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老干妈陶华碧说「我坚决不上市」「那是骗人家的钱」? 第1页

     

user avatar   daniu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陶奶奶很聪明,不然老干妈就是日照钢铁+青岛啤酒,贵州扶贫冲政绩,井旺知友说的吃原始股、塞亲戚、穿小鞋,那都是县区市级政府的低端玩法,但这不一定适用于老干妈,因为他们惹不起纳税大户陶奶奶。

高端玩法是省级干部出面,大力塑造老干妈红顶商人的形象,上市圈钱并促成老干妈收购贵州各个山沟沟里的小作坊,逼着陶奶奶搞产能扩张,强迫她在贵州铺开乡镇企业的大潮,省厅要的不是钱,是指标,是政绩,真到了那时候,陶奶奶就成沈一石了,和西洋的五十万瓶老干妈生意也会最终化为飞烟。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翰文听不懂沈一石最喜欢的广陵散,正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乎用户听不懂陶奶奶的字字真言。


user avatar   wu-bin-8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至于老干妈这个企业无需上市融资的基本面原因,很多评论都说了

在此想说的一点是,很多人觉得老干妈说这段话,表达有点莫名其妙,觉得她是不是老糊涂了,完全不懂现代资本市场。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她说这段话的背景是,确实从十年前开始就有无数人在打老干妈上市的主意。这群人的构成非常复杂,当地的官员开道,后面是一堆投资机构,无非是想搞Pre IPO,先入股,然后让她上市,大赚一笔几乎无风险的钱。就我所知,高官的利益相关方去游说的就不下几十个,更不要提市级、厅级那种级别的利益代理方了,老干妈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她才说出了”要命有一条“这样的狠话。这句话并不笨,反而是聪明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谁都公平,因为这些惹不起的带颜色的背景方,最生气的是不公平。一旦老干妈开放PE投资,准备上市,那一定会得罪她得罪不起的人,因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投进来。所以,老干妈必须不上市,也只能不上市


user avatar   glaxyro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干妈的掌门人陶华碧有一句名言:老干妈不会上市,上市就是骗钱。

不知道雷军有没有听到过这句话,他可能内心是很复杂的。

毕竟,当初他忽悠了投资人上市后,现在小米的股价濒临腰斩。

上市真的是骗钱吗?

其实根据我研究了几十个IPO招股书的结论,上市的目的通常有三个:

一是圈钱扩大生产规模,投入再生产。按理说这应该是上市的唯一目的,但目前只有一少部分质地不错的上市公司是为了这个目的。

二是为了回报财务投资者。华大基因、工业富联了解下。科大讯飞也有这个倾向,不过公司发布公告,要报道它的媒体法庭见,我这人比较胆小怕事,就不见了。

三是为了吃顿散伙饭。不少上市公司上市后,过了解禁期,一大批副总请辞,就是这种情况。这其实是风险最大的,许多技术副总是带着人脉和核心技术走的。

回到老干妈,所说的骗钱其实是指第二种情况。不少投资方找到她,想要融资上市。

而老干妈的特殊经营模式下,自身是不缺钱的,现金流超级好,几乎没有应收应付和贷款,所以根本没有融资的需求。

扩大生产规模完全可以用手头现有的现金来运作。

所以陶华碧坚持不上市也就可以理解了。

据说,由于年事已高,陶华碧把手里的股份和经营权逐步交给了儿子,所以现在又传出了老干妈准备上市的风声。

在上市公司里,有一家公司和老干妈的情况非常像。连客户群体都高度重合。

它就是涪陵榨菜。

虽然我们看不到老干妈的财务报表,但我感觉应该和涪陵榨菜是类似的。

涪陵榨菜上市以来,营收和净利润一路上扬,2017年更是再创新高。

涪陵榨菜有必要上市吗?

