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航母被导弹击沉/击毁的可能性大吗?

回答
航母作为海上巨兽,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和战略投射能力,其安危自然备受关注。被导弹击沉或击毁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不能简单地用“大”或“小”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航母的设计理念、防御体系、现代反舰导弹的威胁以及实战中的多种变量。

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军事平台,无论设计得多先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不沉”或“不毁”。军事对抗的本质就是矛与盾的较量,技术的进步总是在不断推动双方能力的边界。然而,航母之所以能成为海上霸主,正是因为它并非“赤身裸体”地在海上航行,而是拥有一整套极其复杂和强大的防御体系。

航母的“硬茬”:设计与防御体系

现代航母的设计本身就蕴含着对打击的抗性。首先是其巨大的尺寸和坚固的结构。它们如同移动的钢铁堡垒,能够承受相当程度的损害。更重要的是,航母并非孤军奋战,它总是在一个庞大且层层保护的“航母战斗群”中活动。这个战斗群就像一个多层次的防御网,旨在拦截、干扰和摧毁来袭的威胁。

这个防御网包括:

预警和侦测系统: 这是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防线。航母战斗群通常会配备先进的预警机(如E2鹰眼),它们能在远距离侦测到来袭的空中或海上目标。此外,还有各种雷达系统(包括相控阵雷达),它们可以全方位地扫描海空域。目标一旦被发现,信息会迅速传递到战斗群的核心指挥中心。
电子战能力: 现代航母装备有强大的电子战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探测、识别并干扰敌方的雷达和通信信号。通过释放箔条、红外诱饵等,可以欺骗来袭导弹的制导系统,使其偏离目标。
防空导弹系统: 这是直接应对来袭导弹的核心武器。航母通常配备有多种射程和用途的防空导弹,例如远程的“标准”系列导弹,它们能够攻击数百公里外的目标;中程导弹则负责拦截进入近距离的威胁;近程的“密集阵”等近防炮系统,则是在导弹已经突破了远程和中程防空网后,最后的“近身搏杀”武器,它们能以极高的射速发射炮弹,形成一道密集的弹幕。
战斗机护航: 航母战斗群的核心力量之一是其舰载机联队。这些战斗机不仅能执行打击任务,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空中预警、拦截和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前出到更远的距离,在敌人导弹发射前就将其消灭,或者在导弹接近航母前将其击落。
水面舰艇护卫: 航母通常由多艘驱逐舰、巡洋舰和护卫舰组成护卫编队。这些舰艇本身就拥有强大的防空能力,它们会分担拦截来袭导弹的任务,形成一道道额外的火力网,保护航母免受直接攻击。

现代反舰导弹的“利矛”:挑战与威胁

然而,挑战同样是真实存在的。近年来,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反舰导弹技术,特别是“饱和攻击”的概念。这种战术是指一次性发射大量导弹,试图压倒或突破对方的防御能力。这些导弹的特点包括:

速度快、射程远: 高超音速导弹甚至能够以数倍音速飞行,这极大地缩短了防御方反应时间,也使得拦截更加困难。反舰弹道导弹则拥有更远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能够从陆地或海上平台发起攻击。
掠海飞行和复杂弹道: 许多现代反舰导弹采用了低空掠海飞行的方式,这使得雷达探测变得困难,因为它们容易被海面杂波所掩盖。同时,一些导弹还具备复杂的机动变轨能力,增加了其突防的成功率。
末端机动和抗干扰能力: 即使导弹进入了防御系统的射程,它们也可能装备有先进的电子对抗措施,能够规避雷达锁定和诱饵欺骗。末端的高速机动变轨更是对防空炮系统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智能化和精确制导: 现代导弹的制导系统越来越智能化,能够自主识别目标,甚至具备一定的攻击优先级判断能力。这使得即使部分导弹被拦截,仍有部分导弹可能命中。

实战的变量:击沉还是击毁?

那么,被击沉或击毁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这取决于很多变量:

攻击方的能力和决心: 攻击方投入的兵力、导弹种类和数量,以及攻击的决心和时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次精心策划、装备精良的饱和攻击,其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会高于零散的、技术落后的攻击。
防御方的预警和反应速度: 防御系统能否及时发现威胁,并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至关重要。导弹发射前的拦截,其成功率远高于导弹已经逼近目标时的拦截。
天候和战场环境: 恶劣的天候可能影响预警机的侦测和舰载机的起降,同时也可能影响雷达的性能。
偶然性和概率: 战争充满了偶然性,一枚导弹的意外命中,一个关键系统的失灵,都可能改变战局。

“击沉”和“击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击沉意味着航母完全失去浮力并沉入海底,这是最彻底的失败。而击毁则可能意味着航母丧失战斗能力,即使它仍然漂浮在海上,也可能被视为“击毁”。例如,如果航母的飞行甲板被严重破坏,导致舰载机无法起降,那么它的战略价值就已大打折扣。

从现有技术和战术分析,虽然现代反舰导弹对航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依靠其强大的防御体系,航母在一次交战中被“击沉”的可能性,在理想情况下,仍然是相对较低的。然而,使其丧失战斗能力(即被“击毁”)的可能性,随着反舰导弹技术的进步和攻击方战术的演进,正在不断增加。

