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是不是明朝没有像汉、唐一样强盛,为什么,是朱元璋的格局不够还是后代不行? 第2页

           

user avatar   jjin-yan-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这是一个直观感觉,如果认真较真,那谁就输了。

汉唐真的强大,明朝真的弱吗?看从哪个角度讲了,比如军事。西汉北逐匈奴经常被人提起,其实汉武帝北击匈奴的战役大概有11次,5胜6负,最后的漠北决战才算是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倾举国之力的惨胜,更别提汉高祖的白登之围了。唐朝也是如此,即使被誉为天可汗的唐太宗,644年亲征高句丽,“未能大克,而损失颇巨”。武后时期突厥默啜可汗,尽复颉利旧地,大举入攻河北,破州县数十,武后兴兵数十万御之不胜。相比而言,有史学家认为,14世纪末至15世纪最强大骑兵部队正是常遇春、蓝玉、朱老四的部队,从战绩来看,明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绩可以算是秦以来中原王朝的巅峰。

但这并不能说明谁比谁强,谁比谁弱。汉唐之强首先在文化影响和价值产出。汉之前有秦,唐之前有隋,秦汉、隋唐一脉相承,相提并论不是没有缘由的,之前都是大分裂、大乱世。秦汉以后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隋唐以后开放包容造就帝国辉煌。这对后世华夏文明是有突出正能量贡献的。明朝立国,承袭了元朝的很多制度,史学界甚至认为元对华夏文明的逆袭,实际上造成了文明的退步,比如殉葬这样奴隶社会的陋习。再者,按照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格局来看,明朝在造就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后选择关闭国门,继续天朝上国,西方却已经结束了中世纪,开始了文艺复兴。

我们不缺勤劳智慧的人民,但当这些智能用于关起门来的内斗时,破坏力更为惊人。作为汉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封闭内耗给后世留下太多黑暗印象。近些年明史研究热,部分的给它正名,但还是没有汉唐那样说起来让人骄傲。沐英更早发明了火枪三段射,但后世更多把这个知识产权记在了腓特烈头上。也许,这个小小的事例恰恰折射出了这个王朝的无奈。

————————————

没想到不怎么严谨的一篇获得这么多关注,实在惭愧,再次感谢那位指出我误笔的兄弟or姐妹~

其实就像开篇说的,我们的历史观都是受了各种教育、各种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再客观的评论,只要人说的,怎能不主观。我不是历史学专业的,加之人懒散不堪,实在不敢置喙。但很早就开始接触史书,确有爱好,但也仅是爱好而已,实在惭愧。后来工作,接触到现实中的林林总总,尽然与历史的某个故事如出一辙!原来“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黑格尔”

知道这句话,一度让我放弃了历史爱好。

后来,马未都老师一句: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和无数个惊喜。让我意识到,在这个一不小心就被洗脑的时代,要想保留一点点独立思考能力,学历史可能是条路。虽然都是活人留下的记录,虽然里面充斥着虚妄,虽然即使秉笔直书也少不了主观偏见,虽然……太多太多,但看史书至少可以认识自己。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其实深究起来是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汉唐也好,朱明也罢,都是几个世纪的国享,期间盛衰中兴也有起伏,任何一个史家也只能从一个或几个维度透视,更别说只言片语来描述强弱之分了。至于原因归结为朱重八不行还是他后代不行,那就得把汉、唐、明的皇帝们组团PK了——关公战秦琼2.0群殴威力加强版~

这个时代稀缺资源是独立深思考能力,与诸君共勉


user avatar   wang-wang-80-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开拓方向不一样。

开拓方向不一样的主要原因在于首都不同。

汉唐两朝首都在西安,所以发力点在西域(西北)。

明朝两都在南京和北京,所以主要开发东北和西南。

东北的开发程度被努尔哈赤屠杀殆尽了,努尔哈赤本人也是明朝小官起家的,起家时地位还不如安禄山呢?怎么就没人炒作安史之乱是民族矛盾呢?因为安禄山失败了?另外,安禄山的老巢在北京附近…


西南的开发成果已经习以为常了。还有几个人记得什么叫改土归流?还记得南诏,大理?还记得夜郎国?


所以总结一下。觉得明朝怂,唐汉厉害的原因是唐汉的西域有一部分现在不是我们的领土,而明开发的西南和东北是我们的一部分。人人得陇望蜀,所以觉得唐汉厉害点。

另一方面,唐汉没被西域的敌人打穿,而明却被清打穿了。但是明也不是特殊的,宋辽当世两大国也曾被野蛮人金一波打穿。

原因何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已。

我大明,天下无敌太久了……


user avatar   de-chuan-guang-guo-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起前两位朱元璋不是一个有格局的皇帝,但他确实是一个爱民的好皇帝。以后到了应天,我还是想去拜拜他,为了三十税一去拜拜他。

就兵制而言,卫所制和府兵制比较相似,这是前唐和前明强大的原因。

这种兵制的好处是国家不需要承担太多财政压力,他们平时耕种,自己种田养自己,战时召集到一起,而且没有工资,这样国家有长期作战能力。

同样西汉强盛也跟征兵制费用低有很大关系,东汉初彻底废除郡国制(虽然郡国制一直被人诟病,司马氏和朱元璋都要恢复,不是因为他们笨。郡国制不可怕,可怕的是过于庞大的郡国制),打破了地方郡国对豪强的平衡,大量百姓成为豪强部曲奴隶,中央征不到人,从而征兵制逐渐崩溃,因而后汉强盛远非前汉能比。

西汉 前唐 前明,中国公认最强三个大一统长命王朝,居然都是廉价兵制,这就不是巧合了。东汉 中晚唐 明中期 清朝 都是靠财政改革支持的强兵政策,虽然军事也比较强,但确实不如前三位。但廉价兵制无法长久,募兵制长久,这又是个矛盾的问题。

也就可以认为近古之前价格低廉的兵制是帝国扩张的基础!


