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在大量 33 层的高层住宅未来怎么拆迁?拆得动吗? 第1页

           

user avatar   pi-pi-shou-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房地产行业相关,其实一直以来有个误解,就是高层建筑设计年限的事儿,现在绝大部分高层建筑可以这么说,它的生命周期可以送走两代人很轻松,混凝土这个东西随时间越久越结实,过去一些砖木结构的大板楼,楼梯是混凝土浇的,你会发现三十年以上红砖开始粉了,楼梯面曾明瓦亮的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看高层建筑不能以过去的眼光看,这个东西的结构、管网设计、电气集成化等等,都预留下来很大的维护和维修空间,维护得当的话线路管网等等都是可以逐渐更换的,主体结构这块寿命其实真不用考虑,至于外墙的油漆涂料也不是不可以重新涂,就是说在正常人的一生里面实际上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当然我不否定存在豆腐渣工程,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某些酷爱优化成本的企业不在我说这个范围内。

而长期维护保养目前看紧靠现在的物业公司是没指望的,维修基金的普及也就是这两年的事儿,不过好在已经展开了,乐观的看十年以后维修维护费用倒不是什么大问题,这十年要看物业行业发展的情况了,过去物业更多是开发企业贴钱圈养的,以后要出现真正的市场化物业。

上面都是说用的事儿。

拆的话技术上也不是问题,别说你就是个三十三的高层建筑就是超高层也就是多俩炮仗的事儿。其实更多人担心的是未来开发企业无法再玩容积率游戏失去了拆的动力,这个担心我觉得大可不必,商品房和城市改造这个形式只是我们近三十年背景下的产物。而开发企业也是一样的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实际上建筑行业直接做这种拆了重建的活儿更有成本优势,如果几十年后真有贫差乱的倾向,区域需要改造只要有匹配政策,建筑行业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原拆原建不动产所有人补缴出让金和一定的建筑费用,也就没中间那一道开发环节了。

有很多改变还是在发生,没必要担心太久远的事儿,你像以后出让金税局来收,这个事儿影响就特别深远,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user avatar   V6.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一定要拆呢?

中国人普遍觉得居民楼只有三四十年的寿命,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一种对自己买的房子不负责任的态度。实际上,房屋的寿命完全取决于养护水平。完全不做养护,跟定期维修养护,房屋寿命能差一倍以上。

我们假设两个极端的情况:

一个是物业形同虚设,水电管线老化完全不管;业委会完全不存在,业主毫无责任感,装修的时候砸承重墙,平常乱停车堵消防通道。

一个是物业和业委会尽心尽职,不管是外墙清洗还是内部装潢,电梯维修还是园林造型都做得很好。邻里关系和睦,平常互相体贴关照。


前者要不了二三十年,小区就会变成贫民窟,三四十年后就会变成危房,一场大火付之一炬。

而后者可以像美国的帝国大厦一样屹立将近百年仍然。

为什么欧洲城镇里一百多年的老房子看上去还挺新的,而中国90年代建的小区就已经破败不堪了?扪心自问一下,真的是建筑质量的差别吗?

多层/高层建筑和平房/独栋不一样之处在于,靠业主个人无法进行养护,不是你随便搭个梯子就能去刷墙补漆换电梯的。如果整栋楼的住户甚至整个小区的业主无法形成有效的组织共识和预算方案,很容易陷入谁都知道该管管,但谁也不愿意管的公地悲剧。

这就依赖于基层民主的实现。小区和农村一样,是一个相对民主自治的环境,政府一般是不会管小区内部的事情的,必须要靠业主选举的业委会配合物业进行工作。物业就像是行政机构,而业委会则是立法机构。物业作为一个商业公司自然是趋利避害的,收物业费的时候最积极,做事的时候不见人影,因此需要业委会的监督。

国内一个小区往往有1000户以上,人口可以达到三四千人以上,相当于欧美的一个小镇了。欧美的小镇有自己的议会讨论社区治理问题,而很多小区都没有业委会,决策谁来做呢?只能是大家都不管,任由其衰败下去,受不了的人就用脚投票卖房搬走。

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动力,觉得选不选都一样,因此大多数小区都无法形成有效的业委会。一旦物业变差,交物业费的人就会更少,物业就会变得更差,陷入恶性循环。越是在老旧小区,住户人员构成越复杂,业委会的成立和工作就越难进行,因此小区衰败得也越快。

在很多新建的商品房(尤其是豪宅)小区,住户的素质比较高,社区参与意识比较强,业委会的组建和工作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因此能够跟物业的工作形成正向的反馈,小区折旧的速度就会大大降低。业主心里很清楚,自己花了那么多钱买的房子,必须要靠和睦的邻里关系和社区环境来维护才能够保值升值。


