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三国人物中,为什么只有关羽关二爷成了神仙?诸葛亮赵云等人怎么没有成神? 第1页

  

user avatar   ji-yu-1-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末三国被封神的人物可不止关二爷一人啊,我列个道藏中的封神名单:

  1. 酆都北阴太傅曹操字孟德;(幽冥诸神之首,辅佐炎帝)
  2. 北极天枢上相诸葛亮字孔明;(辅佐玉皇协治鸿蒙太虚五十五万亿世界)
  3. 南宫辅佐真君赵云字子龙
  4.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关羽字云长;(伏魔殿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5. 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关羽夫人
  6. 竭忠王关平
  7. 显忠王关兴
  8. 威灵惠勇公周仓(虚构人物);
  9. 武义忠显英烈灵惠助顺王张飞字冀徳;(三界大巡还使巡查阴阳两界)
  10. 七十二阴雷部神将马超字孟起
  11. 昭毅武惠遗爱灵显王神甘宁字兴霸;《入蜀记》
  12. 靖天世帝君灵威应化大天尊丁奉字承渊
  13. 西明公宾友司马懿字仲达
  14. 东明公宾友孙策字伯符
  15. 北明公宾友荀彧字文若
  16. 酆都大禁晨(幽冥尚书令)孙坚字文台
  17. 酆都中禁(幽冥中书令、监)杨彪字文先
  18. 北帝长史虞翻字仲翔
  19. 北帝长史华歆字子鱼
  20. 北帝长史唐周
  21. 北帝司马张绣
  22. 北帝长史杜预
  23. 酆都后中卫大将军孔融字文举
  24. 北帝侍晨(幽冥之侍中)徐庶字元直
  25. 北帝侍晨(幽冥之侍中)庞德字令明
  26. 北帝侍晨(幽冥之侍中)何晏字平叔
  27. 河北侯刘备字玄德
  28. 河北侯韩遂字文约
  29. 酆都中厩直事(幽冥之尚书)公孙度字升济
  30. 酆都中厩直事(幽冥之尚书)郭嘉字奉孝
  31. 北斗君天门亭长臧洪字子源
  32. 主非使者严白虎;(出丹简罪簿,各执一通,诘映诸愆,如其无答,便当执也)
  33. 主南门钥司马留赞
  34. 北弹方侯鲍勋,领威北阴兵千人;
  35. 南山伯蒋济
  36. 泰山君荀顗
  37. 泰山长史桓范
  38. 泰山司马曹洪
  39. 卢龙公曹仁
  40. 南巴侯何曾
  41. 鬼兵镇帅领鬼兵万人杜琼
  42. 鬼兵镇帅领鬼兵万人马融
  43. 钟山神蒋子文;(六朝子祀最盛)

然后是仙人名单:

  1. 天柱山道人左慈(徒弟:殷馗、李定、徐太极,殷馗为诸葛亮、徐庶、鲁肃之师。);
  2. 殷馗;
  3. 李定;
  4. 徐太极;
  5. 琅琊宫道士于吉;
  6. 卧龙先生诸葛亮(师承酆公玖、殷馗、北极教主);
  7. 凤雏先生庞统(庞涓转世);
  8. 鲁肃(得道士刘惇解化之道,隐入武当山,丹成仙去。);
  9. 孟节(孟获兄,万安隐者);
  10. 孙登(吴皇太子,遇鲁般悟道);
  11. 王烈(陈寔门生,入太行山服石髓);
  12. 管辂;
  13. 碧虚真人董奉(太乙聘其为仙医大监);
  14. 诸葛果;
  15. 费祎;
  16. 天师张鲁;
  17. 介琰(能变化隐形);
  18. 徐光(过大将军孙綝门曰:“流血臭腥不可耐。”綝闻恶而杀之。);
  19. 吴猛;
  20. 弦超;
  21. 董彦兴;

实不相瞒,三国人物在道教是非常有牌面的,我们经常吐槽的曹操,地位与秦始皇(酆都北阴上相)相伯仲,比汉高祖甚至是夏后启、周文王还高,诸葛亮、关羽更是几乎碾压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各代神祇。有没有惊到?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生前关羽极受荆州人民群众的爱戴

陈寿对关羽“重小人而轻君子”的评价并不是一句空话。而且关羽对百姓的理解也不是停留在一般父母官施恩放粮的程度。他发动群众,联合群众,这个统战能力在古往今来的武将身上都鲜有体现(除了我国)。

