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发改委称「不能让农村老人八九十岁还自己劈柴做饭」,对此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

回答
发改委“不能让农村老人八九十岁还自己劈柴做饭”的表述,触及了农村养老保障、生活便利性以及代际支持等核心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紧迫的社会议题。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系统性的、多层次的措施。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应对策略:

一、 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这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让老人在经济上不至于过于窘迫而不得不亲力亲为。

1. 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并确保及时足额发放:
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与物价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挂钩的农村养老金调整机制,确保养老金的购买力能够跟上社会发展。
提高最低保障线: 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使其更能覆盖基本生活开销。
倾斜政策: 对高龄、失能、独居的农村老人给予额外的养老金补贴或生活补助。
信息化管理: 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平台,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和延迟。

2.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 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降低个人支付的比例,特别是对慢性病、老年病药物的报销范围和力度。
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 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消除城乡差异,提升保障水平。
居家医养结合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的功能,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农村老人提供定期健康检查、慢病管理、用药指导等服务,鼓励医生上门巡诊。

3. 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
政府引导和补贴: 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开发适合农村居民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并提供一定的政府补贴,降低购买门槛。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推动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为补充,加上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样的养老选择。

二、 提升农村生活便利性,减少劳动强度

直接解决“劈柴做饭”的劳动需求,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1.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
“煤改电”、“煤改气”工程: 加大农村地区“煤改电”、“煤改气”的推进力度,为农村居民提供清洁、高效的取暖和烹饪能源,彻底解决烧柴的劳动和污染问题。提供一定的补贴和分期付款支持,降低改造成本。
改造升级厨房和卫生设施: 鼓励和支持农村家庭改造老旧厨房,推广使用燃气灶、电磁炉等现代化炊具。同时,改造农村厕所,推行卫生厕所,减少生活中的不便和劳动。
集中供暖和供水: 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建设农村集中供暖和供水系统,让老人能够在家中享受温暖和清洁的水源。

2. 发展智慧养老服务,引入现代化生活设备:
智能炊具和家电补贴: 鼓励购买和使用省力型家电,如电饭煲、电压力锅、洗碗机、洗衣机等,并对农村老人购买这些设备给予补贴。
送餐和助餐服务: 在农村社区层面建立或加强助餐点,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提供质优价廉的餐饮。
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建立农村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家政服务、医疗护理、送餐、陪伴等多种服务资源,方便老人通过电话或APP预约服务。

三、 加强农村社区互助和志愿服务,形成社会支持网络

发挥基层组织和邻里关系的作用,建立温暖互助的社会环境。

1. 培育和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组织:
志愿服务队: 组织村组内的青壮年劳动力或有能力的老人组成志愿服务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日常生活帮助,如代购、代缴费、清洁、简单维修等。
“时间银行”等互助模式: 推广互助养老模式,例如“时间银行”,让有能力的老人帮助别人,积累“时间币”,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兑换服务。

2. 鼓励返乡青年和大学生参与养老服务:
设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岗位: 鼓励高校和职业学校与农村社区合作,为学生提供养老服务相关的实践和实习机会。
志愿服务积分和激励机制: 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将参与养老服务的时长和服务质量与一定的奖励或荣誉挂钩,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

3. 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作用:
摸底排查: 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要定期对辖区内的老年人进行摸底排查,了解其生活状况、健康状况和需求,建立动态管理台账。
资源整合和协调: 协调社区资源、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宣传和引导: 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倡导尊老敬老、邻里互助的社会风尚。

四、 优化代际支持机制,减轻家庭负担

在家庭层面,也要有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1. 建立和完善居家照护补贴制度:
家庭照护者津贴: 对于在家中照顾高龄、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政府可以考虑提供一定额度的照护津贴或护理补贴,减轻其经济和精神压力。
居家照护技能培训: 为家庭照护者提供专业的居家照护技能培训,提升其照护能力和效率。

2. 发展专业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和引入有资质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为农村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如陪诊、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发展更多元化的服务供给。

