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答案可能引起占知乎人口大多数用户的不适,请速撤离…
而且,本答案严重跑题。
唉…有些答案及其评论区简直已经恶臭到不堪入目的地步。
某高赞答案批判了一番芭蕾起源带有的情色意味,继而推广到批判一番整个欧洲文明,如图:
诸如此类。
先不说答案质量如何,主要是评论震碎了我的三观。
有人说“对,这就是他们的艺术”
仿佛他们的“艺术“只剩下了“这”;
有人说“日常优越感没了,反对这个答案的人当然恼羞成怒,平时当成一种特立独行的高贵行为,现在有人告诉他这玩意原来充满龌龊,跟瑜伽一样”;
好嘛,唯出身论,唯血统论,你熟不熟悉?
有人说“醍醐灌顶”;
有人说“答主不过是说了句大实话,看把朋友圈有些人急的”;
有人说“太直接了,引起不适”;
在知乎的一个答案下得到了艺术史的启蒙;
有人说“人类其实都虚伪,非得给某些事情披上高贵的外衣,否则人人不都虚伪了”;
发现事物的历史反动的一面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这一面当成唯一的理所当然的那一面…
…
我非常理解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过去一些年,我们国内的舆论场对于西方文明,某些时候确实存在过分自卑的心理,所以我们必须提倡“四个自信”。
答主和一些评论区知友的表现,或许更多源于早先的自卑,或者迷信,被破除以后,所体现出的一种心态。
但,自信显然不同于目中无人。更何况,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还远未达到足以目中无人西方世界的程度。
这个答案,出发点是回答“底裤暴露”这一现象,所以谈及了艺术与性的关系的问题。
但其中所体现的精神,以及尤其是评论区体现的精神,集中在“这种艺术的出身不好”,“原先有黑历史”,“草创之初不过如此,所以它不过如此”这样的一些表达之上。
这其中的唯出身论、唯血统论渣滓就自不必多加批判。就如同有人在评论反驳的,相声最早不也讲很多荤段子吗?
其实,我主要是为这些人的反智而感到可悲。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所焦虑的不是我们怎么没有发现西方人的艺术最早的时候原来也走下三路…他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史里并没有避讳“性”,相反是我们文化中的某些特性决定了我们往往避讳性,甚至认为是肮脏,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艺术的发展…
我焦虑的是现实问题,中国文化对当今世界的贡献还是显得远远不够多。随着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版图做大做强必将成为下一个“两弹一星”,但我们的步伐还是太慢了些。
流行文化方面,我们没有好莱坞,我们没有Michael Jackson,我们没有LV,我们没有剧院魅影,更不用说K-pop,我们在全球的商业电影、流行音乐、时尚、音乐剧等构成当今人类都市文化生活的几大内容方面,几乎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我们甚至无法与韩国在亚洲竞争,更不要说与美国在世界竞争。
古典艺术,中国几大艺术院校都有芭蕾专业,有西方现代戏剧表演(以苏联斯坦尼体系为主的),有西方绘画(素描是除国画专业以外大多数美术专业入学考的基本功),各省市有都有交响乐团、芭蕾舞团、话剧团…西方的几所主流院校,几个主要艺术团体,是以中国民乐,京剧这些艺术为主,或者把中国民乐、京剧当成主要专业的?
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啊。
面对芭蕾舞,面对瑜伽,面对今天世界上成功运作的各种文化符号,我们难道不应该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弄明白他们为什么偏偏能大行其道、圈那么多粉,而我们却没有做到,我们如何赶超?
当你无论怎么努力也打不过面前一个壮汉,你对他感到敬畏、惧怕,继而开始迷信,顶礼膜拜起来…突然,你发现他屁股上有屎,如获至宝,瞬间觉得壮汉也不过是个凡人罢了,你一下子就得了胜利…
但你解决了打不过壮汉的问题了吗?
一百年后的当代,还做阿Q,对得起鲁迅先生吗?
