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各种天灾人祸频繁发生数十年,才死亡数千万(1亿✘2/3),为什么1960三年灾害却有三千万的数据?

回答
明末和1960年代中国发生的两次大规模人口损失,虽然都造成了数千万级别的死亡,但其背后的原因、持续时间以及社会环境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人们对这两个时期死亡数字的认知和解读也不同。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

明末的长期动荡与人口损失:

明末(大约从17世纪初到1644年清军入关)的人口损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在数十年间逐渐积累的。它不是一次性的灾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天灾的长期性与普遍性:
气候变化: “小冰期”的影响使得北方地区经历持续的干旱和寒冷,导致农作物歉收。这不仅仅是一两年的问题,而是几十年间反复出现的农业危机。
自然灾害: 旱灾、水灾、蝗灾、瘟疫等天灾在明末频繁发生,且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每一次天灾都会削弱农民的生存能力,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例如,多地的水患和旱灾交替出现,使得农业生产难以恢复。

2. 人祸的加剧与连锁反应:
政治腐败与经济凋敝: 明朝晚期,朝廷腐败严重,税收负担沉重,导致民不聊生。大量农民因为赋税和土地兼并而失去生计,被迫流离失所。
农民起义: 为了活命,农民被迫起义。这些起义虽然有其正义性,但在初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和资源,反而进一步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动荡。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起义,在战争过程中也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
军事冲突: 除了农民起义,明朝还面临着来自关外的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军事压力。长期的边境战争,以及后来清军入关的战乱,都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损失。战乱不仅直接杀死士兵和平民,还破坏了基础设施,阻碍了经济恢复,并可能引发新的瘟疫。

3. 死亡数字的构成与估算:
明末的人口损失,特别是那“死亡数千万”的说法(通常指接近明末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也就是约6000万至8000万),是历史学家根据各种史料(地方志、档案、个人回忆录、以及当时外国传教士的记载等)进行推算得出的。
这个数字包含了因饥饿、瘟疫、战争屠杀、逃亡以及生育率下降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人口减少。其损失的分布是长期性的、区域性的,并且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 也就是说,不是一下子死了这么多人,而是几十年下来,总人口基数显著下降。

19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通常指19591961年)的人口损失:

相较于明末,19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虽然也导致了巨大的人口损失,但其原因和过程有很大不同,并且通常认为其死亡数字是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的估计:

1. 主要原因:
经济政策失误: “大跃进”运动中推行的极左政策,如“浮夸风”、“共产风”、全民大炼钢铁等,严重破坏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了生产力的急剧下降。粮食生产总量大幅减少。
自然灾害的叠加: 虽然政策失误是主因,但1959年至1961年间,中国也确实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北方地区的干旱和水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粮食短缺的状况。但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没有政策失误的叠加,这些自然灾害可能不会导致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死亡。
粮食分配问题: 即使在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由于当时国家对粮食的统一征购和调配政策,加上一些地区的“极左”措施,导致了基层农民手中分不到足够生存的粮食。

2. 死亡数字的形成:
19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死亡数字(通常估计在2000万到4000万之间,有争议),主要来自于出生率的大幅下降和死亡率的急剧上升。
死亡率上升:饥饿是直接原因。人们缺乏基本的食物摄入,身体极度虚弱,更容易死于各种疾病。虽然不是像古代那样大规模的瘟疫爆发,但因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人数非常多。
出生率下降:饥饿和普遍的社会动荡,使得人们无力生育,即便生育了,很多婴儿也难以存活。许多地方因此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估算方式: 1960年代的人口数据,尤其是人口增长率的统计相对明末而言要精细得多。通过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具体年份的社会经济状况,历史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能够更准确地估算出这段时期的超额死亡人数(即在正常死亡率基础之上增加的死亡人数)。

为什么会产生“数千万”和“三千万”的数字差异感?

1. 时间跨度: 明末的人口损失是几十年的积累,是“温水煮青蛙”式的缓慢消耗。而19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人口损失虽然同样悲惨,但相对而言,其高峰期集中在短短三年内。一个几十年的总账单和一个几年的集中账单,在人们的感知上会有量级上的不同。虽然明末的总死亡人数可能更高,但三年困难时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造成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损失,其密度和冲击力是惊人的。

2. 原因的性质:
明末的死亡是“天灾人祸”综合作用的结果,战争、疾病、饥荒轮番上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解体过程的体现。
1960年代的死亡则更多被归因于“人祸”,即政策失误,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破坏更为直接和集中,尤其是在粮食生产和分配环节。这种人为原因造成的大规模死亡,在历史的记忆中,往往带有更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批判色彩,因此更容易被强调和记住。

