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兴修水利投资是不是不如清朝?

回答
关于明朝和清朝在水利兴修方面的投入与成就孰高孰低,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一直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清朝在水利兴修的规模、投资和整体影响上,相较于明朝,显得更为突出和系统化。 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对比两朝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一句定论。

明朝的水利事业:以“恩泽”为先,区域性发展明显

明朝在水利建设上,并非没有作为。事实上,明初就非常重视水利,尤其是针对黄河、淮河等主要河流的治理。这是因为北方水患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漕运(粮食运输)的畅通,而漕运是明朝经济命脉之一。

黄河治理: 明朝在黄河治理上投入巨大,尤其是明中后期,对黄河下游的堤防加固和河道疏浚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在洪泽湖的开掘、维护上,明朝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虽然明朝的黄河治理更多是采取“堵”的策略,即修筑高大的堤防,但其规模和持续性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江南水乡的开发: 浙江、江苏等江南地区,水网纵横,水利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明朝在这些地区修建了大量的灌溉系统、运河以及排水设施,以支持发达的农业和商业。这些工程往往是地方官员和士绅主导,也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但更多体现为一种区域性的、分散式的投入。
漕运体系的保障: 明朝高度依赖京杭大运河进行物资运输,尤其是粮食。因此,对运河的维护和疏浚是持续性的工作。尽管有时因为财政问题或者政治重心转移,投入会有波动,但总体而言,运河的水利保障是明朝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恩泽”与“政绩”: 有研究指出,明朝的水利投入很大程度上与皇帝的个人意愿以及地方官员的“政绩观”挂钩。皇帝的关注能带来较大的投入,而一旦皇帝疏于关注,或者地方官员缺乏动力,水利项目就可能停滞。这导致了明朝水利建设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
财政压力与投入局限: 明朝后期,财政状况日渐窘迫,北方战乱频仍,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也牵制了大量精力。这些因素都极大地限制了朝廷在水利方面的持续性投入。虽然有一些大型工程在进行,但其规模和影响力似乎不如清朝。

清朝的水利兴修:系统化、规模化与国家意志的体现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水利基础,但对其进行了更大规模、更系统化的改造和建设。这与清朝统治者更强的中央集权意识、更重视民生与国家稳定以及更充足的财政能力有关。

黄河治理的突破: 清朝对黄河的治理策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明朝的“堵”逐渐转向“疏导结合”。以靳辅、徐元宰等人为代表的治河官员,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理念,并大力推行。例如,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挖新河道、加固堤防等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朝在黄河治理上的投入,可以说是空前的,其人力物力消耗,以及对国家财政的占据,都远超明朝。
南运河的改造与疏浚: 为了确保漕运的畅通,清朝对南运河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疏浚和改造,包括开凿新河段、修建水闸、加固堤防等。这些工程的周期性非常强,每次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海塘的修筑: 尤其是在江南地区,清朝大力修筑海塘以抵御海潮侵袭,保护沿海良田。这些工程规模宏大,耗资巨大,对保障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关键作用。
水利工程的制度化: 清朝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水利管理机构和制度。例如,设立了专门的工部,负责水利工程的规划、实施和监督。治河官员的任用和考核也更加制度化,这使得水利建设能够更持续、更稳定地进行。
国家财政的倾斜: 相较于明朝,清朝在国家财政收入上总体更为充裕(尤其是在康乾盛世时期),并且更愿意将财政收入倾斜于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往往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政治稳定带来的保障: 清朝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明朝后期那种剧烈的内忧外患,为大规模水利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

总结来看:

规模和系统性: 清朝的水利兴修在规模、系统性和国家意志的体现上,都明显超越了明朝。无论是黄河治理的理念更新还是运河、海塘等工程的持续性,清朝都做得更加出色。
投入强度: 如果从绝对的财政投入和人力调动来看,清朝在一些重大水利项目上的投入无疑是巨大的,甚至可能超过了明朝在特定时期内的投入。
策略的演进: 清朝在治河策略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堵”,而是尝试更科学的疏导方法。
历史评价的差异: 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历史叙述中,清朝的水利建设往往被强调和赞扬的更多,因为它确实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的水患问题,并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明朝的水利工作就毫无价值。明朝的水利建设依然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江南水乡的开发和漕运体系的维持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不如”来概括,而应该看到两者在历史背景、目标侧重、治理策略以及国家能力上的差异。清朝水利建设的“规模更大、投入更多、系统性更强”是基于其更强的国家能力和更迫切的治理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这种斗兽问题就是来钓鱼的