其实公司上市的时候整体状况就不错,上市8年来,累计分红4.43亿元,而累积融资也就6.58亿元。

用不了几年,公司基本把上市融资来的钱都回馈给股东了。

虽然大股东重庆涪陵国资公司占股比例39.65%,但是如果不上市的话,这些收益都是自己的啊。

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上市融资并没有带给涪陵榨菜特别的作用,就像老干妈。

不过,涪陵榨菜并不是一直就这么好的。

我找到了涪陵榨菜2010年的招股书,对于上市募资的用途,公布了这么一张表格:

据招股书显示,当时公司账面银行存款1个亿,长短期借款1个亿多点,固定资产2.9亿,其中70%做了抵押,资产负债率54%,当年的净利润5574万。

我擦了擦眼镜,这不是我认识的涪陵榨菜。

这么看来,如今的涪陵榨菜和老干妈有点像,但当年的涪陵榨菜和现在的涪陵榨菜不是一回事。

当年融资目标是2.4个亿,靠贷款确实有难度。

反观老干妈,从艰辛起家时几十元的零散采购,到如今上亿元的采购额,老干妈坚持现款现货的原则,就连收购农民的辣椒也不例外。因此,老干妈的公司账目也格外简单。

据媒体报道,老干妈有两点和现在的涪陵榨菜操作模式是一样的:一是代理商保证金制度;二是预付款体系。

涪陵榨菜的应收款余额通常只有200万上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和代理商之间几乎是现款交易,体现在报表里就是预收账款。

账面是大把的现金、理财和预收款。

涪陵榨菜的资产负债率,自2010年上市以来,一路春风得意。由于账面全是钱,低到发指。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基本面的核心指标之一,不过需要结合资产项目看,有些上市公司的资产以应收账款、存货等“劣质”资产为主,现金、其他流动资产(理财)相对较少,那这种低资产负债率就没有意义。

结合资产负债率一起看的,还有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

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是一家企业现金盈利能力核心指标,这个指标代表了公司卖掉货物收回了多少现金。

由于几乎没有应收款,并且存在着大量预付款,所以涪陵榨菜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比净利润还要高。

这也是涪陵榨菜未来利润的源泉。

当然,最近涪陵榨菜业绩的增加和涨价有关,投资者对于公司的涨价的可持续性有不同的解读,所以股价上出现了反复。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老干妈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她不想受制于投资者,老干妈专注主业,品类非常少,和苹果有的一拼(我有个观点,苹果不是高科技公司,其实是一家披着高科技公司的消费公司),据称如今年销售额做到了50亿+,一旦上市,就要有增长率的顾虑了,而当公司规模庞大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遇到行业天花板。

此时就要考虑多元化发展了,比如扩充个品类,涪陵榨菜开始卖萝卜条(挺好吃的)。未来涪陵榨菜会在资本的胁持下,不断的尝试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陶华碧没必要走这条路,她的观点是只做自己会的。

由于我曾经多次分析涪陵榨菜,因此不再对涪陵榨菜的财务数据详细介绍。

今天主要内容是介绍一种特殊的商业模式:现金销售、现金采购,几乎没有应收应付,同时也极少有长短期借款的情况。

这种商业模式的特点是自己的现金流非常强大,如果是上市公司,通常处于非常稳定的高速发展期,如果是非上市公司,着实也没有上市融资的必要性。




对于上市公司财报的分析,欢迎通过我的公众号进行咨询。

公众号:诗与星空


user avatar   he-he-89-32-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老干妈”将要上市的传言在资本市场流传开来,起因是深交所赴老干妈公司进行了调研,然而调研也仅仅是调研,上市的传言已经被老干妈方面否认,并称“我们没有上市计划”。

作为驰名中外的明星级企业,年销售额五十多亿,每年为国家缴税超六个多亿,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干妈依然坚决不上市呢?