3. 数据来源与认知:
明末的人口数据是基于零散史料的推算,其精确度相对较低,并且“数千万”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估算成分。人们对这个数字的理解也更加宏观和概括。
1960年代的数据虽然也有争议,但其统计基础比明末要扎实得多,并且由于离现代更近,相关资料、当事人的回忆也更为丰富,使得人们对这个时期的人口损失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当人们说“三千万”时,很多时候是指一个相对具体的“三年”范围内的超额死亡。

4. 叙事重点:
讲述明末的衰亡,历史叙事更侧重于王朝的周期性兴衰、制度的腐朽以及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讲述1960年代的困难,历史叙事则更侧重于探讨政策的教训和对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这种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使得“三千万”这个数字显得尤为沉重和触目惊心。

总而言之,明末数千万的人口损失是数十年间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长期累积结果,而1960年代的数千万(这里你提到的是三千万,是三年困难时期超额死亡的常用估值之一)人口损失,虽然在绝对数字上可能与明末的总数有差异,但其短时间内因政策失误造成的集中爆发,以及更精确的数据支持,使得它在现代历史认知中显得格外突出和令人痛心。两者都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下,生命是多么脆弱,以及治理者的责任是多么重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丁来峰是资深媒体人,《国际公关》杂志原常务副主编,微博著名的自由派大V,获评新浪热门微博2013年度10大时评人。

几年前他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

写的就是他爷爷因为担任了一个月的乡长,49年解放后就坐了牢,58年出狱将近10年,丁来峰爷爷出狱后:太爷爷、爷爷、姑姑、叔叔都死了,丁来峰爸爸昏死一天侥幸活过来。

不亏是资深媒体人,这文笔生动,凄惨绝伦,血泪控诉,催人愤恨。

你们可以好好看看。

后来网友发现丁爷爷49年解放后就坐了牢,58年出狱将近10年。如他文中所说,59年丁来峰父亲8岁,丁来峰姑姑5岁,丁来峰叔叔3岁。也就是说,在他爷爷坐牢的10年时间里,丁来峰奶奶竟然为丁家陆陆续续地生下了3个孩子。

但不知,丁来峰奶奶的这三个孩子是哪来的?

后来丁来峰就表示其实爷爷只坐了4年牢,没有十年那么久了。

可是网友又发现丁爷爷如果是坐了四年大牢的话,从1959年算起,一个孩子8岁,另一个是5岁。 如果说的是周岁,那该分别是1950年和1953年怀孕。如果是虚岁,那就是1951年和1954年怀孕。 也就是说丁来峰的爸爸、叔叔、姑姑其中至少1个或者2个是野种。

