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好的音箱要这么贵?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对音乐有点追求的朋友都琢磨过:为什么一副好点的音箱,动辄成千上万,甚至上十万?这钱到底花在了哪儿?难道仅仅是品牌溢价吗?老实说,如果只是品牌效应,那市面上大品牌里也不会有性价比那么高的产品,也不会有小众品牌能凭实力说话。要我说,这钱花出去,真不是冤枉。

咱们得从音箱最核心的几个组成部分来聊。

一、扬声器单元(喇叭):这是音箱的“心脏”

你可以把扬声器单元理解成音箱里真正发声的那个“喇叭”。它们是整个音箱最关键也最复杂的部分,好坏直接决定了声音的质感。

材质和工艺的讲究: 别小看那层振膜。为了追求更低的失真、更快的瞬态响应(就是声音出来得多快,消失得多干净),厂商会用各种高端材料。比如:
铍振膜(Beryllium): 极轻、极硬,振动速度极快,但成本很高,加工难度也大。能用上铍的高音单元,价格自然不菲。
钻石振膜(Diamond): 比铍更硬,但同样非常昂贵,而且有一定重量,对技术要求极高。
陶瓷振膜(Ceramic): 比如氧化铝陶瓷、氧化锆陶瓷等,硬度高,但脆性也大,需要精密的制造工艺来避免破裂。
碳纤维、凯夫拉(Kevlar)等复合材料: 这些材料兼顾了轻质和强度,但要做到均匀一致,不产生不必要的共振,里面的学问可大了,需要精密的编织和层压工艺。
纸盆: 听起来普通,但好的纸盆音箱价格也不低。能用上特定处理过的长纤维纸浆,并经过特殊涂层处理,以控制刚性和阻尼,声音会非常自然、温暖。

磁体和音圈: 驱动振膜运动的动力来源。
稀土磁铁(如钕磁铁): 比传统的铁氧体磁铁磁力更强,在相同体积下能提供更大的驱动力,让喇叭更灵敏,响应更快。但钕磁铁成本高,且对温度敏感,需要特别设计。
长冲程设计: 为了表现更强劲的低频,扬声器单元需要有更大的振动幅度。这就要求音圈(缠绕在音圈骨架上的铜线)和磁隙(磁铁和音圈接触的空间)的设计非常精密,确保在大幅度运动时,音圈始终保持在磁场中心,不失真。这涉及到复杂的有限元分析和精密加工。

分频器: 音箱内部的“大脑”,负责将音乐信号按照不同的频率(高频、中频、低频)分配给对应的高音、中音、低音单元。
元件的品质: 分频器里的电容、电感、电阻,这些看似小小的元件,对声音的影响却非常大。发烧级的元件,比如油浸电容、无氧铜线圈,虽然价格不菲,但能减少信号损耗,降低失真,让声音的细节和动态表现更好。
电路设计: 好的分频器设计,不仅要准确分离频率,还要考虑单元之间的相位、灵敏度匹配,甚至还要做一些声音补偿,以获得更平坦的频响曲线和更好的整体听感。这个设计过程非常耗时耗力,需要大量的测量和试听。

二、箱体:音箱的“身体”和“声学空间”

箱体不仅仅是装喇叭的盒子,它对声音的塑造作用至关重要。

材料的选择:
HDF板(高密度纤维板): 这是最常见的箱体材料,因为它密度高,刚性好,不易产生共振。好的HDF板厚度会很足,通常在20mm以上,甚至会用多层复合。
实木: 一些高端音箱会使用实木制作,比如胡桃木、枫木等。实木的声学特性与HDF板有所不同,但需要极高的加工精度和对木材纹理、含水率的控制,以避免变形和开裂。而且实木成本本身就高。
金属箱体、石墨烯箱体等: 更为极端的材料,是为了获得极致的刚性和稳定性,但加工难度和成本也呈指数级增长。

箱体结构设计:
加强筋: 在箱体内部增加大量的加强筋,可以有效抑制箱体面板的振动,减少箱体共振对声音的染色。这使得箱体更坚固,但增加了重量和制造难度。
内部吸音材料: 合适的吸音材料(如羊毛毡、特殊海绵等)可以吸收箱体内部产生的驻波和反射声,让声音更干净、清晰。吸音材料的种类、厚度、分布位置都需要精心设计。
箱体容积和倒相管设计: 箱体的容积和倒相管(用于增强低频的结构)的设计,是声学工程师们的核心工作之一。需要根据扬声器单元的参数(如Thiele/Small参数)来精确计算,以获得最佳的低频响应。这些计算和调试过程非常复杂。