当然,任何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政治,也就会有人性的阴暗面。比如南京的东方天郡小区被爆料出业委会贪污了800万的维修基金。

js.people.com.cn/n2/201

虽然爆出了这样的丑闻,但是东方天郡的物业维护水平在南京可以算是非常优秀。一个2004年建的小区,建筑外立面和干净整洁和园林环境的养护水平超过了很多2010年后建设的小区。在整个仙林片区,东方天郡的房价要比其他房龄、区位和档次类似的小区高10-20%。


随着房地产从增量逐渐变为存量时代,靠着置换新房进行居住体验改善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对于社区氛围、小区环境和房屋质量的维护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过去二十年的经验已经看出,业委会和物业搞得好的小区,其折旧速度普遍明显慢于没有业委会和物业不作为的小区。

这次武汉的疫情大家也看到了,物业服务好,业委会有作为的小区,其隔离期间居民的生活体验和安全感远远超出陷入无政府状态,居民自生自灭的小区。在维护自家房子居住体验和安全感以及保值升职这点上,民主真的可以当饭吃。


user avatar   jiu-ju-xia-ban-19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拆的难度大,更大可能是改造和不断的维修,定期的翻新。


我家两套90年代的塔楼,一套80年代的砖混楼,还有一套2010年以后的商品房,现在分别说说是怎么改造和维修翻新的。


两个塔楼,都建于90年代初,电梯都是换过两到三次了,目前用的都是五年内换过的,每年会年检,更换电梯只是找业主签过字,没收过一分钱;

楼体外观翻新进行过三次,一次是01年申奥前,第二次是08年奥运会之前,第三次是2013-2015年开始的楼体加装外保温层;

大的设施翻修是在2013-2015年,一是楼体加装外保温层,二是住户窗户免费更换为塑钢窗,注意是免费!住户也可自选断桥铝窗户,但需要补差价;三是楼内楼道电梯厅等重新修补粉刷;四是小区绿化和道路翻修;注意以上一切都是免费的!!!

小的改造例如加装楼门门禁,也完全是免费的!!!


80年代的砖混楼,确切说是1979年的楼,最大的翻修是历时一年半的抗震加固,全楼搬离,但是没关系,不但一分钱不用业主掏,而且按一个月一平米100元给你租房补贴!60平米就是一个月6000,足够租房,愿意住远点你还能剩下钱!

下面重点来了!!!

抗震加固改造,是在原来楼体外面又接出来一块,是会扩大室内面积的!改造后不仅窗户大了,采光好了,而且平均每户多了10平米面积!按照区域房价,等于政府掏钱给你改造,补你房租,最后还白送给你100多万!!!这还不算改造后旧楼变新楼升值的钱!!!

而且抗震加固的同时,把老化的上下水、暖气、天然气一股脑全给换了,就跟盖一栋新楼一样,关键是业主不掏一分钱,反而还挣钱!!!


重点是:这不是机关大院、家属院,这就是普通住宅楼!我们手里就是普通的枣红色房本!是随时能交易的商品房!!!



等题主说的33层的楼也老化了,就看政府的吧,要有信心,到时候不定又有什么改造的新招了!!!


user avatar   da-ming-hu-pan-rong-m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居然真的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了。

正好把我公众号唯一一篇文章扔过来,非常合适,也比绝大部分回答要说得清楚明白。

贴个全文也行:


上面这两张图是盐城市的卫星图。工业用地和圈的地块可能占了建成区一半以上。并且,密度非常低。下面那张图是韩国仁川工业区,算是工业区应该有的正常密度。这种城郊大幅圈地,布满低密度工业园的做法,一线到小城镇都非常普遍,而33层板式高层紧临农田和容积率可能不到0.3的工业区,毫无自然发展情况下容积率的渐变规律,也算是中国特色。

所以为什么住宅用地容积率高,而工业用地容积率低?因为工业用地出让往往极其便宜,甚至免费提供只要能吸引产业。产业带来的是税收是就业是市场,是持续的现金流,而住宅用地出让是一次性的。印钱的巨大收益必然放大贪婪的惯性,那么最快的模式当然是卖地造城,Ctrl+C/Ctrl+V的新区。
这个模式是08以后铺开的,12以后恶性扩张,15以后登峰造极,18以后高位震荡。我也不谈房价贵不贵的问题,我自己就是讨厌那样的城市。

今天不讨论房价涨跌贵贱,插一句。
为什么33层板式高楼组成的封闭式小区特别不好?我其实说过很多次了,今天再说一遍:

1,高层住宅电梯管路长期维护成本非常高
2,封闭环境短期看是物业保护下隔绝于外部烂环境的伊甸园,长期看是物业崩坏zf甩锅下隔绝外部公共服务的贫民窟
3,面对物业崩坏低层住宅抵抗力较强,因为维护成本低,而高层住宅恶化没有上限,居住体验可能差到难以置信
4,大型小区在小区治理上很难协调,无法产生准zf组织,高协调成本本身导致社区崩坏不可逆
这四个理由都足够可怕,但是我拦不住广大人民群众对便宜干净方正舒适的追求,上杆子抢购全新的蔬菜盘。虽然我也经常说,附近的农田和工业区与房子的容积率巨大落差,是它实值的残酷体现。

这种蔬菜盘卖出比成熟市区旧房更高单价在一二线城市屡见不鲜,在三四线城市则是常态。对应的是大家对上涨预期的恐慌,对新东西的追逐,以及对一片白纸的区域未来改善的幻想。
好吧姑且都对。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乐观的时候什么都愿意相信,比如曾经土豪程度名满华夏的某草原明珠,把自己规划得和东部二线一般巨大。


——令人瞠目结舌。

有一个原因大家可能没有想过,特色的土地一次性出让加上分层散售,使得城市更新非常难,城市无法在地价上涨之后自发的调整容积率,因为就算没有zf限制,也不可能有小面积的地块自发协调然后整体开发。曼哈顿被填满上百年了,天际线还年年更新,换做国内是不可想象的。国内城市改造只能通过对用地结构尚未变更的旧棚户区/历史街区/工人新村进行拆迁改造,一旦通过招拍挂模式出让并变成封闭小区,城市更新便在这个区域到此为止。这是为什么zf喜欢不断造新城的重要原因,已经成形的纯新城区很难再调整了。比如下面这个西北省会的国家级新区,不惜在距离城区40公里以外的机场找一块平地盖楼,因为老城又破又高容积率拆不起,虽然这个新区是个著名的鬼城,鬼都不想去。

而且拆迁改造也很麻烦的,一二线城市尚有支持的利润,三四线城市根本不愿意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那么,三四线城市就有一个特点,愿意把资源投入新城区,吝啬老城区——因为后者注定亏本。但是,盖多了新房怎么办?
棚改去库存由此闪亮登场。CDB,商业银行和地方zf形成了套利联盟,用棚改货币化资本化盘活了城市棚户区,拓宽了韭菜盘的销路,然后,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了。
然后我这里还有下一个问题,城市化结束了怎么办?卖地怎么持续?我之前也很困惑,没有答案,但是我现在似乎有了。
大家知道一般说城市用地紧张的理由是耕地红线,那为什么建成区变大了耕地会变少?你们是不是乍一看这个问题真蠢。但是不一定啊,重庆市推广土地流转,用宅基地置换城市住房,城市化了耕地还变多。

但是大部分区域没有这样,也就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乡镇并没有减少。所以说这个逻辑姑且成立,但是我看着工业用地那么浪费,其实我还是怀疑的。


不能普遍推行流转置换的原因还是农村作为蓄水池作用仍然存在,zf没有足够的信心产业上和经济规模上可以稳定容纳十亿级的市民群体。但是城市化工业化要做,动能要有,所以会限制宅基地改建,放任乡村治理的崩坏,其实城乡差距本身是一个城市化的持续动能,但也不能说是蓄意为之,因为农村没有补贴连现在的生活水平也达不到。我粗略算过,如果让农村劳动力彻底不过剩,城乡生产要素和资本要素大体平衡,城市化率需要达到95%——韩国91%的城市化率依然农村人多地少,需要靠农产品骇人听闻的高价维持农民收入的体面。
所以说城市化还是会推进,用韭菜盘这种低成本方式推进,尽可能的是在产业上慷慨,在居住上吝啬——而且人民群众其实是喜闻乐见的,我讨厌我算老几?
所以大概终究会将几乎全部的劳动力固定在城市,然后棚改2.0,货币化或者其他方式的农村自建房改造置换也会铺开,农村形态大部分消失,绝大多数人都住在韭菜盘里,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开始了。

好了,这里开始讲怎么办。以下都是我的脑洞,我不为此负责,但是逻辑是通的,希望大家有耐心看完,不带偏见的。
我前面说过高层封闭小区也就是蔬菜盘几乎必然会遇到社区崩坏危机,那么其实也是有改善需求的,而且很强烈。大家看到现在他们被掏空六个钱包,感觉没有了流动性,但是没关系,总会还清的,总会再有钱的,总会有钱置换的!
他们认为是幸福终点和人生希望的韭菜盘因为折旧和社区崩坏变得既不是好家园也不是好资产,而农村这个时候早已腾空,新征地因为人口密度低已经可以非常便宜,以及那样巨量的工业用地大概也到了年限可以让早就成为落后产能的工厂企业滚蛋或者集约化布置了。房产税也铺开了——并且大概率是普遍的资产税而非房价的调控税。而房产税逻辑下的城市开发从出让中心变成了现金流中心,节约建成区的必要性也减弱了。这个时候,因为蔬菜盘治理崩坏产生的改善需求就一批批产生。他们需要又买一次房又背一次贷款,开始城市化2.0。