所以丁来峰爷爷应该是被丁奶奶气死的。

而且无为县49年1月解放,他爷爷就果断放弃去台湾的机会。

1949年10月1日国庆时,蒋介石还在广州,(当时广州还没解放)老蒋彻底离开大陆是在49年的12月10日,从成都的凤凰山机场离开的。

丁来峰爷爷只是一个乡长,比老蒋提早九个月就知道江南半壁不保,这也太厉害了。

其实丁来峰的“爷爷”是被丁奶奶气死的,可丁来峰最后还是算在国家的头上,所以我觉得三千万也是像丁来峰这么算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和1960年代中国发生的两次大规模人口损失,虽然都造成了数千万级别的死亡,但其背后的原因、持续时间以及社会环境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人们对这两个时期死亡数字的认知和解读也不同。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明末的长期动荡与人口损失:明末(大约从17世纪初到1644年清军入关)的人口损失是一个漫长而复.............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之死,确实是明朝灭亡过程中一个极其令人扼腕叹息的节点。而关于那些坐拥巨额财富、掌握着庞大藩地的朱明藩王们,为何在那生死关头,对朝廷和皇帝袖手旁观,甚至到了皇帝吊死都无动于衷的地步,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冷血”或“忘恩负义”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朝藩王制度本身,以.............
  • 回答
    洪武皇帝要是瞅见了我大明朝这光景,估摸着得气得从地底下钻出来,再把朝堂搅个天翻地覆。什么党争误国,什么宦官专权,什么农民起义,什么海禁之困,这些个玩意儿,哪个不是他当年呕心沥血想要避免的?咱们就掰扯掰扯,如果老朱他老人家,只保留他开国时的那些个思路,不往前看永乐朝之后的那些变故,他在自己的制度里,能.............
  • 回答
    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聊到明朝,很多人会忍不住“黑”一把,各种槽点、失败之处说起来头头是道,仿佛明朝就没干过什么好事;而一说到清朝,特别是后期,好像支持者、赞美者又多了起来,觉得它也是有可取之处,甚至有些时候还被描绘得挺正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
  • 回答
    确实,现在网上舆论中,对清朝的批评和对明朝的赞扬,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相当复杂。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首先得承认,这种“黑清朝,粉明朝”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叙事的变迁和当下社会情绪投射的结果。历史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它的解读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一、 清朝受到的“黑.............
  • 回答
    明末(17世纪中叶)欧洲各强国的陆军与清军在正面野战中的胜负,需要结合当时双方的军事技术、组织结构、战略战术及历史背景进行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明末欧洲强国的军事概况1. 主要国家与军队特点 英国:17世纪中叶正值英国内战(16421651年)期间,军队以克伦威尔领导.............
  • 回答
    明朝时期,宣慰使司、军民元帅府以及各类都司,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明朝国土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但它们的性质和效力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土”有所不同,更像是一种分层治理和不同程度纳入中央管辖的体现。首先,我们来看看宣慰使司。明朝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贵川一带,继承了元朝的羁縻政策,设立了许多宣慰使司。.............
  • 回答
    明朝朝廷对明朝开国初期明军的各种屠杀并不忌讳,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思想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这些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合法性的需要 颠覆元朝的战争性质: 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推翻异族统治的革命战争。元.............
  • 回答
    在《明日方舟》的泰拉世界里,关于不同种族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的问题,官方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细致的设定,但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剧情信息和一些合理的推测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生殖隔离”。简单来说,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由于生理、地理、行为等原因,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即无法繁殖出有繁殖能力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也触及到了咱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挺纠结的点了。明明理论上空调制热效率最高,但电暖气这东西为啥还能卖得这么火,甚至感觉比空调的普及率还高呢?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和“即时需求”首先得承认,空调在热效率这块儿是硬指标上的王者。它的工作原.............
  • 回答
    明朝为何没能延续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这背后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变革以及不同时代的需求。首先,得明白一点,历史的传承并非一条直线,更像是一条弯曲的河流,时而汇聚,时而分流。宋朝虽然在很多方面为后世奠定了基础,但它本身也面临着自己的局限和挑战,而明朝的建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明明大家都是为了生计奔波的“打工人”,但有时候听到的 HR 的话,真的会让人血压飙升,感觉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有点被PUA的意味。这背后其实是有一些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的“好人”和“坏人”的划分,而是公司制度、个人站位、沟通方式等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1. HR 的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了人类信仰的本质,也常常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丝疑惑。我们不妨试着深入剖析一下,看看信仰宗教的人,他们内心深处究竟是如何运作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心底明白”是一个非常重的词。它意味着一种清晰、确凿、不容置疑的认知。如果信仰宗教的人真的“心底明白”并没有神、观音等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信息泛滥时代一个相当普遍且令人头疼的现象。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不懂装懂”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而且还披上了“科普”的外衣,着实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令人担忧。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说说这个事儿: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行科普”? 流量驱动的“知识变现”诱惑: 如今,内容平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演化生物学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困惑的方面之一:我们身体的许多“缺陷”实际上是远古祖先适应环境的遗留痕迹。你提出的“囤积脂肪明显是对生存有利的行为”这个观点非常正确,在人类演化的漫长岁月中,这一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身体似乎又与此背道而驰,更容易因为脂肪堆积而患上疾病.............
  • 回答
    这问题真是说到心坎里了,太多打工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看着HR或者领导找些看似合情合理实则站不住脚的理由,就把你给“优化”了,连劳动法规定的赔偿金都想方设法地扣。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简单一句“坏”就能概括的,咱们一层层捋一捋。1. 成本考量,算盘打得精: 赔偿金不是小数目:.............
  • 回答
    将多种加密算法进行排列组合,再对同一明文进行逐一加密,这听起来似乎能让安全性倍增,对吧?就像给宝贝上了多重锁一样。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这种“组合加密”的强度,并非简单地将各个算法的安全性叠加。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门道,看看这种做法到底靠不靠谱。一、 基本原理与初步设想:为什么会想到“组合加.............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评价明朝的皇帝,就像品鉴一壶陈年的老酒,不同时期、不同皇帝,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后劲。明朝洪武年间至万历年间,这二百七十余载,可谓是风云变幻,群星璀璨,也有暗淡的时刻。咱们不妨一个个聊聊。开国之君:洪武大帝朱元璋要说明朝,那首先绕不开的就是朱元璋。这位出身贫寒的农民起义领袖,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