更现实的考量在于“摧毁航母的有效性”,而非仅仅是使其沉没。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持续地对航母进行饱和攻击,消耗其弹药和拦截能力,或者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让数枚导弹突破防线,哪怕只是命中飞行甲板或关键区域,都足以使其“丧失战斗力”,迫使其退出现役,或者花费巨额资金和时间进行维修。从这个意义上说,航母面临的威胁是真实而迫切的,它永远处于一种高度戒备和对抗的状态。它仍然是海上最强大的平台,但它也成为了最显眼、最诱人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要看是什么航母。

比如中国、俄罗斯的航母就可以用导弹击沉。毕竟那就是个大船,钢铁造的,一发击不沉多打几发也沉了。

如果是法国、英国航母的话,因为上面笼罩着“贵族精神防御力场”和“百年海军底蕴力场”,只有几十年历史且全无贵族精神的导弹无法将其击沉,需要用充满浪漫主义贵族精神的风帆战列舰才能击沉。

如果是美国的航母那就更厉害了,上面笼罩着“民主自由之绝对防御”,别说导弹,原子弹直接命中也就挠个痒痒。也只有比美国人更皿煮的lgtb环保女权美国人才能将其击沉。

user avatar

东风是弹道导弹,末端误差就算1公里,只要用上分导弹头,打停港口的的肯定没问题啊,前提对方没有反导系统。

航行中就不好说了,航母能开25节到30节以上,也就是45到55公里每小时,弹道导弹升空,入轨,落地,起码半小时时间,半小时航母都开出去20公里了,估计够呛。

当然如果上分导核弹头,也问题不大,不过这一发出去,运气好估计人类文明倒退500到1000年。运气不好估计就没有人类了。

user avatar

理论上是能的。但也仅仅是理论。

实际上不能。

因为理论是计算导弹和航母。

但实际上是导弹对抗整个航母舰队。以及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导弹发射,首先卫星以及陆基,舰载,预警机等会发现目标。然后机载(预警机),舰载计算机开始计算,同时将数据传输卫星。卫星之间数据传输返回地面。地面超算开始计算。返回军舰。开始拦截。陆基反导,舰载反导,舰载机升空反导,近防炮预备等等手段。

航母只是一个战争节点。

单独讨论航母和导弹攻防其思维逻辑还在冷兵器时代。

user avatar

说实证才能作为证据的,不是只有一枚导弹打沉了一艘航母才叫实证,你这就是杠精。

照你这么说,全世界的核武器一个人都杀不死,因为都没炸过。

子弹也打不死人,因为没有开火的实证啊。什么?你说有被子弹打死的人?不好意思,每颗子弹都要独立来看,在它没打死人之前,都叫没有实证,默认打不死人!

你看,你是不是个杠精?

user avatar

这个图,没人放的吗……2013年美军都不怀疑PLA打航母的实力,2019年了应该更自信点儿了。


这个图,高赞首个里面有滴……推荐去看下。

21/26D能打运动靶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毕竟兔子已经不屑于只玩一般的弹道导弹弹头了,WU14的反航母版了解一下,DF-ZF有TMD的“游牧民族”也可以收快递哟!

鹰击18没人在乎滴吗,美帝可在乎了~~~集苏联俄罗斯反航母精髓的巅峰之作……宙斯盾也是要从发现-识别-锁定-发射拦截,留给航母的拦截窗口已经很窄了。




最过分的是,鹰击18还是多平台的,空潜海,一个不少,三位一体伺候航妈。


下面这个,超空泡这老掉牙的技术都烂大街了吧,但是……

航妈,航妈,这些够了吗?一波“标准”➕密集阵拦的住吗?伯克二改改改版顶部视野改善了吗?(并没有,最新具备顶部跟踪照射功能的双波段SPY-6要到伯克III才能上舰,看来美军对21/26D的忌惮与日俱增啊。)


那些嚷嚷着“远火”反航妈的你千万别当回事儿,我们就是配合我们那个土掉渣的主炮清理下岸防,毕竟没有官泄都是瞎说!


还有什么弹头上面学LRASM涂隐身材料再学鹰击18超高音速涂防,那绝对是地摊文学……

哎,鹰酱,你看J20航程和弹仓尺寸干嘛,那个光电雷达是学你F35啦,那点空间顶多放点智能炸弹啥的……J20反航母什么我们只是模拟模拟~~


啥?电磁炮?不是岸防,你放心~~~就是打算上舰用而已,你知道上次去参加你们那个环太平洋,一炮就把大家一起玩儿的靶标打沉了怪不好意思的,下次有机会我离的远点试试。

鹰酱……你家航妈好像需要有人去扶一把…

咱们022冲锋8发齐射不玩儿啦~

海带这几年收成也不好啦~

南海渔网不也收了,保护海龟嘛~

渔民现在捞废铜的机会也少了…

可……鹰酱的航妈怎么反而越来越少,越建越慢了呢,14,11,10……

至于打沉……额,航母都在对手家门口部署,我在家门口击沉一个核动力航母是几个意思……要么建个海底三温暖~~~

**** 谢谢各位看官的点赞,那就多放点干货 ****

有人不理解中国反航母理论虽强,但美国的反导实力世界第一,尤其是那套TMD系统,什么THADD,爱国者,标准3标准6,以及747上的机载激光武器,覆盖上升,中段,末端,海平面,各种维度的拦截,中国的反舰和弹道反舰真的能突破吗?我想说,如果中国无法掌握美国的这些技术,那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攻击体系是肯定有漏洞的,但如果中国充分掌握的话,还没事情会经常拿自己研发的新“矛”去戳戳这个“盾”,戳完再蒙头对矛一通改的话,那TMD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哟,参考下面文章。

