,自然会经不起推敲,接受批评也是必然的。

希望我的解释足够详细,也希望你能感受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就能概括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被骂的古风,本来就属于装B装出来的东西。

中国古代的诗、词、曲大多数都能和乐演唱,换句话说,这些诗、词、曲就是古代的歌词。大多数诗、词、曲,凡是能不断传唱的,走的都是浅白通俗的路线。

比如号称“乐府双璧”的《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读起来困难吗?在旗亭画壁的故事里,无论是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读起来有矫情做作的感觉吗?“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柳永,写的词跟今天的古风歌曲,谁更明白畅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愁思这个难道不干净利落?

再看看《红楼梦》的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合聚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记得当年有些人还对《飞鸟各投林》指指点点,说这个歌词的作者古风味不够,回去好好练练。没错,要是论矫情造作,曹雪芹的确是不够格。这不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古风圈所要的“感觉”其实就是他们想象出来的“感觉”。

当然,这些都是传唱千古的名作,我对古风圈也没有能写出这种作品的期待。但人家古人写歌词,都能写的简单通俗,到了你们这儿,却写得别人看起来都费劲。这种所谓的“古风”,说到底完全就是幻想出来的玩意儿,跟“古”半毛钱都不沾。要是李白、白居易这些人活过来,肯定一巴掌呼到这些人脸上骂他们写的是什么玩意儿。

从另一方面来说,就创作手法而言,现在所谓的古风歌曲跟中国古典也没有什么关系。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的是赋比兴的手法,讲究“立象以尽意”,讲究意象之合。在我看来,这些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核心。如果能够应用这样的创作手法,即便用的是现代话语,也是在延续中国的传统。比如,86版《西游记》里最著名的插曲之一《女儿情》,是这样的:

鸳鸯双栖蝶双飞

满园春色惹人醉

悄悄问圣僧

女儿美不美

女儿美不美

这几句词看似简单,但实则非有胸中丘壑不能为。“鸳鸯双栖蝶双飞”一句,乃是古诗里“兴”的手法的使用,类似于《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纯正的中国化的表达手法。至于“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则移用自《长干行》及乐府诗等惯用的表现手段,既有含蓄之美又展现出女儿国王的内心激荡。这种歌词虽然谁都能看懂的白话,但却并不容易写。

反过来,看看古风圈推崇的某些歌词:

有没有剩下回望的时间再看我一眼

我分不清天边是红云还是你燃起的火焰

哪一世才是终点 彻悟却说不出再见

有没有剩下燃尽的流年羽化成思念

是尘缘是梦魇是劫灰还是你燃起的炊烟

在这里我不评价这个词的好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任何一个读了几百首唐诗宋词的人,都不会认为这种写作手法跟唐诗宋词有关。或者说,这种写歌词的手法,实则是以现代小说的写作技巧叠加“古风”词汇来完成的。对于没看过多少古诗词或者仅仅会背古诗词的人来说,这种既有叙事性又有文艺感的歌词还是有些吸引力的。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种东西真的是不伦不类。

