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赞同Chris Xia的答案
实际上,屈折语也不是老祖宗,多式综合语才是
人家一个词顶你英语一句话,怕不怕?
爱斯基摩语:tuntussuqatarniksaitengqiggtuq = 他当时还没说他要再去打驯鹿
这都是从 tuntu(驯鹿)一个词变出来的
这个tuntu的词形变化,至少有几百上千种,是不是超牛逼?
屈折语什么的都弱爆了
多式综合语先发展成了复杂黏着语
芬兰语:Juoksentelisinkohan = 我自己应该乱跑吗?
复杂黏着语发展成了
(1)简单黏着语:
日语:働かせられたら = 如果当时被叫去干活
(2)屈折语
拉丁语:comprimuntur = 他们被挤到一起
==> 到了这个级别,一个词 = 一句话 的难度就大增了
这两者的下一步,就是发展成分析语(英语已经快了):
汉语: 我 明天 要 去 公园 玩(明天 还能拆成 明-天,公园 还能拆成 公-园)
整个过程的原理,我觉得大概就是:
原始人不知道怎么造句,只能用词缀堆砌
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需要自由组合的语素变多,
于是就开始了从 多式综合 向 分析语 的瓦解之路
分析语的语素,达到了最自由的全面组合,但高度依赖于复杂的语序
比方说,上古汉语 内-纳 其实是一对词,内=名词(nuups),纳=动词(nuup)
但是现在两个字都挣脱了枷锁,获得高度自由
所以,题主的问题实际上是个倒果为因的伪命题
【词形的变化】是一开始就有的,越早越多,越发展越瓦解
咱们看到的现代英语,实际上已经到了瓦解的末期
至于屈折语的狂热粉丝,只能说无力吐槽
不是很懂现在人怎么买啥都成投资了,买车也要核算一下机会成本了,买手机也要考虑卖二手了,买游戏主机也要考虑跌价了,买游戏卡带也要考虑好不好出手了。
车是消费品啊,什么手机电脑主机卡带也都是消费品,消费品就是用来让你用,感受效用的。
你需要这个效用,它能提供这个效用,它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最终维持在一个你愿意接受的水平,这就够了。
你要是不需要这个效用你就不买呗,如果你的城市真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确实省钱,省时间还省力,那你就别买呗。你买了难道不是你需要么?既然需要那还说什么呢。。
要我说,撸串才是一生最坏的投资,变成了肥肉你还得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减肥,可能还会带来未来潜在医疗成本。那为什么撸串摊子还是这么火?因为爽啊,因为它提供的效用我们确实需要啊。
所以不要干什么事都用投资思维去理解,这样会成为资本增殖的奴隶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得到效用,而不是让生产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