有一个伟人曾经说过【我国就是按照诸葛亮的方法做事】。请允许我斗胆补充一句:【我国其实还是按关羽的办法起的事】。

1)关羽曾带领大量人民群众起义

或者说这些人民群众以关羽所发的印绶为自身权力的合法来源。大家追随蜀维埃集体,共同反抗曹魏暴政(这可能正是关羽被黑道中人敬仰的原因)。

【《三国志胡昭传》: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余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

【《关羽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梁、郏、陆浑(这是孙狼起义的地点)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裴注引曹瞒传曰:是时南阳闲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人民群众以关羽为帅举事起义。这些事在马克思理念入脑的我们看来,似乎没什么了不起。但这是两千年前由士族阶级垄断领导层的三国时代,类似的情况在古代历史中非常罕见(岳飞也算一个)。关羽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按近代的办法成就一番大事,不仅观念超前,本领也确实超逸绝伦。因为缺乏工业时代的科技和宣传优势,此事绝非凡人所能为之。

不仅如此,史书中这些受关羽印绶的起义还比较有纪律性。

【《胡昭传》:羽(对孙狼)授印给兵,还为寇贼。到陆浑南长乐亭,自相约誓,言:“胡居士贤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一川赖昭,咸无怵惕。】

【《楚国先贤传》:宛将侯音扇动山民,保城以叛。余与太守东里衮当扰攘之际、迸窜得出。。。余前以身当箭,被七创,因谓追贼曰:"。。。我以身代君,以被重创,若身死君全,陨没无恨。"因仰天号哭泣涕,血泪俱下。贼见其义烈,释衮不害。】

要知道,当时大部分人民起义的画风都是这个样子的。。。

《益部耆旧传》:中平五年,黄巾余类延益州,贼帅赵蕃据阆中城,构迫衣冠,令人妇女为质,义、姬、华等随北入城。后贼类争势,攻破阆中,时人或死或奔,家室相失,义、姬、华随类出城走。傅闻后贼,或构略妇女,于是三人自度穷迫,恐不免于据逼,乃相与自沉水而死。

关羽帐下的义兵和他们一比,简直就是刘备和曹操的差距。看来关羽给义军印绶时,说不定还给他们配了个政委呢(笑)。


2)关羽失败后,荆州军民多次对吴国政权进行反抗

在叛徒糜芳献出江陵城池时,江陵军民并没有随太守一起降吴,而是自发组织伏兵,准备与吴军展开巷战。

【《三国志虞翻传》: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龠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

在关羽被东吴偷袭不幸逝世后,荆州百姓多次为他爆发起义,人数过万。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
【《三国志·潘濬传》:五溪蛮夷叛乱盘结,权假濬节,督诸军讨之。信赏必行,法不可干,斩首获生,盖以万数,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

在刘备东征之时,当地五溪蛮人一接到马良的通知就主动请缨讨吴,积极度非常高。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备)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3)关羽擅长远距离驻留敌占区游击,可佐证他深得民心。

关羽非常善于带领小部队打游击。比如著名的绝北道事件,就是关羽在敌后游击了半年,阻截了曹操多次对南郡的支援。期间关羽与多位曹魏名将展开不间断的游击战,敌来我退,敌退我进。成功辅助刘备周瑜攻下江陵南郡。

【《三国志·魏书·李通传》: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徐晃)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
【《三国志·魏书·乐进传》:(乐进)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

但游击就意味着长期把自己安插在敌占区,与我方本阵隔绝。那么关老爷的军队该怎么吃饭呢?答案是,他们和新中国当年的敌后游击队一样,依靠敌占区百姓的支持获得补给。

《三国志·周群传》:先主欲与曹公争汉中,问群,群对曰:“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

这是周群帮助刘备分析汉中之战的对话。周群告诉刘备两件事,一是曹操会迁走百姓,二是不能再依靠小部队打游击。他特意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说,可见二者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曹操迁走百姓就约等于日寇的“三光”政策,会导致刘备的游击部队无法得到民众支持,所以会有不利。而事实也正如周群所言。