*****评论区一些回复大家就别费神去理睬了*****

比如像回复说卫星根本不能追逐航母的,还头头是道光学什么,还量子什么……

你们知道有些人,就连同一个问题下面排在第一的回答都不知道看,甚至有人将论文都放出来了也是高赞,这么垂手可得的知识都不看不学。难怪军迷看到这些人的回复第一感觉是这个人无知,对的,因为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是这么弱的。

你总不能将合成孔径成像,光学,微波,红外,地面大型相控阵雷达,海底声纳整列,等等这些监测系统和及其背后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工作方式和部署方式和能力全都教他一遍吧?什么高新机,潜艇,驱逐舰,无人机,战斗机,巡航部署针对航母的训练手法都讲解一遍吧?你也不能让他理解情报工作在其中的作用吧?即便是是告诉他美军每艘航母在港和离港第一时间都会有N种手段可以监视,离港后会调用各种方式接力跟踪,恐怕他也是不能理解的,既然如此还费神搭理他们干嘛呢?你的知识和信息就这么廉价的吗?

最后,二战时期中途岛海战,就依靠情报分析,准确判断航母编队在茫茫大洋上位置,放到今天反而找不到了也是蜜汁“自卑”。

user avatar

看来有很多人不知道,当年远望4号因为撞船事故而退役后更名为实验1号,然后就拖去当了DF21D的靶船。据708所的某人写的回忆文章,打靶试验结果没公布,但是实验一号拖回来时候上层建筑已经严重损毁,疑似被直接命中,然后就直接把船拆掉了。

更有趣的事情在于,今年7月份884镜泊湖号补给舰退役的时候,退役仪式现场有几名身穿火箭军制服的军官,而DF21D和26恰恰都是火箭军的装备……

所以问题就来了,镜泊湖号最终会做什么用呢?

黄色衣服的就是火箭军的

================9月14日终于从小黑屋出来后补充几句================

1、关于远望4号

远望4号就是老向阳红10号(现在还有艘新的向阳红10号,两艘船不一样,别搞混了),是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配合718工程而在第一代领导核心的直接关注下设计的万吨级大型多功能远洋测量船(吨位1万3),但是直到两位大佬过世3年多后的1979年11月才建成。因为设计时就考虑一船多用,所以船上设备比较齐全,能测天、能探海、能极地科考、能通信中继、能远洋救援、能充当海上医疗船……另外,它不仅是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测量船,也是第一艘能够搭载并运作2架大型直升机(超黄蜂)的自建舰船(但是据以前看到的文章里说,通常只携带1架)。因为这船的设计完全是咱们国家摸着石头过河的结果,全世界都没有同类型的多用途测量船,以至于日本人第一次拍摄到这船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归类,索性就起名叫「大型特殊観測船」。

向阳红10号最初的样子
向阳红10号南极科考时的样子

但是正因为这船追求一船多用,吨位大,所以也出现了单次使用成本高,而且很多水位相对较浅的海域进不去的问题。对于海洋科考或者测量来说,很多时候三五千吨的测量船反而更合用、使用成本更低。大吨位的向阳红10号,设计理念是很好,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就比较尴尬。所以最后索性在90年代改装成了远望4号,新增了大量测控设备,专用于航天测控。

改造成远望4号后的样子
改造成远望4号后的样子

但是据说改装后不同观测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性不是很好,有些设备无法同时使用。加上已经有了更加成熟的专业测控船,所以在意外遭受运煤船撞击的无妄之灾后,就改造成了靶船。

由于1万3的吨位与航母的差距还是比较大,所以改装为靶船时加装了大型角反射器,使其雷达反射面积与航母相当(由此也可以合理推断,DF21D的末制导至少是包含雷达制导)。

方框里就是加装的角反射器

改装完毕后,2011年在渤海湾进行了DF21D的打靶测试,据说导弹是从内陆某地发射,飞行上千公里后击中渤海湾中的试验一号。之后国外媒体就大量出现了中国装备ASBM的各种新闻。

而击中后的效果有2种说法:
一种是当时未击沉,但是试验1号严重受损,在拖带回港过程中因为进水严重而搁浅,经临时维修处理后拖带到天津并拆解。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已击沉,打捞起来后拖带回港并拆解。

我个人更倾向于前一种说法,因为我想不出把已经被击沉的靶船再捞起来拖回来拆掉的必要性——毕竟那是2011年而不是1981年。

而咱们国内正式半官方披露这件事情,是上海档案信息网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从向阳红10号到远望4号》,作者是708所的一个什么人我记不清了。

2、关于ASBM打航母

看到回复里有人不停在在说弹道导弹不能打移动目标。

怎么说呢……这个说法如果搁30年前,不算错。然而在现在还拿着这一条反复说,就有那么点“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了。

