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还是有必要对网络小说做一下说明啊……
其实是这样,我硕士虽然读的是文艺学,但导师是国内最早做网络文学研究的几位专家之一,差不多跟欧阳友权老师同时。所以他手上做的一些网络文学研究的项目我一直也有在参与,虽然参与得很痛苦【想象一下上午读《判断力批判》下午读《地下室手记》晚上在手机上看《小兵传奇》是一种什么体验……】,但是在这过程当中,也确实对网上的科幻小说做过一些梳理和思考。
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某部作品是或者不是科幻,而是说明明能够从那些小说当中找到我们传统的“科幻”概念里头比较核心的因素,但是却不见得就能够被看成是科幻。比如废土、机甲、虚拟现实、宇宙空间等等,甚至银河帝国、时间穿越之类,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或者说为什么《间客》的网文属性高于科幻的文类属性?为什么《量子江湖》里头分明也有量子力学,却也很难说就是科幻?同样是挪用科学史,“恐龙”三部曲就是经典科幻,《奥术神座》就不是?《卡徒》的设定里面,科幻的意味是很浓的,为什么写着写着就不对了?为什么杨平、星河写网游的就是传统的赛博朋克,《从零开始》、《微微一笑很倾城》就不是?为什么同样是写星际,直接写游戏当中人物的《亿万星辰》就是,《SC之彼岸花》、《流氓高手》就不是?
类似的这些问题对我来说才是重要的,他们或者导向作为某种写作风格、题材而不是文学类型的科幻,或者反过来挑战我们对于科幻的既有印象: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把他们一起放到阅读的清单里面。
况且我明明说过了咩,读作品这种事情,当然不能局限在科幻这个小范围里头啦~
————————————————————————
其实自己过来答题还是莫名有种羞耻感……不过强行过来答一下吧,虽然现在入学还不到一个学期,离评价这个专业或者博士点本身还为时尚早,但是聊聊“招生”相关的事情应该是够了……
吧?
先说一下现在我们这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儿童文学专业科幻方向(大喘气)的基本人员情况。吴岩老师是博导不用介绍;往下有个博士后,就是为了看妹纸一星期往上海飞两趟的飞氘gg了;然后博士生就我一个;硕士的话有一个研三的学妹,两个研二的学妹,今年(2015)吴老师木有招硕士所以木有研一的学妹(弟),结果就是明年的名额会多一点,如果今年有考吴老师研究生的同学还是比较幸运的。
最开始决定考吴老师的博,其实跟《星际穿越》的关系不大……现在国内做科幻研究的,十个里面有九个半是科幻迷,吾辈当然也不例外啦……而且靠谱的科幻迷的确是敢于为了一直做科幻去读个文学博士的……我说的不是我是夏笳飞氘李广益范轶伦这些人啦……其实搞科幻研究的文学博士在我之前已经有很多了,比如已经毕业的老师们王卫英姜倩任冬梅飞氘夏笳李广益快要毕业的宇镭杨琼高寒凝等等而且其中有各种海归……即便其中有些人的确同时有作家身份,但TA们的主要本职工作是搞学术!!或者说,发论文!!!