对于不上市的原因,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是这样解释的:

“上市,融资,这些鬼名堂就是欺骗人家的钱,有钱你就拿,把钱圈了,喊他来入股,到时候把钱吸走,我来还债,才不干呢。你问我要钱,没得,要命一条。我只晓得炒辣椒,只干我会的。”

陶华碧对上市的态度是很坚决的,那就是坚决不上市,这与大众对创业的认识是相悖的。

在大众眼里,做公司的目标,就是要把公司搞上市,只有公司IPO了自己才算是成功了,而在陶华碧眼里,却对上市IPO避之不及,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把上市不上市先放在一边,来看看一个公司是怎样正常运营的。

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创办一家公司,最需要的是什么?

没错,就是钱,没钱开不了公司,即使你有很好的商业计划,也无法付诸实现。

那么钱从哪里来呢?

首先,如果你自己有钱,或者你家里有钱,那么可以用自己和家里的钱去创业,在金融里这叫内部融资。

如果你家里没钱,也没关系,你可以找朋友借钱,或者去找银行贷款,在金融里这叫债权融资。

如果你也借不来钱呢,那也没关系,你可以找几个朋友共同出资创业,成立一个合伙公司,大家按出资额分配对公司的管理权和利润,在金融里这叫股权融资。

如果连出资人都找不到呢?那说明你这个项目真的不被大家看好,而且你自己的资金也达不到成立公司的要求,那还是老老实实回去上班吧。

以上融资方式按优先级排列,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内部融资的成本是最低的,因为花的是自己的钱;其次是债权融资的成本,付的是固定的利息成本;最后是股权融资,持有股票的人和你共同分享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

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公司的发展仅仅靠内部融资是不够的,因为公司在发展中要扩大规模和生产,仅仅靠每年利润分配后的留存收益,是不足以满足公司的融资需求的,所以公司有必要进行外部融资。

对于外部融资,公司会优先选择债权融资,比如找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劵,然后每年支付固定的利息费用,这些利息费用就是融资成本。

一个公司的经营风险越高,他的贷款利率就越高;经营风险越低,他的贷款利率也就越低。对于一些优质企业,各家银行都是主动上门邀其贷款的,贷款利率也给的很低;但对于一些频临破产的企业,他们去找银行贷款时,要么贷款利率很高,要么压根就不放贷款。

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超过五年,经营风险普遍较高,大多数企业的经营都是很艰难的,他们去找银行贷款困难度也很高,即使贷款成功了,贷款利率也比一些大公司高很多。还有的压根就从银行贷不到款,于是一些中小公司不得不去借高利贷,以维持公司的日常运营。

对于这些中小公司,上市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当前的第一要务还是活下去再说。

对于一些陷入经营困境的中小公司,如果无法通过借债融到资金,也没有股东继续增资的话,那么过不了多久就会资金链断裂,然后走向破产倒闭。

因为没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企业倒闭,即使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都看好,然而现金流断了就是断了,企业无法再运转下去。

但是如果这家公司是上市公司的话,那就未必了。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如果公司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缺钱了,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股权融资。对于投资人来说,大家看中的是这家公司当前的经营业绩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这家公司的未来发展可期,大家就会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在享有公司未来发展收益的同时,也承担公司发展不利的风险。

于是,上市公司就可以拿着投资人的这些钱去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把蛋糕做大,然后和投资人一起分享企业未来的发展收益。

公司上市这么好,那有些公司为什么不愿意上市呢?

首先,如果一家公司想上市的话,各项财务指标得满足上市的要求,比如利润指标、收入指标、运营指标等。

其次,一家公司上市了,那么这家公司就不仅仅属于创始人了,由于公司要增资扩股,那么购买这家公司股票的股东也是所有人之一,所以公司的各项经营数据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藏着掖着了,得定期进行披露,以满足投资人的决策需求。

再次,一家公司既然上市了,那就要遵守上市公司的规矩,接受监管当局和投资人的监督,公司的很多决定都得在这个框架下运行。

同时,对于把公司搞上市这件事本身,很多人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有些人把公司搞上市,是为了方便融资,把公司做大做强;而有些人把公司搞上市,就是为了捞一把再走。