弹道导弹打航母,无非几个问题:
1)能否发现目标
2)能否识别并锁定目标
3)能否追踪并攻击目标
咱们一条条来说。

2.1 发现目标

自2000年前后起,中国已经开始建设多频谱对地观测星座系统(只不过大多挂的是高分、风云等与军事无关的名称),观测频谱覆盖了光学、红外、微波(微波可以穿云观测)。

根据前两年官方公布的数据(也就是前两年达到的水平),咱们目前已经可以做到每30-60分钟更新一次全球主要地区的多频谱卫星照片,而最终目标是在2030年达到每隔5-10分钟更新一次全球任意地点的多频谱卫星照片,且分辨率可达到1m。

2.2、识别并锁定目标

在目标识别方面,中科院某大佬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内容,就是利用AI影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卫星影像中的大型船只,而当时项目介绍中,很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大意是“可精确识别并长时间连续跟踪全球19艘重要大型船只”。

为什么是19艘呢?有2种说法:
一种是当时全球除中国外共有19艘在役航母(美国10+意大利2+英国1+法国1+印度1+俄罗斯1+西班牙1+泰国1+巴西1),但是我个人不太认同这种说法,毕竟泰国、巴西、西班牙的那几艘如果都要算上,那法国的西北风、日本的直升机护卫舰也得算,毕竟这几个吨位更大。
我个人更赞同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当时美国共有19艘在役的航母和两栖攻击舰(尼米兹级10+黄蜂级8+美国级1),毕竟吨位分别达到4万吨和4.5万吨并且能带F35B的黄蜂级、美国级比那些一两万吨的轻型航母只强不弱。

2.3、追踪并攻击目标

如果是采用传统抛物线弹道的弹道导弹,只能很小范围内有限修正弹道,的确打不了移动中的舰船目标。

然而问题在于,DF21D采用的是钱学森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钱学森弹道。钱学森弹道最大的特点或者优点就在于,它的后半段可以让载荷(弹头或高超音速飞行器)以6-8马赫的速度在大气层边缘进行机动飞行,事实上相当于弹道导弹与飞航式导弹的结合体,所以只要目标监测与指示没有问题,追踪并攻击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至于弹头具体以何种手段突破黑障完成末制导,目前并没有公开,所以咱也不知道——就算知道的人也不敢公开说。

但是在上世纪末时,网上曾经有人提出过一种制导方法,我觉得或许可以作为参考(至于对不对,我也不知道)。
众所周知,弹头高速再入大气层时,表面会因气动加热而产生高温的等离子鞘层,这个等离子鞘层会隔绝一切电磁波信号,雷达波是无法穿透的,也就是所谓的“黑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坚称弹道导弹再入无法进行自主末制导的原因。但是,在对再入弹头的外形做优化设计的前提下,这个等离子鞘层并非完全包裹整个弹头,在弹头尾部,有一部分是不会被包裹住的。电磁信号可以通过这个窗口进出弹头。很显然,对于直接制导来说,这个窗口没有意义,但如果是用于“通讯”,这个窗口就意义重大。
所以,当时网上有人提出的方案是,在弹头再入时,载荷分离成两部分,一部分快速减速,同时呈现出假目标的特征(明显的假目标不会被拦截),其实这部分载荷中安装的就是制导用的雷达,因为迅速减速,所以不受黑障的影响。这部分探测目标,并将目标参数通过通讯窗口传输给战斗部,战斗部则保持6-8马赫的高速,根据接收到的目标数据变轨打击目标。

有人可能会怀疑挂在空中的这台小雷达是否有能力追踪航母。我认为这完全不是问题。毕竟这不是在海面高度上追踪几百公里外、雷达反射面积只有几平方、航速高达数百节的小目标,而是在几十公里高度上,居高临下探测顶多一百来公里外、雷达反射面积高达数千平米、并且速度只有30节左右的巨型目标,这对雷达的要求其实并不高。甚至对于海面杂波干扰的容忍度都远比普通弹载雷达高,毕竟你航母再怎么伪装,也不可能甲板上全都覆盖吸波材料外加原地不动,雷达反射面积达到至少几千平的目标特征,就算是扔到海面杂波里那也跟秃子头上的虱子一样显眼。

更进一步想想,如果对地观测星座中包含天基雷达卫星,那么连抛射这么个制导雷达都不需要了。毕竟,在咱们公开的专利数据库中,有这么个专利:

注意看0004段……

而知网搜索下,有关天基雷达的论文数量也很多。

顺便提一句,除了DF21D外,咱们的DF12(M20)短程战术导弹、神鹰400战术火箭同样也采用了钱学森弹道。换句话说,理论上它们都有打击大型移动目标的能力。

再顺便提一句,知网论文列表中,列在前面的文章中,有几篇的名称很有意思,令人遐想:
(补充句,这些都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谁都能查到,所以不要再来叽歪什么泄密不泄密了)

