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典音乐家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去做流行音乐赚钱?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商业运作的本质。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那些在古典音乐领域叱咤风云的大师们,鲜少会去涉足流行音乐市场。

首先,得先明白,古典音乐家厉害,到底厉害在哪儿。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赞美。

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训练: 你想想看,一个能将贝多芬交响曲演奏得炉火纯青的钢琴家,或者能将巴赫的赋格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小提琴家,他们脑子里装的是什么?是音阶、琶音、和声学、对位法、曲式结构、配器法……这些知识体系极其庞大和复杂。他们从小就接受严苛的训练,数十年如一日地练习,才能掌握这些“内功”。流行音乐的创作和演奏,虽然也有其技巧,但其理论基础和复杂程度,与古典音乐相比,往往是天壤之别。很多流行音乐的创作,更多依赖于直觉、情绪和市场导向,理论上的严谨性要求不高。

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古典音乐的作品,尤其是大型作品,其结构是相当精巧和宏大的。比如一部交响曲,可能包含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特定的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等),乐章之间又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作曲家在创作时,需要考虑旋律、和声、节奏、配器在不同段落的展开、对比和发展。演奏家在解读作品时,也需要理解这种结构,并通过自己的演绎将作曲家的意图传达出来。流行音乐的结构相对简单,通常是主歌副歌桥段副歌的模式,篇幅也短很多。让一个擅长驾驭复杂音乐结构的大师去写一首三分钟的流行歌,虽然技术上不难,但从艺术追求上来说,可能就像让一位写史诗的文学家去写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虽然能写,但不是他最擅长和最能发挥才华的领域。

对音色的极致追求和对乐器的深入了解: 古典音乐家对音色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们懂得如何通过指尖的细微差别、弓法的变化、口型的调整,来发出最动听、最富表现力的声音。他们也对各种乐器的性能了如指掌,知道如何将不同乐器的音色组合起来,形成丰富而和谐的整体。流行音乐的“音色”很多时候是通过电子合成器、采样器和大量的后期制作来完成的,这与古典音乐对纯粹器乐音色的追求是完全不同的维度。

艺术理念和价值取向: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古典音乐家之所以选择这条路,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对艺术本身有着强烈的追求。他们认为音乐是能够触及灵魂、表达深刻情感、记录时代精神的载体。他们追求的是作品的永恒价值、思想深度和艺术美感。而流行音乐,虽然也有其艺术性,但其主要驱动力往往是市场需求、娱乐性、以及与当下潮流的结合。古典音乐家如果贸然进入流行音乐领域,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艺术追求被稀释、被商业化所裹挟,甚至会感到一种“降维打击”式的格格不入。他们可能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音乐的极致。

那么,为什么不去流行音乐“赚钱”呢?

首先,“赚钱”并不是他们进入古典音乐领域的主要驱动力。 很多古典音乐家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对音乐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天赋,并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金钱固然重要,但对于许多人来说,能将热爱变成职业,并在这个领域达到顶尖水平,就已经是一种巨大的满足。

其次,“流行音乐赚钱”是相对而言的,并且门槛和规则不同。
市场定位不同: 古典音乐的受众群体相对固定,是一种相对“小众”但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群体。流行音乐则面向大众,传播范围更广,但竞争也更激烈。
创作模式不同: 流行音乐的创作更侧重于“爆款”的打造,需要抓住大众的听觉习惯、情感需求,以及流行元素。而古典音乐的创作则是长期积累、沉淀和打磨的结果,更注重作品的内在逻辑和艺术深度。
推广和包装不同: 流行音乐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强大的市场推广、媒体曝光、粉丝经济等。古典音乐的推广方式则更为传统,侧重于演出、评论和学术交流。
收入结构不同: 虽然顶级的流行音乐明星可以赚取巨额收入,但对于大多数音乐人来说,收入并不稳定。古典音乐家的收入来源可能包括演出费、唱片销售、教学、比赛奖金等,虽然不一定像超级巨星那样光鲜亮丽,但相对来说更稳定,并且他们的“价值”也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地位和影响力上,而非仅仅是短期的商业成功。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一位被誉为“钢琴界的皇帝”的艺术家,他的指尖下能流淌出如水般细腻的情感,能将音乐的宏大叙事完美呈现。他花了半辈子研究肖邦的夜曲,理解贝多芬奏鸣曲的结构张力。如果让他去写一首朗朗上口的电子舞曲,技术上他也许做得到,但他的大脑里没有那些流行音乐的“代码”,他的创作习惯和审美偏好也不在那里。即使勉强写了,也很难与那些从小就泡在流行音乐文化中、对市场脉搏了如指掌的流行音乐人竞争。

