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他「高铁院士」就是对他最不公平的评价。
一个稍显夸张的比喻,这就好像用蛋炒饭来描述袁隆平一样。有关系吗?蛋炒饭里的米是他种的。重要吗?没有米哪来的什么蛋炒饭。——可是,你会在提到袁隆平的时候想到蛋炒饭吗?
王梦恕是修隧道的。隧道之于高铁,和米之于蛋炒饭相比,可能还没那么重要。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放着他的技术贡献不说,却追着某些言论不放。最后扣一个「高铁院士」的帽子,听着挺好听,可人家不是做高铁的。——袁隆平也不是厨师。
如果想要知道一位院士的贡献,去查院士名单总是最直接的办法。
王梦恕(1938.12.24-2018.09.20)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河南省温县人。1964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教授。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摸清了结构受力特点、机理,确定了施工要点及工艺;主持并参加大瑶山隧道深孔光面爆破、喷锚支护、监控量测、反馈信息指导施工、周边钻孔预注浆等关键技术成果的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实现了大断面、大型机械化快速施工,改变了我国近百年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使长大隧道修建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主持双线铁路隧道不稳定地层信息化施工,首次系统地创新了超前支护体系和稳定工作面的理论分析和应用,创造了新型网构钢拱架和锁脚锚管支护型式并广泛应用于软弱地下工程;主持创造了“浅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铁和车站的施工配套技术,为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主持国内多条海底、江河水下隧道的设计、施工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二等奖;詹天佑成就奖、大奖,国家人事部一等功。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培养博士、博士后近60余名。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梦恕是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院士。而中国1995年一寸高铁都没有。
那中国1995年有什么呢?接下来把他的贡献分成ol来写,变成以下四点。(没有使用引用格式是因为知乎系统中有序列表和引用格式不能同时使用,特此声明。)
实际上这四点指向同一个事情,就是新奥法。「新奥法」是「新奥地利隧道工法」的简称,是一种于1957至1965年在奥地利被发展出来的施工方法。它出现后很快被介绍到中国,文革结束后在中国快速发展,到1992年基本实现了各领域的应用(也就是上述的2、3、4三点的主要部分),王梦恕在此期间全程主持技术试验和改良工作,可以说他是对中国新奥法的应用和发展起到最主要推进作用的人。
本人的隧道知识不是很丰富,因此在下文中,很多内容已经是本人知识的极限,可能有一定错误。同时,也因此尽可能简化介绍,以减少错误。
新奥法的最重要特点是动态监测及时调整。甚至夸张一点,可以说是一种边开挖边设计的施工方法。上述四点中的第三点直接提到「信息化施工」,也正应此意。传统的新奥法认为围岩(即隧道周围的岩体)和人工结构(也就是衬砌,这个词出现于上述四点中的第1点)应该共同支持隧道及上方的岩体,这使得新奥法比较重视利用围岩受力。
但是,在软弱地层,围岩基本受不了什么力;在城市,地面沉降的要求比在荒郊野外要高得多。因此新奥法的软土变种,或者城市变种(也就是「浅埋暗挖法」)更强调尽快完成初期支护,以减少塌方和地面沉降风险。
上述四点中,2、3、4三点涉及的工程是:
其中,1和2对应第2点,3对应第3点,4和5对应第4点。
新奥法的引入对于中国的隧道建设产生了几乎可以说翻天覆地的作用。上述四点中的第二点直言「改变了我国近百年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完全不夸张。
但是这样空说可能不够直观,找一个合适的铁路隧道作为案例,对于本人来说也过于困难了。因此本人想以浅埋暗挖法对北京地铁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作为一个例子(也算回到本人的舒适区),来解释施工方法的革新产生的,远远超出技术领域本身的影响。
如果去翻历史的话,北京地铁的第一版被真正实施的规划是1965年编制的,大概的样子是这样。