基于此朱元璋曾自夸道“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朱元璋实际上是想建立西汉加初唐混合的制度,但这种制度因为两代削藩,退变为基本跟唐一致的制度,藩王反而成为帝国的财政负担,这种依赖土地国有的制度,后期都因为土地兼并被私有而失效了。唐明最后都不得不放弃这种兵制,改成募兵制

唐朝因为幅员辽阔不得不实行节度使制度,为了方便行事,玄宗晚年让节度使掌握行政 司法 地方军队权力,因而地方做大爆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依然没有解决募兵制带来的财政问题,募兵制就是发工资给士兵。

中唐以后唐朝第一大问题就财政问题,朝廷第一大事就是财政改革,财政的改革一直到宋朝从未停止,最著名就是王安石变法。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任命刘晏改革盐法,整顿漕运,平衡物价。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适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再次改革开始实行“两税法”。两税制非常重要,有兴趣可以看下面。相比比较笼统的生产力概念,推动历史发展的核心更容易理解为针对人口规模的税制改革与兵制改革。

唐朝后期,先后对盐、铁、酒、矿等实行专卖制度,并且课茶税与关税等。

五代十国时期征收住税(商业税,根据进货数量收税)。

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诏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正式将商税列为国家固定赋税收入。

宋朝的税收极其繁杂,不过商业税占比比较大,也算相对成功。

不过,宋朝却不是一个成功的王朝!而且很失败!最重要原因是文弱!宋朝极度文弱,而且过于耻辱,到明朝建国之时,兵制基本没有采用宋朝,而是结合唐 金 元兵制创造了卫所制度,也没有采用让宋朝矫枉过正文弱的更戍等法。

但地方管理上总体明朝参照了宋朝的制度,将行省分给三司联合管理,布政使管理民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都指挥使管理地方军事。都指挥使负责大概一省卫所的练兵(明清练兵特别多,并且常常能练出强军)、漕运、屯田,巡抚、以及军队内的刑狱等,但除了固定时间的巡抚监察,遇到一些重大事务,都指挥使司也不能自行决定。如果遇到战争爆发,都指挥使司是没有权力指挥作战,需要让位给朝廷临时指派的总兵官。因此明军即能保持相对较强战力又能保持控制武官不做大。

但明宣宗以后,卫所官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之事常发生。因而,宣宗开始明朝失去扩张动力明朝日渐保守。如果玄宗年间,应对财政问题选择放弃扩张,唐朝同样不会爆发安史之乱,但唐朝选择依然扩张,从玄宗年间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唐朝选择比较正确,节度使制度能保证军力扩张,但长此下去危机皇权。明宣宗仿佛是唐玄宗穿越过来上天给了他第二次选择机会,这次他选择了保守,退出安南,放弃东北,西北,废除郑和下西洋,选择虽然窝能,但国家能长存。这是同一件事,历史给出的第二次选择。

明宣宗本人尚武,最后却选择保守,不得不说是个笑话。就像赵匡胤是武将出生宋却文弱一样可笑。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是伟人。藩可以慢慢削,几代下来就是会变成西汉中晚期的宗王,又能制衡地方,又能在国家危机时勤王。但朱允炆和朱棣两代削藩来看,显然这么大的藩王让他们坐立不安,甚至忽略了朱元璋的用意。朱棣以后,明朝的藩王彻底失去战力,变成没有节制的蛀虫啃噬着明帝国这棵大树,最后随着明帝国一起报销。

如果一定要说有问题,那就是废除了宰相!没有宰相,内阁的成立是必然,没有决策权的内阁能维持帝国运营,却不能在的改革和决策上拍板,这是明朝中后期僵化等死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明朝不可能走向大刀阔斧的财政改革来解决募兵粮饷问题的原因,甚至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黄仁宇先生也说,明朝是一个内向的王朝,这话一点没错。

这样来看,朱元璋格局确实不如唐宗汉武。很多文人都愿意宋朝为官,却极度厌恶明朝为官。宋朝前期是文官待遇高,百姓难受。明朝前期是文官待遇低,百姓安居乐业。是朱元璋不懂财政的问题,还是自己贫苦出生不愿意加赋呢?真的很难讲。但结果就是明朝税赋保守,没有宰相财政改革又流产。大江东去,本该成败论英雄。但历史上不缺建功立业的帝王,不缺为了效率牺牲百姓的帝国,但缺朱元璋这样处处为百姓考虑的失败皇帝。虽然他不成功,他没有格局,但我依然尊重他。他的子孙崇祯虽然能力不济,但临时前依然劝李闯“勿伤百姓一人! ”,那一刹也算令人尊重,格局与赢得尊重或许根本就是两码事。