反过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刘备对自己的游击部队能取得人民支持一事是很有把握的。可见刘备集团把人民路线走的是相当熟练。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近代的抗日游击运动。其实鲜有人知道,敌后抗日游击运动最先是民国发动的。但因其远离群众,脱离群众,虽然也诞生出各种英雄人物事迹,但终归难以持久。很快便不得不把游击任务的主导地位让位于我国。关羽作为刘备帐下最精于游击的将领,是这条人民路线的最佳执行者。就算他的武功不是天下第一,其得民心的程度也绝对是三国无双。

再看下刘备其他将领,除了刘备本人团结过一次雷绪起义外,基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了。赵云比较出彩的战斗是救援和撤退,独立领兵能力比较一般;诸葛亮当然受民众爱戴,“死诸葛走活仲达”的名言就出自魏国百姓之口,但甘肃毕竟远离中原,人口不多,吃了地理的亏(而且文官形象也不够威武,难以为神);至于张三爷我们就不提了吧。。。

当然,这些人可能也和关羽一样做过类似的事情,只是史料失载而已。甚至关羽本人也可能失载不少与民亲善的历史。他有记载的几次联合起义都是在死前两年,但交流手法非常老练,不像头一回干。奈何蜀史匮乏,很多地方能简则略。唯有关羽统战荆州义军一事,达到了威震华夏的程度,史书才记下了这一光辉瞬间。

为什么当时人民这么支持刘备和关羽呢?除了蜀汉本身的高素质以外,曹操的残暴也是一大原因。孙权虽然略好于曹操,但也有克剥百姓的记载。

这方面我不再赘述,贴两个以前的答,足见曹魏军阀的残暴与日寇不相上下。



而东吴方面剥削只略轻于曹魏。攻下荆州的吕蒙曾经有屠城历史,当时屠城地点是荆州江夏郡。虽然吴书记载吕蒙下荆州后演过一些挥泪斩老乡的戏,但个人认为水分很多——你都搞绑架了还装个锤子。

《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

如果有人在你跌倒时拉你一把,你只会说句谢谢。但如果他是在狼群里拉的你,你起码也要送面锦旗。百姓对关羽也是如是之情。

我在这里用较多笔墨书写关羽的生前事,既是为了证明关公信仰的源流,铺垫关公信仰在唐明两朝的崛起,也是为了驳斥一些自以为真相的歪理邪说。关羽的成神之路确实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不可因此就否认其必然性。封建皇帝们固然偏爱他的忠诚,但为何不避讳他对“反贼”们的带动?为何会遗忘他怒斥主公刘备时的不敬?阴谋论者是无法解释这种事的,他们只能回避和阴阳。所以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之所以崇拜关羽,正是因为他值得崇拜。

在确认关羽极得民心的基础上,接下来再谈谈关羽一路封神的历史。

二、三国至南北朝时代,江陵民众自发推关公为神

1)吴国——西晋统政时期

很多人认为关公是被哪个皇帝动用权力封起来的,其实并非如此,他是先被百姓们祭拜为神,皇帝再顺应民意加封的。事实上,皇权最开始对关羽的作用是负面的。

在三国时期,刘备虽然为关羽祭祀,但东吴方面也在极力诋毁关羽,而关公信仰的诞生地是掌握在东吴手中的。当时吴人韦昭编曲十二支,就有一曲《关背德》。大意说关羽是个不吉利的猫头鹰,大皇帝孙权渡江杀之。

【《关背德》:关背德,作鸱张。割我邑城,图不祥。称兵北伐,围樊襄。嗟臂大於股,将受其殃。巍巍夫圣主,睿德与玄通。与玄通,亲任吕蒙。泛舟洪泛池,溯涉长江。神武一何桓桓,声烈正与风翔。历抚江安城,大据郢邦。虏羽授首,百蛮咸来同,盛哉无比隆。】

虽然这首歌的逻辑似乎有些问题——人家打曹魏的樊襄关你p事,大魏吴王入戏这么深干嘛——但并不影响政治上的宣传。吴人比地处偏狭的蜀国更能搞文艺工作,加上魏国那边对关羽的敌视,可以说至少在西晋灭亡前,除了勇武的评价外,中国官方对关羽总体上是持贬低态度的。