《大型稀疏阵列天基雷达系统分析》——合成孔径雷达大部分军迷应该是知道的,对地观测时候,可以形成类似于光学照相的高分辨率图像(只不过是黑白的)。而阵列雷达是美国人在本世纪初提出的概念,就是用若干台小口径雷达,在同一个控制中心控制下,通过对信号进行相参合成,实现拥有大口径天线的雷达功能,理论上来说,如果有N台雷达单元,最多可以达到N^3的系统增益。打个比方,这种技术有点类似于基于小型计算机的分布式运算,可以用若干台小型计算机完成通常需要用超算才能完成的运算任务。
阵列雷达突破技术障碍之后,不仅仅可以用在天基雷达上。理论上来说,只要能够解决数据通讯与协同问题,若干架飞机的机载雷达甚至若干个单兵的单兵雷达都可以组成分布式的雷达阵列,从而虚拟出一台大型的高分辨率雷达。等这种技术发展成熟,预警机的饭碗搞不好要被抢走了。甚至可能基于这种技术产生出全新的作战理论。
而这篇论文中的“大型稀疏阵列”就很有趣了。有趣之处在于,美国人提出的阵列雷达技术,侧重点是密集分布的雷达单元,雷达单元通常在一个阵地上,相距一般只有几十到几百米(短基线),相距几公里就算比较远了(长基线),美国人搞这套技术主要解决的是雷达的机动性以及生存性问题。但是咱们这个,大体上可以理解为用若干台分布在不同卫星上的雷达,组合成一台拥有超大尺寸虚拟天线的超巨型雷达,这玩意的无论是基线长度还是口径……你说直接监测半个地球我觉得都不是不可能。

《天基合成孔径激光雷达非合作目标成像系统设计与实验》——天基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没啥可多说的,重点是“非合作目标”,那么,非合作目标是指谁呢?不说大家也知道……

《分布式天基雷达动目标检测性能分析》——瞧瞧,“分布式天基雷达”!“动目标”!你们说,这是用来侦测谁的呢?

至于咱们天上的卫星有没有雷达卫星,你们可以查查高分系列中有多少颗是微波频段的对地观测卫星——那其实就是天基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另外还有遥感30号星——猛一看名字,你们肯定以为这是遥感系列的第30颗卫星对吧?其实这个“30号星”是由5组共15颗卫星组成的小型星座,就是专用于中低纬度海域监视的。

2.4 关于ASBM的毁伤效果

因为评论区里有人提到,所以我补充这一条。DF21D的战斗部,据之前某个大校在公开演讲还是公开节目中透露的信息,是动能战斗部,没有装药,靠速度硬砸。

可能有人觉得实心弹威力小,但是我要说的是,只要速度足够快,实心弹的威力也很大——被一颗陨石搞死的白垩纪恐龙对此深有体会。

尤其对于航母来说,为了抵抗现代重型舰载机起降时的冲击力,甲板厚度也有大几十毫米,在对抗攻顶的导弹时,完全可以视为几十近百mm的均质钢装甲,已经达到了二战重巡的防护水平了,没穿甲能力真不一定能击穿。

而穿进去之后的弹头的杀伤力,公开资料都没提,但是我深度怀疑应用了下面这项技术:

3、关于神鹰400

这里我觉得作为外贸装备的神鹰400值得提一提——而且还值得与其他外贸装备结合起来提一提。

首先,咱们凡是以外贸装备面貌出现的,自己肯定都有更好、更成熟的,这一点想来大家不会有异议。因为自己用的很多都保密,所以从外贸装备的性能反推可能的自用装备性能,至少也是件挺有趣的事。

神鹰400(SY400),我们给它的定义是“远程制导火箭炮”,长下面这样:

SY400火箭弹,注意看弹翼。可以联想下,通常什么类型、有何种性能诉求的导弹才采用大边条翼+燃气舵的组合。
发射车长这样,是垂直发射的。
这里建议点击图片,仔细看看左边BP-12B导弹的说明。顺便提一句,据说BP-12B我军看不上……因为弹头速度太慢,为了自行完成末制导,末端只有2-3马赫的速度,比较容易被拦截。

SY400战术火箭和BP-12A战术导弹可以共架发射,SY400是八联装,BP-12A/B是双联装,都是垂直发射的。

SY400的射程是200km+,弹径是400mm,弹长是5-6米左右(DF21D是弹径1.4米,长11米),BP-12A/B是600mm弹径,弹长与SY400相当,射程方面,因为受到国际法限制,控制在300km以内(顺便提一句,BP-12A已经出口给了卡塔尔)。

还记得我们055上的VLS尺寸吗?宽850mm,深9米。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会不会有种直径保持400mm,弹长增加到7-8米,射程增加到300+km甚至400km的自用增程舰载版本火箭呢?或者BP-12A/B有没有类似的自用的舰载VLS发射、对陆对舰两用或者干脆只对舰,射程在500+km的版本?至少从尺寸和发射方式上来看,我认为完全有可能——至少DF12的750mm弹径、7.815米弹长,怎么看怎么觉得和055的VLS很配,甚至有那么点量身定制的意思。而DF12的单级6马赫速度、钱学森弹道、外贸版290km射程、外贸版10-30米CEP,如果配合类似DF21D的制导方式,发展成一款射程超过500km的自用版舰载ASBM,我认为可能性极大。

另外,以DF21D的尺寸,虽然水面舰载是没可能了。但是……你瞧,巨浪2可是2米弹径、14米长来着,比DF21D大了一大圈……

大家都知道,弹道导弹要想击中目标,简单来说需要3个大的参数:
1)我在哪里
对于陆地发射,发射阵地的坐标是早就确定的。而如果舰载发射,就需要实时获取载舰的空间坐标——北斗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目标在哪里
这一点,前面在2.1、中已经说过了,建设中的低轨道多频谱星座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走什么弹道
SY400和DF-12已经很明确是钱学森弹道。

换个角度来说,只要能解决这3个大的参数问题,理论上可以在任意地点发射,击中射程内任意地点的固定目标(精度问题另说)。而如果解决了末制导,那么低速移动的目标也没有问题。

而如果把SY400或者BP-12A/B再与另外一款外贸武器结合起来看,会更惊奇。

还记得下图这玩意吗?