参考资料:




user avatar   li-hui-72-47-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回答可能略微引起不适,不想看请右上角吧。


其实题主问的应该是“为什么印象里明朝没有汉唐那么强大”。确实存在这一现象,在国人心里,汉唐才是中国极盛时代的标杆。


而明朝,很多人的直观印象则是"黑暗、昏庸"。这当然不完全是民众的错误认识,说明朝比不了汉唐,有一个原因是,明朝已经没有汉唐时代的"豪族"阶层来支撑。


对不少人来说,想想看,是不是越远的时代,越单纯,甚至越热血?先秦惨烈的诸侯战争就别提了,汉代卫青去病破匈奴,班超投笔从戎,唐初横扫东亚大陆,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看得实在热血沸腾不是?尤其汉代这两件事,是入选教科书级别的伟大操作,已经家喻户晓!然而明朝呢,除了朱元璋,朱棣打的蒙古人屁滚尿流外,好像其余的时间就没啥闪光点了,为人所知的,1449之变,1550之变,太监乱政,被李自成一顿揍,实在没法看了,也就戚继光还能说说。

士族的悠闲生活

但是,明朝要真的只有那么窝囊,是不可能支撑得了300年的。15世纪晚期,明宪宗一样完成过成化犁庭,王越汪直破王庭等壮举,打得女真人蒙古人抬不起头,然而这些壮事却被埋在了历史的角落,少有人知。


所以,同为大一统王朝,造成明代与汉唐反差那么大的原因,上层集团的变动是很大的原因。


汉代是士族、外戚的时代,对士族而言,几代都是做官的,做学问的,自幼出身于这种家庭,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完全不用担忧,从小起点更高,视野、见识绝非常人能比。所谓“三代出贵族”,就是这么个道理。不用再操心于普通人艰苦的生活,甚至官也不用辛辛苦苦去考,精力便可以集中在建功立业上,威力自然非同凡响。外戚就不说了,皇帝是自家亲戚,对于有志者而言,还有比这个更涨志气的吗?心气决定人生的高度。


至于外戚,有亲戚汉武撑腰,卫青霍去病便可以大胆去尝试去努力,失败了不仅是自己丢人,做皇帝的亲戚一样脸上无光,这种血缘上的责任感自然不是普通大臣与皇帝“打工者与老板”的关系能比的。至于班超,班家是汉代显贵与儒学大族,全家人都是史学家,这种家世会是普通人么?投笔从戎说的就是他,一个不高兴,老子文职不干了,老子要参军,平定西域!


至于唐代,李世民本身就出自显贵,李靖属于李世民集团,他们的气魄自然不可能在卫、霍、班超之下。随着高宗晚年、武则天时代清除功勋、贵族集团取得重大成效,权力是尽归己手了,然而却也造成了将领的匮乏,武则天时代对外作战陷入低潮,甚至还惨败给了挨着长城边的部落契丹。(神探狄仁杰里有过这段事情的描述,看过的人应该有印象。)到了玄宗朝,为了扭转颓势,开始启用胡人为将。胡人生存的边塞之地环境恶劣,战斗时有发生,不是安定的中原能比,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胡人,作战自然是好手,于是8世纪开元天宝年,唐军战斗力得到了恢复(胡人隐患与题无关,不再赘述)。


明代,王守仁认为文武并重才是人追求的方向,觉得"格物致知"有问题,想探寻哲学的真谛。然而,他爹非但没有鼓励他开拓创新,反而是100个不爽,嫌他"不务正业"。为了逼他安分点,还特地去江西找了个老婆框住他,要不是王阳明及时考中进士让他爹稍稍妥协了点,恐怕也没有后来的“全能大儒”了。这还是状元家庭(王阳明爹是状元),普通人家就更别说了:你有功名吗,高中了吗?没有功名就给老子读书考试,养你这么多年是干嘛的,功名都没有还说什么建功立业?就这样,无数本有着远大理想的年轻人,终于被家长保守的说教给压下去了。


如果不好理解,可以看看今天,以广东为例,学生高考,很多家长是不同意子女报考省外高校的,理由很简单,广东那么发达,去外省含7咩?(粗口,曾亲耳听过。这种事的味道本人一直就很不喜欢)再看看国考省考,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头都要进单位,而不是努力在外打拼,创出一番自己的未来?自己实现梦想,打拼成就的未来,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啊!而且,读书时代就说自己长大了要做公务员的人,数量也不可能多到哪儿去(毕竟说长大要做科学家的才是大头 )。可惜,道理大家都懂,公务员考试的热度还是居高不下。


如果把眼光继续向下看,电影《功夫足球》里有一段,酱爆说,他的梦想是做一名伟大的作曲家,猪肉佬的想法则是以后做一名伟大的舞蹈家,然而再看看他们现时的样子,搞笑之余,又透着一份讽刺,一份无奈。普通人没有雄厚的财力家世支撑,没有显赫的环境加成,要实现年少时的远大梦想,不能说没有,但是谈何容易。所以,班超那种任性的夸张行为,其实对很多人是可望不可即的。

酱爆

简单地说就是,明代人确实没有汉唐人敢那么大胆玩骚操作。对读书人而言,最期望的是稳定的环境,一个家乡安宁,自己可以安心学习冲击进士的环境;一个可以为官一方,不用整天担心战事,摧毁社会和谐的环境。不是被逼得非开战事不可,明代读书人的天下,谁给你随随便便开打?