过去舞女不是体面职业,包括芭蕾舞女。对于19世纪部分观众,芭蕾的最大看点就是底裤和大腿。短短的舞裙之下雪白的大腿,在风气保守的当时被认为是十分不体面的。剧院与其说是艺术的殿堂,不如说是上流社会的男人们心照不宣的妓院。大部分人对高雅的艺术没什么兴趣,他们只是想去找外围。
对于许多芭蕾舞女来说,芭蕾只是一个跳板,最重要的是被哪个有钱男人看上然后被包养起来,这就可衣食无忧了。
毕加索第一任妻子奥尔嘉就是芭蕾舞女。
芭蕾舞裙tutu一词可能的来源:
第一种说法认为tutu仅仅是从tulle(薄纱)一词衍生而来。
第二种说法认为,当时鼓励abonnés(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富有男性顾客)与门厅里的芭蕾舞女厮混、约会。它描述了abonnés戏弄地从后面拍打薄纱连衣裙,说着“ pan-pan cucul”(法语,我来打屁股)。[1]
直到20世纪初,芭蕾舞女被包养仍十分常见。
即使“舞蹈之神”尼金斯基也免不了被男同性恋贵族包养。
在《尼金斯基手记》里,舞者这么写道:
“我找到了我的运气,我立刻顺从了佳吉烈夫,就像树上颤抖的叶子和他做爱。我从见面那一刻起,就了解他了,我假装赞同他,我知道如果不顺从他,我和我的母亲就得饿死,为了生活我只好牺牲自己……”
第三种说法认为,tutu从更粗俗的法语单词“ cul”(该词可用于指代底部或生殖器区域)衍生而来。在这个时代,妇女(包括舞者)穿着衬裤,在裆部敞开。观众偏爱最前面的几排座位,以希望能看到走光,而裙子也因此被修改。这一点由19世纪的芭蕾舞迷Charles Nuitter证实,他把tutu定义为“为了稳重起见,对芭蕾舞女的超短衬裙的俗称”。
这个词直到1881年才首次被记录。[2]
无论哪种说法成立,以下事实都是属实的:
在19世纪,对部分观众来说,芭蕾舞的一大看点就是底裤和大腿。观众偏爱最前排的座位,以希望能看到走光,而舞裙也因此被修改。
同时,芭蕾舞女被包养很常见。
芭蕾舞曾经有过这样黑暗的一页。
短短的舞裙之下雪白的大腿,也被认为是十分不体面的。
观众到底是去看舞蹈,还是去看底裤和大腿?至少,有相当一部分观众把芭蕾舞当做高雅版的康康舞。
但凡家境还过得去的,都不会送女儿去跳芭蕾舞。所以那时候的芭蕾舞女,基本都是社会的最底层,被叫做“the little rats”(小老鼠)。
19世纪的画家德加就专注于画这些被人瞧不起的“小老鼠”。
Waiting, 1880-82, pastel on paper, Getty Center, LA, USA 这是一个“小老鼠”和她的妈妈。
那时候很少有人把芭蕾视为严肃艺术,它甚至是公认的不体面的表演:人们只是为了一览白花花的大腿才把芭蕾加入歌剧的插曲中。
有钱人去剧院是因为这是19世纪巴黎上流社会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他们要是不去歌剧院,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就会显得不上档次。不出席歌剧还会给生活带来实际影响,例如说:别人平常都能在歌剧院看到你,最近突然看不到你露脸了,人家就会怀疑你家生意是不是出了问题之类的。很显然,不少人对歌剧根本不感兴趣,所以在演出时常打瞌睡。
就是因为太无聊了,观众才会喜欢在歌剧中插入露大腿的芭蕾舞,有一次上演瓦格纳的歌剧《唐豪塞》时(Wagner’s Tannhäuser),就因为没有安排芭蕾舞插曲而被观众嘘了下台……(这些所谓贵族啊……)
在那个露个脚踝都不得了的年代,芭蕾舞的tutu裙看起来就和现在的齐B小短裙没什么两样。要知道,直到20世纪初,欧洲女性才慢慢接受露出小腿,此前露小腿都是不雅的,更别说露大腿了。
表演芭蕾舞的女演员,在大众心目中也不是什么良家妇女,更别说是值得尊敬的艺术家了。当时的芭蕾舞女确实都来自于社会底层,最普遍的家世就是:工人父亲+洗衣工母亲,或者单亲洗衣工母亲。(洗衣女工在当时是一支庞大的妓女预备军团,因为洗衣工资实在是非常非常低,很多人都兼职卖淫。所以,这些芭蕾舞女有一部分是妓女的女儿。)芭蕾舞学员需要通过艰苦的学习和考试才能成为正式的芭蕾舞演员,而且即使成为了舞者,也不会受到尊敬。