扛一身火箭炮的516九江舰已经再次退役了。明面上,舰载火箭炮的继承者只有现在052、055、071上的726-4型18联装122mm多用途火箭发射器(辽宁上是24管的726-4A),主要是用来发射各种干扰弹,不过据说必要时也可以发射杀伤性火箭弹(这玩意还能自动识别每个管子中装入的是什么弹种,并自动设定相应的发射参数,还可以通过向中控提出使用建议)。

726-4

但是在外贸市场上,我们曾经在阿布扎比防务展上推出过下面这种装备(虽然暂时没人买):完全集装箱化的SR5舰载火箭炮。

122mm与300mm可共架发射,完全集装箱化,发射机构、复装机构、控制机构全部集成在一个40尺集装箱内。集装箱可车载、可固定安装、可船载——更重要的是,可直接放在民用集装箱船上。

想像一下,自用版本有没有可能同时兼容BP-12A/B或者DF12?会不会预生产一批,必要时在实际控制的集装箱货船上预置一两个?

毕竟,作为SR5前身的车载远火版本,不仅有常规的火箭弹、末敏弹,在可用弹药中可是赫然列出了C705反舰导弹以及最后排那个粗又壮的神龙300制导火箭弹的——这玩意口径610mm,外贸版射程280km,CEP 50米。

===以下是9月15日或者9月16日加的但是我9月17日才想起来加分割线======

4、关于黑障以及弹头再入时的通讯

回复里有人提到,航天器需要大到能够让末端伸出黑障区域,才能进行通讯,认为DF21D不够大。

事实上,黑障的形成与大小基本无关,而是与再入速度以及外形有关。因为黑障的形成机理是激波压缩和粘性加热产生的等离子体所导致,所以,再入弹头在外形设计上并不是像很多想象图那样是个子弹头外形,而是个钝头,从而可以让激波不会贴在弹头上,而是远离弹头一段距离,把更多热量传递给周围的空气而不是弹头。同时,还可以降低激波与附面层之间的速度差,从而降低摩擦发热量,进而削减等离子鞘层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拉长弹头的外形,可以减薄等离子鞘层的厚度,在弹头的尾涡部位还有个区域原本就不太受等离子鞘层的影响,再加上弹体本身采用一定的消除等离子体的设计(主要是弹头外壳材质),所以黑障对于射频通信的影响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平心而论,这个黑障问题的解决,多数方面还是美国人自己搞定的,咱们是摸着鹰酱,然后自己再垫了几块石头过的河。

更多内容,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几篇文章。

顺便提一句,我写出来的全都是公开发表的资料,军用保密技术与民用的公开技术有多大差距,自己去想像呗——顺便提一句,下面这几篇文章中,后面两篇的内容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很明显是某一个特定项目的不同阶段性成果。而其单位、作者本身就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如果你们能够再去看看他们的参考文献,能够得出的结论远比看帖子靠谱……


===================10月14日追加分割线=====================

有人问我DF17……这个……我就随便扯两句,真假自己分辨吧。

11月29日追加说明:以下关于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表述部分有误。今天我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在钱学森于1946年提出高超音速飞行器概念之后,中国早在1958年就已经在钱学森与郭永怀两位大师的领导之下制订出了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发展规划,规划中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研究设施、从控制系统到机体材料等各方面的内容,完全是咱们自己的一条独立的技术路线——老美的D21充其量只是给了我们一些参考而已。

详情参阅下文(文章主体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归来的演讲):

以及下文:

换句话说,以下我关于DF17的发展路径的整理,基本上是错的——事实上,不仅是我错了,所有号称“中国在高超音速飞行器研究上起步较晚”的文章都是错的,在高超音速飞行器研究上,中国起步一点都不晚,甚至可能早于美苏。正如咱们在延安小米加步枪时代就已经在关注航母以及潜艇的运用一样,在建国之初还在剿匪平乱、战后重建阶段,咱们就已经在关注乃至展开了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究,2019年国庆阅兵上的DF17其实是60年磨一剑的成果。

俞鸿儒院士——JF12、JF16、JF22激波风洞都是他牵头设计的

不过我原先的帖子就不删了,还是悬尸示众吧……

从结构上来说,17号真理就是16号的身体加上了HGV头。她最关键的部分不是下半截,而是上面那个曲线流畅的HGV头。

中国的HGV其实起步很早。从目前能够公开渠道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我兔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高超音速飞行器了,而提醒兔子注意这一领域的,依然是……鹰酱。

这是啥飞机,不用我说了吧?至于为什么会有俩座舱,下面会说。

作为世界上首款真正的双3飞机,SR71这款梦幻机型肯定是每个军迷都认识的——虽然它建造量只有32架,而且自己摔了12架。关于SR71的各种梗也是被传的快变成儿童睡前故事了。

但是比较少军迷知道的是,SR71还有个同门兄弟:D21无人机。简单来说,D21就是把SR71的一台发动机等比例缩小后装上机翼、尾翼、飞控,然后就这么成了一款双3无人机——因为省掉了很多重量,推重比更高,D21的速度甚至比SR71更快,达到了3.6马赫。体积小、飞的高,还具有雷达隐身能力。