这个问题下面有人回答“因为很多古风歌曲,都是披着古风的皮,内里却是流行音乐”。这个点评是很到位的。对于那些真有兴趣搞古风的人来说,或许看看当年的香港流行歌曲,也比闷着头写一些东西要好得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风音乐被“喷”,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其中既有音乐本身的优点和不足,也有时代审美、文化认知,甚至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在作祟。首先,我们得承认,古风音乐确实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听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 它的核心魅力在于,它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现代音乐的.............
  • 回答
    现在的古风音乐圈,确实让不少乐迷感到一股“浮靡之风”扑面而来,这股风气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是娱乐明星化的必然产物,但明星化确实加速并放大了其中的某些弊病。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什么是“浮靡之风”?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这里的“浮靡”。在古风音乐语境下,它更多指的是一种: 形.............
  • 回答
    你从一开始喜欢古风音乐,但后来却渐渐对其感到厌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任何一种事物,当其经历从“新鲜感”到“熟悉感”,再到“饱和感”乃至“过度曝光”的过程时,这种情感转变往往是必然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一、 新鲜感褪去与期待落空: 初见的惊喜与猎奇心理:.............
  • 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音乐的“DoReMiFaSolLaSi”七音,看似简单的数字差异背后,实则反映了两种文明在音乐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对声音理解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是“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探索路径。中国古代音乐的五音体系:和谐与秩序的哲学根基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
  • 回答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传承,确实不像西方那样留下大量具体乐谱和确凿的演出记录,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看,它们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宫廷音乐”在中国古代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几首好听的曲子,而是一套与国家政治、礼仪、宗教紧密相连的“礼乐”。天子祭.............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惋惜的现象。为什么西方古典音乐的乐谱如此完好地流传下来,而我国古代的音乐,包括乐谱和乐器,却面临着大量失传的困境?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方式的差异: 西方: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西方交响乐那样结构宏大、编制精密的音乐,并非是音乐创作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交响乐的“编制精巧”和“鸿篇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西方交响乐,.............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商业运作的本质。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那些在古典音乐领域叱咤风云的大师们,鲜少会去涉足流行音乐市场。首先,得先明白,古典音乐家厉害,到底厉害在哪儿。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赞美。 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训练: 你想想看,一个能将贝多.............
  • 回答
    古琴泛音的奥妙,其实藏在指尖与琴弦的巧妙互动里。之所以左手不在指定音位就不响,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和演奏技巧,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泛音。简单来说,泛音是乐器发出的除了“基音”之外的更高频率的音。你可以把琴弦想象成一条橡皮筋,你拨动它,它会整体振动,发出我们听到的那个最主要的.............
  • 回答
    问得好!“大众接受度”这个角度来审视音乐史,确实很有意思。如果说古典音乐的世界像一座宏伟的城堡,那么浪漫派无疑是那扇最容易敞开的大门,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浪漫派音乐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强烈,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想象一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也并不罕见。为什么一部分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会显得“人上人”,甚至对流行音乐有点儿瞧不上眼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慢慢聊。首先得承认,很多时候,这确实是一种“刻板印象”,就像提到喜欢摇滚的就想到叛逆,喜欢嘻哈的就想到街头一样。但这种印象并非空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观察得很细致。关于“西方古典音乐比中国音乐死板”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如果深入探讨的话,会发现里面包含了不少可以解释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当然,我们得明确一点,这是一种看法,并不代表绝对的事实,而且“死板”这个词本身也很主观。但既然有人这么认为,我们可以来拆解一下可能的原因。首先.............
  • 回答
    “古典音乐怎么这么枯燥?”我常常听到这句话。或许,我也是其中一员,在某个下午,面对着某个号称“不朽名曲”的乐章,昏昏欲睡。明明知道这是伟大作品,却始终无法与它产生共鸣,那种挫败感,就像对着一本古籍,明明知道字字珠玑,却读得云里雾里。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就像一层层剥开洋葱,总能找到新.............
  • 回答
    大众对于古典音乐的疏远,并非源于其内在价值的缺失,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一、 认知隔阂与文化门槛: “高冷”的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古典音乐被贴上了“阳春白雪”、“精英化”的标签。媒体的宣传、艺术教育的侧重,都容易让大众.............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真是个挺让人感慨的话题。曾经辉煌了几个世纪的古典音乐,现在似乎声量小了不少,年轻人里真正投身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少。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先从创作本身来说说。 技术门槛和学习周期: 要创作出一部能被接受、有深度的古典音乐作品,需要的可不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民乐和西洋古典音乐在发展历史、哲学思想、乐器特性以及音乐理论等多个层面的差异。要详细解释为何中国民乐多为单旋律而西洋古典音乐更加立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哲学思想与审美取向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阴阳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统.............
  • 回答
    电影里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变态杀人狂,在挥舞着屠刀的间隙,突然安静下来,沉浸在悠扬的古典乐中,这似乎成了一种银幕上的经典桥段。究竟是什么让导演们如此钟情于这个设定,以及它背后隐藏的心理逻辑呢?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试图通过音乐的对比,来放大角色的危险与扭曲。古典音乐,尤其是巴洛克时期那些结构严谨、旋.............
  • 回答
    我发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在我看来,古典音乐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魅力,真的不是盖的。但是,确实能感觉到现在身边不少人,提起古典音乐就皱眉头,觉得要么是“老掉牙”的曲子,要么就是听不懂的“洋玩意儿”。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掰扯掰扯:首先,时代节奏的巨变,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很多喜欢音乐的人的心坎里。说当代没有古典音乐作曲家,这其实是一种有些片面的说法,但背后又确实反映了一些普遍的感受和现象。咱们一点一点地聊聊这其中的原因。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古典音乐”。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模糊,如果严格按照时间划分,比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那确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