老干妈陶华碧说“坚决不上市,那是骗人家的钱”,说的就是第二种人。

以上简要介绍了融资的知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老干妈陶华碧的发家史。

陶华碧最初不是做麻辣酱的,而是做凉粉和冷面,后来她发现顾客很爱吃凉粉里面的麻辣酱,甚至有些顾客去她店里就是专买麻辣酱的。

在发现了顾客的这个需求后,陶华碧就开始研制起麻辣酱来,经过她的不断改进,麻辣酱的风味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好评,于是她干脆租了两间房子,招聘了四十名工人,生产起了麻辣酱。

为了打开销路,陶华碧亲自背着麻辣酱到各家商店和食堂进行推销,由于他的麻辣酱口味很好,销量不错,各家店面都纷纷增加了订货量,渐渐地,老干妈的牌子就被打了出去。

此后公司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年销售额也越来越高,然而老干妈却从来没有动过上市的想法,别说上市融资了,就连从银行贷款融资都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呢?

无论是上市进行股权融资,还是找银行进行债权融资,这些都是外部融资,对于老干妈来说,公司不需要外部融资,靠内部融资就已经能够满足日常的经营发展。

基本上所有的大企业的发展都是需要外部融资的,我们熟知的互联网巨头BAT,如果没有外部融资的话,他们根本不会有今天如此瞩目的发展成就,为什么老干妈就如此特立独行呢?

我在开篇就提到,一个公司想要运营下去,最需要的就是钱,一个公司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如果面临缺钱的困境,基本上是由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原因:公司在原有业务上经营不善,导致利润率持续走低甚至亏损,为了保证公司能继续运营下去,急需用钱。

第二个原因:公司需要扩大生产规模,而仅仅靠每年的利润留存是不够的,为了进行扩张,急需用钱。

对于那些互联网公司来说,他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扩张史,在扩大业务规模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大量的钱,所以他们会不断进行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而对于老干妈这样专注生产辣椒酱的企业来说,他的扩张欲望并不是很强烈,因此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外部融资,或者压根就不用外部融资,靠每年的利润留存已经能够满足日常生产需要。

也有人曾建议陶华碧,应该让公司进行多元化发展,用闲置资金投资一些比较挣钱的项目,比如房地产、互联网。

对于这些建议,陶华碧一口就回绝了,她直接了当地告诉对方,什么房地产、互联网之类的,她不懂,她就懂辣椒酱,作为吃的东西,即使过了几代,也依然能够传的下去。

陶华碧不仅没有利用闲置资金进行跨行业投资,就连对老干妈周边产品的拓展也是很保守,发展了二十多年,老干妈依然是以辣椒酱作为主打产品,即使是衍生出的新品种也是跟辣椒酱紧密相关的。

陶华碧对老干妈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专产辣椒酱,把一件产品做精再做精,正是她的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让她收获了今日的成就。

想想看,如果老干妈跨行业投资,生产出老干妈牌卫生巾,老干妈牌矿泉水,请问你会消费吗?现在一提起老干妈,你首先会有一种火辣辣的感觉,只要你吃过老干妈,你的大脑就无法欺骗自己。

老干妈这么优质的企业,稳定盈利能力这么强,当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觊觎,他们也想参股老干妈,好分一杯热羹,于是纷纷鼓噪老干妈上市,然而陶华碧早已看穿了这一切:

“老娘又不融资,上个鸟的市,你们这些人不就是眼红我的利润嘛,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老干妈的账务非常简单,企业没有债权融资,所有资产都是所有者权益,两个儿子分别持股51%和49%,公司资产100%属于陶华碧一家。

陶华碧在业界也有很好的信誉,她信奉的是我不欠别人钱,别人也别欠我钱,在商业里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她教育儿子,千万不要入股、控股、上市、贷款,这样才能保证子子孙孙做下去。