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来当芭蕾舞学员的动机不是为了追求舞艺的精湛,而是寻找在社会阶梯中向上爬的机会,由此,找一个有钱的情人便是很多人选择的捷径。当时巴黎的歌剧院有一个“会员制度”,如果你每一周包下起码三个座位(貌似还得是包厢的座位),那就可以成为所谓的“会员”(法语abonné)。会员的特权就是可以进出后台、排练室,“结识”那些年轻的女演员,从嫖一晚到包二奶都有。事实上,巴黎歌剧院就相当于一个高级一点的妓院,用歌剧艺术的外衣来包裹着,这事在当时就是公开的秘密。用现在娱乐圈的词汇来说,就是“潜规则”。不过有时甚至连“潜”都算不上,因为很多芭蕾舞学员同时兼职妓女,就是“外围”或“嫩模”。(据照片资料显示,这些芭蕾舞演员的颜值并没有很高,至少和我们想象中的外围有差距…)
歌剧院的“会员”资格只有有钱人才能负担得起。但话说回来,歌剧哪有这么好看啊,能一周看好几次?事实证明,大部分人从来都对高雅的艺术没什么兴趣,他们只是想去找外围。对于芭蕾舞女演员来说,要是被哪个金主给包养了,金主就会要求剧院给他的情人安排一个角色露露脸,至于安排什么角色就得看干爹的本事了。
The Star (aka Dancer on Stage), 1878, pastels on paper, Musée d'Orsay, Paris, France
这幅《明星》中的舞女,和真正的明星八竿子打不着,但她好歹是个正式演员。强烈的舞台灯反射在她雪白的皮肤上,线条流畅的颈部系这黑色缎带,一袭白裙点缀着红花。这是从高处俯视的画面,似乎是一个坐在包厢的人的视角。前景大部留白,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这一个舞者。这幅看似充满梦幻氛围的画,暗含了一个“伏笔”,那就是在幕布中若隐若现的西装男。这个人是歌剧院“会员”,或者就是这个芭蕾舞女的金主。德加的舞女画中经常出现一两个这样的头戴礼帽身穿晚宴服的绅士,这些绅士有时和舞女交谈,有时则是站在一边对舞女上下打量。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简直不是什么隐晦的暗示,这是什么行当大家都清楚得很。到了现在,不明就里的观者很可能会把他们错认为媒体记者、剧院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就是舞女的“客户”,两者若有交流多半是洽谈价格。知道了他们的真正关系,再看德加的芭蕾舞女画,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寒而栗呢?
德加果然是阴暗画师。
The Dance Class, 1874, oil on canvas, MET Museum, NY, USA
这幅《舞蹈课》都是德加的代表作。这里,德加没有表现舞者在台上灵动起舞,而是表现了她们一点也不优雅的样子。除了中央的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跳舞,其他学员都在休息或做准备工作,有人把手伸进裙子里面整理衣服,有人正在咬手指,有人在调整肩带,有人叉开双腿一屁股坐在凳子上,有人靠在墙边心不在焉,有人歪着脖子;大部分人只有侧脸或背面。
The Ballet Class, 1871-1874, oil on canvas, Musée d'Orsay, Paris, France
这一幅《舞蹈课》是刚刚那幅的姐妹篇,构图很相似。学员们挤在教室里,一个女孩子坐在钢琴上,尽力地把手伸长一点,好抓背上的痒(嗯,你这时需要一个如意);一个人插着腰;一个人劈开腿坐课室尽头。透过画面,我们很容易想象这个教室里一定充满了嘈杂的声音:老师用拐杖敲着节奏,女孩子们喋喋不休地闲聊,楼下巴黎街道车水马龙……德加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个场景的精髓。
这些动作都和古典绘画中对女性之优雅的审美相悖,但这不正是人的日常么?人的一天大部分时候都在做这些动作:不知不觉就发起了呆,坐得累了就想蹲在凳子上,咬咬手指,抠抠鼻屎,无论男女都一样。德加不是在画女神、女英雄、女贵族,他画的是社会上最普通的女人,而且画的是女人在生活中做的普通事。累了,无聊了,猥琐一下,这些动作确实不太优雅,但是很真实。画中这种平淡的朴实,增强了它的美感。舞者们不登大雅之堂的姿势,反而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活力。