特别是东吴政权。有此歌为据,加上保持荆州稳定的政治需要,他们毫无疑问会对百姓祭祀关羽的行为进行打压。


2)南北朝时期

五胡十六国时,儒家大道彻底崩塌,即使是上层官员也惶惶不知所归。在迷茫的乱世里,关羽的忠义形象开始被他们注意到,并引为处世原则。南凉国王秃发傉檀以关羽安慰跑丢丈夫的女儿:“臣子逃归君父,振古通义,故魏武善关羽之奔,秦昭恕顷襄之逝。炽磐虽逃叛,孝心可嘉,宜垂全宥,以弘海岳之量。”燕国忠臣赵思被篡权者慕容德杀死前,也毅然以关羽为自己的榜样:“昔关羽见重曹公,犹不忘于先主之恩”。可见上层建筑对关羽的态度才转为褒扬。

虽然上层建筑后来停止了对关羽的贬低,但对他们而言,关羽至多不过是一个可以被引用的道德模范而已,成神关键还得看百姓。


3)从江陵百姓对关羽的私祭,到宏大的关公文化

如果是其他地方,在东吴长达半个世纪的高压管理下,关公祭祀可能就断了。但巧的是,荆州江陵地区的百姓特别爱搞些所谓的淫祀。他们不受官方态度的约束,自由地选择喜欢的历史武将当做神明来进行家族内的祭拜,由此便可避开东吴的耳目。刘禹锡在《自江陵沿流道公》描述过这个当地习俗:“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

魏晋南北朝的荆州百姓,就像玩fgo一样从过往历史里挑出喜欢的英灵,塑成大型手办后进行厨力膜拜。开始是每家每户各自祭拜,随着各地交流的加深,信仰一致的百姓开始在公共场所祭拜同一个偶像。而在城区,大家会像票选总统一样,让有人望的历史名将镇守此间。

在东吴政权灭亡以后,被民众偷偷藏在门后内房的关公画像可以大大方方的挂在正厅。于是最有人望的关老爷就从古代无数名将里脱颖而出,“民主”地当上了城隍神。

关羽最早被当做城隍神的记载出自北齐书,地点正是江陵城。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北齐书·慕容俨传》】
【江陵多神祠,人俗恒所祈祷,自法和军出,无复一验,人以为神皆从行故也。——《北齐书.陆法和传》】

之所以认为这个城隍就是关羽,是因为后一条史料被唐代玉泉山关公祠的碑文所确认。此祠虽已不在,但碑文被收入《全唐文》中。

【昔陆法和假神以虞任约,梁宣帝资神以拒王琳,聆其故实,安可诬也。——《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

此外,文物证据也显示,关老爷确实很早就做过城隍,而且做了很多年。2005年荆州出土了一座北宋时期的关公像,发掘地点就是当时的城隍庙。


关城隍在史料上刚一露脸,就是淡定地各种显圣。他甚至帮助梁朝打退过著名的侯景之乱(梁朝确实还算南朝中值得帮助的一朝~)。而所谓的显圣,本质上是统治者以受神庇佑为契机收取人心的一种手段。显圣传闻的出现,特别是显圣给帝王的传闻,意味着史料中的关老爷在南北朝时的信众已经发展到非常多的程度,以至于统治者都认为他们有拉拢的价值。所以逆推下来,人民对他的祭拜应该早于史料出现前很多年,大概率是从他死后就开始的(但东吴灭国前应该都是私祭)。

在三国到北齐南梁的三百年时间里,江陵百姓把关公发展成了颇具规模的地方信仰。这是一个外界干扰较低的群众自发行为,也是关羽一生功德业果的最好注脚。这时的关公文化非常纯粹,它代表着百姓对统治者的希望,也代表着对社会道德的集体诉求。此时的关公与外来宗教和财物都没有关系,拜他的主要目的是护佑地方长治久安,以及为家族亲友驱邪避祸。


三、隋——初唐时期,佛教主动利用荆楚地区的关公信仰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在关羽去世的四百年后,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在湖北玉泉山(刘备为关羽立祠之地)中的开坛说法。作为一个官宦士家出身的高僧,他注意到佛教很难在淫祀遍地的荆湖民间产生影响,于是借用当时影响最大的关公文化来给群众灌输佛教思想。

“陈光大中,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此地为僧坊,请师出山以观其用。指期之夕,前壑震动,风号雷啸,前劈巨岭,下堙澄潭,良材丛木,周匝起上,轮奂之用,则无乏焉。”——《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