陶华碧的这四条训子要求,基本上保证了老干妈对资本市场的隔绝性。

不让入股、控股:陶华碧断绝了儿子们用老干妈赚的钱去投资别的企业,确保了老干妈赚的钱只用在老干妈上。

不让上市:陶华碧断绝了老干妈股份被稀释,儿子们对公司失去控制的可能,也断绝了外人分享老干妈的经营利润。

不让贷款:陶华碧断绝了老干妈遇到财务困境导致破产倒闭的可能,因为没有贷款,即使公司经营业绩下降,也不会有破产风险,顶多是缩小生产规模,等过了这个经济周期,再恢复生产规模也是一件很easy的事。

综上所述,老干妈不需要上市,也没动机上市,然而关于老干妈要上市的传闻,会一直飘荡在江湖中,多少人都在眼红老干妈的利润,就看后继者们能否坚守陶华碧立下的训示了。

-

--

公众号:呵呵的小书屋


user avatar   evens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沈一冰

技术层面说的很靠谱,简单点评点项目层面:

我的结论:老干妈不上市是对的,它的企业文化,产品,商业模式和竞争壁垒决定了它根本不用上市,未来也不用上市。

老干妈在中国市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特殊到连海底捞都没法和它在上述维度比较。

先说企业文化:从养家糊口,到小富即安到能这样就不错了

1989年,她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开了“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专门用来拌凉粉,结果生意十分兴隆。后来,她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

陶老太是个特别传统的中国妇女,她创业的原动力只不过是想养家糊口,她哪有马云那样的雄心壮志,在1999年就要改变世界?没有。

换句话说,老干妈成为一个乡镇企业,还是世界级的乡镇企业,在陶老太眼里都没区别,只不过是每天坐不坐奥迪住不住别墅的区别。从媒体报道来看,陶老太是个特别知足常乐的人,这人根本就没有野心和欲望,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老干妈公司就没有上市的动力,也没有资本驱动的动力,完全靠野蛮生长。

所以,从根子上,陶老太对上市不上市就根本没兴趣,再加上早年出身贫寒,挫折较多,穷乡僻壤信息闭塞,多个心眼不听投行忽悠也是正常的事情

再说产品策略:强硬产品行销全球,打败所有竞争对手

老干妈生存的核心价值就是产品,他们的产品强硬到什么程度呢?强硬到根本没对手,什么饭遭殃,老干爹统统滚蛋一边去。

可见,打铁还需自身硬,你产品强到老干妈这个程度,你也不需要上市。

再说商业模式:现金交易,不赊账,不欠账,没有应收款,没有负债

无论是收购农民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元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千万始终坚持。“老干妈”没有库存,也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只有高达十数亿元的现金流。

老干妈:我没有跟国家贷过款,贴息贷款我都不要。去贷款,都没得压力,就没得动力。自己去做,你晓得压力压在自己肩膀上,晓得去努力去奋斗。

  政府很早以前就提出要扶持,我不要,我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的事,踏踏实实做,不欠别人一分钱,这样才能持久。

  我不欠政府一分钱,不欠员工一分钱,拖欠一分钱我都睡不着觉。和代理商、供货商之间也互不欠账,我不欠你的你也别欠我的,我用我的质量保证我的市场。有很多供应商都是从建厂维持到现在。



这简直就是世界商业史的奇迹,爱买买不爱买滚,我老干妈不许赊欠。现金流好到爆,所有的业务顺势而为,有钱就扩张没钱就慢慢做,根本不需要融资

竞争壁垒:进退游刃有余,现金流壁垒,不胡乱扩张以及产品好到爆!

决定老干妈成功的核心因素就仨:淡泊名利的扩张战略,好到抽筋的现金流和独步天下的产品品质。能抓到这三条的企业,不成功也难,老干妈同时抓住三个,他们要上市干嘛?!


另外从上市技术来说,老干妈全现金交易的审计难度,公司沿革的瑕疵的解决以及许多无法确认收入让公司IPO市值缩水足以让陶老太把投行和会计师都赶出去,上市了,老干妈就是个公众公司,很多现金交易里的潜规则将被监管,以往传统做生意的法则会受到挑战,老干妈本人奉行的价值观会受到严重挑战,她脑子有病?