翻来覆去的搞这种烂活儿来送脸也算是知乎特色了

先说清朝,清朝的水利建设数量当然比前代要多,我们先放下这些水利建设是否大多是“政府投资”这个问题,仅选北方几处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建设来做一下分析

河南:

清代河南省的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清代河南一省大小水利 工程共计 824 处,相比明朝的 74 处,增长了 11 倍有余。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清代 人口暴增,耕地面积大幅增长,需要更多的灌溉水源,因而需要增修更多的水利 工程满足农业发展;其次,因土地开垦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为预防和治理干旱、洪涝等灾害,需要大力发展和建设水利工程——《清代河南乡村水利建设及其社会问题》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水利的大修一直都是自然条件和人口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想要以此论证政府执政的优劣,怕是省略了114514个汤绍恩。

至于那么多的水利工程,结果如何那也是见仁见智

《伊洛大涨碑》:

洪水横流,载在《尚书》,迨其后而水溢之患,笔之简编者,何代篾有,然 指不胜屈矣!姑置弗论,第以近今者言之,以近今水之不测者言之。康熙四十八 年六月间,伊洛泛滥,田禾尽为淤泥,而室庐仅得幸存,平野之水深有一丈;至 雍正十二年秋七月念三日,水复为灾,而村巷流波,深有七尺,其时房屋倾倒者 十有五六。……乾隆二十六年秋七月望六日,伊洛横溢,来无际涯,流入村中即 有七尺余。七日则下流壅塞,而水添少许。迨八日夜半,河水洋洋,兼以霪雨霏 霏,顷刻间水深一丈有四……呜呼噫嘻!此诚人间不经见之水也。

自康熙三十二年(公元 1693 年)至乾隆三十年(公 元 1765 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伊洛河水暴涨三次。从康熙年间的“田禾尽 为淤泥,而室庐仅得幸存”到雍正年间“房屋倾倒者十有五六”再到乾隆年间“瞻望庐舍,湮没殆尽”。究其原因,乃是各支流河道时常淤积,甚至废弃,导致排水不畅,无法排泄的河水长年堆积以致水体肆流,泛滥成灾。

你可能会说了:“啊啊啊,这河道不是容易堆积吗?这么不派人去挑水?”

《偃师市水利志》有载:

“不许另绳拔水”
“不许一人提四支来取水”
“不许在井上私饮六畜”
“疾或男 □□□以孤寡无靠,男子外出者来取水用,有愿导给水者不罚。仍许缴水,旁人不许。”

是你飘了还是我官老爷拿不动刀了?

官方主导的水利工程可细分为官修水利和官督民修水利。民间主导的水利类型主要是较简易的乡村水利。但很可惜的是尤其是清代后期,因为资金的短缺,很多官修水利逐渐向民修转移。此类水利工程虽并非乡村民众出资修建,但后期的维护一直由民主自行组织。

像林州市合涧镇南庵沟村谢公渠这种水利工程,是明万历年间谢邑侯最开始修筑,康熙、雍正、乾隆、同治朝多次疏浚。光绪年间,因为渠道淤塞,用水章程年久渐废,杨宝善、 郭日昌向县侯建议各村分段修理。

清代水利统计的很多水利工程其实就是各村向县政府报备,分摊几村人力财力共同修筑,这便是占水利建设大头的“合村共建”

“乾隆十三年春,合村共议穿井,欲兴水利于无穷。……众戮力不单其劳,至乾隆十三年夏月,水泉涌出,功成浩大,利永千秋, 故刻石以垂不朽”——《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锄头我来抡,赞歌唱给你是吧

《灵宝县志》:

由该村各立渠司,不能公平办事,至今缠讼不休……查籍端苛敛扰害地方,本干例禁。该村历年滋事酿命,不一而足。甫起争端,先事敛派,私和私控,视若寻常,亟应照例惩办。”

陕西:

先说陕南,若是说清代陕南的水利开发你打死也绕不开明朝

以上还只是嘉靖《陕西通志》统计,万春堤在崇祯朝都还在种桃树

“成化十五年知州 郑福増修, 万历二十年守道曾如春檄州判张海修理 , 崇祯间州同蒋体元于堤上遍植桃柳”——《陕西通史》

整个陕南直到明末只有凤县、宁羌州、略阳、山阳县没有渠堰,其余各县都已经有了

清初汉中地区的水利恢复很早,旧渠大部分己经在当地居民和官府的支持下修复,原有的渠堰大部分能够继续使用,还开发了新的渠堰。

该骂的骂,该夸的夸,康熙前期陕南的河道疏通修筑很多时候是政府牵头,有名比如城固县的五门堰,各项修复工作一直持续到了雍正朝,至少在这一点上清朝地方官员表现的还算称职

雍正时期又开发了八十八个新渠,扩大了灌溉面积,当然从乾隆开始灌溉面积直线下降,连康熙朝都比不上。而且灌溉面积数值不稳定,经常出现二县共同用一渠水结果灌溉面积连三七分都不到...

水土流失是传统艺能了

表就不贴了太长,贴多了也没意思

至于关中的清河河谷,你要对标明代,那特么就不是一个自然条件,翻一翻嘉靖本《重修三原志》,明中期清河河谷是被称为三原八景之一的“清谷烟雨” 。冶河与清河之间的嵯峨山, 嘉靖时期都是 “秀拔苍翠”。

然而到了清代就是:

“山头地角有不成片段者 , 本地人不知开垦, 多为客民所佃 , 近来已无余地矣”

这样一副景象

这倒不是踩谁捧谁,你见过那个朝代往风景区修灌溉设施的?

明朝就说明末几个案例吧,不然有点欺负人。明末崇祯年间, 修修筑过沈公渠 。 此渠由沈公缙主持开凿 ,故名之 。渠首起自宝鸡县东的阳平镇 , 东行合众泉的成渠 , 尾至岐 、郿体人渭 , 溉田五十余 里。关于明代六次大修洪渠堰的故事,这里只说最后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成化十七年竣工

明代大型水利修筑的工程还是比较多的,上面提到的广惠渠就是大型水利工程,配套的便是地方开凿的渠系。例如三原、泾阳的工进、原城、木梁渠。

小型水利修筑一般是县级政府牵头,嘉靖知州李亭宝开甘家渠,成化耀州知州邓真开漆水、退滩渠,还有例如三水县知县王本清带头开渠,干的最出色的应该是万历朝的富平知县刘兑,在他任上一个人就带头修造+修理了二十九个渠

清后期的资料我就不放了,黄淮学刊1992年第四期有一篇文章叫《清代荒政弊端初探》,随便截一段,某些人可能要气的心肺停止

我是没兴趣拿《17-19 世纪中英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比较研究》这种数据结论一大堆,结果连个像样论证和数学模型都没有的文章拿去斗兽,这篇文章之前就看过,但可用的东西不多

就比如说那个:”明朝赈灾支出最高得也不过1480年占明朝财政支出勉强超过1%“的黑屁

我都要笑疯了,所以说是这个总支出是咋算的,灾后豁免算不算支出?动用地方留存财政算不算全年总支出?明初明中明末内库应该算皇帝的私库还是国库?盐课补亏空是算支出呢还是直接减收入?本色支出应该怎么换算成白银?

提一嘴老家四川:

明前期和中期,四川地方官对年久失修的都江 堰进行了多次整修加固。经整修以后的都江堰灌区,包括郫、灌、温江、崇宁、双流、崇庆、新津、 新都、眉州、彭山等十余州县
以地 远者疲于奔赴,令专供工料,乃蠲郫、灌二县杂泛 科差,专事工役。——《铁牛记》

后来为了修都江堰专门添置了一个按察司佥事专管

“水自彭山而出,分为十六渠,溉田二万五千 余亩,民获其利”。

粗略统计一下县志的记载:

天启年,成都县有河堰121座,简州有塘864口。天顺时,罗江县凿蓄水池1250余座。嘉靖时,江津县有塘堰575口,井研县筑塘450座、堰11道。嘉靖时,井研县塘450座,堰11道...