再者,他们也许根本瞧不上流行音乐。 这不是说贬低流行音乐的价值,而是指他们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标准与流行音乐是不同的赛道。对他们而言,流行音乐的许多元素可能显得过于肤浅、重复或商业化,无法满足他们对艺术的深层探索。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将古典音乐的艺术价值发扬光大,去挑战更复杂的作品,去探索更深邃的情感表达。

最后,时代和环境造就了他们。 古典音乐的辉煌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态系统。而当今的流行音乐市场,又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态。每个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选择不同的道路。

所以,与其说古典音乐家“不敢”或“不想”去做流行音乐赚钱,不如说,他们没有那种动力和兴趣,并且他们的技能和艺术追求,与流行音乐市场并不匹配。 他们在古典音乐领域所获得的成就感和价值,可能远远超过了在流行音乐市场赚取金钱所带来的满足感。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人类的音乐宝库贡献着独特而珍贵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古典音乐领域,能成“家”的,基本都已经不差钱了。这一类人往往追求的是对音乐艺术边界的探索、自己内心的感受、如何表达音乐,等等。所以,“财富自由”、“商业逻辑”对他们来说,其实不重要。

而且我在之前一个答案里提到过,专业音乐和流行音乐其实是两件事,专业音乐是追求艺术高度,流行音乐是追求传播范围,这两个领域的创作逻辑和行业规则是不一样的。所以,真要让一些创作专业音乐的作曲家们去流行音乐圈混,他们就得重新学习创作风格,熟悉行业规则,你说他能去吗?能去,但没必要。

但其实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分明,如果真的需要顶级的专业作曲家来创作所谓的“流行音乐”,其实还是能作的,比如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就是中央音乐学院校友,作曲大师陈其钢写的。