除去家长早年的说教以外,等努力了半生,人终于实现了为官一方的梦想时,人也已经被”考海沉浮”的现实打压得差不多了,年轻时的凌云壮志大多也已经平息。做了县令,半辈子光景换来的乌纱帽,他们敢随便折腾吗?我只要兢兢业业做好县令的位子,运气好点冲击下五品六品就知足了,什么建功立业,光耀千古的牛逼话,你还是去忽悠私塾里的小孩子好吧?而且,好不容易,花了大半辈子终于中了进士,人到中年,哪里还有年轻人那份干劲(想想为什么机关里喝茶看报就下班的说法会那么流行)。能平平安安做到退休,顺便修修老家的私塾便已经是中老年时的全部愿望。


-----对的,这才是进士群体具有代表性的写照。所以看看汉唐一系列气吞万里如虎的大胆操作,再对比明代总体“沉闷、黑暗”的刻板印象,所谓的“没有汉唐的文治武功”,便可以理解了。


而明代出类拔萃的那些顶尖人物,看看他们是什么时候中进士的:

杨廷和,20岁;王阳明,27岁;严嵩,25岁;徐阶,20岁;最负威名的张居正,22岁(之前还被省考官刻意打压过一届以磨其心性,不然很可能就是19岁了!)。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别人半辈子甚至一辈子都没做到的事,事业的起步年龄已经非常趋近于当年的士族(一般10多岁就可以做官了),家长在这份可怕的成就面前,不敢也不可能会笑话他们的志气,没有考半辈子试的沉重现实负担,他们的心态,视野才能放得更远,建功立业才更有可能。“英雄出少年,出名要趁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他们的成就,真的是普通人能及的吗?这种天才终究是少,他们的存在,掩盖不了寒门出贵子的概率比士族豪族要低的事实。

《大明王朝1566》张居正剧照


另:本回答只讨论古代,绝非鼓吹“社会该由精英操纵”等论调,本人对魏晋南北朝,对士族这一阶层的看法也已在下面写明。

现代社会,普通人通过努力一样有机会进体制,赚大钱,过想要的生活。能不能成功,归根看自己。


-----------分割线--------------


一个早已消逝于历史长河的东西也能让某些人浑身不舒服,那就由他不舒服吧。


另,有不少人提到魏晋南北朝,本来与题目无关不想延伸的太远,但还是说两句,作统一回答: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带来恶劣的影响,所谓"月满则亏"就是这个理。

在士族尚未彻底控制国家的时代(两汉),国家层面还有很大的空间给他们上升开拓,又还要和外戚宦官集团斗争,有竞争才会有动力,是故两汉人才辈出,不仅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了攒取更大的资本与声望把对手击败。

然而发展到魏晋南北朝,从曹丕开创九品中正制让步士族时起,这个集团就注定了一家独霸的未来,士族出身的司马家族也最终完成了士族定鼎的最后一击,篡取帝位。

失去了对手,没有了竞争,于是奢侈享乐之风越来越盛行,政治博弈也越来越没规矩没水准,以至于弄出了五胡动乱,不得不退守江南。

退守江南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知耻后勇,北伐更像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的作秀(桓温),而真正有志统一天下的反而只是少数(祖逖)。

像王献之这样一生下来就有官做,也没什么野心的,便在地方吃喝玩乐娱乐至死;不少士族子弟无聊之余,发扬光大了"清流"这种毫无意义的行为来打发时间。

全国上上下下充斥着野心家和纨绔子弟 ,沉溺于牛鬼蛇神式的风气,这种朽烂的国家和阶级,距离末日也就不远了。

寒族出身的刘裕嘲讽了他们的无能,侯景狠狠地踢了他们的屁股,最后,杨坚彻底杀死了他们的政权。


-------------分割线---------------

谢谢大家的给赞,没想到一下子就达到600+了。既然如此,关于“精英与平民”,可以再多说一点。

越完整健全的制度,总体架构也会越趋于稳定,越稳定,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制度内,想要火箭式升迁也越难,也越看重你是不是真的有超强的本事,而不是你身后的家世背景。在科举制度下,为了不犯错误而被政治对手踩你上台,你行事也会逐渐向"求稳"的方向靠,越走到高位,保持初进官场的热血方刚也越来越难得。要出事了,也没有什么世家大族能强行保你。当然,包龙星从候补知县(九品)瞬间成为八府巡抚(一品)这种事,也越来越稀少。

在先秦时代,礼制尚未彻底崩溃前,你生来是什么身份就是什么身份,贵族是贵族,平民是平民,基本没有流动的可能性,完全看你的血统。

两汉时,秦朝把六国贵族上层全部清洗了一遍,自己又迅速崩溃之后,等于上层一下子造成了大量的权力真空,社会秩序大洗牌,平民才有了出将入相的可能性。但察举制这东西,靠的是各地推荐人才----推荐,这里面就大有猫腻了。随着承平日久,地方大族开始崛起,他们自然会利用手里的资源去为自己博取更大的利益----拉拢地方官员,推荐自家子弟,排斥平民。日后等自家子弟做了地方官,又会被地方大族拉拢,或者干脆推荐自家后生----往复循环,国家官制就又滑落到了一小群人的手里,这批人就是所谓的“士族”。另外,皇帝也不是傻子,察举制既然慢慢变味了,那为了对抗逐渐崛起的士族,皇帝也懒得再以正规渠道选拔人才(谁知道正规渠道得到的是不是士族代言人),转而另外提拔外戚、宦官势力为己所用。于是,两汉士族、外戚、宦官之间斗的格外强烈,平民最终还是门外吃瓜的。