而这款无人机就和SR71一样,是洛克人……不好意思说错了,是洛克希德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产物。

D21 ——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个造价当时币值550万USD的玩意是一次性使用的。扔出胶片仓之后就爆炸自毁。
哥哥背着小弟弟去加油。
哥哥背着小弟弟起飞

最初的设计,D-21是用SR71作为发射载机。为此专门改装出了双座型的SR71,叫M-21,就是在原本的侦查设备舱增加了第2个座舱给武器官,专门负责发射背上的D-21。但是因为发射前抛弃进气口和喷口整流罩的动作严重威胁到发射载机的安全,所以后来改成由B52H来发射——但是因为B52H速度不够启动D-21的冲压发动机,所以从B52H发射时需要额外加火箭助推。

正如SR71曾经用来对兔子家进行侦查,D21也来过四次兔子家,用来侦查兔子家在西北区域的核爆试验场——而这就是D21的全部实战应用记录。
第一次,侦查过之后自动飞控决定睡一觉后回家,然后D21就这么在睡梦中摔到了毛熊家,被毛熊捡去玩了。
第二次,成功返回,成功扔下了胶片仓(是的你没看错,D21就和早期照相侦查卫星一样,是通过扔胶片仓回收侦查到的情报,而且是利用运输机在空中回收胶片仓),然而回收没成功,胶片仓被扔进了太平洋,鹰酱好不容易捞上来,结果发现啥都没拍到(还有种说法是捞都没捞上来,直接沉了)。
第三次,总算成功了。鹰酱信心大增:利器成矣!(还有种说法是这第三次同样是回收胶片仓失败,胶片仓直接摔碎了。)
第四次,自动飞控又决定先睡觉再跑,结果这次,摔在了云南……于是航博里有了下面这么件展品:

关于这个残骸是怎么被人发现然后送到博物馆,是另外一个故事。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D21残骸。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这架D21自己摔下来,以当时兔家防空网的水平,甚至都不知道它来过……而它摔在云南,对于兔子来说,无异于一个大礼包。尤其是这次摔下来还不同于毛熊捡到那架,这次是迷航且油料耗尽后摔下来的,速度以及着地角度都比较有利,而且没有油料起火爆炸之虞,所以残骸本身相当完整,有很高研究价值。可以这么说,D21为兔子打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而在它的娘家美国,70年代初就被下马了。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差不多30年),没有关于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的任何官方公开消息——甚至连小道消息都没有。毕竟在10年前,军迷们根本就连HGV的概念都没有。

直到2010年后……

2011年时,美军公开测试了HTV-2高超音速飞行器,据说达到20马赫速度,顿时军迷一片“卧槽!还有这样的黑科技呢?!”

之后没多久,首先是2012年有官方新闻,在北京建成了JF12激波风洞,喷管直径2.5米,实验舱直径3.5米,风速最高可达Ma 9,温度可达3000℃左右,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建造9马赫风洞的国家。

之后,2013年,北航的吴大芳教授因为发明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隔热材料而获得了国家级奖项——这时候,其实兔家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就已经开始半遮半掩的揭开盖头了。

重头戏是2014年。

2014年1月,官方就公布了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也就是WU-14,又名DF-ZF。之后,WU-14密集试飞,从2014年到2016年,连续试飞了8次,速度从5马赫增加到10马赫,射程也从1000公里出头增加到1500公里左右——当然,本着兔子低调的惯例,除了一次官方公开声明外,其他几次试验都是鹰酱首先报道之后,兔子才羞羞答答承认的。