仰赖开发的集约,这个时候中国城市大部分,除了一线和部分强二线,尺度都没有很大,摊大饼当没有了用地限制之后其实不是问题,而基建的分散也找到了税源去支持,所以33层韭菜盘不需要再出现了。这种你们在朋友圈里面看到的第四代建筑,维护成本高得吓人,社区自组织水平瓶颈就会决定,看起来有多好,那么摔下去就会有多惨。
是不是花园草坪大豪斯?应该还是不能,因为美式低密度大饼,不光是多占地,还有高耗能——我很难想象中国一年进口20亿吨石油。但我觉得花园洋房和排屋的模式是可以的,以人居和生活美学为目标的城市化徐徐展开——毕竟税源有了保证。


那么大型封闭韭菜盘呢?70年年限大概只需要三分之一就可以坏得不成样,有可能沦为低收入住宅区,房价低得难以想象,也可能被以极低的成本拆迁改造,变成新一代的美好家园——只要价格够低,拆高容积率盖低容积率也不是不可以的。

然后房价还是很贵——新房很贵,不是二手的前新房很贵。城市化完成了,大家付出了巨大代价上了车接了盘,用自己的血汗支持了世界上最波澜壮阔的现代化事业,然而最后发现自己以为的资产锚,锈得烂了。

由于老龄化加剧,人口流失先干掉农村,在逐级上到各级城市,鹤岗不会只有一个,可能会有数百个。年轻人外流,竞争失败的城市变成老龄化的末端,不断朽烂毫无流动性的韭菜盘就成为了城市的最终形态。而头部城市们,一直维持着光鲜亮丽的,中国主体的模样。

就算觉得可怕,也是合乎逻辑的幻想,比庞氏骗局的幻想,好歹更务实。比铁饭碗千秋万代的梦想,好歹更实际。我很多时候都是痛心于,棚改之后的全民上车恐慌,大量小城市高位接盘的新城市人,赔上了可能一生的代价。我可怜老乡。但是,这也许就是他们当下的快乐呢。

撸起袖子加油干,再战一个三十年。


user avatar   jian-mi-is-mi-j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案很寒心:33层的住宅根本没人打算拆迁,开发商不会去傻到去拆迁100米高的住宅,这生意稳亏。

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拆迁,但总结起来背后一定有条规律: 把容积率低的(平房、六层一下板楼、城中村等)住宅拆了盖容积率更高的(高层)。这生意很容易理解,地还是那块地,容积率高了可以盖更多的建筑面积,开发商主要靠这个新增的建筑面积赚钱,当然可以适度提单平米房价。即使建筑成本每平米几千块,开放商算盘一打,如果容积率差足够大,新增面积足够多,是有利可图的。

旧城改造多是这样,把容积率1左右的城中村拆了盖成容积率3.5的高层小区,开发商赚了,政府也赚了,城中村居民住上了新楼房也赚了,大家都赚了那赚的从哪来?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呗。基本100米的33层住宅小区容积率3.5左右,把这块地已经利用到极致了,即使政府把这地的容积率调到10,开发商也做不出能满足日照的方案。日照间距和日照规范在那摆着呢,大寒日两小时日照,简单说房子越高两房之间的距离越大。除非哪天人口暴炸增长,政府将住宅品质要求降低,日照规范作废。那你看看现在生育率。

一个容积率3.5的高层小区,哪个开放商敢拆迁?


user avatar   liao-zhao-hui-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多了,拆不动,不会拆,那么这些高层住宅以后谁来住?穷人!

以后中产和富人住哪里?从市区高层住宅搬出来,住郊区别墅区。

中国的GDP肯定还要继续增长,十年后人均2万美金问题应该不大,这个收入水平的国家,居住环境,肯定不是大家都住高层鸽子笼。中产及以上,居住环境就应该是别墅配套。

广大二三线城市的高层住宅建设基本应该接近尾声,下一轮的住宅改善,就是配合乡村振兴,在大城市的周边及远郊,会兴建大批别墅。绵延上百公里的别墅区,20年内会在中国大批出现。这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十年左右,宅基地买卖应该会放开,如果不引导资本回流乡村,中国的广大农村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剧塌陷。随着老年人不断离世,农村很多房子将无人居住,农村将衰败不堪。