按上文提到的关庙碑文记载,关公主动奉献出自己的宅基地给智顗和尚,皈依到智顗的天台宗门下,并为创建玉泉寺出了一些神力。智顗和尚随后把关羽显圣一事报告给了隋炀帝杨广,杨广正式加封关羽为“护教伽蓝菩萨”。

到了唐代,禅宗高僧神秀(就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那位)来玉泉山和天台宗抢场子。他为建新院,拆毁了关羽祠堂,并公然复制粘贴以上传说,自称看见关公,并且封关公作为自家护法伽蓝。

【《传灯录》:(神秀)拜蕲州黄梅山黄梅寺五祖弘恩禅师为师,学大小乘之法。后。。。于玉泉山创建道场。因问乡人:“此何庙宇?”乡人答曰:“乃三分时,关公显圣之祠也。”神秀拆毁其祠,忽然阴云四合,见关公提刀跃马于云雾之中,往来驰骤。神秀仰面问之,公具言前事。神秀即破土建寺,遂安享关公为本寺伽蓝。至今古迹尚在。神秀即六祖也。】

两派和尚对关羽你争我夺,分外有趣。但实际上,从比较靠谱的史料上看,佛教请关羽做伽蓝菩萨可能只是一种被迫的妥协之举。

【《续高僧传》卷十七《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智顗传》:“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敕给寺额名为一音。其地昔唯荒崄,神兽蛇暴,创寺之后,始无忧患。是春亢旱,百姓咸谓神怒,顗到寺源,帅众转经,便感云兴雨注,虚谣自灭。”】

这位对寺院感到愤怒的神明自然就是关公了,看来历史上的关老爷根本就不愿意把老家让给佛祖。玉泉山是刘备为关羽祭奠之地,后又经陈朝立祠,影响深远。佛教却突然登堂入室,神秀和尚还有捣毁关羽旧祠的过分行为,这无疑会引发当地民众的气愤。于是在舆论压力下,两家佛门都选择“收编”关羽。毕竟在寺院内多立一尊关公像的费用并不太多,既能满足民众的本土信仰,又能吸引香火,何乐不为呢?

可见慈悲为怀的佛门善地,创建之初也不过是一次外来宗教入侵而已。但和一神教相比,佛教总体上还是比较怀柔的,能够和当地信仰相融合。这场文化冲突虽有明争暗斗,但无血雨腥风。

佛教和关公其实开创了一个双赢的局面。关公帮助佛教更好的本土化,佛教则用自己强大的传播能力为后来关公信仰的扩大提供了可靠的帮助。玉泉寺后来不断地诞生出高僧大德,得封国师竟达十余位。佛陀虽然征走了关公一座专属祠堂,但赔给他一匹能在未来驰骋天下的赤兔宝马。整体看关老爷还是赚的。

有意思的是,蜀汉政权和佛教扯上关系的事似乎并不止这一次。刘皇叔很可能也曾被民间传为佛陀转世,只是当时佛教影响力还不够动摇儒家,加上帝王身份更为政敏,所以未能被成功收编。具体请参看我之前写的这个答。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与佛有缘吧(笑)。


——剩余内容8月再更——


四、中唐时期儒教开始为蜀汉一方正位,客观上为民间关公信仰背书

五、晚唐时期的邪神之谜,因佛道相争而出现的关三郎

六、两宋时期,儒道商对关公的联合“反聘”——武财神归位

七、明代的关圣帝君,三教合一的象征


明代万历年间关公尊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以后,道教将其原来职司的「三界馘魔元帅」改由岳飞担当,佛教则以尉迟恭代他为护法伽蓝。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很有意义。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哲学、民俗一起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关公崇拜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

八、清代统治者是如何让关公信仰渗透到西藏的?