如高更所说:“德加笔下的舞女不是女人,只是一根保持着平衡的奇妙线条”。
越看德加的舞女,越会有这种感觉:这些画无关少女的活泼可爱,也无关舞者的曼妙体态,这只是一种可怕的真实:
廉价的化妆油彩,劳累的肌肉,见不得光的金钱与肉体的交易,然后她们的后代很可能会重蹈覆辙。而德加在静静地旁观。他从来没有撒谎,从来没有把阴沟里的“小老鼠们”的生活诗化,毕竟,这就是她们的生活。他把芭蕾舞诗意和感性的一面尽数剥去,留下的是真相,而无论德加是否有意为之,这个真相,更加地直指人心。
直到20世纪初,芭蕾舞仍是尺度很大的艺术,类似于今天的大尺度电影。
芭蕾舞是艺术吗?是的。
大尺度电影是艺术吗?是的。
芭蕾舞女有必要把底裤露给观众看吗?本是正常舞蹈动作。只是有的观众会往低俗处想。也不排除有的编舞有意浑水摸鱼、借题发挥,吸引观众。
电影有必要拍裸戏吗?有必要。只是有的观众把它当三级片看。也不排除有的编剧故意用裸戏炒作,吸引眼球。
过去的芭蕾舞女免不了被潜规则、包养。
一些女演员也免不了被潜规则、包养。
她们的确是艺术家,只是,世俗认为她们不体面。在受到世俗歧视的年代,从事这种职业的女孩子往往来自底层。
到了今天,芭蕾舞女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注:
[1] 为机翻,源自英文维基词条tutu:
The derivation of the word tutu is unknown. The word was not recorded anywhere until 1881. One theory is that it is simply derived from the word tulle (one of the materials from which it is made).
Another theory is that it derives from French babytalk for bottom (cucul): during that era, the abonnés (rich male subscribers at the Paris Opera Ballet) were encouraged to mix with the ballet girls in the foyer, and arrange assignations.[3] It is suggested the expression came from the abonnés playfully patting the back of the tulle dress with the saying pan-pan cucul (French for I'll spank your bottom).
[2] 为机翻,源自英文维基词条tutu:
A third, related theory suggests a derivation from the more vulgar French word, "cul" (which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e bottom or genital area). During this era, women (including dancers) wore pantalettes as underwear, which were open at the crotch. The abonnés favoured the very front rows in the hope of a scandalous view, and the skirt was modified for that reason. This is supported by the description by nineteenth-century balletomane, Charles Nuitter, who defined tutu as "a slang term for the very short petticoat worn by danseuses in the interest of modesty."
为什么你打篮球的时候总是要把腋毛露给别人看呢?