一边是衰败不堪的农村,一边是大家都挤在城市狭窄的鸽子笼里,非常不可思议。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家不会允许这么荒诞的局面出现。鸽子笼住腻了后,随着高层建筑的老化,广大中产,一定会有强烈改善住房的需求。所以下一轮的住房改善,一定是配合乡村振兴,宅基地流通,到城市周边及远郊,开发大量别墅。


user avatar   an-jia-qi-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这个问题,霓虹国似乎比我们更着急,他们的经验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他们的方法…反正我看完是惊呆了

——–————————

在日本,工程师们为了减少噪音和粉尘污染专门设计了一套高楼拆除方案——这样用心良苦的方案也体现出他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

这将逐渐取代以往通过定向爆破的方式,野蛮、粗暴的将大楼炸毁。该方案是通过逐层分解的方式让楼房慢慢变矮,直至消失。

这种拆除方式通常是从长而下进行的,他们前将楼层顶部进行封闭处理,以保障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不会影响周围居民,且粉尘不会肆意扩散。

封闭楼顶后他们用天花板起重机逐段分解楼板,接着将墙体拆除。拆除完一层后,再继续拆除下一层直至拆完整栋高楼,拆出的建筑垃圾全部用塔吊运至地面装车运走。

以下拍摄的是东京赤坂的王子大饭店拆除过程,我们采用了延时拍摄方法,以便让大家更清楚的看到整个拆除过程。


在赤坂王子酒店时,他们在要拆除的大楼顶上造了一个3层楼高的脚手架层,而且这个脚手架层外部包着和大楼设计风格类似的面板,让人完全看不出它是后来添加的结构。

在这个脚手架层里,他们以10天拆2层楼的速度,用液压剪等重型设备逐渐拆除脚手架层遮住的楼层。

拆除时从内部看是这样的——

楼顶还有支撑重型设备的地板是用千斤顶顶住的。上层拆好后,千斤顶可以把它们降下来。

如果你每天经过这里,你甚至都不会感觉到这地方有什么变化。直到拆除的楼层变得越来越多时,你或许才会恍然大悟。

除了这种从上往下的拆楼方法,还有让人惊呆的从下往上的拆楼方法。

比如,在拆这栋90米高的大楼的时候,鹿岛建设株式会社的工人同时把支撑大楼底部的40根柱子削短0.7米,并用液压千斤顶撑住大楼。

这些“文明”的拆除法除了比较安全美观以外,还可以降低噪音和粉尘。大成建设的发言人市原秀紀表示,这种方法产生的噪音比传统方法少20分贝,粉尘减少90%。此外,这种精细作业还有利于回收建筑材料,而且还能降低拆除作业的耗能。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设计品


user avatar   chi-yu-zhi-yu-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人在25楼,已下电梯。仔细想想这个问题,觉得韭菜终究是韭菜,住在高层的,有几个敢说自己是高层?终究是底层罢了。

拆迁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口大爆炸,2050年我国人口突破100亿,这时候开发商才有可能给足你钱把大楼推了盖个330层的,你有的赚,开发商也有的赚。

显然这是还没睡醒,随着生育率的不断下跌,未来的高层就是今天的中西部农村,住在里面的全是老头老太和留守儿童,年轻人逢年过节才会回高层农村看望爹妈。

但显然三十年后的高层农村的村民们会比今天的农村人惨的多。在老龄化社会里,他们的养老金会低的可怜,他们还要缴纳一年高过一年的物业费,以用于维护电梯和各种管道,而且他们还没有自留地,一个遍地高楼没有农田的贫困农村,想想还真是不可思议。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回答经过几次修改后,逻辑变得很混乱,重新编辑于2020-04-30.

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产权年限

原则上来讲,只要建筑的骨架,也就是建筑的结构部分不倒塌,那么建筑就可以或可能一直使用。但建筑物夏季经过高温烤炙,冬季经过冰冻之寒,周而复始,年复年年。到期的建筑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医生尽管有手术刀,但并不能拯救老人于全身器官的集体衰退。同理,工程师并不能拯救一栋濒危将倾的摩天大楼。对建筑物的修修补补无法阻止建筑材料等性能的持续、全面的劣化,技术上目前做不到,经济上也不允许。

我们购买的房屋只是固定使用期内的使用权(目前是70年),它不是永久的。技术上做不到永久,政策上也不允许房屋产权永久(除非在能找到另一个让全社会趋之若鹜的替代品)

目前建筑相关的设计规范规定民用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比如居民住宅楼),极其重要的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比如特大桥梁,重要的纪念馆)。设计使用年限并不等同于建筑物的真实可使用寿命。设计使用年限只是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对建筑物承担有限责任的期限。

到期的建筑怎么拆,如何拆?