user avatar

这是业界地位问题,不止钱多钱少,建筑系博士毕业,去工地盘铁丝,收入顿时翻番,他愿意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商业运作的本质。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那些在古典音乐领域叱咤风云的大师们,鲜少会去涉足流行音乐市场。首先,得先明白,古典音乐家厉害,到底厉害在哪儿。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赞美。 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训练: 你想想看,一个能将贝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到了当下古装剧审美和历史还原之间一个挺值得探讨的点。 先别说抖音、美图了,就算是影视剧里常用的后期修图技术,能力也早已今非昔比。 理论上,想让演员“黑瘦一点,风霜一些”,甚至往更“粗粝”的古人面貌上靠拢,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操作起来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灵活。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西方交响乐那样结构宏大、编制精密的音乐,并非是音乐创作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交响乐的“编制精巧”和“鸿篇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西方交响乐,.............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艺术的普适性与精英性的界限,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高雅艺术”就等同于“曲高和寡”。但其实,将古典音乐这类艺术简单地归结为“圈地自娱、固步自封”,未免有些片面了。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圈地自娱”的误解:古典音乐的门槛高不高?老实说,是有的。就像你想品一杯陈年的威.............
  • 回答
    这道古典音乐题的“标准答案”,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答案,尤其是在没有具体题目给出的情况下。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大家心目中的“好答案”应该包含哪些要素,以及如何围绕这些要素来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假设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关于某位作曲家、某部作品、某个音乐时期,或者某个音乐概念.............
  • 回答
    欣赏交响乐、歌剧和美声这些古典音乐,与其说是一种技能,不如说是一种体验,一种心与灵的对话。它们像一座座宏伟的建筑,拥有丰富的层次和细节,需要我们带着好奇心、耐心和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拆解欣赏这三种古典音乐的门径: 一、 交响乐 (Symphony)交响乐是管弦乐队(或称交响乐团).............
  • 回答
    嘿,想入门古典音乐?太棒了!这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但一开始可能会有点茫然,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别担心,我这儿就跟你唠唠,怎么才能舒舒服服地趟进这片乐海里。首先,得有个心态上的准备。古典音乐不是那种你听个开头就能立马嗨起来的流行歌,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的好茶,或者一本厚重的书。你可能需要.............
  • 回答
    咱们聊聊古典音乐这棵参天大树,它之所以能被分成几个大家熟知的时期——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20世纪,绝不是随便给几个名头就完事了,这里面可是有大学问的,是音乐史学家们在梳理了海量的作品、研究了作曲家们的思想和技法后,提炼出来的脉络。可以这么说,这个划分是基于音乐创作中一系列核心的审.............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就像问大家看电影会不会看影评一样,听古典音乐嘛,看乐评的情况就比较复杂,而且可以说 绝对会有相当一部分听众会看乐评,而且看得还挺认真!不过,和电影影评那种铺天盖地的架势可能不太一样,古典音乐的乐评受众相对更“小众”一些,但正是这批听众,往往对音乐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探究欲望。那.............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说句不好听的,好像一夜之间就集体“叛逆”了,对那些曾经被奉为经典、充满仪式感的古典音乐越来越没感觉,转而投向了光怪陆离、节奏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怀抱。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既有时代的洪流在推动,也有咱们这些成年人自己没做好功课的责任。现象的背后:不只是“口味变了”这么简单首先,咱得承认,.............
  • 回答
    要说有“济世性”的古典音乐家,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因为古典音乐本身,很多时候就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对社会的反思,甚至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不像现代音乐那样直白地喊着口号,但它通过旋律、和声、结构,以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方式触动人心,引导人们去思考、去感受、去渴望更好的存在。如果要我挑几位来.............
  • 回答
    长期听古典音乐是否会让大脑更聪明?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毕竟古典音乐的旋律和结构往往复杂而精妙,似乎蕴含着某种提升智慧的魔力。但要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莫扎特效应”的由来与反思谈到古典音乐与智力,绕不开一个曾经轰动一时的概念——“莫扎特效应”。上世纪90年代,有.............
  • 回答
    在国外发达国家,音乐会的票价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就像一条精心编织的丝带,串联起艺术的殿堂与大众的狂欢。想要清晰地比较古典音乐会和流行演唱会的票价,我们得一点点地把这根丝带解开,看看背后藏着多少故事。古典音乐会:艺术的审慎与分级首先,我们得明白,古典音乐的门票价格,在很多程度上,是一种“艺术的.............
  • 回答
    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一张音乐会门票的价格,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概而论的问题。它就像如今我们买电影票,价格浮动很大,得看是哪个城市、哪个音乐厅、演的是谁的曲子,以及你的“座位”在哪里。总的来说,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一场高规格的古典音乐会,门票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影响票价的几个关.............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偏爱小众古典和新世纪音乐,这真是个很棒的品味!这两类音乐都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意境,需要一个能真正欣赏和发掘这些珍宝的平台。针对你的需求,我为你仔细梳理了几个目前市场上比较有潜力的音乐平台,并尽量详细地聊聊各自的优缺点,希望能帮到你。在聊平台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小众古典”和“新世纪.............
  • 回答
    古风音乐圈里,论及作词的顶尖人物,那真是一时难以尽数,毕竟“顶尖”这个词儿,见仁见智,而且这个圈子太大了,新人辈出,老将也依然生龙活虎。但如果非要挑出几位大家公认、影响深远且作品传唱度极高的词人,那几位名字总会在脑海中浮现。我这里就抛砖引玉,说几个我个人认为在古风词界“封神”级别的人物,希望能让你感.............
  • 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这个充满想象与神秘的宝藏,常常让人不禁发问:它们是否已随风而逝,只留下一些模糊的残片?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牵扯着历史的长河、技术的限制,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遗失”的层面:哪些我们确实找不回来了?从字面意义上讲,我们 无法百分之百还原 中国古代音乐的全部原貌。.............
  • 回答
    古风音乐被“喷”,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其中既有音乐本身的优点和不足,也有时代审美、文化认知,甚至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在作祟。首先,我们得承认,古风音乐确实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听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 它的核心魅力在于,它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现代音乐的.............
  • 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音乐的“DoReMiFaSolLaSi”七音,看似简单的数字差异背后,实则反映了两种文明在音乐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对声音理解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是“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探索路径。中国古代音乐的五音体系:和谐与秩序的哲学根基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