所以为什么是文学博士呢?或者科幻研究这个方向是在文学院呢?虽然科幻的确是一个跨学科跨得很厉害的专业,但这个问题的逻辑其实是很明确的:科幻首先是小说对吧?对小说有研究的首先是文学院/系对吧?所以科幻研究就应该在文学院/系了对吧?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研一的时候我花了一整年刷完了知网上正经谈科幻的相关论文,那些论文基本上是在文学研究的框架里面谈。特别是比较文学和现当代文学里面搞晚清的那一波,最近搞文化研究粉丝研究的文章也多了一些,然后文艺学特别是西马里有一部分讲理论的,外语系里也有一部分作家作品研究。其它的话,科哲里有一些,但是不多,电影那边也有一些,不过以一般性的评论而非论文为主。另外,现在长期从事科幻研究的学者,也是以文学院的为主,哲学、电影那边也有,但是不多。所以第一,所谓“科幻博士”其实是“以科幻文学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博士生”,这个是合理的。
在合理性方面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可能大家不太感兴趣,我在这边稍微提一句,不感兴趣的可以略过。
就是说这么一个方向,放在在学院文学研究体系的内部,是不是合适。也许大家也有想过这方面的问题,不过未必会很深入。实际上文学下面各个二级学科的设置,主要是依照时间和空间来区分为古代现当代、国内国外的,至于文艺学因为好像是要追求一种超时空的普遍规律,所以在排序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得放在最前面。
这样一来,科幻这么一个主要是讲题材或者类型的东西,放在现有的文学研究体系下面,作为一个方向是不是合理呢?这里其实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在实际研究的过程当中,上面说的这些学科界限其实是很模糊的,甚至有“文学研究什么都搞,就是不搞文学”的说法。至于这种说法是不是靠谱另说,重点在于,文学研究其实并不是一个探索全然固定的真理系统或者知识体系的工作,研究者个人的创造性,也就是说对前辈、对既有习惯或范式的挑战,往往在学科建设当中占据很大的分量。科幻恰好是一种最善于自我突破的文类,或者说文化。
虽然眼下科幻研究是寄生在[文学(一级学科)-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儿童文学(三级……方向?)]这样一个系统当中的,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嘛,万一哪天大家牛逼了它自己独立出去弄成一个二级学科了对吧?文学研究圈子里这种事情又不是没有,你看北大的那个谁谁谁,你再看X大的那个谁谁谁,对吧?
至于这个方向,或者吴老师想要招什么的样的人,或者说我希望能来个什么样的师弟/师妹,吴老师其实在很多地方都讲过的,最重要的就是两条:
1.喜欢科幻
2.读书多
后来我入学之后,有次吴老师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又加了一条
3.情商高
(然后我就觉得一定有哪里不太对……算了不去管他)
第一条的意思很明白,之所以要弄成一个明确的“科幻方向”,就是说你来读博你就是要搞科幻的,别觉得这边会不会比较好考,就想来蹭个学位,或者说身在科幻心在读科幻的妹子哦不对反正不在科幻就是了恩恩。
第二条其实是出于考生能够写出毕业论文并且通过答辩的角度来考虑的。我的阅读量应该算还过得去,差不多能够得上吴老师心里的标准。具体怎么个“多”法呢?放张图给点直观感受好了。
这是之前搬家时候拍的图,大概是我手里的实体书的一半左右。
当然单看数量的话,这些其实真的不多,一个科幻迷一两年下来应该就能够超过这个量。但我放这张图的重点,是想要给出一个科幻研究所需要的知识结构。
首先是小说,或者说作品。小说当然木有问题啦,但是要搞研究的话,不能够光找自己喜欢的来看,凡尔纳要看,威尔斯也要看,黄金年代要看,新浪潮也要看,赛博朋克要看,女性主义也要看,克拉克要看,PKD也要看,巴拉德要看,莱姆也要看,《三体》要看,《小灵通漫游未来》也要看,《科幻世界》要看,《新幻界》、《中国新科幻》也要看,刘慈欣要看,七格胡行七月妲拉拉拉也要看,《红星照耀美国》要看,《轨道》也要看,《生命之歌》要看,《上帝打尿颤》也要看,甚至连《狩魔手记》、《无限恐怖》、《冒牌大英雄》、《斗破苍穹》之类的哪怕你实在看不下去,也要知道这些同样顶着“科幻”标签的东西到底是怎么个尿性是吧…………
电影方面也一样啦,《Mad Max》第4部这么火,前三部当然要找来看看啦;漫威DC挣钱挣疯了,三十年代的《闪电戈登》也试着找找看嘛,SW、ST这种东西来个电影马拉松也不是不可以啦,各种电影榜单前一百前五百的,有事没事就刷着玩儿么,库布里克这么生猛,他的片子不管是不是科幻全刷一遍也说得过去……总之一两块硬盘,几个T的空间,就科幻电影来说,五六百部的量肯定是要有的。重点在于,你不能光看你觉得好看的那些。
漫画和游戏就不说了……各种地方打科幻两个字能够跳出的东西,多了解一点总没错的吧……
问题在哪里呢?你还不能光看科幻……一个文学博士要是到毕业了连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东西都没看过其实不太说得过去的……而且你发的论文首先是给其它搞文学研究的人看的,讨论一部作品的时候不知道跟它同时代的其它作品以及彼此之间的影响关系的话,说起话来心里是不是也会比较虚……
(比如想讲讲《弗兰肯斯坦》你都知道作者是雪莱夫人了结果还不去读雪莱济慈柯勒律治上来就光讲他老婆是不是也不太对头……)
另外说起来大刘都把卡夫卡全集看成是“必须要看的东西”了,你研究大刘结果连他读的东西你都没有读过,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也会有点问题……
【现在木有文学背景的科幻迷们是不是有种想死的心了?】
作品(包括小说电影游戏)大概(只)占三分之一左右。
然后呢,你读的是文学博士对吧?你读博要考试对吧?北师大他考博要考文学理论对吧…………
文学理论是什么概念呢?