曹魏-南朝一系士族在6世纪中叶的侯景之乱中被大批屠杀,稍早一点北方也发生了“河阴之变”,北朝士族也被尔朱荣等叛贼们清了个七七八八,醉生梦死的腐朽旧势力退出舞台,给新势力留出了发展的空间,统一中国终于有了希望----对的,只有充满朝气的新兴势力才担负得起这个重任,新兴的杨家也最终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但是,如果制度上不改革,换汤不换药,那中国迟早也要再度滑落到士族醉生梦死,平民无法出头的灰暗时代。杨家站在统一全国的高度上,自然不可能认识不到潜在的危机。为了防止重现魏晋南北朝,皇帝阶层的黑暗时代,隋朝正式推出了科举(早在南朝时就已有雏形,但有根深蒂固的士族势力在,最终没有掀起什么水花)。扶持外戚、宦官风险太大,杀敌一千也要自损一百,既然如此,我们不如试试把普通人拉进来与士族们相斗?当然,对于平民来说,一辈子p民的黑暗时代,终于要到头了。

杨家的作死,让隔壁亲戚李家迅速取代了杨家并再度统一中国。隋朝的改革因为政权的迅速崩溃嘎然而止;于是,李家接过了这一大旗。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以这等能耐,他自然不会害怕什么士族不士族的,而且自己即位时才29岁,正当壮年,哪个下属敢造他的反?(朱元璋真正统一全国时已经50多岁了,以古代的寿命来说,不可能不考虑接班的问题,诛杀功臣的意愿才会非常强烈)所以他完全可以信任自己手下的功臣们,继续去厮杀去征战,强大的陇西军事集团持续闪耀于7世纪的天空。是的,后人引起为傲的超级大唐,大部分功业正是在这个集团闪耀的时候拿下来的(开元盛世不是)。

可是,李治不是李世民,他没有统一天下的威望在手,李世民的忠实干将,对他来说反而是威胁皇权的负担。这个集团也不可能一步拿掉,只能边用边防,慢慢清除。武则天因为出身相对低微,所以李治坚决废掉出身大族的王氏,立武氏为后,一方面是打支持王氏的长孙无忌们的脸,另一面则是向依然强大的士族大家宣战。别以为李治仅仅是垂涎于武则天的美貌,在陇西集团、世家大族面前,他们是真正的盟友,真正共患难的夫妻----所以李治,心知武则天的权力欲之旺盛,然而直到去世,也没有把她拿掉;而武则天,哪怕养了一堆男宠,哪怕真的篡了李家的帝位,直到去世也还是要求与李治合葬----因为,她的心永远只属于自己的丈夫,也感谢自己的丈夫给了自己名扬千古的机遇。共同作战多年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绝不是两句甜言蜜语,两个年轻帅哥就能及的。在还政李家之后,她自认为没有愧对李治,所以选择了长眠在李治的身边。

历经高宗-武后时代对陇西集团和依然存在的世家大族,长达半个世纪的清洗,从武则天时代起,普通人终于可以正式出入朝堂,而狄仁杰、姚崇等人则吹响了平民治理国家的冲锋号。但世家大族并没有彻底消失,相反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与新兴军事集团(也就是割据的军阀)一起,继续缠绕着大唐的筋骨。历经200多年的斗争沉浮,宋代才终于完成了“平民治理国家”的历史使命,士族豪族被彻底扫出历史舞台的中央,当然,宋朝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这是后话。不表。


题外话:李治与武则天之间的故事,当初看的是热血沸腾,也感动地热泪盈眶----如果我也有这么一位一同患难,一同奋斗的好妻子,此生,夫复何求??


-------------分割线---------------

没想到已经3000赞了,首先谢谢大家的鼓励!


其实,换一个思路,或许对这个问题能更好地理解。


一帮黑社会组建起的企业,就不算黑社会了吗?香港,日本告诉我们,一样算。


一帮海盗支撑起的国家,就不会偷鸡摸狗了吗?英国告诉我们,一样会。


那么,由一帮文弱书生来治理国家,这个国家的风气,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在科举阶层尚未兴起的隋代,看看身为豪族的李世民,接受的是什么教育: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引自百度百科)


接受文武全才的教育,才有了李世民后来马上征战,马下治国的伟大生涯,不仅做到了励精图治,而且该打就打,毫不含糊,他带领下的大唐,压根就不知道“怕”字怎么写。


而到了宋朝,以文制武众所周知,关键是,有鉴于前代的教训,国家权力是不能再由那些士族、宦官、武人插手了,那选项便只剩下了-----科举文人。书生文弱,而且权力不可世袭,皇位的安全性无疑大大提高了。天下只有帝王能世袭,还有什么家族能威胁到帝王的利益?