说个笑话,作为投行的人,你去跟老太解释:咱们现在有三个亿利润,我觉得怎么也能发出100亿的市值,老太肯定要骂你:臭不要脸的,你就三个亿利润你跟人家说公司值100亿?你就是个骗子!

所以,这是个特例,不具备代表性,如果作为一个对融资,并购和IPO都还算有点了解的明白人,如果她是我妈,我会坚决不同意现阶段融资和上市。实际控制人和股东永远都要脑子清楚,作出最有利于股东利益的判断。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这些渣渣没有经手过几千万以上的实业,带生产的那种别意淫了。

家里亲人开了一个砖厂,亏了好几年,近两年终于开始赚钱,当下盈利也就100多,六七线城市。

就有TM的人过来谈入股上市,或者借点钱给我们,让我们给个2分月息就好,我们当然不同意也不需要。

然后今年换证的时候,被部门拖了一下,拖了半个来月的时间,中间就有执法人员上门来查证了,无证经营,这群畜牲。

家里这个月遭了小偷,偷了1万多现金外加一个电脑三个手机。

公安局抓到小偷以后,把小偷身上的钱没收了,然后东西还给了我,钱的话公安局不给,我说我要起诉小偷,公安局不给取证。

这TM算贪污吗?不算啊,我又没有证据。


user avatar   zhou-wei-28-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何止老干妈不想上市,许多经营良好的企业都不想上市。

只是在这个对上市趋之若鹜,大家都认为上市会让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一夜暴富的社会舆论中,那些经营良好的企业老板不愿明说不想上市,以免挫伤企业员工积极性而已。

前一阵,我私下问过一位在深圳的年营收超过十几亿人民币的行业龙头的企业老板:好几家和他同期创业的企业,目前经营情况还不如他的,都先后上了中小板、创业板,为什么他的企业却迟迟不上市呢?他答:“我现在赚着钱呢,干嘛要上市呢?等公司不赚钱的时候再说吧!”

他的回答同陶华碧的回答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是结论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上市”并不能给赚钱的企业带来什么根本的好处。

为什么他们的结论同我们大多数人的“常识”相违背呢?

简单分析一下上市对企业的得失就知道了。

企业上市将失去什么?

一、失去财务自由权。

二、在激烈外部竞争中自己透明裸奔。

三、未来百分之二十五的企业股权收益将被投资方收割。

四、如果企业原始股权分散,公司管理层将被迫放弃经营舵轮。

五、部分持股的骨干员工将丧失前进的动力。同时,进入公司的新鲜血液将难以激励。使新老员工成为两个间隔巨大鸿沟的对立阶层。

企业上市将得到什么?

将得到以出卖公司百分之二十五股权获得的外部融资。

但是,对于盈利良好,现金流充沛的公司,此好处可以忽略不计。那些能够从银行获得低成本贷款的企业,此股权融资也并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

这样一算得失。很明显,如果仅从企业自身经营角度考虑:上市,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是一个很不划算也很不明智的事情。


但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企业对上市趋之若鹜呢,难道大家都是那么想一夜出名,宁愿做亏本的买卖也要成为公众公司?

当然不是,没有公司是不逐利的!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市场上一二级市场间仍存在着一个巨大价差。

看看股票发行价到二级市场的市场价的价差就知道了。

那是连续十几个涨停板的价格上涨。

瀑布是以巨大的落差而形成的的,风暴是以巨大的温差而造就的。这一二级市场上的巨大价差必变形成巨大的资金流动狂潮。

在中国股市上,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上市公司本身。而是那些以发行价获得了百分之二十五公司股权然后能在一年以市场价退出的资金。

当然,这部分利益也不会被独享。按照现在的发行机制,还有网上发行的抽签机制让那些普通的股民也能以中六合彩的方式分享一部分,使大家一起成为合谋者。

公司原始股东手中持有的股份的市值,当然也会随着二级市场的高价而突然暴涨。公司内部中小股东的灵活性显然比大股东好的多,他们可以选择在几年后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减持,成为财务自由的人。