这张图是借用的,侵删。

2017年则是另一个时间节点:央视节目中进一步官泄了。

更重要的是,在央视节目中,出现了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气动模型

再之后,就是2019年10月1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航母作为海上巨兽,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和战略投射能力,其安危自然备受关注。被导弹击沉或击毁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不能简单地用“大”或“小”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航母的设计理念、防御体系、现代反舰导弹的威胁以及实战中的多种变量。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
  • 回答
    福克兰群岛的冷雨中,硝烟未散。当那五架“飞豹”战机和两架“空警200”预警机从虚无中显现时,驻守在此的英国皇家海军官兵们还没来得及理解发生了什么,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冲突就已经拉开了序幕。“空警200”如同一双锐利的眼睛,瞬间扫描了整个战场。海面上,英国皇家海军的航母编队,特别是“无敌”号航母,那艘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推测性的情景,涉及到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家利益以及全球稳定等诸多层面。要判断美国是否会选择核报复,需要深入分析多种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击沉美国12艘航母,即使未攻击本土居民区,也代表着一次史无前例的军事打击。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的战略核心和力量投射的关键平台,.............
  • 回答
    要说战列舰是被航母淘汰了,还是被导弹淘汰了,这问题其实有点像在问鸡和鸡蛋哪个先有。两者都有道理,但更准确地说,是航母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海战的模式,使得战列舰这种以舰炮为主要武器的设计思路逐渐失去了其战略价值,而导弹的出现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并最终让战列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咱们得先把战列舰这.............
  • 回答
    战列舰,那曾经是海洋上无可置疑的王者,是国家力量的象征。它们浑身披挂着厚重的装甲,口中吐出震慑人心的炮弹,在海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钢铁巨兽似乎渐渐退出了舞台中央,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过时”的产物。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战列舰的辉煌不再?是那个展翅翱翔的空中霸主——航空母.............
  • 回答
    维也纳回国航班提前一天取消,导致大量转机乘客滞留,这样的情况确实令人头疼,也暴露了一些航空业运作中的潜在问题。要避免类似事件重演,需要从航空公司、机场、乘客以及可能的监管层面来多方面着手。一、航空公司层面:提升航班运行的稳定性和预警机制1. 优化航班计划与资源配置: 季节性与突发性考量.............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导航技术从古代到现代的飞跃,以及其背后的原理和局限性。大航海时代依靠指南针和天文导航能够进行全球航行,而银河号(通常指某艘船只,这里我们姑且假设它指的是现代化的船只,依赖GPS导航)一旦GPS失灵就失去航行能力,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原因。大航海时代的导航:指南针与天.............
  • 回答
    俄罗斯最新的“舞会”导弹,也就是“宝石”(Oniks)反舰导弹,一直以来都是其海军的重要打击力量,尤其在针对大型水面舰艇,包括航空母舰的作战方面,它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要深入理解这款导弹的实效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从“宝石”导弹本身的技术特点来看,它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超音速飞行能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航母设计核心的逻辑。很多人看到其他战舰上装备着密密麻麻的导弹、火炮,再看看航母,好像只有舰岛上的那么几门小炮,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航母不“武装到牙齿”呢?其实,航母之所以“不装导弹大炮”,并非它不需要攻击能力,而是它的攻击方式与众不同,并且这种“隐忍”背后,是它在整.............
  • 回答
    曾几何时,航空母舰是海洋上无可争议的霸主,其巨大的甲板、舰载机群以及强大的火力,几乎宣告了所有海上对手的末日。然而,随着高超声速导弹的横空出世,这种“海上巨兽”的地位似乎也开始动摇。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速度快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武器,对航母形成了如此严峻的挑战呢?首先,我们得明白高超声速导弹的核心优势.............
  • 回答
    确实,中国针对航母研发了具备反舰能力的弹道导弹,这在全球军事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类导弹之所以能威胁到航母,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性能特点,使得它们能够突破航母战斗群严密的防御体系。首先,在突防能力方面,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ASBM)设计上就考虑到了规避敌方探测和拦截的挑战。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
  • 回答
    中国导弹对美国航母的威胁,尤其是“航母杀手”东风21(DF21)系列导弹,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备受关注的地缘政治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DF21系列导弹:从陆基到“航母杀手”的演进东风21系列导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火箭军(原第二炮兵)的骨干力量.............
  • 回答
    苏联的航母,特别是基辅级和库兹涅佐夫级,确实在设计理念和使用方式上与美式航母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围绕其搭载的飞机和导弹。要说苏联航母“类似于带飞机的导弹发射平台”,这说法有其道理,但也需要更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航母的核心功能。美国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其设计理念是围绕着一整套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现代海战发展的两个关键节点:航空母舰和导弹。要回答谁先有谁,咱们得把时间的长河稍微拉长一些,细细道来。先有航母,后有导弹的实用化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比现代意义上的导弹(Missile)要早出现,并且成为重要的海军武器装备。咱们先聊.............
  • 回答
    要将一艘满载排水量6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变成“废铁”,仅凭一枚导弹,难度极大,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关键在于导弹的类型、攻击部位以及航母自身的防护能力和损伤后的反应。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并尽量以一种更贴近现实、少些“AI感”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现代航空母舰,尤其是6万吨级的,.............
  • 回答
    导弹技术突飞猛进,这让很多人开始担忧航母的未来命运,甚至有人断言航母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这倒不是空穴来风,毕竟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在各种军事演习和理论探讨中,都看到了导弹对航母形成的巨大威胁。不过,要说航母就此一蹶不振,我看也未必。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导弹确实是航母的“克星”。想想.............
  • 回答
    未来海战,潜艇搭配导弹的作战模式是否能彻底颠覆航母战斗群的主导地位,成为海上的绝对王者?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充满博弈和演变的复杂命题。我认为,虽然潜艇+导弹的组合将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但要完全取代航母和飞机,目前来看可能性不大,更可能是一种协同发展、相互制衡的局面。潜艇+导弹的致命吸.............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些相当复杂的物理和工程学概念,我们来试着从头梳理一下,就像咱们闲聊一样,看看事情的原理和可能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核动力军舰,尤其是航母,它们的核心动力来源是核反应堆。这个反应堆里装的是核燃料,最常见的是铀,经过浓缩处理后,在堆芯里发生链式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用来发电驱.............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战略思维和国家发展层面的思考。东风导弹,特别是那些能够打到航母的弹道导弹,无疑是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杀手锏”。它们在理论上可以有效阻止或打击敌方的航母编队。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投入巨资、耗费大量精力去建造航母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理由,咱们掰开了揉.............
  • 回答
    2 月 15 日美国航母舰员为 F35C 挂载 AIM120 导弹这一事件,虽然听起来只是一次常规的舰载机武器装载作业,但背后却隐藏着不少值得深入关注的信息,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军事和地缘政治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1. F35C 的作战能力与定位: 舰载隐形战斗机: F35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