3. 推广适老化改造和辅助器具:
居家环境改造补贴: 对农村老人的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安装扶手、防滑垫、无障碍通道等,并提供一定补贴。
辅助器具推广: 推广使用轮椅、助行器、拐杖等辅助器具,并提供购置补贴,帮助老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五、 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为上述措施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法律和政策基础。

1. 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法律法规能够充分保护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2. 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3.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吸引和培养农村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包括护理员、社工、康复师等,提升服务质量。

总结来说,解决“农村老人八九十岁还自己劈柴做饭”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保障、生活便利、社会支持、家庭帮扶以及政策法规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让农村老年人安享晚年,不再为基本生活需求而过度操劳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靠别人主动给予永远都是被动的。

我们假设国内有温铁军教授所说的农村自组织,而这个自组织的能力又类似日本和韩国的农会。

那么,农村养老问题还能成为问题吗?

我为什么说温铁军永远是螺狮壳里做道场?就是因为他明明什么都清楚,但是他永远只说能说的。

user avatar

『山西八旬老人烧炕取暖被封炕 罚款两千元』的新闻才过去多久……

user avatar

简称不准生火做饭。

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煤气罐都在升级,用二维码管理,从以前的8年有效期变成现在4年有效期。

前几年还大幅在农村推进沼气,自己出几千,政府出几千,可惜沼气灶基本很差,一年不到基本都坏了。

前几年还弄自来水入村,也交了几千块费用,水费统一一年60元,家里常年出去打工的当然不肯交,而且水是时有时无,有时候水黄黄的,基本吃水不会用自来水。

按这个套路我估计是封土灶,要天然气入村了,我的想法是能不能别就着一只羊一直薅羊毛,农村那点事大家不都很清楚吗?

没有健全的监督管理,下面只会利用各种为农村好的名义薅羊毛,给钱就发到本人手上,从上到下只会进到XX口袋。

这几年环保越来越严,你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些耗能的企业没被盯上,农村倒是被盯上了,为什么?无非就是企业能赚钱有GDP,而农村只有凋零的农业和人,虽然农村看起来不管人数和面积都很庞大,却无法对这些官员形成多少影响力。

user avatar

“不能让”这个词很讲究的,谁不能让,发言人说我们不能让!我们是指老人子女子孙,还是村里面。“不能让”是中性用词,是道德良心层面词汇,可做可不做的。必须保证八九十岁老人有人照顾,禁止让八九十岁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的境地;不能让=尽量去做=原则上去完成。你看这话这么理解,网友这么一听就行了,不能“太”当真,三十多个省,几百万乡村,如何安排每个村的八九十岁老人劈柴烧锅,安排几百万个志愿者?都安排到养老院?建议按照各地条件来办理,条件好的住养老院,条件不好的住孤寡老人院,在不好的按实际解决

user avatar

应该尽快研发服务于大众的家政机器人。

user avatar

人家意思是烧天然气,柴火污染环境呢,


一看这个说话的就不是农村的,甚至没去过农村,农村哪来的柴火,哪来的劈柴,劈柴是木头,伐树现在违法的,就是你地头的树都不是你的了好不好,


评论里面好多人说山,问题是平原地区没山錒!中国又不全是山不是!


现在我老家主要也是天然气的


烧的话也是麦草,玉米杆子这些!

利好碳中和

user avatar

层层加码,实行起来就会变成“不许劈柴做饭”

user avatar

多发点钱。多提供点医疗保障。

比什么都强。

user avatar

没事的,农村老人还有每月八九十块的养老金。

足以买肉三斤,鸡蛋二十,大米十斤,可供一月支出。

达到八十周岁的农村老人每月可以领到一百元的津贴,各地政策不同,有些地区应该更多一点。

如果实在生了大病,也还有"药儿子",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他们交了几十年公粮,有三提五统,闲暇时可能还要征劳役,去挖河道,修水库。

作为安徽人,我爷爷那辈人,除了交公粮,还参与了一个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淠史杭工程。

我们村旁边有一条淠河的支流,据说河道是当年我们当地的农民们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

百度上是这么描述的:

淠史杭灌区以艰苦卓绝的创业历史闻名。

从1958开工兴建至1972年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里,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安徽人民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以最高日上工人数达80万人、累计4亿工日的“人民战争”和建设时期每亩不足40元的国家投资,开挖了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建起了纵横皖西、横贯皖中的庞大灌溉系统,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几十年过后,许多当初修河道的人都已经不在了,淠史杭工程仍然灌溉着安徽一千万亩的土地。

当初咬紧牙关的苦日子过来了,现在的我爷爷这辈人,提起国家依然是满满的荣誉感,说国家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有吃有喝,路也修好了。他们从来没有苛求很多。

现在网上的抱怨,无非是我们这些农村年轻人的打抱不平。他们用不了智能手机,他们无法发声。

即使,许多人的日子并没有那么好。

微薄的养老金,买不起什么东西,看不起病,也生不起病。

能吃饱饭,还奢求什么呢?

不提城市农村养老金的巨大差异,只说农村老人自杀的问题,就触目惊心。许多老人选择喝农药离开这个世界。

几千年前的古人也说“老有所依",在今天似乎仍然很难实现。

城里莺歌燕舞,农村一片死寂。

从来如此,便对吗?

农村的老人对共和国的建设就没有城里老人的贡献大吗?

偶开天眼觑红尘,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农村的老人呢?

不能让农村老人八九十岁还自己劈柴做饭,看似充满了人道主义,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只能寄希望于乡村早日振兴,农村的年轻人回不去,如何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不自己劈柴做饭。都是生活所迫罢了。

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天,或许很多老人看不到了。

但我相信,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以上。


评论区的留言太多,还是准备再说些什么。

有人不知道什么叫”药儿子“,其实还有”绳儿子“”水儿子“,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死法,喝农药,上吊,投水。

具体可以看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刘燕舞花了六年时间走进了湖北,山东,贵州等地的几十个农村实地调研,发现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这三个儿子最可靠。

一位老人要自杀,但怕子女不埋他,便自己挖了个坑,躺在里面边喝药边扒土。

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上面这些话都出自这篇论文,以及刘燕舞老师的采访叙述。

农村老人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难,其次是摆脱疾病的痛苦,两者合计占直接死因的60%,之后是情感问题。所以想要农村老人不自杀,只要让他们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就可以了。

国家推行的新农保出台后,虽然每月只有55元,但是让不少老人有了盼头。“那就先不自杀了,再挺两年。”不少老人对刘燕舞说,“终于有人管我们了。”

我只觉得悲凉。

后面刘燕舞老师出了本书《农民自杀研究》,建议心善的人不要看,怕你们接受不了。

某读书软件上面有免费的电子版哦

还有人说我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发了一段长话。

其中有些观点我是认同的,农业的发展原来就是滞后于工业的,需要工业的反哺。

至于另外的一些观点我只能说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这种福气给你你要不要?

农村的空心化已经越来越严重,至少在我们村已经没有年轻人回家种地了,基本上种地的都是60后70后这批人,等到这批人老了,土地要不承包,要不只能荒废。

为什么呢?如果不进行集体化生产,一亩地大概只有五六百块的纯利润。往高了算,算八百元一亩。在我们内陆,人均只有几亩地这个情况下,按照现在的粮食价格,种植水稻五口人的土地一年利润撑死了也就两三万块钱。而且这两三万块钱多算了很多很多,要风调雨顺,要粮价高,要亩产高。

所以大家都会选择用脚投票,选择出去打工。

所以说了那么多,农村老人的未来在哪里呢?都消失在岁月里了吗?

或许都浸润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里了,因为他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国家爱的深沉。


评论里有人说《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社会学研究》出书了,我去搜了一下,确实出书了。另外刚看了下,《农民自杀问题研究》在某读书软件上有电子书,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看看调查研究的现实情况。

user avatar

心善啊,见不得穷人

user avatar

发改委:不能让农村老人八九十岁还自己劈柴做饭。

省里面:不能让农村老人自己劈柴做饭。

市里面:不能让老人劈柴做饭。

镇里面:不能让老人做饭。

村里面:不能做饭。

老人:懂了,不让八九十岁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