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说一个:
春秋时期的政治理性和文雅之美
首先:
我不懂什么左派右派,我不喜欢谈政治也不懂。
春秋并不是我说的这样都是好的,我也没有过度美化的意思。
所有的古典文化当然需要批判继承,其中不好的东西当然不能继承。
另外,谢谢我的老师。
在一般人的印象之中,似乎说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其实这句话有对有错,对的是战事确实不少,而错的地方呢,其实是春秋比西周、战国都要安定得多,并且在礼的方面,春秋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礼仪的时期。
《礼记·王制》中记载西周的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郑玄注解:“晋文霸时所创也。”
以至于曾经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史》中还吐槽说,到了春秋时期,“一般霸主‘尊王’的权术,君臣之间的礼制才严谨了。后来的儒家特别注重君臣的礼节,他们号称‘祖述三皇’,实乃祖述五霸。”
2. 霸政以及贵族政治
管仲是一个天才,他设计得睦邻关系,还地于鲁,立信于诸侯,建立了会盟新秩序。
春秋形成霸政的同时形成了贵族政治的秩序,这是一种诸强的多头会商的联合政治。这样的政治会商制度不是自上而下的支配的,而是存在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政治。没有一个诸侯国力强盛到可以支配吞并其他的诸侯国,也没有一个诸侯国可以强迫某个诸侯国做些什么事情,这实际上是一种贵族合议制。
我觉得可能是这个“霸”字容易让人误解当时是一个面上满脸堆笑,私底下暗流汹涌的感觉,但其实并不全是这样的。霸政我认为是一种更温和的秩序,相比战国残酷无情的吞并运动以及后世的统一运动显得可爱得多。
并且其稳定性是很好的,一直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卿大夫阶层开始分享政治,也有两百多年的持续时间。人民生活也较为安定,以至于统一吞并运动开始还是有很多人怀念当时的这种权力分散,类似城邦制度的政治生活。
3. 文雅之美以及政治理性
春秋时期,上层的贵族或是读书人皆以礼仪、诗书、文献、雅言为时尚,人人都要学礼仪,都要学习诗书文化,“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礼的功用已经逐渐下移以及世俗化,不再仅仅承担祭祀降神,而转为互相约束的政治理性以及文雅之美。那么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之中,加上外部力量的施压,中国的公共文化开始传播,中国的文化共同体才逐渐形成。(可以参考张荫麟先生的中国通史
如何评价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 - 叶默哲的回答)
他们所代表的所实践的:
礼节、仪式、规则
行为、气质、情感
审美、优劣、是非
正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源头,正是我们身为礼乐之邦子民的骄傲
也正是这样共同得价值情感开始让中国的文化形成,才开始有了所谓夷夏之分。
当时的人,好读诗书、好所谓君子之风,
说话引经据典生硬且矫情造作,处世礼节繁缛且固执死板,
当时的人,道义礼信,在他们心中得地位远远在富强攻取之上,
以至于出现所谓退五十步不追、不鼓不成列的“笑话”,
还记得季札在徐国国君墓前
挂剑空垄,其名遍传诸侯;
还记得重耳忍辱负重后终得兴起,
即便现今兵戎相向也依旧遵守四年前许下的诺言,
还记得那不听劝告,轻车简从赴会却被抓走的宋襄公,
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却又因循“仁义”而大败于泓水边,
现在大家把他当作迂腐,当作无知,
是么?
我倒觉得他认真得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