教清粉如何正确吹清:

这不比碰瓷大萌硬核?

明朝山西的宗藩为害一方,依靠庄田和军民抢占分水水源,甚至互相掐架,最后搞出”军三民三“的分水制度,嘉靖万历年也出过多起农民状告王府庄田的案子。但是这种现象到了清朝还是没能解决,照理说藩王都没了,分水制度应该调整,但很可惜的是原来是什么样,后来也没有太大变化...

说句题外话,明朝就藩山西的永和王、庆成王支持修建了很多水利设施,最晚的一个是在崇祯十三年修建的汾州攀龙石桥

明代北直隶的水利多是政府牵头修的军屯用水利,太多太杂,这里挑几个明末的案例

天启元年,左光斗出任巡按直隶兼提督学政。第二年他又把屯田事务和科举结合,主张办“屯学”。一般各府县学的秀才都有定额,不能随便增减。而屯学的意思是有志于仕途而又愿参与屯垦事务的童生均可申请入学,考核合格后,立马给武生衣巾,授100亩水田,若是每亩收稻谷1石,则称屯童。如果有文艺优长还可以免县、府二级考试直接参加院试,一试通过就可以中秀才。这些都在《畿辅通志》中有记载

当时这种主张首先在天津试行,“人争趋如流”,天启元年开垦600亩,第二年,开垦至 4000亩, 比第一年增加了3000多亩

当然实际主持天津屯务的还是地方官员,也就是河间府屯田水利通判卢观象。卢观象老早就在呼吁屯田,先后受到左光斗和张慎言重用,主持天津水田。事实证明他的能力确实不错,花了一两年就在寇家口以南开了3000多亩田。崇祯十二年明朝都快没了,天津巡抚李继贞还跑去经营屯田

白塘、葛沽数十里间,田大熟——《明史·李继贞传》

类似的还有董应举在通州和山海关之间的各州府搞屯田。天启二年就一口气给他拨发了10万两, 用于屯垦戍边和安置辽民,但董应举只要了7万两。最后在顺天、永平、河间、保定等府,通州、 涿州、武清等县购买民田12万亩再加上部分闲田,共18万亩,到天启二年底安置了辽民1万多户。

徐光启也在万历末前后跑了四趟北直隶去疏通水利

黑你萌的水利最好先从山东臭名昭著的”保河“下嘴,逮着一通乱咬也不怕崩了牙

就你萌这个炼狱一般的灾害频度,还有大把的人去拿”人相食“玩朝代斗兽,真不知道是蠢还是坏

下次碰瓷大萌荒政的时小心别伤着带清:

user avatar

所以呢?不正常吗?现在水利不一样比清朝强吗?一个三峡就比前五千年多了了,可能只有大禹在水利方面无可匹敌了。

汉强于秦,唐强于汉,宋强于唐,明强于宋,清强于明是必然的。我们天天强汉盛唐说的是横向,纵向是绝对后浪推前浪的。

当然我学识浅薄,也没法证明你言论的不合合理性,只是单纯觉得这文章太粗糙,没有任何可信度。

明朝时期水利工程也不少,比如有个叫潘季训的水利专家很有名,治理黄河颇有成效。洪武年间也有兴修水利的记载。

user avatar

@贺六浑 引用的资料中,提到清代过度垦荒引发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这点请允许我展开一下。

清代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在农业、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下,迅速发生了人口爆炸。然而,中国的土地经过数千年开垦,肥力已经十分贫瘠;满洲统治者对于边疆移民,又多有限制,这使得关内的农民,其生存压力空前巨大。

比如,清代偷渡台湾的沿海汉民,活着到达台湾的生存率只有20-30%,生存率不及横跨大西洋的黑奴贸易,然而这样的偷渡持续了两百余年,络绎不绝,可见当时人地压力之巨大;沿海居民尚能偷渡,而内陆居民,悲惨尤甚,为求生存,只能尽可能地毁林开荒,以牺牲数百年的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生存

华北地区:

“幕莽”的太行山地,到乾隆时已经“外山灌灌,屋材腾贵”,“薪材不易”,“杨亦罕见”,全砍光了附近的伏牛山也是“尽山皆垦辟,今山渐空矣”,“雍正以后己无可垦之处”。

西北地区:

明代还自夸多“合抱参天之大木”的甘肃,经过清代的“西部大开垦”,在此时的《皋兰载笔》中己是“土皆土峰,不见石,重岗起伏,,层叠不断。至安定境,绝无树木,草亦憔悴。……山排黄土,忽当风起,土肠云山,一色千里。惨淡征人,枪魂边塞,亡景殆不可状。”
……但是,清朝(对黄土高原)的破坏更为彻底,更具有决定性。当时渭源与天水间“童山白草,地咸脉松”,是典型的草场退化景观。会宁的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据道光时《会宁县志》记载“龟背驼峰,非跷确即为斥卤”,“十种九不收”。民国《定西志》记载了定西森林破坏的情况“清代前森林极盛,乾隆以后,东南二区砍伐殆尽,西北两区犹多大树,地方建筑实赖利焉。咸丰以后,西区一带仅存毛林,供居民燃料”。这里成为中国环境最坏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在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眼中,陕西已成为了“悲惨世界”,他在《西行漫记》中写道“在赤日炎炎下,久早无雨的黄土高原一片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的,树叶被摘光了,树皮也被剥净了。路边横着骸骸似的死尸。”

西南地区:

南方地区:

广东山区开发很晚,明清以前还被称为“深山绵亘,林木葵茂,居民以为润水山场,二百年斧斤不入”的深山密林,这时(清代)就涌入大批流民开山垦荒烧炭。在博罗县,“邑多崇山峻岭,木皆可材,·一而土人只以薪。罗浮之种兰,象山之烧炭,焚刘不遗余力,山几秃矣磋乎。灵山异境,顾令若此其灌灌也哉”。在粤西,德庆州“山民多烧枫桃,淋灰作碱,烧都树捻根为制炭,利之所在,搜剔靡遗,木根尽则山枯”。据道光《东安县志》记载,东安青旗山本来“树木茂密,……康熙癸巳,岁大饥。乡人诣庙,乞以山木贩。许之,自是斧斤相寻,遂成灌灌云”。到了清末,除去粤北山区、粤东地区的东北部山地、粤东粤西的偏远地区、海南岛东部山地和雷州半岛南部还有少量森林外,广东的大部分地方己是濯濯童山了。乱砍滥伐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昔日的沃土变成了砂石。

华中地区:

沙尘暴气候,同样起源于清代的过度开垦;

由于人地压力过大,失去了土地的流民们,不得不过度毁林开荒,然而山林本非肥沃土地,一旦被开垦,肥力就会迅速下降,几轮耕种之后就不堪再种,这时流民们就会前往另一个山头重复作业,最后就是“如蝗虫一般啃过一个又一个山头”。而山林被毁,也使得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水旱灾害频发,以及导致江河淤塞、水利失航,这剧烈的灾害又逼得灾民进一步的毁林开荒,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了清代农业大崩溃。而对于流民而言,他们最终连山林都没的种了,就只能掀起了“席卷南北、波及九省”的白莲教大起义。

因此,虽说清朝的确重视水利,也重视救灾,但这种重视,很大程度上本就是清朝自己破坏环境之后的迫不得已,其水利条件相比于明朝,反而是进一步下降了。更何况兴修水利的速度,根本赶不上清朝环境恶化的速度。

由于过度开垦,清代的自然灾害总体发生数量远超明代:

引自《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

明代凡275年,发生水灾496次,旱灾421次,其余灾害294次,总计1211次;

清代凡269年,发生水灾926次,旱灾1045次,其余灾害776次,总计2747次;

当然,上述这些仅能表达灾害的次数,不能表达灾害烈度,毕竟要论灾害烈度,当以引发了明末崇祯大旱与晚清太平天国起义的两次小冰河期巅峰为最。但无论如何,清代的水旱灾害,与历朝历代相比,都显得数目巨大。这不能不说是“人祸”引发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所致。


总的来说,清代重视水利,很大程度是由于对关内土地的过度开垦,从而引发环境恶化,水旱频发所致。这就好比说,我国古代人民能开发出梯田这种种植技术,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可是如果大家都住在美国中西部大平原这种沃土上,谁还会去开发梯田技术呢?