而大股东虽然持有股份市值更高,但却由于受到种种限制而不自由,最终只好将这公司经营的重担更加孤单地勉力支撑下去。

在整个游戏中,似乎所有的人都能皆大欢喜成为赢家。

但是,世界是公平的,有人赚钱,就会有人亏钱。能量总是守恒的。亏钱的那就是二级市场上的散户们,他们是这场游戏的最终买单者,也就是最后的输家。


中国散户们齐心协力把二级的市场的价格抬高,造成了股市运行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他们在二级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奋力拼搏,希望在天上悬河的波涛翻滚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博取一份收益。

有人高声喊道,“散户也不是都亏钱!你赚不了钱,只能说明你是弱智!别自己亏了钱到这里来喋喋不休,像个祥林嫂似的,哪凉快到哪里呆着去!”

确实,二级市场上也有那赚到钱的,靠二级市场上的优先信息维持生计的。

但是没有人能否认二级股市上:一赚二平七赔的定律。当然,这是从人数维度看得到的数据。又有人说:“是又怎样?你为什么不去做那一赚的人?还是只能说明你笨!”

是的,赌场也是有人赢钱。人人都知道赌场的胜率是五十一对四十九,所以久赌必输。如果赌场的对手不是那众多的客户,全世界只有一个客户,这个客户会同赌场以五十一对四十九的胜率开赌,且一赌十年吗?只有疯子才会!

这个人当然更不会参与只有一成胜率、七成赔率的游戏中去。只有傻子才会!

但是为什么,当这个人化身为亿万散户。这亿万散户,却又对这个必输的游戏趋之若鹜、如飞蛾投火般奋不顾身呢?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只会看到那光彩夺目的赚钱的“巴菲特”,“徐翔”,而从不会记住那些悲惨的破产跳楼者。

这就是整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不同之处。

虽然决策机制不同,但总体的输赢结果却不会发生丝毫改变!


既然一二级市场的价差如此之大,有如此多的散户源源不断将自己的金钱投入这滔滔悬河之中。那么一级市场的股票发行就成为一件胜率为百分之百的必然赚钱的生意了。总体所赚得的数目必然等于散户们在二级市场上总体亏损的数目。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必然赚钱原因:他们做的是必然赚钱的生意!

当然,散户们也怪不得别人。二级市场从总体上来看是一个赔钱的游戏的事实,不是没有人提醒过。“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个警示语连三岁小孩都能背得出。

什么时候这个游戏会玩不下去了?

那就是股票市场总体上二级市场价格低于发行价,而且永远没有高于发行价的可能的时候。但是请放心,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发生,因为这个赚钱的游戏的受益者们总是能找到更新的韭菜们进入的。

股票市场上没有整体操纵者,也不需要有操纵者。

当整个制度建立起来以后,输赢的结果并不依赖于参与者的智力,而依赖于参与者的角色。有的角色在玩着一场必赢的游戏,而有的角色在玩这一场必输的游戏。即使短期、局部来看不太明显,但是长期、全局来看必然如此!

这是一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游戏,也是一场规则制定者与规则适应者的游戏,是一场必赢者和必输者的游戏,也是一场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游戏。


老干妈陶华碧之所以放弃上市,是不想参与到这个游戏。使自己的赚钱的企业沦落为资本游戏的金融工具,从而失去自己对企业的控制。

在拥有强大话语权的资本面前,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必然是弱势的一方。

我身边也有上市企业的董事长朋友。他们的企业在上市之前虽然赚钱不多,但却是运转正常。但是上市之后,却几乎立即进入难以为继的困境。为什么?因为上市前,他们的业务本来没有剧烈突然扩张的内部产品需求和外部市场环境,并不立即需要大量的资金。上市后,新进入的股权资金对回报的索求,成为一个沉重的无法承担的负担。这个经营者此时面对的是:并没有立即改变的经营现状和现有利润,一大笔成为沉重负担的账上资金,和那在二级市场悬河之上的虚无缥缈的市值身家。