图上很明显地能看出,复兴门到建国门的长安街没有安排线路,而一线和环线在长椿街至北京站段是共线的。为什么要共线,而不是在长安街下面修呢?因为那个时候,修地铁车站和区间的唯一方法是全线明挖,而长安街由于其政治地位,明挖是不能接受的。1973年线网规划更是直接声称,等到盾构法成熟以后,再来修建长安街下的地铁。如果一切按照既定规划,那么在1984年二期工程完工之后,应该修建的是第三期工程,包括西直门至颐和园和北京站至热电厂。
但这时,邓小平说了一句话:「环起来,向东进」。如何向东进呢?北京市先问了矿山法专家,专家说这个风险太大。四处打听之下,国家计委向北京市推荐了王梦恕。王梦恕一看,能修。于是乎,复兴门折返线,西单站,然后一路修到建国门。原来规划上排在后面的工程,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可以先修了。
北京开始试验盾构,是2000年的事情;第一条用盾构修好的地铁是2007年的5号线。也许如果没有王梦恕,盾构会提前引入北京;但不管怎么样这是15年的时间差(算1992-2007的话)。而且,盾构修不了车站,也修不了变化的隧道,像北京的第一个浅埋暗挖工程——复兴门折返线,就不能用盾构来修。如果没有浅埋暗挖法,车站和折返线仍然要明挖施工;有了浅埋暗挖,大开挖也可以避免,减少了征地,也减少了交通影响。很多车站因此可以设在更加理想的位置,而不再需要担心征地拆迁。
这是一种新的施工方法对于规划和设计产生的作用。
1992年的时候中国大陆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在修地铁。上海因为地质原因,浅埋暗挖是不适用的;而广州很快就用上了浅埋暗挖法。此后浅埋暗挖法在全国很多城市铺开使用,只要不是像上海一样的软土地质,基本都有浅埋暗挖法的身影。
而到了今天,北京地铁几乎所有线路都受益于浅埋暗挖法。工程角度上说,北京地铁也做了很多上海因为地质原因做不了的事情。
说「他改变了北京地铁」名副其实,说「他改变了中国地铁」也毫不为过。这是本人能下的结论。
本人相信,「他改变了中国隧道」是一个合适的结论;但是这不是本人能说的话。
不幸的是,他的言论让他成名,而不是他的技术贡献。这真的是舍本逐末。
完。
参考资料
[1] 刘启琛, 邵根大. 北京地铁建设中采用的浅埋暗挖法[J]. 铁道建筑, 1998 (12): 2-6.
[2]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北京地铁发展史[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1.
[3] 王梦恕, 罗琼. 北京地铁浅埋暗挖法施工——复兴门折返线工程[J]. 铁道工程学报, 1988 (4): 107-117.
正在吃饭的时候,忽然看到这个消息,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啊,似乎之前王老还在活跃着,忽然间就走了。
最早知道王老的名字,是在当年轰轰烈烈的温州动车事故中,当时王老出来说了一席话,但是被很多人骂了,反正在那个时候,为高铁(动车)说话的都是罪孽,毕竟群情激奋的情况下,舆论就是情绪的宣泄,谁要是敢说点和大家不同的意见,那就是罪不可赦,小点是走狗,大点就是什么民族罪人之类的。
结果这次事故,导致中国的高铁建设被严重的拖延了,当时记得我在重庆,到北京刚开了动车,然后很快就取消了。然后我只好坐着那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哼哧哼哧的走了。
当时就觉得很不合适,不能因噎废食啊,高铁这么好,为什么就不继续开放呢?即使是有事故发生,也不能因此而停滞下来。
当然,过了几年后,高铁又恢复了,但是对高铁的进程已经拖延了。而现在,当高铁沟通大江南北的时候,我们再一次见识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眼光和认知境界。
多次看到王老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可以说,从个人角度,感觉,王老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
为什么?
因为王老敢说话。在我的了解里,他想说敢说,而且说得不少都是真相,哪怕这些真相不符合群众的认知,但是他依然敢说。哪怕他的话总是被人误解,但是他依然坚持的发出理性的声音。
有时候,敢说话竟然成了一种难得的美德,尤其是面对群体舆论的时候,敢说话,敢说真话,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很多时候,面对一些事情,我都会选择沉默面对,或者故意避开一些领域,因为我知道,发声是危险的,所以我选择了沉默。但是我对于勇敢发声的人,是充满了敬意。
这样一个勇敢的科学家去世了,我很难受。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最后,王老,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