三、研发与调校:看不见的“灵魂”

很多时候,你花的钱,很大一部分是花在研发和调校上。

声学工程师的经验与智慧: 一对优秀的音箱,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测量、试听、修改。声学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物理学知识,对声音的感知要足够敏锐,才能将单元、分频器、箱体完美结合。
先进的测量设备: 从频响曲线测量仪、失真度分析仪,到激光扫描仪,这些设备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且很多品牌会自己搭建消声室(无回声的测量空间),用于精确测量音箱的声学特性。
长期迭代和优化: 好的音箱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迭代。每一个细节的改进,都可能带来声音上的飞跃。

四、生产制造的精度与成本:“细节决定成败”

高精度制造: 扬声器单元的磁隙、振膜的装配精度,箱体的接缝平整度,这些都需要非常高的制造精度。这背后是精密的模具、先进的CNC加工设备以及严格的品控流程。
手工组装与调试: 许多高端音箱,尤其是定制或小批量生产的,会采用手工组装和调试。这不仅是为了保证最高的精度,也包含了对工匠精神的尊重。但手工的效率自然不如自动化生产线,成本也随之提高。

五、品牌、设计与用户体验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品牌价值和设计感。

品牌声誉: 经过市场检验和用户口碑积累的品牌,其产品自然有更高的价值。
外观设计与工业设计: 一个好看的音箱,摆在家里也是一种享受。工业设计师的投入,以及优质的喷漆、木饰面等工艺,都会增加成本。
用户体验的附加值: 好的音箱可能还包含更完善的售后服务,或者与品牌生态更佳的整合。

总结一下:

好的音箱贵,是因为它在原材料、精密制造、声学设计、研发调校、生产工艺等每一个环节都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和心血。它不是简单地把喇叭装进一个箱子,而是一门集声学、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和艺术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的体现。

当你听到一副好的音箱时,你听到的不仅仅是“大声”或“响亮”,而是声音的细节、乐器的质感、人声的温度、空间的回响,以及那种让你沉浸其中的“临场感”。这些,都是通过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才能实现的。所以,当你考虑购买一副好音箱时,与其说是为“贵”买单,不如说是为那份“值得”买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键就是以前的人不懂测量, 也没有很好的仿真工具。

也没有很好地理解测量结果和用户喜好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箱子, 便宜的可以 PK 掉很贵的。这些事实, Dr. Floyd Toole 在他的书里面讲得很透彻了:

Sound Reproduction: The Acoustics and Psychoacoustics of Loudspeakers and Rooms。

很好的箱子也不贵的, 比如 Infinity IL60 1000 刀而已。比如: JBL M2 5000 刀而已。




都还不到一台五菱神光的价钱。

当然, YAMAHA 也有很好的书, Yamaha Sound Reinforcement Handbook, 和很好的音箱。


那些好几万的功放,几万的前级,几万的电源净化器,几十万的音箱,几万的线材到底音质有多少好????

那些好几万的功放大部分是 Over Kill. 住着不到 1000平米的房子, 根本用不到多余的“储备”。 况且人不是铁打的, 天天听 120dB SPL 的人不是自虐狂就是听力有严重问题的病人。

几万的前级大部分是 Over Kill. AUDIO PRECISION 的整套仪器(例如 SYS2722)也就是几万块钱。

几万的电源净化器大部分是智商税, 因为商用的PDU很便宜, 医用的在线式 SINE WAVE UPS 也用不了几万块。 研发部门用的 AC SOURCE 也要不了几万块。


50万的音箱,比2万的音箱,喇叭尺寸更大,更多,更好,那声音一定就比2w的要好吗?

不一定。 DR. FLOYD TOOLE 在这个视频里面就鄙视了某些滥开高价的箱子:

Floyd Toole - Sound reproduction – art and science/opinions and facts


请问50w的音箱频响曲线是什么样的?平的还是曲的?这到底追求啥?