于是从北宋开始,国家成了读书人(士大夫)的国家,而宋明两代风气普遍趋于保守,扩张乏力(明朝朱元璋父子时代是例外,因为他们的皇位是从战场血雨腥风中打下来的,没有人能制约得了他们做决定)


——正是由于这样的时代背景,雄心勃勃的宋神宗反而成了时代的异类,和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努力终究石沉大海,郁郁而逝;他前任平淡如水的仁宗反而成了千古仁君,备受称赞。


明宪宗强行压下大臣的反对,力排众议,方保得王越诸人东征西讨保卫疆土,没想到的是,被塑造成明君形象的,却是他作为平平的儿子。


力图进取的宪宗和王越,一如前朝的神宗与王公,没有人理解他们的作为,乃至多有诋毁。王越被弹劾时,满朝文武无人求情,宪宗更是被说成了只知依赖万妃的巨婴;王安石更甚,大半个明代都在说他是毁灭王朝的罪魁祸首,不可原谅的“妖人”。


所幸,王越的志向,当世有一人能理解,他的生涯更是此人心中永恒的丰碑。这个异类就是,王守仁。

——————————


无法理解某些人为何会有"王朝的后期之所以走向衰亡都是因为皇帝不肯站出来力挽狂澜",或者是"某某皇帝做得到的为什么某某皇帝就不行?"之类神奇的言论,还自称看过多少多少的书。

记得我小时候也这么想的,都怪某某皇帝沉迷玩乐享受不思国家大事,国家才慢慢衰落下去了。然而,长大后才慢慢明白,人家压根就没有丢下国家大事,是我见识太浅,坐井观天。

既然马后炮式的认为某某皇帝要挺身而出就可能扭转国家的衰落,那岂不是拐弯抹角在讲"皇帝按我说的做才对"?古代版的"我比中南海聪明"系列,只凸显一升斗小民的无知罢了。


——————————

历史&时事交流群 955930415 ,有空来坐坐~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康熙对朱元璋时期明朝的评价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尽管这种称颂有着维护清朝统治的实际需要,但吹牛也是要看对象的,他要是吹赵构、李煜这种人“远迈汉唐”肯定是要被人笑死的。所以,朱元璋能被说“远迈汉唐”就表明他在某些地方还是能跟汉唐明君相提并论的。

至于说为什么明朝给人的感觉不如汉唐强盛,其实你列出的地图就已经说出了问题所在。

在汉唐时期,汉民族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北方草原,匈奴、突厥等都是控制了从内蒙到西域的大片土地,因此汉唐的强盛主要体现在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控制上。而自唐朝以后,契丹、女真均兴起于东北,因此明朝的强盛主要体现在东北的控制上——当然,后期是彻底玩脱了。除此之外,汉唐对于西藏、青海当地区的控制略有乏力,明朝进行了有效控制,云南明朝做的教化也不错。这都是明朝比汉唐好的地方。

如果要从政治、经济体制上找原因的话,还有这方面的因素:

首先,在政治上,明朝建立起了高度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尽管明朝的八股文屡受诟病,但你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体系是非常完善的,对于无权无势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一条很好的进身之阶。因此,明朝人想要获得功名最好的方式是读书,而不是像汉唐时期一样“功名祗向马上取”。

其次,在经济上,汉唐时期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都是在北方中原地区,面对蒙古、突厥等部的进犯,自然要强硬的打回去。但是到了明朝,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南移。尽管北京仍然位于对抗北方的一线,但统治者在心态上与前代便有所区别。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宣传角度问题吧。

提起汉朝就是汉武帝灭匈奴,封狼居胥燕然勒功,唐朝就是盛唐开元,唐诗与唐刀交织。

宋朝是宋词唱和,绮丽三千,临安初雨。

清朝则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各种宫斗。

明朝?朱元璋,锦衣卫


很多人,尤其是你们这些非历史爱好者,往往得出的结论是荒唐的,他们只看电视剧小说,《乌合之众》里面就曾经不屑,作者站在精英角度,仿佛要说大众都是猪脑子,智力有问题的一帮愚民,清朝被洗白到此地步,个个都是明君,和电视剧里面天天轰炸的清宫剧难道没有关系吗?

真正的历史,你们who care?


汉朝唐朝明朝都有自己的伟大之处。

汉朝唐朝明朝都有最强大时期,汉武盛世确实锐意进取,东汉中兴确实一度光明,唐朝的开元盛世也确实值得怀念,明朝从朱元璋到土木堡,都算是王朝盛世。

但明朝不怎么宣传,永乐盛世名气远远逊色于其他几个盛世,文化上的灿烂成就也很少被提及,比如王阳明,千古圣贤。

汉朝唐朝明朝也有自己的阴暗面。

汉朝其实有许多黑历史,脏唐臭汉就有这种说法,后宫里,往往孝治天下成为后宫干政的大借口,女人政治成为汉朝的毒瘤,随之而来的是外戚成为汉朝的祸害,汉朝皇帝的荒唐事也不少,比如汉灵帝汉桓帝,这里不想讲那些重口味的事,骇人听闻程度远远超过嘉靖炼丹天启木匠,但很少人知道。

就算最出名的唐朝也不是那么好吧,其实历史上最权柄滔天的太监政治是在唐朝,比后世的明朝厉害多了,已经到了只手遮天废立皇帝的地步。

虽然开元全盛日是很华美,私德上面,唐朝后宫之淫乱简直是历史罕见,唐高宗纳了自己继母,唐玄宗抢自己儿媳,武则天太平公主男宠成群,还有各种各样野史通奸私生子传说。唐朝皇帝吃丹药也是一大黑历史,几乎所有唐朝皇帝早逝都和吃丹药有关。