九、民国及现代关公文化小考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zhang-yao-1-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是回答一下问题:关羽为什么成了神?在最初,很有可能是因为被孙吴击杀,荆州本地人出于“祀厉”的心态认为其临死自然满腔怨恨,于是唯恐其灵魂将怨恨发泄到人间危害一方,遂小心供奉但求免灾避祸(这种行为在古代民间很常见) :

唐僖宗时人范摅《云溪友议》:

玉泉祠

余以鬼神之道難明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朝賢后於盟津,報受禪於晉壤,禱祀名山大川,則其兆應也。蜀前將軍關羽守荊州,夢猪嚙足,自知不祥,語其子曰:「吾衰暮矣!是若征吳,必不還爾。」果為吳將呂蒙麾下所殛,蜀遂亡荊州。今吳楚之俗,夢半猪者,乃書其屋柱而禳之。玉泉祠,天下謂四絕之境。或言此祠鬼興土木之功而樹,祠曰「三郎神」。三郎,即關三郎也。允敬者,則髣髴似覩之。緇俗居者,外戶不閉,財帛縱橫,莫敢盜者。廚中或先嘗食者,頃刻大掌痕出其面,歷旬愈明。侮慢者,則長虵毒獸隨其後。所以懼神之靈,如履冰谷,非齋戒護淨,莫得居之。

因此隋唐时期关羽还是作为一种恶鬼厉神在荆州当地人的信仰中出现。至于后来为什么变得那么厉害,就比较复杂了,简单来说是佛教为了在中原传播选中了关羽,随着佛教推行此人的神格(不知道这个词对不对)越来越走高。

评论区有知友质疑关三郎是否为关羽。

关键词:玉泉祠。玉泉山有关公庙建立的记载更早——唐802年董侹的《重修玉泉关庙记》中就明确提到了对关羽的祭祀(但此时已经明显看到了佛教对关羽的美化与神化色彩,并且是佛教把玉泉寺与玉泉山之关公庙刻意附会)。另外《酉阳杂俎续编》里面也有出现在四川宜宾的“关将军”神灵,欲以大水采浮木但被刺史截胡,于是对州城进行了洪水报复。

总之,在董侹以前,就有民间自发建立的玉泉山关羽庙,但没有进入官方祭祀的队列之中,其次,董侹时代的关羽已经是佛教美化神化过的关羽,但仍然存有厉神恶鬼的残影。孙光宪《北梦琐言》也称:“唐咸通离乱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


哈哈哈,好友 @曹操罗汝才 跟我说,回答被橄榄了,估计被蜀备举报了,要我代他发一下回答,顺便我自己再加了点东西:

炎蜀:三国人物中,为什么只有关羽关二爷成了神仙?诸葛亮赵云等人怎么没有成神?

炎蜀爱关羽就罢了,居然还用贬低黄巾军的方式吹:

1.炎蜀举出来的两个证明“这些受关羽印绶的起义还比较有纪律性”的例子,首先第二个宛城侯音明明是“是时南阳闲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炎蜀自己引用的),“连和”何意?是“联合;交好”的意思,《史记·楚元王世家》曰:“(赵王)北使匈奴 ,与连和攻汉。”是炎蜀所说的“受印绶”吗?可见炎蜀的理解能力不错。

2.本农民军粉还是在这里强调一下:孙狼、侯音的起义都是正义的:

《曹瞒传》曰:是时南阳闲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南阳功曹宗子卿往说音曰:"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吾与子共暞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音从之,即释遣太守。子卿因夜逾城亡出,遂与太守收余民围音,会曹仁军至,共灭之。
《三国志·管宁传》曰: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馀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到陆浑南长乐亭,自相约誓,言:“胡居士贤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一川赖昭,咸无怵惕。天下安辑,徙宅宜阳。

都是因为反抗徭役而起兵,所以都算作反抗暴政的人民起义。

然而炎蜀下面说什么“大部分人民起义的画风是这个样子的”,是什么样子啊?跟炎蜀举出来的孙狼的例子很不一样吗?

“潜身十八年,黄巾贼起,攻没郡县,百姓惊散,闳诵经不移。贼相约语不入其闾,卿人就闳避难,皆得全免。”——《后汉书·袁闳传》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后汉书·儒林列传》
“宿闻任子旟,天下贤人也。今虽作贼,那可入其乡邪”——《三国志·王昶传》注解
“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来,不犯其闾”——《后汉书·徐稚传》
“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后汉书·郑玄传》