DR. FLOYD TOOLE 在这个视频里面就解答了这个问题:

Floyd Toole - Sound reproduction – art and science/opinions and facts


hifi发烧圈里大部分是盲从的羔羊,还有一些把音箱当高档家具买回家摆设的富人(因为声学处理没啥好炫耀的)。

食物链上边是某些既得利者, 这些人就是鼓吹洗碟水调音、插座压缩动态、量子贴片调音、 地盒(与大地绝缘的)调音、脚钉调音、线托调音。。。。。。 等等不着边际的隔靴挠痒的“投入”的那些人。 包括但不限于某些快递公司副总(永远是副的), 某些医院院长, 某些中X院X所附属服务机构的这总那总, 某些基本原理都没弄清楚的“工程师”, 某些抱着 Audio Precision 就忘记 APx58x 也需要校正的 CXO 抱着 Bruel & Kjaer 的假人膜拜忘记看用户手册的 CXO 。。。


所以, 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 看看俺的散文






乡下地方用啥音箱?也是 JBL 哦 -- 麦文学看图说话系列


网友私信问俺, 老麦你们温村的民众喜欢用什么音箱?

贴个图就算了。



这是一个教堂, 比较有代表性吧。 因为教堂一般都比较有钱。





其中一对是 AM4315/95.


贵嘛? 您会问。

不贵的。 二手也就是 1000 刀左右, 比耳机还便宜。

逆天吗? 蛤蛤蛤。

不信?

这里有得买: $1200


对了, 数据手册在这里


不知道您留意到了没有, 在教堂这么神圣的地方, 都没有用到马卵粗大的音箱线。用的是 14AWG ~12 AWG 左右的工业电缆而已。

是他们对神不够尊重么?

AMEN.

阿弥陀佛。

user avatar

HIFI音箱,并不是完全一个花钱买声音的东西。

HIFI产品,既有卖声音的因素,也有卖品牌,卖外观,卖收藏品的因素。

这个东西,类似于买保暖的衣服。

衣服的保暖能力是可能量化的,透气性,重量之类的东西也能量化。

但是,同样保暖能力的衣服,价格天差地别。

淘宝一件300元的原单白鹅绒羽绒服,可能你怎么测试,都比10000元的加拿大鹅更保暖,更透气,更轻盈。

HIFI音箱也是,综合因素,并不是声音越好的越贵。

监听音箱是生产工具,无论产品品质高低,至少卖点是音质,追求更高的技术指标。

监听音箱也有品牌、外观之类的加成。但是能进入这个圈子的,至少在监听室(保证你主要听到的的是直达声)内的表现是有一定素质的。

你拿回家听,可能你家的环境不好,声音表现差别很大。但是你肯花钱把家里装修出适合的听音环境,它还是可以给你不错的声音的。

音箱是个系统工程

理论上,厂家应该带着房子、座位、音箱、功放、解码器一起卖给你。

厂家还得让制作音乐的录音棚也来这么一套标准化的东西。

厂家还需要保证产品的一致性,保证音箱彼此一样。这样才有一致性。

而实际上,没法要求这么高,所以听起来差不多声音不错就可以了。HIFI音箱的外观、品牌,技术故事,甚至定价本身都是卖点。

user avatar

简单说,两点:

1、想要造出好音箱需要技术,而技术是稀有的。

2、人总是会崇拜自己不懂、但看起来很厉害的东西(所谓不明觉厉),这是人天生的弱点——宗教就是这样产生的。


先说第一点。


扬声器并不是一个纸盆+一个线圈+一块磁铁随便拼凑起来的。纸盆材质不好动不动就变形,声音还能听吗?线圈参数不对、磁场强度不均匀又没有合理的补偿,声音自然就会失真。

何况,扬声器想要重放20~20000HZ的声音,需要的参数是有很大差异的。目前来说做不到用单个扬声器同时重放20HZ和20000HZ的声音。能做好扬声器的厂家并不多,好的扬声器自然就很贵。


然后,并不是把扬声器放进一个木盒子就是音箱。哪怕你用了世界上最贵最好的扬声器,随便把它装进一个木盒子也只能发出极其糟糕的恶声。你需要为它选择合适的音箱容积、样式等参数(密闭箱还是倒相箱、倒相管的截面积和长度,已经分频点、分频器乃至频响补偿网络等等)。


类似的,音频放大电路也要精心选择参数,这才能做出失真低、频响宽阔平直的好功放。



这些东西并不难算。但不难算的前提是:

1、你得真懂

2、你得有专门的仪表,还得有专业级的消声室,这才能测出精确的参数

3、你得有专门的软件做仿真(早年只能靠经验和反复尝试)


过去,我们基本没有可以精确测量频响的仪表。多半只能拿个示波器看看有没有交越失真、削顶失真之类(能把硬削顶改成软削顶都是大功一件);或者,调的差不多了,看看回放的方波是不是还方,不方就说明频响等参数存在问题——但具体是哪里的问题?天知道(当然,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还是能猜到大概是哪里的问题的,但不可能精确知道是哪个频率)。


因此,就产生了二,也就是音箱的崇拜者。

他们迷信“好料”——把喇叭放进木盒子不好听了?说明料子还不够好!来,上金丝檀木,买更贵的喇叭,用金银装饰,垫上价值十万的脚钉!


他们在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花足了心思,却从没想过究竟是什么影响着音质!

然后,他们还很得意,到处攻击、痛骂那些“唯频响论者”。


但事实上,哪怕在过去,业界那些技术领先的企业也有精准的仪表,有完善的方法论——给他们普通的收音机喇叭,他们都能做出不难听的音箱。


于是,事实上就形成了两条线。

一条是真正懂音箱的厂家给懂音箱的人做的音箱。这类音箱可能不便宜,但溢价并不高。基本符合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两分货、一块钱三分货的规律——类似于汽车市场上的买菜车、运动型轿车以及专业赛车这样的不同定位。

另一条是跳大神厂商给跳大神的发烧友做的音箱。这类音箱……怎么说呢,大概就好像做个驴车,堆上二十斤黄金六百斤白银做的富丽堂皇,以八百斤黄金的价格卖给你,但你得抬着它走!


因此,对第一条线,为什么好的音箱要这么贵?

因为技术是个稀缺物,好的扬声器、好的音箱设计,本来就需要高级声学人才精心设计,它自然就贵。


而对第二条线,为什么好的音箱要这么贵?

因为那是宗教圣物。焚化炉旁捡颗石子告诉你那是佛舍利,身为信徒,你敢不买账?

user avatar

音箱选购指南请看:

音箱和耳机是不同的产品,HiFi耳机基本上属于被炒作出来的产物,但音箱不是。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音箱行业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衡量音箱的好坏有比较健全的标准体系,但耳机不是。

至于为什么耳机和音箱会有这种区别,我之前的文章已经详细解释过了。

而另一方面,从原理的角度来看,想做一款顶级的、高端的音箱,成本必然居高不下。具体就体现在一下几点:

1. 单元成本。一款顶级的音箱通常是分频系统,我们不妨先从低音扬声器单元说起。低音扬声器越大越好。通常情况下,低音单元就是越大越好,这和摄影里的“底大一级压死人”是类似的。我们听到的声音其实是扬声器振动所发出的,而我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和扬声器振动所推动的空气的体积成正比。大尺寸的低音单元,发出相同的音量即推动相同容积的体积,所需要运动的距离就越短,使得整个扬声器尽可能的工作在线性区内,尽可能的减少非线性失真。与此同时,扬声器前后运动相同的距离,大尺寸的低音单元推动的空气的容积更大,所得到的音量也更大。说道低音单元的成本,就不得不提磁体和单元的盆架。磁体越大,成本可能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并且现阶段各大音箱公司常用的高端磁体多为专利材料,在成本本来就不低的情况下还要缴纳高昂的专利费用。而大尺寸的低音单元需要大尺寸的盆架,同时为了保证整个扬声器的强度和刚度,高端低音单元的盆架多为铸铝材质,铸铝的盆架成本也是很高的。

而对于高音单元而言,传统的球顶单元振膜材料大致分为丝膜、合金。钻石等。通常来说,球顶高音单元的振膜强度越高,分割振动点越高,高频失真越小,高频表现越好。在我看来,想要达到所谓HiFi标准,至少要使用合金单元。当然,合金单元也分为铝合金、钛合金等。目前来说,最理想的球顶高音材料也许还是钻石振膜。但是,即便是工业量产的人工种植“钻石”振膜,成本依旧居高不下,如果都以成本计算,一个25mm钻石高音单元大概可以买好几个森海塞尔HD800S。