唐朝最严重的问题是藩镇割据,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战乱不断,几乎是隔段时间就有将军造反,隔段时间就有人起兵,然后朝廷只能安抚,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从唐肃宗到唐僖宗,多次丢失帝都长安,朝廷颜面尽失。其实让我选唐朝明朝我还是选择待在明朝,不想去经历战乱。

但在宣传中,总是忽视汉唐的黑暗面,而放大明朝的黑历史,锦衣卫横行,朱元璋杀戮,嘉靖炼丹天启木匠赫赫有名。明宣宗已经是难得的好皇帝,斗蛐蛐又怎么了?不值一提的爱好而已,但在后世却依然成为一大谈资。


user avatar   wang-ni-ma-59-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明朝确实没有像汉朝、唐朝那样的强盛。这也确实有朱元璋的问题。但你不得不承认,朱元璋已经做得够好了,在那个时代,你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做得比朱元璋更好的人。

  秦汉作为第一帝国,承载着从奴隶社会刚刚进入封建社会并首次大一统的新生爆发力,其强盛不但空前,同时也是绝后的。所以这里不予讨论,就比较唐和明。

  很简单一件事,元既然远不如隋朝,明比不上唐朝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北宋的所谓大一统,没有燕云、两辽、河西、银夏、云南、西域,但是时间长了点。与地盘足但时间短的西晋相当。

  而南宋与金的对峙,也与南北朝非常相似。

  很多人就喜欢意淫,为什么杨坚要建隋啊?宇文邕何等圣主啊,宇文家一统天下多好啊?杨坚欺负孤儿寡母,犬羊种,HETUI!(还有一群人喜欢说,朱元璋篡夺红巾军伐元成果,捡漏建国,犬羊种,HETUI!)

  其实金朝后期汉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详见劣者这个回答《金朝是中国的一部分吗?》)。不过大金和大宋一样纵容豪强,藏富于“民”(土豪劣绅),虽然表面经济繁荣,但国库并没有钱,灭宋是不可能灭宋的,只有收岁币和滥发钞票才能生活下去这样子。

  正常的剧本,就是汉人取得金的政权(篡夺也好,起义军取而代之也好),然后去旧迎新,革鼎制度,南下灭宋,这就是正确的第三帝国的打开方式。

  而隋唐确实也继承了北周、北齐、南陈三大王朝的全部优点。

  而乱入的蒙古——什么东西?

  它成功地继承了金、宋、西夏的全部缺点,并加以发扬光大——金的滥发钞票,西夏的佞佛,以及宋的在完成统一之后外战挫得一逼(被越南、爪哇、麓川、日本吊打,末年更是被高丽也暴揍,而且日本因为迎击元军导致本来就进入衰落期的镰仓幕府破产,武士浪人大量出海搞事,之后倭寇日了元朝近百年,元朝一直拿不出有效解决办法,最搞笑的是到了元末,元顺帝还勾结倭寇打红巾军——【倭人攻金复州,杀红军据其州者,即奏遣人往赏赉而抚安之。】)。

  忽必烈一开始也是做满全盘汉化架势的,后来呵呵了。

  有人要说,但是大元开放啊。

  开放是开放,但是和汉人关系要比蒙古人、色目人小很多。

  大元给汉人准备的是禁武令(比宋代严格多了,宋代禁弩不禁弓,元代连铁尺都禁了,惟一不禁的是菜刀,十户人家用一口菜刀是段子)废掉尚武精神,理学官学化禁锢思想(南宋理宗那么崇尚理学都没强制要求理学官学化,允许思想自由),贞节牌坊剥夺女性地位,普及跪礼打断男人脊梁[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入见,皆跪奏事。”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匠户制度进行人身束缚,诸如此类的很多很多。

  不少学者都认为,君臣关系转化为主奴关系,是从元朝开始确立的。

  元朝的百年统治,带给朱元璋以及广大士大夫与人民的局限性是不用说的。在那个时代,并不像晚清有西方思潮输入,所以几乎不可能找到人做得更好。

  明朝已经非常努力了。要知道,整个元朝,四川、陇西、河西、河套、两辽都处于人口稀少的状态,有待明朝恢复(元朝对云南的建设略有吹点,但赛典赤父子也建了不少清真寺,详见本人此回答《云南为什么在明代之前保持独立、半独立的状态。》)。元朝对黄河治理的无能更是导致人口大规模南移,明代前期北方人口极为稀疏,形成天子守国门的局面。

  而且宋代纵容豪民,佃户地位极为下降,“佃客犯主人,加等论罪;田主殴死佃客,减刑二等”“富人敢于专杀”。到了元代,地主杀死佃农不用偿命更是明列于法律当中,“诸地主殴死佃客者,杖一百七,征烧埋银五十两”,佃户如同猪狗。而明朝开国之后,出自底层的朱元璋极大地提升了佃农的地位,“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只行亲属礼”(保护佃农的还有雍正,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

  明朝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于元朝失败政策的矫枉过正。比如元朝过度重商,结果依然收不上税,只能印钞票度日,便宜了色目巨商和不法豪民。朱元璋惩其弊而抑商,对于发展农业大有好处,但后世拘泥于此,没有根据沿海人口增长、商业需求增大的情况及时调整,就有些可指摘了。