……

应该说,这种“盗贼”遇上“名士”然后躲避的例子在汉末黄巾起义中屡见不鲜。

3.至于炎蜀说的黄巾部赵蕃的情况,什么叫作“构迫衣冠”啊?“衣冠”二字什么意思?“衣冠”指“缙绅、名门世族”,《汉书·杜钦传》:“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 ’以相别。” 颜师古 注:“衣冠谓士大夫也。”le死了,农民起义军起义后不打击士大夫打击什么人啊?莫非炎蜀认为,对士大夫宽容就是“军纪良好”的表现?——还吹什么“蜀维埃”,知道苏维埃是代表什么阶级的吗?至于后面的“人”那就简单喽,都是这些“衣冠”罢了,不论是什么“义、姬、华”三人(其实此三人还只是被当作人质,并且惊慌自杀也没有被强x,而且只是传闻“后贼或构略妇女”),还是什么“或死或奔”的“时人”,都是这样一些“衣冠”之徒。

总之——本人虽然知道黄巾军中有大量这种被炎蜀举出来单独吹孙狼的例子,但我依然认为这些不打击士大夫的人是农民军中较低层次之人,受封建毒害更深的人(还别说,历代农民军中真不缺这类,比如绿林饥民一开始宁愿饿到吃草根互相争斗而死也不起义)

4.侯音那个例子就更可笑了,应余何人也?一个给东里兖忠心耿耿当奴才护主的郡功曹,明明是阶级敌人(起义军是反曹操徭役的,东里兖作为太守,炎蜀是不是觉得此人平时没有主导过徭役啊?),看此人说的什么:“侯音狂狡,造为凶逆,大军寻至,诛夷在近。谓卿曹本是善人,素无恶心,当思反善,何为受其指挥?我以身代君,以被重创,若身死君全,陨没无恨。”le死,这人破口大骂起义军的领导人侯音并煽动起义军脱离,就这种人居然还被追击的骑兵认为“义烈”并且还“释衮不害”,这难道不是说明这些刚聚集起来的起义军各自心怀鬼胎,立场不坚定?真是可笑之极!哦,从炎蜀不截全应余的话来看,是不是知道这情况故意隐瞒?

这个东里兖,后来还随于禁出征荆州,也就是当了关羽的敌人,炎蜀为了乱吹,把这种优待敌人的例子看作“军纪好”,真是十分搞笑了。

5.最后,炎蜀的鼠胃癌里面不知道有没有张飞的一席之地——《魏略》 :初,建安五年,时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注:【建安五年春春正月正是刘备被曹操赶跑投奔之时,后来又投奔袁绍,并在八月以后回到黄河以南“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八月……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时间上刚好能对上。


好了,炎蜀又来反击(指反过来把自己一击),不得了:

要我“读完这段史料”,“还敢说关羽没给侯音发印?”(顺便炎蜀连侯字都写错了,不是很爱“接受关羽印绶”的义军嘛),一看,才发现不仅阅读理解能力强,而且历史地理学也挺厉害,在下一定要向你学习,争取早日与你一起享有随你爱痘去夷陵火疗的资格

《三国志·武帝纪》: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这就说明了,第一,侯音二十三年十月起兵后当月直接被曹仁围困,一直在宛城;第二,侯音二十四年正月直接被曹仁斩杀。

《三国志·关羽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这段史料说得非常明白,所谓“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在关羽(捡便宜靠着洪)水淹七军之后才接受关羽印绶。而且根据《资治通鉴》,孙狼起兵在二十四年十月,并且在此时接受关羽印绶。

《资治通鉴》: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魏王操至洛阳。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

至于“梁、郏、陆浑”在哪?跟宛城有半毛钱关系?

所以说,梁、郏、陆浑“群盗”,都与宛城隔得很远,何况时间上来说相隔了半年都不止,因此时间地理都对不上。




  

相关话题

  刘禅为什么不给他老子刘备报仇? 
  诸葛亮瞬移到刚丢荆州的关羽旁,关羽军能全身而退吗? 
  三国演义中,关羽怎么有把握自己一定能够斩杀华雄? 
  诸葛亮为什么一伐时候不军屯? 
  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周瑜? 
  三国圈中的“法门十谋”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刘备虚伪小人论是如何兴起的? 
  如果你穿越成刚水淹七军后的关羽,你接下来会怎么做帮刘备一统三国? 
  诸葛亮在历史上远近闻名,都说是一个忠臣,可我的想法恰恰相反。你们怎么看? 
  马谡被斩究竟是马谡自己错的错误?还是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的告诫?或是诸葛亮转移军事上的失误? 

前一个讨论
福建莆田发生重大刑案致 2 人死亡 3 人受伤,警方发协查通报追凶,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下一个讨论
鲁迅和周作人为什么失和?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