暴论一点,这叫自作孽,不可活。

这实在不是什么值得某些人骄傲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朝和清朝在水利兴修方面的投入与成就孰高孰低,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一直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清朝在水利兴修的规模、投资和整体影响上,相较于明朝,显得更为突出和系统化。 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对比两朝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一句定论。明朝的水利事业:以“恩泽”为先,区域性发展明显明朝在水利建设上.............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明朝宗室子弟与清朝八旗子弟的经济状况差异,可以从制度设计、财政基础、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比较: 一、明朝宗室子弟的经济状况1. 俸禄制度 明朝宗室实行严格的俸禄制度,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不同等级。 亲王:年俸通常为5万两白银以上,但后期因财政困难被.............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在军事制度和权力结构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和打压武将集团,防止其威胁皇权。这一过程贯穿了明朝多个时期,涉及政治、军事、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洪武时期:削藩与卫所制度的建立1. 削藩政策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13681398).............
  • 回答
    明朝在军事扩张方面的表现确实与汉唐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其规模、范围和方式均不及汉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与汉唐在军事扩张上的异同: 一、汉唐时期的军事扩张特点1. 汉朝(前206年220年) 西汉时期: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通过“开疆拓土”政策,征服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敦煌、张掖.............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元朝(12711368)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明朝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制度,但也有学者认为明朝在某些关键领域相较于元朝存在“倒退”或“退步”的现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矛.............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之间的文明程度差异并非简单的“代差”,而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互动。明朝的失败(最终被清朝取代)并非因为清朝在文明程度上“碾压”,而是由于明朝内部的系统性危机、外部压力以及历史阶段的自然更替。.............
  • 回答
    明朝放弃奴儿干都司(位于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是一个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复杂因素的长期过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过程的原因和背景: 一、奴儿干都司的地理与历史背景1. 地理位置 奴儿干都司设立于明永乐年间(1413年),管辖范围大致包括: 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今黑龙江、吉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国力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然而,是否可以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历史事件,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明朝的强盛时期:永乐至万历(1402–1620年.............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明朝的贡献: 一、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强化1. 废除宰相制度,强化皇权 朱元璋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
  • 回答
    明朝前期(13681435年)是否曾有机会接管漠北草原,需从军事、政治、地理等多角度分析。以下为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与漠北草原的地理范围 漠北草原:通常指蒙古高原北部,包括今中国内蒙古中西部、蒙古国及西伯利亚部分地区,是元朝时期蒙古各部的核心活动区域。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
  • 回答
    明朝晚期的火器技术和神机营确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最终在面对清军时仍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火器的局限性1. 技术发展受限 明朝火器技术在明代中期(如嘉靖、万历时期)确实有所进步,佛郎机炮、神机箭等火器在射程、射速和威力上优于前朝,但整体仍处于冷.............
  • 回答
    明朝(1368年-1oint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在现代网络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导致关于明朝的粉丝数量众多。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地位与文化传承1. 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文化发展.............
  • 回答
    明朝卫所制是明初重要的军事制度,旨在强化中央集权、保障边疆安全,并通过屯田制度解决军费问题。其优缺点可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如下: 一、卫所制的起源与核心特点1. 制度设计 设立时间:洪武年间(13681398),由明太祖朱元璋直接设立,以取代元朝的军户制度。 组织结构:全国设“卫、.............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2)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明朝未如清朝般沦为“半殖民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政策选择及中西力量对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国际地位1. 欧洲殖民扩张的阶段差异 明朝时期(.............
  • 回答
    明朝和清朝在土地制度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皇室与贵族的土地分配方式、政策背景及社会影响上。以下从两个朝代的背景、制度、规模及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藩王的封地制度1. 分封背景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地方割据,实行“分封制”。他将儿子分封至各地,如朱棣(燕王)被封于北平(今北京),朱.............
  • 回答
    明朝(1368年-1实在1644年)虽然以“赋税重”闻名,但其存在276年并非仅仅依赖赋税制度,而是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多重因素共同支撑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为何能在重税下维持长期存在: 一、经济基础的稳固: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1. 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技术革新:明朝引进占城稻.............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萨尔浒之战(1636年)之间,未能出现像西夏(11世纪)那样对内地产生实质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 一、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1. 西夏的地理优势 西夏位于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一带),地处河西走廊,控制了重要的交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