  丘濬《世史正纲》:臣恒谓天地开辟以来,夷狄乱华之祸,莫甚于胡元。盖中国全为胡有者几百年,我圣祖始复而有之。

  蒙古之全取中国,而又根本不融入华夏,败逃后继续骚扰边疆,使得明朝的定位模糊迷惘。有明一朝,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此外交上迂腐呆板,本非吹点,而明人的民族自尊心过于强烈,正是有自卑在其中,自卑者,便源于胡元窃国带来的印记。

  而明惩宋衰亡之弊,极少议和,末期强行死硬,也是满清能取得天下的重要因素。不然明虽亡,不至于沦于异族之手。

  而明之士大夫比宋儒更擅长以祖宗家法,阻挠变易,使得有明一朝小家子气越发明显,对于时局变化反应迟钝(这点在清朝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又比明朝厉害得多了),也与元朝对于儒学的阉割劣化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如果没有胡元窃国,伪朝乱华夏,第三帝国本应该是大唐这样如凤凰般浴火重生的豪迈帝国。明朝虽然很多地方已经做得很好了,也填了很多元朝的坑(黄河之患,人口分布不均衡,西南麓川作乱等等等等),但是缺乏大气,这无疑是沾染胡元的遗毒导致的。


user avatar   luo-jia-l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史·成祖本纪》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在《明史》这个备受争议的正史里面,满清史书编写者依然给明朝给出的评价是“治隆两宋,远迈汉唐”。我想,这就已经能看出一些问题了。

至于明朝题主为什么会问明朝为什么没有像汉唐一样强盛的问题,那因为明朝一直被黑啊。

大多数人眼中,明朝除了明初那几个好皇帝,后面的皇帝有的几十年不上朝,皇帝大权旁落,四大权阉搞得朝政乌烟瘴气。即使是明初,朱元璋对于官员动不动就是“剥皮实草”,真是苦不堪言呐。整个就吧啦吧啦的。

首先,我认为,一个朝代强不强盛,要看人民生活的怎么样,而不是官僚集团与勋贵皇亲生活的怎么样,而且,明史中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只因为明史有东林党人参与编写,东林党人嘴上说着为国为民,清朝入关反手就是一个投降,还不忘在编修史书时不时地回首掏一下,黑我们的皇帝。

宋朝的官员那活的真叫一个爽,工资高,犯了罪轻易不会死,最多就流放,有时候有关系流放半路上又回来做官,爽不爽?宋仁宗在史书上评价够好吧?那狄青怎么郁郁而终了呢?那西夏怎么还是打不过呢?而且当时得人民到底生活的怎么样呢?

明朝被黑的最惨的就是明宪宗和万贵妃,万贵妃百度百科都跟她翻案了好吗?博学多能曰宪,中兴之主曰宪,具体的知乎上有专门关于宪宗的帖子。

关于四大权阉,先看看他们干了哪些事儿吧,然后再了解一下明代文官集团与皇帝的斗争,就啥都明白了,关于明史的争议也会明白。

回归正题,那么明朝牛逼在哪儿呢?

1,明朝享国276年,仅次于唐朝的289年,北宋才167年,元朝才98年。

2,明朝时期与西方国家建立了联系,并有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著名的“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3,明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白银货币化已经完成,并通过贸易吸收了全世界大部分的白银。

4,政治制度的进步,皇帝不上朝国家照样正常运转。我这里的皇帝不上朝并不是指皇帝不管事。

5,科学技术的进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6,明朝著书立说十分自由,这也是为什么四大名著有三大都在明朝,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文化的极度繁荣。

7,抗倭战争,以及万历三大征,万历后期还能经得住万历三大征的消耗,万历三大征也赢了,你能说万历一定昏庸?

8,唐朝之后,明朝是唯一一个四海宾服的大一统汉民族政权。

说实话,若不是清朝打断了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心学兴起,“西学东渐”以及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能发展成什么样那还真说不好。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句不讨喜的话,你可以百度查查秦始皇、杨坚的历史成就,你基本就知道汉、唐强盛的原因了。

匿吧,莫名有种会被喷死的感觉。


user avatar   tian-xia-wu-ze-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统一了东亚大陆的中央集权帝国,在我看来就是强盛的代表了,何来不同时代的王朝谁比谁更强盛?




           

相关话题

  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了科技,中国没有类似黑暗的中世纪,却为什么没有产生科技? 
  二战后亚非拉国际地位的崛起与老牌西方强国的衰落,是否只是一个谎言?如果不看亚洲国家的经济起飞的话? 
  如何看待吕思勉评价岳飞? 
  晋文公重耳是怎样在短短9年内称霸一方的? 
  哪个瞬间让你觉得没文化真耽误事儿? 
  如何评价《刺客信条编年史:中国》? 
  明朝勋戚贵族在明朝的生活和政治地位是怎样的? 
  袁崇焕的战略战术有什么特点? 
  如果让你回到古代,和李白、苏轼、杜甫、白居易一起旅游,你会选择谁? 
  十八世纪帆船横渡大西洋大约要多久? 

前一个讨论
朱棣五征漠北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只是打击一下蒙古人,作用好像不太大?
下一个讨论
为何在知乎上讨论明朝灭亡很少有人批评朱家宗室?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