上面那张图里地上三列书,右下角那两大本紫色的,真身在这里: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卷) (豆瓣)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 (豆瓣)上下两本,一本七百多页,基本上算是个目录,只节选了每个流派代表学者的一两篇文章。还是光二十世纪的。
虽然能读具体的研究著作最好读,不过哪怕我这种硕士三年读文艺学的,其实也没读全,虽然当时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是花在二十世纪之前整个西方文论、美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上面。
麻烦的地方在哪里呢?国内已经出版的科幻文学理论著作虽然不多,也就二十几本,花半年一年集中啃差不多是能啃下来的。但是其中有一个杰姆逊,有一个苏恩文。他们一方面是在西马这么个要命的传统里面,另一方面都读书太多,一段话里能引两三个典故,嘲讽四五个人,还暗示第七第八层意思。要读明白他们等于说还得仔细地过整个西方文论的历史。而且呢,苏恩文的理论里一大票来自俄国形式主义;杰姆逊非但下启后现代,而且也是最早拿科幻小说做女权主义研究的人之一;两个人还有事没事跟鲍德里亚那条线上的人吵吵架……
不能再说了,再说这个答案写不下去了……TM我今天额定的阅读量还没有完成呢……
对,这里面还有一部分是各种论文,各种学报,各种学术期刊。我读硕士是在社科院文学所,每期《文学评论》都能免费拿免费看,算是个便利条件,不过这些学刊一般学校图书馆里都会订,每周有个固定的时间去翻翻还是挺有必要的。而且现在万方知网什么的这么方便,论文什么的完全可以在切地图或者泡泉水读秒的时候刷对吧(咦好像画风有点不对……)
这些又占据了三分之一。
【不过好处在哪里呢?如果只是应付考试的话,文学理论这一块主要是要做一些大面上的宽泛了解,读其中最重要的文章。既然抱有读文学博士的觉悟,那么拿出搞懂薛定谔方程的意志力去思考和理解,也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另外三分之一就比较杂了。各种大家平时听上去很火各种课上各种老师都推荐但是大家都懒得去读的东西,如果感觉跟科幻有点关系的,最好都找来读一读,觉得不太有关系的话,拿来读一读又不会死对吧。
最近很火的KK的东西可以拿来开开脑洞,其它像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潘恩《常识》、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斯诺的《两种文化》,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本尼迪克特《想象的共同体》,麦克卢汉的各种东西,福山《历史的终结》,甚至汪晖刘小枫等等,无所不读,不光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碰到或者用到的问题:都读博了,难道对人类思想的边界木有一点点好奇心咩?
大家如果注意看上面那张图的话,应该会注意啊到其中有一堆是《牛津简明读本》,这套东西反正对我作用挺大的,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学科或者方向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话,这个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提纲或者书目,按图索骥就可以了。
接着好像应该讲培养计划了……?