国内的居民苦于房价许久,买了商品房后成为“小业主”,房子也就成了自己的资产,成了所谓的商品。但商品到底是什么呢?对于房子而言,房子得能住人,住人是房子的使用价值。但很遗憾的是,我国的房子的使用价值,除了居住,还涉及很多其它,比如学区。这不难解释为什么一栋老破小,竟然卖出了千万高价。

但,这不并不能否认:房子的基本使用功能,居住价值随着房屋使用年限的增加会越来越低。当房子成为危房,它的使用价值成零。

未来的这些危房如何处置,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研究建筑史的过程中都不难找到答案。城市变迁和新城规划,从来在历史的车轮上没有停止过,这本身就是弃旧迎新。

社会效率对收益率的追求是主动的,其上不允许大肆补贴老城区的拆迁户来进行城市建设,除非是个别地段升值空间极大,有利可图。而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弃旧迎新,规划新城能能更好的为城市发展服务,还能解决一系列老城区的遗留问题。

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经历了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也正在经历着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大发展,本质上并不是我们足够幸运,我们在见证历史,而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每代人,甚至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对于房屋拆除技术而言,不存在太多的技术难度,定向爆破可以让整个大楼瞬间垮塌,变为废墟。但大量的住宅以后不能拆,也不会拆。技术上做得到,但经济上不允许。这些住宅等建筑,会逐渐变为遗产,变为遗址。我们的城市也随着规划慢慢变迁。

关于超高层建筑防火问题

很遗憾高票答案竟然是建筑防火和消防的回答。和问题不太吻合。我不喜欢贩卖焦虑,不赞同某高票答案中关于消防车队消防车无法将水喷到超高层建筑的顶楼。实际上,对于住宅建筑,我们现在消防问题最大的是救援不及时。我认为消防车能不能及时赶到问题更大。

实际上在防火设计上,无论是建筑专业还是结构专业,甚至包括设备和机电专业都有详细的规范条文,经过消防设计的大楼基本上可以满足规范的基本要求。现实中遇到的消防问题很多都是消防专用车道被私家车占用,消防车无法及时抵达,造成火灾的迅速蔓延。但不能把火灾的蔓延扩散归咎于高层建筑的设计问题(比如现在民众普遍质疑的保温材料)

现实中对于超高层建筑,33层的住宅为例,我们身边没有那么多火灾案例。所以根本不需要贩卖焦。当然,必要的逃生设备还是要准备。

关于高空坠物的问题

如何看待深圳高空坠物砸中男孩?这个问题,在这里谈谈高层住宅建筑形式的外挂物、附属物坠落的严重性。

建筑外饰面、外窗、幕墙等附属设施是高层建筑发生高空坠物的最大的危险源。前些年,经常发生建筑幕墙脱落伤人事故,近些年建筑幕墙坠落的事故已经很少,这是由于住建部早在2006年印发了《既有建筑幕墙安全维护管理办法》,各地也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更严格的地方条例。因此,超高层建筑幕墙的安全维护是强制执行的。

以广东为例,其地方法规规定:建筑幕墙的清理每年应至少一次,目前安全性检测每五年应至少一次。

这些规定,大限度的降低、减少了玻璃幕墙、石材幕墙、金属板幕墙以及瓷板、陶板、微晶玻璃板等人造板材幕墙,以及包含以上各类面板材料的组合幕墙的坠落伤人风险。

但。以幕墙形式出现的建筑,大多数是商业建筑,产权明晰,责任人明确。这就给住建部出台的强制条例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所谓法不责众)

而,高层住宅,产权岁然明晰,但责任人不定。立面清污和外立面安全性的检测的花费没有人埋单,这就造成了法律法规的形同虚设。

同时,更为关键的是:超高层住宅建筑的外立饰面,几乎不是整体式幕墙。其大多是一个简单的外保温层和粉刷。稍微高档的高层住宅,会有石材立面。几乎所有的住宅的外窗均为常见的铝合金等形式;这些挂件都是通过螺栓、钉子等和主体结构附着。建筑外立面要经受极其复杂的建筑环境,风吹日晒、雨雪交加。不过几年,就成为危险源。很有可能发生高空坠物。

根据我国的侵权责任法,高空坠物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房屋产权人、责任人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就要承担侵权责任。简言之,高空坠入伤人后,整个大楼的住户都要对其承担责任,除非能证明高空坠落物不是自己的。请参考下述的判例:

高空坠物:一人肇事全楼担责 连坐式判决是否不公

这就要求住在高层住宅中的住户,日常有举证意识。

建筑结构设计本质上是个概率问题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建筑物在使用上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并不是也不应该完完全全由五方责任主体(开发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来承担。五方责任主体能承担的责任都是由明文规定的,但现实中,居住的建筑出现了任何问题都会先想办法追究五方主体的责任。实际上这是由于普通大众对房屋建筑的认知时有限的。