为何老说黄药师爱梅超风庸俗?那金庸不是三联版就承认自己“庸俗”了吗?【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多出圈的金书名句。
为什么要骂冯衡?把她带回桃花岛的不是黄药师吗?冯衡事先也不知道黄药师暗恋梅超风很久吧,冯衡也只是个牺牲品而已。
黄药师本就暗恋梅,袁承志本来也对阿九有动心,旧版写得简约罢了。旧版袁见阿九出家【心神大乱】,正常普通感情只会稍感惋惜,何至于大乱?温柔孕妇冯衡在侧,黄药师也能气得弄残所有徒弟赶走,这种残忍决绝的迁怒当然不只是震怒,而是酸毒,类似李莫愁的迁怒之酸毒。
冯衡为此连累而死后,他除了自己在岛上苦逼,有将叛徒抓回来跪于师娘墓前谢罪的正常操作吗?没有。
找女儿出岛遇到叛徒还跟踪了一段时间救她护她。至于她害死冯衡?忘了,只在意她的背叛,当众装模作样惩罚一下,叫她回桃花岛找他。
他晚上吹箫本来就是针对周伯通的,他却吹牛为了思念冯衡,这不是让读者看着一脸懵逼吗?黄药师这种装逼装得自己都信了的节奏,真是细思妙极系列。
新修版就是作者敲黑板,把袁九、药华的故事写得更直白,更丰富而已。
金庸更是在电视采访里详细解释了:
【有很多读者听了一句口头话“黄药师爱上梅超风”好像是不可思议的,其实你看看小说就觉得很自然了。其实在第一版里面,黄药师和梅超风之间的师生感情早就有了,但是那些年轻的小朋友不懂,为什么梅超风跟他的师兄陈玄风把《九阴真经》偷出去,黄药师为什么把其他徒弟的脚打断了,有些小朋友说这个不通。黄药师抓到梅超风和陈玄风把他们打断腿就可以了,为什么把其他的师兄师弟,没关系的人的腿都打断了?这其实就是暗示,黄药师对梅超风有感情,他心里怨怼,没地方发泄,就迁怒于旁人,这写得比较隐晦。现在我修改一下,年轻的小读者不懂,我就写得明显一点,实际上以前早就有了。】
金庸是因为小朋友们看不懂,才在新修版啰嗦了一大通,小朋友却还是不懂,骂金庸老糊涂老猥琐乱改。这场面真滑稽搞笑了,呵呵呵。
声明一下,三个故事都是10年前发生的,我现在是一个非常成熟有技能有文化见过世面的IT民工。。。lol
第一个,没文化的故事。
在美国读书的第一个学期,忘记什么课了,小组讨论,10多个美国人,我1个中国人。
不知道讨论到什么话题,我突然很想表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个概念,我就给大家说:
“英文太简单了,例如win这个字,就几笔,咱们汉语厉害太多倍啦!”(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有字的笔画多就代表更有文化这个逻辑在脑子里lol)
大家非常感兴趣地看着我,我走上讲台,在白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Win”,然后开始写一个更大的“赢”。
……
赢字写到中间那个口的时候,我忘记这个字怎么写了。。。
太丢人了,忘记怎么下台的。。。
第二个,太自信的故事。
研究生二年级上商学院和建筑学院合开的绿色建筑课程,和一群同学讨论一个设计方案,方案涉及到一个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术。
在我们这个小组,我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几位大哥大姐都是MBA在读,工作好几年,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比我强太多,一个哈佛本科毕业的大姐是富二代,每次开会都会给全组买咖啡和点心,连请客的机会都不留给我,一个建筑学的大姐基本包揽了项目的所有建筑设计方案。。。
所以这个时候,我一下就兴奋了!美国人心算肯定不如我们中国人啊!哈哈哈哈,终于可以刷存在感了!
我挥手示意大家安静,说,“不用拿计算器,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小case,我来心算。”
在我还想着我在很短时间心算出结果后大家瞠目结舌样子的时候,小组里一个美国帅哥笑了一笑,说,xxxxx,把心算结果说了出来,准确无误。
。。。依然忘记是怎么下台的了。。。
第三个,没见识的故事。
第一次实习发工资,付清了房租,留了伙食费,剩下240美元,我觉得应该给自己买一个礼物奖励自己一下。那时想买一个戒指。
然后我Google附近的戒指店,查到一家珠宝店,下班穿着西裤衬衣我就跑去了。
进了珠宝店,我一副很有底气的样子,毕竟240美元是一大笔钱啊对我当时来说。我叫了一个年纪50多的服务员阿姨,说,我要买戒指,好的那种!阿姨一看我胖胖的样子,高兴得不行,叫了一个很高的黑人保镖一起,把我往店里面带,打开一个一个柜子、箱子,让我看那些花花绿绿的戒指,我依稀记得有钻石的,宝石的,各种颜色,各种大小。这些戒指都没有标价,我当时也没有看到喜欢的,就没有问价格。
后来看了一圈,我想,还是不看了,一会回住处,隔壁中国超市4.75一盒的三菜一汤盒饭别卖完了,所以我给那个服务员阿姨礼貌地说,谢谢你们哈,戒指看了一圈,都不太喜欢,略显老气,我先走了。
服务员阿姨和保镖大哥把我送到店门口,我走到地铁站,坐车回住处买盒饭去了。
后来过了很多年,我带老婆重游曼哈顿的时候,特地绕开了这家曼哈顿中心的爱马仕店。。。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