北师大是这样,培养计划其实每年都在改,到我这一届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我和吴老师一起讨论讨论,拿个方案出来。不过从学校的层面上来讲,其实也是不太想要太限制学生自己的发展的,在我之前的师兄师姐们有时候会有放任自流的倾向。不过到了我这一届,倒是在强制性的外语和马哲(尼玛在国内读书一辈子摆脱不了……)之外,增加了一些二级学科的研究方法课,基本上是各个不同方向的老师轮流上几次讲座,收获还是挺大的。
具体到这三年的书怎么读,吴老师、氘哥和我今天下午还在讨论这个事情。不过文科老博的科研基本上也就是读书了,所以应该会拉一两个系统性的书单,不过肯定是理论方面的了,英文为主,后期的翻译工作肯定要进一步跟上,不过时间就不好说了,暂时可能是以十年为单位的。
按理说像吾辈这么低调的人是不应该跳出来说这么中二的话的,但的确眼下就是我怎么样,北师大科幻方向的博士生就怎么样。这样的情况下,我就只好勤快点对自己负责了……虽然很大程度上必然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去试错,但也只能这样了,争取第一不要延毕,第二能积累点经验,第三能一直做下去吧……
——————————————
20151215更新
就业:
对于找工作,其实我一直有一个观念。就是说,所谓的“就业形势”,或者“本专业/校的就业状况”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或者对于身处其中,需要找工作的个体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或者进一步说
找工作不应该是学校或专业的责任。
更进一步
你专业应该是你的优势或者长处,而不是你的限制。不存在“读什么出来以后就只能做什么”这种说法。大量的人毕业以后其实都是在凭常识,或者被他们自己当成常识的能力在挣钱。我朋友圈里有各种做码农的生物工程博士,做公务员的化学物理(还是物理化学?)博士,当警察的古典文献博士,开淘宝店卖手工的城市管理硕士,开奥赛班的哲学博士,教吉他的文艺学硕士,在高校做后勤的传播硕士,在新东方之类教托福的比较文学博士,教拳击和街舞的生物学硕士等等。
问题在于,如果只是把工作当成挣钱的手段,真心干什么都可以。之前复习考博的时候,家里其实是有些担心的,毕竟这个专业听着就有点太过奇葩,找工作时候会被当成减分项。现在的话,至少他们觉得退路和机会还是很多的。
但回到我们自己专业身上,对于博士,或者博士生来说的话,当然是希望能够一直做科幻理论研究做下去。而就目前而言,想要一直做科幻研究的话,进入高校做博士后做老师【赵海虹、姜倩、夏笳、穆蕴秋、李广益、飞氘之类】,或者社科院这种研究机构做研究员【杨鹏、王卫英、任冬梅之类】,其实是最靠谱的思路。
当然,青椒(青年教师)的苦处其实大家都知道。13年去世的张晖老师,我之前在建国门文学所的走廊里其实碰见过好几次,只是不是同一个学科不知道名字而已。前前后后遇见的各种中青年老师,从生活到收入,各种问题也都看得见。思想准备是有的,就是不知道真的压在身上的时候会怎么样。
当然,就我自己而言,最受不了的其实是理论研究,特别是科幻文论本身的吸引力。
一方面是觉得自己的确是可以在这片处女地上做点事情。圈子不大,虽然偶尔也会遇见各种奇葩。不过奇葩哪里都有,大部分人毕竟还是一副少年心态:这个确实是很难得的。另一方面,读书并且读懂的感觉实在太爽,从观念到观念,从理论到理论,进到里面之后,你能够感觉到好像有张网络慢慢清晰起来。其中最关键、最困难的东西,躺在床上能在脑子里面兴奋地推演到天亮,至于弄明白、搞清楚之后有种获得成就或者点亮新技能般的快感:你能明确地感觉到你的知识体系甚至世界观念都在一点点更新,胡适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读理论的时候这种感觉是很真切的。
当然,其实我说这么多,主要还是我自己的东西。放到外面,大家其实看不见专业之内有名有姓的这个人那个人那边那个人。我知道这个人要去做记者,那个人想去当编辑,那边那个已经在互联网公司实习了半年,然而没有什么意义,最后还是只能拿整体的“就业方向”说话。
而“从整体上看”,我只能说现在专业对口的机会很多,甚至有点太多。
文化产业这个东西在最近几年里面不但已经成为了实体,靠谱的商业思路、资本运作方式,市场细分之类也比较清晰。入学半年,我跟着吴老师不知道跟多少做影视剧、科幻周边产品、教育、咨询的公司聊过,有太多的事情,太多的机会,发愁的仅仅是科幻圈里人太少,靠谱的人更少。而没有人才,一个行业怎么可能做得起来嘛……
好在能够看见一些正经在做事情的科幻迷。陈楸帆严蓬张小北这种就不说了,拿科幻当正经事业,而不仅仅是兴趣爱好或者逃避现实的乌托邦的科幻迷也越来越多:从大家看得见,整体性的行业或者工作的角度,实在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