近年来的房价持续暴涨,已经让来百姓忘记了建筑是有寿命的。老百姓很难理解钢筋混凝土、钢材堆彻的建筑也会有生老病死,不能理解一块石头也是有“生命”的。(从地质学角度,石头是有生命的,石头->砂石->土->石头)

我研究生阶段从事病害调查研究,毕业在一线施工单位工作两年(商业综合体超高层建筑施工),后来在设计院(主要做超高层住宅结构设计)和甲方(洁净厂房设计管理)各工作两年,到现在在研究所工作。整个建筑系统尤其是结构系统有一定的认识。

回到建筑本身。建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系统,仅从工程结构上来讲其就具有费用高、周期长的特点。保证建筑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能够承受设计中允许的各种作用,满足设计要求的各项使用功能,不需要过多维护而保持自身性能,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对于今天的我们甚至是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评价放在工程上叫做可靠性(数学上的可靠度分析),工程人员已经对建筑的可靠性做了大量研究并极大地参考国外经验,颁布了工程可靠性相关的规范。

学过概率论的人对可靠性应该都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和把握。工程人员把可靠度理论引入建筑设计领域,从极限状态角度出发,利用荷载组合简单而又合理的将可靠度理论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为了保证结构的可靠性,首先要对建筑结构所用的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结构上各种作用特性以及结构的内力分析方法和结构的破坏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即:设计规范和标准等理论基础要雄厚)。为了保证建筑的可靠性,还要做到精心设计,选取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和保证结构具有合理的明确的传力路径(即:设计人员水平要高,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规范及标准)。另外,还要做到精心施工,严格按照施工规程进行操作(即:保证按图施工等)。最后,竣工验收后还要保证建筑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使用并进行正常维护。

然而,即便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标准进行设计、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和验收、严格按照规定功能进行使用,仍不能保证结构绝对的安全和可靠(在使用年限内),这是因为结构设计所依据的可靠度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概率,存在某种概率意义上的建筑功能失效可能。另外,结构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种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不确定因素(大量的经验公式的存在正好说明了理论研究的困难,工程人员不得不采用经验的方法,不确定性增加;再比如岩土工程领域理论数据和实际数据的离散型极大,很难找到一种理论方法来描述土体的力学行为)。因此,合理、正常的设计、施工和使用只是保证结构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1.0.6 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具有足够的可靠度。结构可靠度可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

这种概率概念上的设计理论,比以前的纯粹的安全系数法更能符合现实复杂的世界。再回到建筑本身,基于建筑系统的复杂性和我们对建筑认识的局限性,国家对建筑的使用和维护进行了规定。这样的规定反证了设计使用年限内建筑潜在的损伤,这是由于设计理论不完善、施工质量不合格、建筑使用功能不可控、建筑环境复杂恶劣等多因素决定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5.8进行了如下规定:
3.5.8 混凝土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尚应遵守下列规定:
1,建立定期检测、维修制度;
2,设计中可更换的混凝土构件应按照规定更换;
3,构件表面的防护层,应按照规定维护或更换;
4,结构出现可见的耐久性缺陷时,应及时处理。

勘察、设计、施工等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科研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业主工作的初衷都应是基于现行的国家标准来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保证建筑在规定的设计年限内的可靠性。然而,现实中,设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对规范理解的不到位,过分依赖设计软件的分析结果,没有对规范规定的各项控制指标的判断能力,设计出来的房屋很难达到性能要求。

施工单位为了进度和工期,违规施工几乎存在于每一个项目。而后期业主不按照设计要求使用,甚至违规进行结构改造的案例数不胜数。这些都潜在的对建筑功能的可靠性极大的降低。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时间成本越来越重要。各类工期节点的设置虽然保证了建筑如期验收,但不能保证建筑的合格。总承包单位对施工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类隐患历来都是尽快二次装修掩盖。现场这类问题数不胜数。

然而,即便市场上每个楼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业主,我们大可不必成天提心吊胆房屋会损坏或坍塌。毕竟我们的规范适当的考虑了一些实际情况,因此在设计上都有一定的余量,同时那些极端的控制荷载(地震、狂风、爆炸等)组合的发生,在概率上的是很低的,因此我们现在即便住在有太多缺陷的大楼里,但其并没有坍塌。

真正检验建筑质量的是地震等极端荷载。

耐久性设计缺失

再次回到33层的住宅建筑,这类超高层大多采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尽管规范规定了耐久性设计,但是仍然不能保证结构耐久性。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本质上是材料性能随着时间发展而劣化,具体表现为材料性能的衰减:钢筋混凝土构件表面出现锈胀裂缝、预应力钢筋开始锈蚀、结构构件表面混凝土出现可见的耐久性损伤(粉化、酥裂等),材料性能的退化进一步引起构件承载力问题,甚至发生破坏。影响混凝土结构材料性能劣化的因素比较复杂,其规律不确定性很大,一般建筑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只能采用基于经验性的定性方法。一句话,虽然规范有规定要进行耐久性设计,但是现实很难做到。