中音单元绝大多数仍旧为动圈结构,以B&W为例,B&W的中音单元基本属于标杆,采用铝铁硼磁体和符合振膜材料,这套东西已经不便宜了,更高端的中音单元往往成本更高。

2. 分频器成本。除了英国天朗的一些中低端音箱,现在很少有HiFi音箱品牌不使用分频系统。对于分频系统而言,分频器至关重要。虽然多动铁耳机和圈铁耳机也有分频器,但耳机的分频器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音箱则不是,音箱用的RLC分频网络的元器件因为功率和电压相对较高,而且对电容的品质要求较高,所以比较贵。

3. 箱体成本。箱体的材料并不贵,尤其是现在,绝大多数厂商都以MDF(中等密度纤维)板为箱体材料。但是箱体的制造和运输成本并不低。其中一个比较基本的设计要求就是中银单元和低音单元的腔体必须隔离,这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制造成本。另外,高端音箱通常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所以相应的运输成本也很高,尤其是原厂于欧美的音箱。

所以综合考量,我个人认为要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以现在行业内普遍的定价标准,还是要几万块的。

真力的箱子不错,但低端产品的低音单元普遍偏小,低频表现一般。低音单元大的,低频表现好的型号也不便宜。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也并不完全是。

高端的旗舰型号必然有品牌溢价和情怀加成在里面。

一些售价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高端音箱我一分钱不花也能做出来,我也可以只卖一万但还是不会有人买,即便买了也会觉得音质一般,不如市面上售价两三万的音箱。