当他想要施展拳脚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又面临着已经成为公众公司后的种种窘境和不自由。三年的痛苦锁定期结束的时候,被消磨掉大部分热情的创业者和被资本抽取了大量利润的企业,已经精疲力尽,心如止水了。

这时,高位减持套现成为必然的选择。

对于上市目的就是从二级市场圈钱的企业经营者来说,苦日子终于到头了,最好清空走人!

而那些本来经营良好的企业,连续的下坡路才刚刚开始。


老干妈之所以不上市,就是陶华碧看清了企业上市的本质。

这是她不想让自己赚钱的企业走到如此境地的一个理性选择而已。


user avatar   Muyi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做招商的,跟着领导见过陶华碧本人

就我们亲自接触的感受来说,高赞答案里说来说去那么多分析全是错的

陶华碧压根就没想那么多,她就是个保守的人,她的工厂都不往外省开,她的生产线也是比较原始,有几个环节都是以手工和人力为主的(这里之前没说清楚有人不是很理解,特意更正一下,不是全程都靠人力,而是一些环节,比如罐装),当然了,也可以叫原汁原味。


她就是天生性格里小富即安的人,只不过时也命也,做大了仍然能保持住本心而已。



知乎里的人啊,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一旦某个人在一个方面成功了,知乎上这些人就会觉得他在方方面面都必然是正确的。

但纵观历史,大部分成大事的人都不过是成功在其一个过人的特质上,其他方面跟普通人无异,甚至由于曾经的成功,在某些方面还远远不如普通人。


user avatar   shen-yi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user avatar   jiang-cheng-94-43-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个要点:

1.年轻记者没经验总喜欢搞猛稿,搏一把大的,也容易被一些消息提供者利用,很常见,但是澎湃这样的“主流媒体”连个帮忙审核的老司机都没有,或者说老司机别有用心,这就是内部新闻管理制度的问题了。

2.这些年都在吹嘘网媒、自媒,搞算法抓取新闻,很多机构已经不生产新闻了,也不培养自己的调查记者和编审团队,结果就是假新闻、错误消息乱飞,智能算法目前在消息识别上可没有啥作用,这涉及到逻辑、经验和敏感性,还得靠专业团队和老司机。

3.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消息就容易激动,实在是太不了解官僚系统的行动逻辑了,官僚系统一般不愿意主动搞事,宁可压事,尤其是这种不涉及人命案、没有上面压力的地方性强奸案。所以,受众也需要加强学习,了解各种系统的运转逻辑,避免被人带节奏。

4.对于背后这律师,律协该出手了,诚然,这年头很多记者都会抓住媒体上帮自己当事人争取舆论支持我机会,但这哥们一直以来大力带节奏的做法,已经跨越了边界了,会砸了大家律师圈吃饭的锅的,不自己治理,等到哪天权力部门出身,那就是误伤无数,就像一个pgone,砸了嘻哈圈的锅。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3.15A股大盘大跌? 
  有哪些质量很差,品牌价值却很高的品牌?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征求意见,医美广告制造容貌焦虑将被重点打击,这将带来哪些影响? 
  三星手机质量行不行? 
  20220215股市分析和20220216股市预测怎么样? 
  黄晓明 angelababy宣布离婚,正式结束七年婚姻,对两人未来发展有何影响?双方商业版图有何交集? 
  为什么中国人对玉石情有独钟,而欧美人兴趣不浓? 
  如何看待63岁上市公司董事长娶38岁妻子? 
  如何评价吉利计划投资法拉第未来 3000 万到 4000 万美元?FF 在国内潜力如何? 
  经济不景气,你会选择学习提升个人价值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刘强东疑案,美国的司法流程是怎样的?
下一个讨论
道教最新一任的“张天师”是谁啊?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