而我们规范中关于耐久性设计的一些数据,大多数基于实验室内获得。实际的工程中,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实验室的数据应用于实际工程时,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以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例:

50年设计使用年限下,一类环境类别的墙、柱的保护层厚度,规范规定为20mm。这个数据基于大量的实验室数据,其中最主要的试验就是混凝土碳化。混凝土碳化是一个多因素很复杂的病害,大量病害调查早已发现30年寿命的房屋混凝土碳化深度很多都超过40mm,远远超过钢筋保护层规范规定的厚度,钢筋锈蚀已经很严重。(之所以没有倒塌是因为没有遇到大的水平和在作用比如地震),这类建筑早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危楼。

即便对钢结构而言,也存在太多类型的病害,钢桥结构中,那些大量的微观裂隙,在车辆动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慢慢发展,最终贯通成裂缝,影响这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桥梁都是定期的维护、监测和检测,一点都不得马虎。

建筑的加固改造

建筑本身出了安全隐患,按照规定当然可以进行加固设计。然而,结构加固并不是无限制的,加固规范给出了规定: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3.1.7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应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1,结构加固后的使用年限,应由业主和设计单位共同商定;
2,当结构的加固材料中含有合成树脂或者其它聚合物成分时,其结构加固后的使用年限宜按30年考虑;当业主要求结构加固后的使用年限为50年时,其所使用的胶和聚合物的粘结性能,应通过耐长期应力作用能力的检验;
3,使用年限到期后,当重新进行的可靠性鉴定认为该结构工作正常,仍可继续延长其使用年限;
4,对使用胶粘方法或掺有聚合物材料加固的结构、构件,尚应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检查的时间间隔可由设计单位确定,但第一次检查时间不应迟于10年;
5,当为局部加固时,应考虑原建筑剩余设计使用年限对结构加固收设计使用年限的影响。

同时注意到,对不满足需求的建筑物进行加固和改造和危楼的倒塌之间不是矛盾的。建筑最终的归宿就是废弃,然后万万年之后风化依尽。

对于非重要的建筑,比如普通的住宅,我们需要寻找更优质的建筑材料,其必须满足容易降解,强度、韧性等都符合建筑使用。这类材料大自然就有,木材和竹子。木结构房屋建造和拆除都很容易,同时不会产生太多的建筑垃圾。就像下图一样:


user avatar   wimmm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时候我奶奶去澳大利亚探亲(大概2000年左右),回来跟我讲发达国家的见闻。他们的车开进墨尔本,两边许多百米高层,要知道2000年中国可没那么多高楼,大多数人还住在窝棚里呢,我奶奶看着眼花缭乱,问这些楼看着真气派,人家回答她那都越南难民住的,本地人都住独栋别墅。

如今中国也遍地百米高层了,未来这些高层何去何从?当然也都是穷人住的,富人住得起别墅和洋房。

别害怕,这就是城市发展规律,整体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年的中国老百姓还没能适应,就好像90年代有人还觉得穿西服留标签比较洋气、在肯德基结婚引领潮流一样,这是落后的思维方式被先进所碾压结果。

人类天生对土地有种渴望,富人最终所追求的目标也同样是土地,穷人没有土地,只能一层层垒起来居住,就像养鸡场的速成鸡,只配住在转身都不自由的笼子里,而散养鸡可以到处觅食。

然而虽然同样都是鸡,散养鸡的肉和蛋就是高贵一些。




           

相关话题

  英美国家的住宅区是如何命名的? 
  学建筑的女生找什么样男朋友比较好? 
  如果所有人都惯用左手,那么世界各地的建筑将变成什么样? 
  如何评价甲方用电子版图违规开工,设计院也受罚? 
  为什么北京南站基本没有候车区,座位也特别少,是为了让乘客更多地进店消费么? 
  如何看待青年建筑师马岩松参加米兰建筑周期间在米兰理工大学公开讲座被偷包? 
  家装设计师在做改造时,该完全遵从委托人的想法,还是可以融进自己的艺术追求? 
  恒大终止 200 亿港元出售「恒大物业」,合生创展称违约须支付 10 亿港元?事件接下来会怎样发展? 
  12月27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财政部:做好房地产税试点准备工作,这将会对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想在暑假去上老八校建筑学课程有可能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国产电视剧越来越不堪入目?
下一个讨论
不懂车的人有多可怕?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