这也就是这个行业的悲哀,人的听觉太容易受到干扰,加上很多无良商家编造出的玄学概念让这个HiFi全围绕着一种神秘的气氛。最后,什么科学理论都不懂的老烧们只能看着价格自嗨,听的也不是音箱,而是音箱卖多少钱和那些情怀品牌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对音乐有点追求的朋友都琢磨过:为什么一副好点的音箱,动辄成千上万,甚至上十万?这钱到底花在了哪儿?难道仅仅是品牌溢价吗?老实说,如果只是品牌效应,那市面上大品牌里也不会有性价比那么高的产品,也不会有小众品牌能凭实力说话。要我说,这钱花出去,真不是冤枉。咱们得从音箱最核心的几个组成部.............
  • 回答
    帝瓦雷(Devialet)音箱的价格确实是让人望而却步的,很多人好奇,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法国品牌如此昂贵?它贵的又不仅仅是名字,而是隐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的技术、工艺和设计理念。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所在帝瓦雷的“贵”首先体现在其独家专利技术上,这是它与市面上绝大多数音箱最大的区别。 SAM®(Spea.............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每次听到洒水车那熟悉的旋律,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欢喜。你说它可爱,我百分百同意!这简直是都市里最治愈的背景音了。你想知道为什么?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随性而为”,而是有点小巧思的。首先,咱们得想想,洒水车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就是在炎炎夏日里,给滚烫的马路降温,给大家送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HiFi音箱和监听音箱在设计理念上的核心差异。抛开美观度不谈,为什么那些“非监听”的HiFi音箱,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普遍不如监听音箱“值”?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它们的设计目标说起。 监听音箱:精确还原,无情呈现。 监听音箱的设计.............
  • 回答
    想给你的笔记本配一套音质过硬、音量足量的桌面小音箱?这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相比笔记本自带的那点小喇叭,一套好的外接音箱能让你在听歌、看电影、玩游戏时彻底改头换面,感受身临其境的乐趣。市面上这类产品五花八门,但要找到音质好、音量也够大的“小”音箱,确实需要一些门道。我给你仔细梳理一下,从几个角度帮你把.............
  • 回答
    市面上的音箱,尤其是那些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总喜欢把“重低音”挂在嘴边,好像一个音箱好不好,全看它能不能轰出地动山摇的低频。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有市场营销的策略。为什么音箱商家如此钟爱“重低音”?1. 感官冲击力强,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试想一下,你走进一家音响店,店员放.............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直击了很多人在音乐制作和聆听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困惑。你提到的“正确的声音不好听”,其实触及到了音频世界里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真实”不等于“好听”,而“好听”则充满了主观性和情境性。咱们先不提技术名词,就从生活中的例子聊起。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法式餐厅,厨师费尽心思地按照古老的.............
  • 回答
    真力监听音箱的摆位,尤其是关于离后墙的距离,这可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背后有相当扎实的声学原理在支撑,特别是为了解决“后墙反射”带来的频率抵消问题。下面我就来好好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么讲究。为什么推荐离后墙“1米以内”或“2米之外”?这其实是在处理两种极端情况下的后墙反射问题,每种情况都有它要解决.............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了音乐的本质,为什么我们不直接用数字来定义声音,而是要建立一套如此“复杂”的音调系统。说实话,如果仅仅是为了发出声音,一个确切的赫兹(Hz)数值当然可以,但音乐远不止是发出声音那么简单。你想啊,我们之所以要学习音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表达情感,是为了创造美感,是为了与人交流,甚至.............
  • 回答
    “英特纳雄耐尔”的来龙去脉:一份对国际歌歌词音译的解读当我们唱响《国际歌》,那激昂的旋律和铿锵的歌词总能点燃我们心中的火焰。而在这宏大叙事中,一个词语——“英特纳雄耐尔”——如同一个神秘的咒语,在无数中文听众的耳边回响。它为何以音译而非意译的方式出现在这首传遍世界的战歌中?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要理.............
  • 回答
    说到和弦里那些“不太舒服”或者容易被“省略”的音,特别是像九和弦的五音、十一和弦的三音、十三和弦的十一音,这背后其实藏着音乐理论里一些非常有趣而且实用的道理。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 为什么会有“省略”这回事?首先得明白,音乐不是死的规则,而是活的表达。理论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把人束缚住。.............
  • 回答
    现代日语中,许多非音译的生物学名词之所以选择使用片假名而非汉字来表记,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且有趣的历史、文化以及语言演变的原因。它并非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日语的文字系统说起。日语的文字系统由汉字(Kanji)、平假名(Hiragana)和片假名(Katak.............
  • 回答
    在研究日语语音时,区分“音节”(syllable)与“音拍”(mora)这两个概念至关重要,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语音学信息,理解它们的区别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日语的语音结构和节奏特点。虽然在日常的语言学习中,我们可能不太会刻意去区分它们,但在严谨的语音学分析、语言教学设计、甚至是一些语音技术开发中.............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那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电影里,那些策划着惊天动地大案的“天才”们,在付诸行动前,总会伴随着一段古典音乐,而且往往是贝多芬或巴赫?这可不是简单的配乐巧合,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而且跟我们人的心理,以及创作者想传达的东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些音乐本身。贝多芬和巴赫.............
  • 回答
    问得好!“高雅音乐进校园”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为什么会用“高雅”这个词? 音乐的分类和认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音乐太多样了,从流行歌曲、广场舞音乐到交响乐、歌剧,这都是音乐。但人们习惯上会把那些结构复杂、演奏技法要求高、通常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车迷心中的一个疑惑。新一代菲斯塔(我理解你指的是2019年之后的改款车型,特别是海外市场上的那款,因为国内的菲斯塔定位和思域有明显差异,国内的菲斯塔更偏向运动性能,但受众群体依旧比思域小很多)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数据上,确实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超越了.............
  • 回答
    属七和弦的解决,之所以优先倾向于小二度音程,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音乐理论和听觉规律。它并非是生搬硬套的规则,而是源于和声进行中最自然、最有张力且最令人满足的听觉感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属七和弦本身的特性入手,以及它在和声语境中的作用。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属七和弦(Dominant Seventh.............
  • 回答
    嘿,哥们儿(或者妹子!),说到电脑音箱,这玩意儿可真是大学问。别看它就那么两个盒子,里面学问大着呢!今天我就跟你好好唠唠,怎么挑一个既听着爽,又看着顺眼,还能陪你征战沙场的“好伙计”。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的“战场”和“目标”。 你是那种天天窝在书房里,对着屏幕打游戏、看电影,享受身临其境效果的大神.............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说到底,还是钱、时间和精力这几样东西在作祟。别看现在游戏这么普及,能投入到“最佳视听体验”里的玩家,其实也就占一小撮,绝大多数人还是图个省事儿、够用就好。首先,成本是硬伤。一台像样的功放,加上一套不错的多声道音箱,那可不是小数目。不说发烧友那种几万几十万的配置,就说入门级的,一个带H.............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道出了很多耳机音箱爱好者心中的痛!确实,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所谓“测评”,很多时候看得人云里雾里,但仔细一琢磨,发现硬核的参数数据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凭感觉、凭主观感受在“瞎吹”。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参数测试的门槛与成本:不是随便谁都能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